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认知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母亲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美丽和重要性。
2. 简介《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反思:第二章: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2. 讲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发展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三章: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尊重。
2. 讲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四章: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母亲河。
2、理解母亲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方法:1、搜集整理有关黄河的资料。
2、班级集中展示、归纳。
学习内容:参考资料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1.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 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3.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1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 年,为商代早期文化。
2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3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二.历代王朝建都的位置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三.黄河流域的古战场遗址牧野古战场、崤(Xi d o)山古战场、巨鹿古战场、官渡古战场。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
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
《母亲河》课堂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三子目:《母亲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式: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第一部分课前系统的设计设计理念: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师可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
教材分析:第三子目从属于山川秀美一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上册的前几章,学生对我国的气候、地形、政区划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解母亲河的位置和状况做了一定的准备。
但是要注意,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教学难度的合理。
学生对黄河、长江“母亲河”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
因为黄河长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话题,比如三峡大坝、黄河断流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以期学生能够感悟母亲河的延续和变迁,感悟母亲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通过读图的过程,知道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通过收集与黄河长江的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通过对近几年断流、三峡大坝话题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黄河、长江各自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掌握黄河、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通过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的分析,了解黄河、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定义,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母亲河;(2)通过研究母亲河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母亲河;(2)利用地图、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母亲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母亲河的定义及特点;2. 世界上著名的母亲河;3. 母亲河的历史与文化;4. 母亲河的环境问题;5. 保护母亲河的意义与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定义、特点及世界上著名的母亲河;掌握母亲河的历史与文化,关注母亲河的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
2. 教学难点: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河的定义、特点及世界上著名的母亲河;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母亲河的历史与文化,讨论母亲河的环境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母亲河,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分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母亲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含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母亲河的定义、特点及世界上著名的母亲河,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母亲河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感受母亲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母亲河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知道母亲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母亲河对于人类的影响。
2. 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母亲河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母亲河》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母亲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小组讨论道具:如卡片、贴纸等。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母亲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母亲河?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作用等。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母亲河的美丽与重要性。
3.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母亲河在不同地区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保护母亲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示要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母亲河,制定一个实际行动计划。
3. 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母亲河的基本理解。
2.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对母亲河的认识和保护措施。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河的保护意义。
七、课堂讨论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母亲河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知道母亲河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母亲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2)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母亲河的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保护母亲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母亲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我国母亲河:介绍我国主要母亲河的名称、流经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等,让学生对我国母亲河有更全面的了解。
3. 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分析母亲河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污染、断流、生态退化等,让学生认识到母亲河保护的紧迫性。
4. 母亲河的保护措施:介绍母亲河的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实际保护成果,让学生看到保护母亲河的努力与希望。
5. 母亲河的保护意识与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母亲河保护意识,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鼓励学生参与母亲河保护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母亲河的特点、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河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母亲河的特点、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母亲河的保护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母亲河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母亲河保护的实际情况及成果。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母亲河》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母亲河》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母亲河教案主题:了解和欣赏《母亲河》这首诗歌作品,感悟中国人对黄河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母亲河》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心态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诗歌《母亲河》的复印件。
2. 录音设备。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母亲河,对中国人民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黄河还有一个美丽的称号,就是《母亲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诗歌《母亲河》。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诗歌复印件,让学生先默读一遍,然后找一名同学读一遍诗歌。
2. 请几名学生分别阅读诗的不同节奏,聆听他们的朗读,并比较不同朗读方式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3. 导师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 了解诗歌作者史迪臣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3.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
四、合作创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创作一首关于自己所在地流经的河流的诗歌,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出自己的诗歌。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邀请几个小组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
2.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2. 学生可以组织拍摄一段有关自然保护的短视频,展示在学校或社区内,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母亲河》精选3篇(二)课题名称:游锦溪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锦溪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了解锦溪的历史文化;3. 培养学生对锦溪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意识。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知道母亲河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母亲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母亲河,母亲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2. 母亲河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母亲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水资源、农业、生态、文化等方面。
3. 母亲河的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污染和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母亲河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母亲河的保护现状。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母亲河的相关知识。
3. 准备课堂讨论模板,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小组讨论。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母亲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河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母亲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在不同地区的含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母亲河的基本特征。
三、探讨母亲河的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水资源、农业、生态、文化等方面。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分析母亲河的保护现状(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保护现状。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母亲河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五、讨论母亲河的保护措施(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保护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母亲的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 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坚忍、慈爱善良、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 理解文章开头结尾的抒情和议论句子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1课时一、导入新课: 以情感导入二、介绍作者:河北人, 著名作家, 著有散文集《母亲的河》等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一人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阳光恩泽。
嗷嗷待哺:⑵曾经是芳草如茵的心田与河床一起变成了沙漠。
芳草如茵:⑶母亲的义务诊所还是门庭若市, 顾不上跟我说话。
门庭若市:四、朗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写到了泥洋河的几次变化?作者为什么称它为“母亲的河”?设题意图: 泥洋河是文章的线索, 它的变化与文章所写的事和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找准几次变化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而弄明白作者为什么称泥洋河为母亲河, 则是理解文章的钥匙。
参考答案:两次。
一次是在“父亲”牺牲后, 它先是“发了特大的洪水”, 然后又“奇迹般的水断了”;再一次是在“我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 河道生长起了一片白杨树。
因为泥洋河养育了一方百姓, 而且和“我”家、“我”有密切联系, 因此作者称它为母亲河。
2.课文记叙了几十年间发生的一些事, 但是不显凌乱, 原因是什么?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理清文章脉络, 体会作者的构思技巧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参考答案: 作者以时间为序, 以泥洋河为线索, 以歌颂母亲的伟大人格、赞美故乡乡情为核心, 紧凑、不凌乱。
3.下面两段文字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说说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母亲河的定义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河流的了解和记忆。
2. 讲解母亲河的定义和意义:解释母亲河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河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重要性:提问学生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具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对母亲河的定义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母亲河的起源和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起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地理和生态特点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母亲河的起源和流经地区的地理特点。
2. 讲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步骤:1. 讲解母亲河的起源:介绍母亲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的地理特点。
2. 讲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介绍母亲河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特点:提问学生母亲河的特点和与其他河流的差异。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对母亲河的起源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母亲河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母亲河对人类的重要性:介绍母亲河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影响。
2. 讲解母亲河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绍母亲河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作用。
教学步骤:1. 讲解母亲河对人类的重要性:介绍母亲河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具体影响。
2. 讲解母亲河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绍母亲河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重要性:提问学生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具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校:坞根镇中学 设计者:狄婵
课题名称:母亲河——长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记住并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注入海、流经地、主要支流湖泊、河段分界处
的城市、干流沿岸的主要城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利用地图、资料等分析长江的“水能宝库、“黄金水道”作用,初步探究长江各河
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长江流域以洪水为首的各种自然灾害,探究针对洪水灾害的解决措施,树立人
地协调的观念。
重难点:
学习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
学习难点:长江面临着的问题,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自主学习:
(1)长江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长江为什么被称为“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
(3)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原因是什么?
自主探究:
导入:长江视频
问题探究:
活动一:
(展示图片)读“长江流域”水系,回答下列问题:
1.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活动二:
读江水系图和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
2.长江上、中、下游划分的界点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主要支流和湖泊有哪些?
4. 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为什么?长江为什么称为“水能宝库”?
5.长江干流上已建哪些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与地形地势有什么关系?
活动三:
(读图)让学生读课文P54“长江航运”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
强的原因,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
2.长江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
活动四:
结合课文P55—P58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什么?
2.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说一说导致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治理长江洪水灾害?
4.(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5.三峡大坝修建后,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有什么影响?
师生互评:
一:学生小组互评
二:教师评价学生
三:学生总结
当堂练习:
1、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分别是( )
A.巴颜喀拉山、渤海 B.巴颜喀拉山、黄海 C.唐古拉山、东海 D.唐古拉山、南海
2、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青海 B.四川 C.云南 D.湖北
3、长江水能蕴藏量极其丰富,但90%集中在( )
A.宜宾至宜昌 B.源头至宜宾 C.宜昌至湖口 D.三峡段
4、长江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河段是 ( )
A.金沙江 B.川江 C.荆江 D.通天河
5、有关长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B.长江上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 C.长江下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D.三峡水利工程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6、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势低平 ③流域内降水丰富 ④ 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
了植被 ⑤支流众多,雨季降水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