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90.35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
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
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戊戌变法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次课: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第三次课: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第四次课: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次课: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习目标】《戊戌变法》 课堂设计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 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 生成问题的预判与解决【导入新课】一课一故事——谭嗣同的《七绝有感》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七绝。
有感》1896 年 1896 年有感于时局的危急与忧愤,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此后他积极投身于变法改革,最终为了践行理想而血洒菜市口。
本节课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跟随谭嗣同一起,重温这场希望与困顿之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学生问题: 因为知识所限, 可能并不能深刻的把握戊戌变, 法的背景。
解决措施: 为此,本次导课 , 采用谭嗣同的诗歌,一方面让 学生通过时间、内容等信息, 分析相关的事件;另一方面体会以谭嗣为代表的国人救亡图 存的时代责任。
【自主探究,深度思 考】 1. 学生结合预习案尤其是“我的疑问”的批阅情况,再度研读教材,深度思考戊戌变法的国内外背景;分析维新派的主张与颁布的诏书之间的差别;并结合材料分析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
2. 多角度思考,完成探究案,并在小组长的指导和课件 要求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黑板展示。
二次探究时,老师亲自深入到学生个人,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把握教材核心,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合作探究,智慧提升】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重点围绕戊戌变法的内容、评价;在此过程中,初步总结观点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2. 自由展示:各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展示人 员,展示内容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失败的原因、评价;并 口头展示自己对维新志士的认知。
【学习目标】
《戊戌变法》 课堂设计
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 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
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
,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 生成问题的预判与解决
【导入新课】
一课一故事——谭嗣同的《七绝有感》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七绝。
有感》1896 年 1896 年有感于时局的危急与忧愤,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此后他积极投身于变法改革,最终为了践行理想而血洒菜市口。
本节课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跟随谭嗣同一起,重温这场希望与困顿之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学生问题: 因为知识所限, 可能并不能深刻的把握戊戌变
, 法的背景。
解决措施: 为此,本次导课 , 采用谭嗣同的诗歌,一方面让 学生通过时间、内容等信息, 分析相关的事件;另一方面体
会以谭嗣为代表的国人救亡图 存的时代责任。
【自主探究,深度思 考】 1. 学生结合预习案尤其是“我的疑问”的批阅情况,再度研
读教材,深度思考戊戌变法的国内外背景;分析维新派的主张与颁布的诏书之间的差别;并结合材料分析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
2. 多角度思考,完成探究案,并在小组长的指导和课件 要求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黑板展示。
二次探究时,老师亲自深入到学生个人,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把握教材核心,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合作探究,智慧提升】
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重点围绕戊戌变法
的内容、评价;在此过程中,初步总结观点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2. 自由展示:各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展示人 员,展示内容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失败的原因、评价;并 口头展示自己对维新志士的认知。
合作探究时,老师应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倾听学生的讨论,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其问题,另一方面明确学生的疑难点,以便针对性的点拨。
【问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 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
国力的落后和领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 时空观念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
尤其是 19 世纪末的中国 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时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济改革在蒸蒸日上。
只有学生形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时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 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 让学生分析时人画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 界潮流的差距。
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