中国人的面子观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人的面子观英语作文Chinese people love their own face, once in the situation of losing face is to strive to regain face or tear face is a "dead pig is not afraid of boiling water", "broken pot broken", "rather than jade, not tile all" clear posture. Chinese people are a good face group, but the face of Chinese people has been exposed. In the pyramid lettering, the use of fake tickets into the Louvre and other events to make the face of the people naked, but after all, these are far away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 people can comfort themselves, think that it is not their own. But recently, the big yellow duck leakage, mainland tourists were immediately identified as suspects, and made the city storm, even out in the organizers After refuting the rumor, the rumor is still spreading, which makes people have to admit that the fa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indeed been completely punctured.People love the formation of face problem has its historical reasons, from the qin to the west, China has been regarded asthe heavenly kingdom, suddenly the dream by the powers fire completely broke, the Chinese began to panic, from one extreme to the other extreme, had the cixi that infamous " quantity of the power of China, to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The impact of the collapse of such a great power mentality continues until now,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nation has been deeply deepened. Once the rumors were released, they have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without official confirmation, which shows the lack of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And not confident people face, is the most open era and the most developed information network, in this era, any person in public any behavior may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uproar, everyone was labeled as representative, weibo information platform makes everyone has potential great influence, under the control of a variety of complex mentality, many people want to publish eye-catching comments become opinion leader, which makes the rumors and spread chan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people confidencemore make rumors have strong vitality.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some stabbing Chinese skin news is not false, there are some tourists do not have enough civilization, make the world saw the Chinese uncivilized side, thus affected the impression of the Chinese world, and the unhealthy status of Chinese tourism situation further, cruel price war makes travel agencies had to take tourists to the designated place shopping to get dividends to maintain business, this not only makes tourists sightseeing, suffering, also pushed up the price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make the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was affected.Mainland tourists, not only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but also in Hong Kong people, both Chinese people, are unpopular. One may argue that the arrival of mainland tourist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economy, and that Hong Kong people should welcome mainland tourists. However, profit from the tourism industry, still a few, most Hong Kong people still feel the inconvenience of mainland tourists influx, rising prices make the life of ordinary civiliansmore not easy, rob milk powder, mainland pregnant women in Hong Kong make Hong Kong people for mainland people further reduced, some extreme media even said mainland people "locusts", hostile to the mainland people.However, this is still the prejudice of a few people, including prejudice, misunderstanding and closure. As China becomes more ope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willing to go out to see the outsid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willing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ravel agencies and choose the "free travel" in deeper travel places. With the furthe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hinese tourists will feel more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harm, in the process of feeling, direct contact will make the worl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ce will gradually melt, rumors will fail, and the Chinese people will be with continuous efforts An image of civilization is shown to the world.Face culture is a major fe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s existence hasprofound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history. However, we should see more clearly the social defects such as formalism, lack of integrity, lack of internal constrai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bipolar personal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face culture. Only by facing up to culture can we correctly recognize ourselves and make our nation more excellent.。
当代中国社会人情面子观论文摘要:社会生活中的交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蔓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与面子的交换,有些带来了情感的充分交流和感情世界的充分满足,但有些却带来了不公平、不公正、权力寻租以及专断人治。
可见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观既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也不能采取“一捧上天”的态度。
对于它还是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经典名言的理念。
我们不能笼统地消除人情面子观念,这是因为人作为情感性动物,总是希望生活在相互尊重、互助互爱的温馨社会里,总不希望生活在相互排斥、冷若冰霜的孤独世界中。
我们要消除的是利用人情面子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良之风,它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此瘤不除,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依法治国的理念就不可能确立;风清气正、吏治廉明的良好风尚就不可能形成;平等竞争、公平正义的社会就不可能出现。
因此,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要“恰当的”交换我们的人情和面子!关键词:人情;面子;社会交换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概述(一)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将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行为规律与经济学中的交换原理是一致的普遍存在的,是维持人际互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个体能够理性的追求最大利益。
霍曼斯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六个命题:成功命题指出个体行为受到利益支配。
刺激命题涉及行为主体心理学中的刺激泛化。
价值命题表明价值是个体保持和重现某一行为的重要条件。
剥夺——满足命题陈述的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规律。
攻击——赞同命题指出了前四个命题成立的两种条件,即引起攻击行为和赞同行为的条件,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
前五个命题都是在总结他人命题,而理性命题则是真正的霍曼斯命题。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将心理因素纳入到社会交换中,改变了纯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假说,重新恢复了人的主体性。
(二)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布劳把社会结构区分为微观和宏观结构。
中国人的面子与沟通中国人非常好面子,从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孩子在地上捡了一个网球,要自己玩,可是这个时候,大人出现了,问球哪里去了?很多的孩子都说自己没有拿,过一会,自己说在地上发现了,这样就不至于丢“面子”了。
中国人对面子是非常重视的,自己的面子和别人的面子都要给一些,如果不给别人面子就是“失礼”,孔子说:“君子直率,而没有分寸,就是无礼”。
所以人们往往说话不直接,转弯。
如在一个课堂里,老师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女孩子的屁股上有一根草,应该怎么办?如果你直接说出来,就是说明你关注了什么部位,所以应该说,在你的肩上有根草,那么她顺着肩向下看,就会看到那根草,每个人都会有面子了,这个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领带拉锁开了,那么这个拉锁是领带上的吗?人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骂人的时候不是说他犯的错误,你往往都不知道,全篇一律都是辱没自己祖先的话,而且是当众说,这样让人是最没面子的。
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很重,所以在处罚人的时候,最重的刑法就是“株连九族”,美国是个人犯法个人承担。
所以在过年的时候给别人送礼,就是给人面子,有句话是“高官不打送礼人”。
所以过去的点心盒就是最好的礼物,点心盒是传来传去,最后都不知道是谁送的了,有一次自己饿了,想吃一块,可是打开一看,全都长毛了。
所以中国人的礼往往是注重形式上的,往往会忽略一些实际的内容。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虚伪的东西”,因为要考虑接受人的面子。
有一次我们去美国,早上大家刚下飞机,主人问我们饿吗?我们一想,一下飞机就吃东西,会让美国人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说:“不饿”,我们以为美国人会知道我们饿的,可是快到中午了,还是没有安排饭,我们心中有点不高兴了,以为美国人很不友好,但是看到他们的样子又不像,所以我们就吸取了一个教训,下次一定不要再客气了,美国人的智商低,但是亏的是自己的肚子。
看见水果店内的水果是用纸兜装的,美国人说很好吃,我们也真想吃,结果就是拿两个吧,两个最起码是一人一个,结果老外就两个,我们互相看了一下,谁吃啊?美国人的思维是不会拐弯的,我们中国人是比较愿意猜测别人的心思的,美国是开放式的思维,中国就是封闭式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了揣摩别人,和自己。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有一个话题中国人总是会提起,那就是面子。
中国人特别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
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是郭冬临演的。
我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男主角为了讨一个好人缘,也为了显示自己人脉广,“面子大”,大半夜去给人排队买火车票,买回来还说这是我通过关系拿的,别人送给他一堆没用的牙刷什么的,他也当成礼物收下。
其实他自己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可还是接受了。
这种为了让面子好看,让“里子”特别受伤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说不敢去拒绝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硬生生地答应下来,等等。
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因此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心理的时候,都会把“面子心理”列在第一位。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它代表什么呢?之前,我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有人以为面子就是经典的“假自我”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面子的重要,因为有时候,面子是一个很致命的东西。
在电影《杀死比尔2》中,有一个情节:白眉道长向少林寺的方丈打招呼,结果少林寺的方丈没理他,后来白眉率人血洗少林寺。
这个情节对于面子的表达十分到位。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
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来听我的课,之后半年都没怎么理我。
但我一直没有觉察,在人际交往上我是比较心思简单的。
后来他实在忍不住说,武老师你知道吗,我对你很生气。
我说我真不知道啊,你告诉我我哪儿惹你了。
他说,课间有一个同学过来找你提问,我就作为第二个提问者在旁边排队等着,结果你回答完前面的问题,又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我在旁边等了好一会儿你都没理我,我觉得你严重地忽视了我,我很愤怒,决定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我这才明白,在他的感知里,他觉得我没给他面子。
这两个故事说到面子的核心本质:面子就等于尊严,甚至等于存在感;如果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要死了,我恨不得你去死,严重到这种程度。
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子与脸能解释和调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面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它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熟人社会和儒家文化相关。
面子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的尊严,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
标签:中国人;面子;社会互动;印象管理;文化心理Arthur Smith最早对中国人的面子作了研究,他认为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多。
直到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才以中国人的身份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本土的面子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中国网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占83.33%;认为一般的占11.98%;认为不重要的仅占2.61% 。
认为“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谈不上好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51.00%;认为是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抛弃的占28.35%;认为非常好,利于人际沟通的占15.60%;而认为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的仅占5.06%。
〔1〕可见,面子在中国人心目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面子的文化心理含义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即面子有时甚至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
因此,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认。
〔2〕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子。
〔3〕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
〔4〕翟学伟的面子定义是个体对做出良好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
乐国安认为“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脸与面子来解释与调节社会行为。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人情”是什么?“人情”,指人的感情表现,是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是传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运用中,既指人的喜、怒、哀、乐,又指人的亲情(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之间的关心和爱好),还指社会交换(即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中国的“人情”中国的“人情”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可归结为报大于施。
如“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礼薄情义重”等。
因此,中国的汉字“礼”不但表示规范而且兼有馈赠的含义,故“送人情”等于“送礼”。
中国人交换行为上“情”与“礼”合一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报”,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
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具有等值的倾向,故其社会交换具有理性、短暂性和间断性的特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源于它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引起的自我利益及家庭生活的小型和短时性。
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却不同,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AA”制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就是这个缘故(一般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西方人的交换资源是――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和金钱。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看重别人的名利。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什么?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1.先天资源――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2.后天资源――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人品等。
交换行为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来实现人际的互惠,而个人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将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方便程度,中国社会中人的方便性决定于你的“人情”分量或者面子。
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与中国“人情”相关的几个问题1.个人行为分类:“面子”、“脸”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
“脸”则代表一个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方面是获得的名誉。
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中西方面子观的相同点面子观是指个人或社会在追求自尊和尊重的过程中所关注的形象和尊严。
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差异,但在面子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面子观的一些共同点,旨在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首先,无论是中西方,人们都十分关注自己的面子。
中西方社会普遍强调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交场合,人们都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个人形象受到损害,会感到羞耻和无地自容。
因此,维护面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次,中西方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也存在共同之处。
不论是中西方,人们都希望被他人认可和尊重。
他们往往会通过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同。
这种追求认同感的行为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并且与面子观密切相关。
此外,中西方人都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对面子的损害都会对个人的自尊和社会地位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表现得失体面,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尴尬或困扰。
中西方人在行为举止上都注重礼貌和得体,以避免面子的受损。
最后,中西方人对于他人的面子也持有尊重和关注的态度。
无论是中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可以维护他们的面子。
他们会尽可能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羞辱或破坏他人的形象。
对于他人的面子,中西方人都持有谦虚、友善和尊重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西方面子观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无论是中西方,人们都非常关注自己的面子,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也会尽力避免破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通过礼貌和得体的行为维护面子。
同时,中西方人对他人的面子持有尊重和关注的态度。
中西方在面子观方面的共同点体现了人类对自尊和尊重的普遍追求,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
国人的“面子工程”咱们中国人是很爱面子的,平时不管多么邋遢的人,出门在外总要?意烈幌?,尽量显得光鲜一点,否则就觉得没有面子;日常生活中不论多么脏乱的家庭,来客时总要突击收拾一番,营造出窗明几净的效果,否则也觉得不体面。
如果没有“别人”和“客人”,一些人可以几天不洗澡、长期不打扫家庭卫生。
说句刻薄一点的话,他们就可以像猪一样怡然自得地活着。
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面子”有过深刻的论述,说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然后把外国人从角门送出去,于是以为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这种只重外表、不重内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低劣的做法,至今还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外国人是很不理解的,因为那确实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东西。
像前面说的,一个人不讲卫生不觉得没面子,只有面对别人时才觉得没面子;一个家庭不讲整洁也不觉得没面子,只有让客人看见了才觉得没面子。
“面子”虽然保全在自己脸上,其实是做给外人看的,决定权操在别人手上。
如果没有外人看见,即便像猪那样生活,也不算没面子。
一个人的文明教养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临时突击一下固然可以伪装出假象,但话语不出三句、举止不过三招,便会露出马脚,装是装不像的。
最近一位叫做北村丰的日本人游览了我的家乡东北,除了盛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些人随地吐痰、露肚皮、剃光头等不良习惯。
其实,北村丰的“揭露”实在有限,我们自己所见所闻何止上述几端!针对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举止,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其中就明确列举了“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因此专门发出通知,希望借此“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的文明素质”。
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是不是也有一个专门的“文明委”,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经常自我标榜为“礼仪之邦”。
在过去长期闭关锁国的年代,我们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自我吹嘘,怎么讲怎么有理,反正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清楚。
浅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面子观古代,中国人的“面子观”的形成与中国人性格中的“主一奴”两重性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只有做了“主子”就会有权有势,才会威风八面,受人尊崇,才算有了面子。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要面子”实际上是只讲表面形式,而忽略实际利益的自欺与自大。
如阿Q被赵太爷打骂之后,就以“儿子打老子”消解屈辱而马上显得很得意。
所以,很多时候“要面子”往往陷入自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不要脸”。
而这种因“面子”而产生的自大自欺,自然地形成了所谓君子、小人之分,能够保得一份华面,才能称得上君子,而小人则往往是道德的卑贱者。
所以,主人与奴隶是将人从权势角度进行区分,而君子、小人则是从精神道德上进行划分。
我是君子,自然是傲视一切小人了。
为保君子之名,性命自然也是可以丢的。
在孔夫子的七十二高徒中,深得孔子思想精髓的子路,在一次战斗中,帽子被人打掉了。
面对强敌,子路居然毫不畏惧,跳下车,捡了帽子,认真地戴好,在敌人的刀枪之下,大声背诵孔子的“君子死,冠不免”,然后从容就义。
中国人为重名誉而轻视一切,“人活一口气”,“重名轻利”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
“难得糊涂”使人们回避现实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阿Q的回避现实而获得自欺的快慰,是何等相似。
“知足常乐”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哲学,因知足而暂得精神抚慰而安于现状。
而这种精神追求的胜利,说的就是中国人的所谓的面子观。
阿Q用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而并未觉得生活的苦痛。
他将人生的许多痛苦和无奈通过自大、自欺而并不自知进行了彻底的消解。
而我们的古圣人不也是一直希望我们清心寡欲吗?而达到这一人生境界,进行纯粹精神的抚慰便是唯一便利的通途。
说到底,阿Q的精神胜利和古圣人谆谆教导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也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麻醉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过程,也看到了许多弱小者在黑暗社会中求得生存方式的某种渊源。
注释】①《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2页。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
面子文化的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它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面子;中国人;面子文化一、面子的内涵(一)国外面子概念的研究面子的内涵是多元化的,多维化的,多层次的。
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子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比如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提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戈夫曼提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强调了社会交换和自我、他人的认同。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在沿用戈夫曼的面子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修辞学界、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影响重大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其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sepener-oatey 则从面子和身份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型,认为“面子与身份都与个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只不过前者通常与一些受到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相联系,而后者不仅包括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还包括那些受到负面评价或执行评价的那些个人特征或特性。
”4此外sepener-oatey在分析日常生活交际情景中涉及的面子时还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把面子定义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摘要本文试着从对比中西文化渊源入手,论述了中西文化氛围里对“面子”内涵理解的差异,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差异、成因及其言语策略。
另一方面,本文论述和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归纳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并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运用面子原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文化价值观重要特征的剖析来发掘隐藏在“面子”背后的文化因素,文章着重指出了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人在移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面子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比1引言随着世界一体化,在很多国家跨国公司和组织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公司和组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他们看待世界以及分析不同事件和行为的角度也不一样。
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跨国合作和管理中已经变得日趋重要。
失败的交流可能在一个跨国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导致不愉快的合作,甚至带来利益的损失。
由于文化的编码和解码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潜在地迫使人们去面对这个问题。
面子以及面子工程的研究正在增加,尤其是在交流以及相关的领域。
因此,这篇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不同含义做尝试性的研究,并从日常语篇、文学作品、电影、历史事件中提取例子,对中国的面子工程和西方的做比较。
2中西方面子的对比“面子”的定义已经被喻化为个人品质或抽象的事物,例如荣誉、尊敬、自尊、自我等。
它出现在中国古代,并且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文化历史里。
另一方面,来自Brown and Levinson著作的主要批评是它注重个人观念下的面子,而这并不适用于文化,因为个人是通过在社会群体中所体现的美德被定义。
2.1中国文化中的“面子”2.1.1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根据调查,Gudykunst和Ting Toomey认为中国以及所有东南亚的文化是带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其在Hofsted的权力距离维度理论中得分相当高。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面子观,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和互动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尤其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面子观的差异往往成为导致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两国面子观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阐述中美两国各自的面子观内涵,然后对比两者的异同,最后讨论这些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实际应用和应对策略。
我们将分别概述中国和美国的面子观。
中国面子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尊严和声誉,与个人品德、行为及他人的评价紧密相连。
而美国的面子观则更多基于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面子往往与个人能力和成就相关。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对面子概念的理解、面子的获取和维护方式、以及面子受损时的反应等方面。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避免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误解和冲突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讨中美面子观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面子观,谈判者可以更好地建立信任、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帮助谈判者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更好地处理面子问题,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二、中美面子观的差异面子,这一在社会交往中极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往往与个人荣誉、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紧密相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产。
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自尊,更涉及到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的荣誉。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来维护或增加自己的面子,比如通过送礼、请客、称赞他人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慷慨大方和社交能力。
在商务谈判中,这种面子观念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往往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希望通过长期的合作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则相对淡化。
中国人的面子观
——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
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
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
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
”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
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
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
”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
“死要面子活受罪。
”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
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咸阳后,本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统天下。
但无奈其虚荣心太强,偏要率大军返回江东,好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谋士直言进谏,他还强词夺理:“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也?”结果给刘邦抓住战机,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彻底丢了面子。
爱面子之深令中国人会在任何机会下为自己争面子,一来避免羞愧、耻辱、尴尬等情况出现,二来维护自己高度的自尊。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
烧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不蒸馒头争口气”都是比喻人应该有志气,自强不息。
所以中国人都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老虎不吃回头食”、“家丑不得外扬”……甚至面对吃这一最基本的生存困难下仍然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耳闻熟详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的陶渊明,在唐令孤德芬《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
二、丢面子、撕面子行为
中国人爱自己的面子,一旦处于丢面子的处境时要不就是努力争回面子要不就是撕破面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摔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豁出去的姿态。
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丢面子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己害自己的。
所谓:“面是人家给,架是自己丢的”很多人是“给脸不要脸”形容一个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
在做事时往往喜欢“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字画”“鲁班门前耍斧子”“夫子面前读圣经”这都是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缺乏自知之明。
不单止表现在做事还表现在说话,如“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比喻没有真才实料的人往往狂妄自大,喜欢吹牛。
所以有时我们为了防止自己做出丢面子的行为不妨“打盆水照照自己”、“撒泡尿自己照照”、“脱下鞋底,照照模样”。
除了个人,人与人相处也是社会一大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利益一旦有冲突很容易产生撕破面皮故意羞辱对方、伤害对方甚至打斗或残杀的行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风舟”“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表示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扰。
更甚者还会“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既然这样对待我,那我就那样回应你,彼此的行为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三、给面子行为
给面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给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面子,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指的是自己给别人行方便,别人也会给自己好处。
《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说:‘姥姥说哪里话?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
”中国人习惯照顾他人的面子,很少当面批评指责暴露他人的缺点,同时也不善于说“不”,因为拒绝别人的请求等于是不给面子别人。
二是下位者给上位者面子。
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中国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给上位者面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以自身的利益出发,俗话说得好:“打狗也得看主人面”比喻要惩罚某人首先要看看他的背景,看在上司的面子上要宽容。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就因为忌潘金莲明知道她的俏婢春梅对她不敬也不敢去处罚她只能吞下那一股不满。
三是上位者给下位者面子。
上位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的,有时也会帮下属找台阶,他们会给下属面子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无上光荣,进而缓解紧张的气氛与尴尬的局面,俗话说:“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比喻无论如何都要给人个台阶下。
也作“不看金面也看佛面”如在唐王劝说庞贵妃时说:“你不看僧面都看佛面,你不念皇儿都念为王,皇儿为王都不念,念他父为国守边疆。
”
四、双面子行为
所谓“一时猫脸,一时狗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顾全他人的面子从而维护自己的面子。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烧什么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着先生说书,见着屠夫说猪”……
如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的
精彩表演,他对林黛玉就说赞美与客气的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而见到老祖宗伤心触人伤情的时候就说贴心的安慰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再来当他以管家的身份出场时,他又恢复了精打细算雷厉风行。
对王夫人时小心谨慎,王夫人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
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
二是通过损伤他人的面子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俗话说:“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或“当面装人,背后捣鬼”都是指当面说好话背后使坏。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是告诫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了解对方的心地是否善良,不要被表面假象相迷惑。
在《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
’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奢黎许多事,没得个没把鼻。
”又如俗话中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比喻立场不坚定,见风使舵,谁有势力就跟谁走。
三是通过贬低自己以抬高别人的面子。
俗话说:“吃耳光,陪笑脸。
”指的是被人打了耳光还要笑脸相迎。
形容这种人低三下四,甘受委屈。
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迎合别人的人在当今中国的确不少特别是求人办事的时候。
中国人重视讲究“面子”行为的原因追究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面子的功能印象整饰功能;一方面,脸是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外貌的,中国人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会特别注重外形的塑造与护理,以显示自己的优点,所以从古到今描写一个人的面却有着不少学问。
另一方面,一个“有面子的人”,无疑拥有一种巨大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产。
自己可以给自己尊严、自信心、冲劲,也可以赢得他人和赞美、尊敬。
它可以表征一定家世、地位、角色、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
二是社会交换功能;在中国这个礼仪大邦中十分重视“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种互换脸面的做法是一种培养人情的做法,中国人常干脆将二者合一,叫做“情面”:人情式的面子。
三是受中国人儒家文化与父母教养子女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礼”治国,而“面子”或“脸”可以说是“礼”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凡吴学恒.《熟语大全俗语集锦》[A].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A].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