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_常一民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4
建设遗址公园弘扬晋阳文化
常一民
【期刊名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晋阳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首先是以考古发展为前提的,要遵循遗址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原则;其次,要创新发展,综合展示,全面展示晋阳文化的内涵;最后要保护遗址,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
【总页数】2页(P)
【作者】常一民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弘扬晋阳历史文化打造经济文化强市——太原推出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系列活动总体方案 [J], 并萱
2.缅怀历史先贤弘扬晋阳文化——纪念杨二酉诞辰300周年 [J], 康玉庆
3.关于弘扬海洋文明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思考——琅琊台历史文化空间发掘与琅琊文化大遗址公园建设 [J], 王军;何云;胡啸
4.浅谈如何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功能——以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想为例 [J], 李倩楠;
5.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
——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J], 陈璐;蔡宇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侍女手中现神秘“丁字杖”作者:朱笛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10期唐代墓葬壁中常见一类壁画题材,表现侍女手持一件丁字形长杖的场景。
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唐代的服饰》一书中曾提及丁字杖,并将其与正仓院所藏两件玳瑁杖进行比较,然并未对其用途进行说明。
齐东方、张静两位先生在《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亦有所论及,认为可能是尺,但亦未有定论。
虽然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到这种丁字杖,但是对其名称及用途尚未有明确的解释和考证。
丁字杖怎么用绘有丁字杖的唐代壁画墓主要集中于关中和太原两地,其他地区尚无发现。
这些壁画墓的年代绝大多数集中在高宗至武周时期,仅有关中地区陪葬昭陵的长乐公主墓年代较早,为贞观十七年(643年)。
长乐公主墓也是其中有明确纪年且年代最早的壁画墓,墓葬甬道东壁所绘侍女群像,其中有一状貌似“昆仑奴”的侍女,手持朱漆丁字杖,丁字杖顶端横杆两端似有对称玉石或骨角类装饰。
此外,关中地区新城长公主墓(663年)、李震墓(665年)、韦贵妃墓(666年)中壁画均可见手持丁字杖的侍女形象。
山西太原唐墓共发现六座绘有手持丁字杖侍女的壁画墓,分别为太原董茹庄赵澄墓(696年)、太原金胜村4号墓(M4)、金胜村6号墓(M6)、太原焦化厂唐墓以及太原金胜337号墓(M337),以及近年新发现的山西太原晋源镇赤桥村唐墓(TC2001M1)。
整体观察壁画所绘丁字杖,从形制上看既不同于章怀太子墓、节愍太子墓壁画上描绘的状如弯月的马球杖,从功能上看也不似安元寿墓壁画中羸弱老者手持的拐杖。
壁画描绘的手持丁字杖者,皆为长身玉立的年轻侍女。
同时,绘有丁字杖的壁画皆位于象征内室的墓室中,手执丁字杖的侍女又往往与执拂尘、捧奁盒、执壶瓶等生活用品的侍女并出。
即使壁画描绘侍女人数较少,一般也会保留手持丁字杖侍女,并与执拂尘或是披帛笼袖的侍女两人作并列状出现。
由此推测,丁字杖乃是属于生活用具的范畴,且本身应该具有某种实用功能。
太原晋源果树场唐墓简报作者:暂无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4期彭娟英摘要: 2001年在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文物考古部门发掘百余座古墓葬,其中编号为TL2001M14的唐代砖室墓引起了发掘者的重视。
这座墓葬单室,出土多件陶三彩器,有人物俑、庖厨器、车驾、动物形像等,这批三彩器的数量、种类为太原历年考古所少见。
TL2001M14的出土为研究太原乃至晋阳古城唐代社会面貌、风俗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太原晋阳古城唐墓三彩器200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运高速公路建设所涉及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田野考古工作,发掘百余座汉至明清墓葬,不同时代的墓葬多有打破和叠压现象。
在晋源果树场取土工程中,抢救性清理了一座砖室墓。
一、地理位置晋源果树场位于晋祠路和太原西山之间、晋阳古城遗址和明太原县城西1.5公里处的西山东麓缓坡地带,是晋阳城和明清太原县城的墓葬集中分布区。
这座编号为TL2001M14的墓葬位于晋源区果树场西北角,东经112°27′001″,北纬37°44′264″(图一)。
二、发掘过程4月22日,铲车在晋源果树场西北角取土时,推倒一段石头墙,遂引起注意。
勘察发现:墙基长0.7、厚0.3米;散乱的石头墙后,露出一座砖券墓顶,墓顶与石头墙相对处开有一个大缺口,缺口紧临石墙,券砖折断面为旧痕,参差不齐;缺口内,一块不规则扁砂石由于石墙倒塌落入墓室,可见这块巨形砂石曾作为缺口覆盖物,搭置在墙体与墓顶之间。
由缺口进入墓室,将巨石和细碎砂石清理出,露出一副散架木棺,棺板南北向斜置于墓室,木棺大头垫在棺床东端,小头置于墓室南壁墓门口。
棺内有一骨架,墓主性别不明,头北脚南。
现场分析判断,木棺是后期打破砖墓,放入其中的,不是砖室墓原物,于是将其清出。
继续向下清理,砖墓底部淤积泥砂层,厚约0.12米,露出墓室底面后,清点陪葬品,有数件三彩器,部分已被毁坏成碎片,无法修复。
1400年前的壁画墓在山西博物院“合体”作者:高歌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80期近年来,山西博物院院藏的水泉梁壁画墓和金代郝匠砖雕墓被搬入博物馆展厅,以完整的形制向公众展出,让普通的观众能够走入古墓身临其境地感受壁画和雕刻艺术。
在展厅里复原古墓的,是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
他们用创新的修复理念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把曾经不可移动的文物带到大众面前。
在山西博物院的壁画修复室,修复师李彦伟正带领着组员们,为一块壁画做复原性修复。
这块壁画揭取自北齐九原岗墓葬的外拱券洞,所谓“复原性修复”就是要尽量还原壁画出土时的样貌。
为此,修复组根据券洞的形状,制作了木质的半弧形支撑体作为“模型”,现在来到了关键的一步,按照壁画的尺寸裁剪支撑面板。
修复室非常安静,只有卷尺收进拉出的声音。
李彦伟对照着壁画出土时拍摄的照片,在支撑体的各个角度反复测量,以确保面板的尺寸符合壁画回贴的要求。
“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独特性,做的时候我们始终在不停地思考,光是怎么把它粘上去,就要做挺长时间的,甚至一道工序就要一两个月。
”李彦伟对《科学导报》的记者解释道。
精细严谨的修复是为了还原墓葬最真实的结构和样貌。
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朝壁画艺术。
1979年,位于山西太原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一经出土,震惊学术界,中国美术史从此改写。
画家吴作人评价称:“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流,空缺得以证实。
”魏晋至隋数百年,画史记载的大批名家真迹亡失。
1979年到2013年,山西陆续出土的四座北朝墓室壁画让人们真实地看到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高度。
此外,画中对狩猎、行军、生活等场景以及神话世界的描绘,更是成为了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文物修复师李永智曾参与过三座北朝墓葬壁画的修复。
1984年,他被抽调去参与娄睿墓壁画的修复。
由于当时发掘技术的局限,220平方米的壁画被送到修复室时,已经碎成了无数小块。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董雪迎( 天津博物馆)摘要: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地军政状况等密切相关。
东魏北齐政权结构决定了晋阳特殊的军政地位,进而可能影响了晋阳地区墓葬文化的形成;而晋阳与邺城两地既相似又不同的墓葬特征,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怀朔勋贵与高氏统治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关键词:晋阳东魏北齐墓地域特征邺城Abstract: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Yecheng, but they also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form of tombs, burial objects, coffins and burial system, tomb mural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a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old customs of Tuoba Xianbei and foreign cultural factor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Jinya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determined the speci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Jinyang,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ial culture in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Huaishuo Xungui and Gao's rulers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which may result the similar but different tomb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inyang and Yecheng.Keywords:Jinyang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Y echeng东魏(534-550)北齐(550-577)时期虽延续时间较短,但已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是研究北朝后期物质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
考古与文物 2020年第5期43山西太原唐代郭行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关键词:太原,唐代,郭行墓,墓志,壁画摘要: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附近发掘1座唐代壁画墓,出土了陶罐、墓志、木俑、木梳、铜钱、泥俑等遗物及精美壁画。
该墓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
KEYWORDS: Taiyuan, Tang Period, Guo Xing’s tomb, Epitaphs, MuralABSTRACT: In 2019, the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the Taiyuan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jointly excavated a Tang Dynasty tomb near Xiaojingyu Primary School in Wanbailin District, Taiyuan City.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include ceramic pots, epitaphs, wooden figurines, wooden combs, copper coins, clay figurines etc . The tomb is the largest Tang-Dynasty mural tomb that has been found in Taiyuan hitherto. The excavation of this tomb has enriched mortuary data for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history in Taiyuan during the Tang Period.2019年8月,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在进行校园围墙施工时发现1座古墓葬。
2014年6月,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校园内发现一组唐代墓葬,据出土墓志得知 M1墓主为初唐贵族赫连山,墓室内有8幅精美仿屏风壁画。
2019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文物》2019年第5期,以下统称《简报》),称该组图为“树下人物图”。
太原地区唐墓有屏风壁画的不少,“树下人物图”是其中十分流行的题材,对这一题材的解读,学界存在孝子、高士、道教人物以及墓主画像等诸多说法。
我们通过研究,认为赫连山墓“树下人物图”描绘的场景与《魏书•释老志》中记述的北魏天师道领袖寇谦之早年求学问道的经历高度一致,宜定名为《寇谦之求道图》。
现据《魏书•释老志》中寇谦之的相关记载考证如下(《简报》从墓室东侧南扇开始,顺序编为第1—8号屏风。
本文从西侧南扇开始,顺序编为第1—8号)。
1号屏风宜定名为“辞亲求道图”,对应《魏书•释老志》中“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赫连山墓俯视他出生于一个累世为官的世家,从小就年少时辗转全国各地学习针对天师教时弊,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新的道始光元年(424年),他向北魏太武帝改革当时积重难返的天师教,得到了太后按照寇谦之的主张,并被北魏立为国教,在当时的中国信者如云。
的记载。
据《简报》描述,画面中绘柏树两株,两名男子对立于树下。
左侧一人头戴幞头,身穿浅黄色宽袖交领袍,脸转向右侧,左手下垂,手拢于袖中。
右侧一人头戴方形小冠,衣着与左侧人物相似,上身前倾,双手合掌于胸前,似在与左侧人物交谈。
右侧人物应是寇谦之,双手作揖于胸前,应是在向其父亲告别,准备入深山寻仙求道。
左侧人物是其父寇脩之,此时背对儿子,脸上神情非常不悦。
这种父子对立的情绪可能与寇氏家风有关。
寇家世代“外道内儒”。
所谓“外道”即家族信奉天师道,父子的名字里均含“之”字,是典型的天师道教徒标志。
所谓“内儒”,即寇氏家族累世为官,寇谦之的父亲是东莱太守,哥哥是南雍州刺史,侄子寇臻是郢州刺史,家族虽通过天师道信仰来增强内部凝聚力,但出仕才是族内子弟的主业(邵正坤:《北朝家庭的道教信仰》,《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作者: 常一民;裴静蓉
作者机构: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3-1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城遗址;晋阳城;2010年;考古工作;简报;中国北方;中原王朝;都城遗址
摘要:晋阳,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晋阳城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是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大舞台,为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晋阳城从建成到废弃连续1500年使用,城址没有大的移动;突然的焚毁和后期破坏较少,使其成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相伴而生的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遗址,三部分保存完好,在中国都城遗址中独具特色.该遗址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城址研究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备受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