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治疗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胃院痛•、基本概念:乂称胃痛,是指以胃脱近心窝处痛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能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脉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冏炎、有并挛、消化性演疡等多种疾病。
二、相关检查L常规检查:血、尿、便、生化检查,心电图.2.消化系统检杳:电子纤维百镜,上消化道钞!餐造影,13C呼气试5第肝胆腴脾B超。
三、诊断标准:1 .上腹近心窝处胃腕部发生球痛为特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噌杂反酸等消化道症状.2 .多有反史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冬春季为离.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四、鉴别诊断:L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恻脚痛,痛彻胸背或向左伸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剌,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雄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的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目脱痛始终在上腹胃脱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同胀、纳差、噌杂、暧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睥用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我心痛患者,以目脱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百脱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及心肌酸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4 .胁痛:胁疝是指-•侧或两侧胁部发生性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目脱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明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T肝胆胰腺疾也有关。
•般瘩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胃脱痛病变在胃,虽肝气胃痛可病及两胁,但仍以胃腕部疼痛为主。
5 .腹痛:目脱痛的病位在上腹目脱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暖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病位则在胃院以下、耻骨毛迹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球痛,球痛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腹部痛痛外,可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等。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3胃脘痛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3胃脘痛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经典中医理论认为胃脘是胃经的所在,与肝经有密切关系。
今天我将分享一位病人的病史以及中医师承的治疗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患者,女性,35岁,因胃脘痛而就诊。
病人主诉:自从最近几个月开始,经常感到胃脘部位有刺痛感,疼痛时间不定,有时持续数小时,有时短暂。
疼痛常伴随着反酸、嗳气以及上腹胀满感。
她尝试过一些西药缓解胃脘痛,但效果不佳,症状仍时有发作。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史及望、闻、问、切四诊,判断该病人的病机属于肝胃失调,治疗原则为疏肝和胃、调和胃气。
治疗方案如下:一、中药调理胃气主方:柴胡疏肝散处方组成:柴胡、香附、白芍、白术、香砂六味、陈皮、草果、半夏。
服法:水煎,一日三次,每次10克。
二、饮食调养患者需要遵循以下饮食原则:1. 忌吃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麻辣烫等。
2. 饮食宜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3. 忌烟酒刺激,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4. 食物以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如米粥、稀饭、蔬菜等。
三、调理情绪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
治疗后随访及效果评估:患者在持续按时服用中药调理胃气并严格遵循饮食调养原则的情况下,症状在一个月内明显缓解。
随访的时候,患者表示胃脘痛症状明显减少,基本没有反酸和嗳气了,并且上腹胀满感也大大减轻。
患者心情愉悦,体质状况良好。
总结:通过中医师承的治疗方法对胃脘痛进行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案例中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肝胃失调,通过中药调理胃气、饮食调养以及调理情绪,综合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使其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本案例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患者的病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对于胃脘痛等疾病,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更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以上仅为一例临床治疗案例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在中医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
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
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
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
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
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
“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
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
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
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
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
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
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
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
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
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
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
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
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
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
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原因。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
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
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
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
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中医称这情况为「呆
滞」。
胃呆滞时,吃下的食物不能实时磨碎、送到肠道,因而被迫滞留胃
中,半处理过的食物就会任意发酵发臭,形成酸腐气味,亦即口
气,同时亦会有胃胀的征状。
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
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
会不时觉得疼痛。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
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
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
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
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
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
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
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
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
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
脉。
治法: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温经止痛汤:荜拨10克,生姜10克,姜黄12克,小茴香
12克,吴茱萸10克,佛手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
15克,川楝子15克,细辛3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
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小建中丸、理中丸口服。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
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
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导滞汤:鸡内金12克,莱菔子20克,槟榔12克,神曲15
克,山楂15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厚朴12
克,炒麦芽20克,白芷12克,苏梗12克,莲子15克,茯苓12
克,甘草6克,水煎服。胃立康、调胃丸口服。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
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
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舒肝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芍药15克,香附12克,
木香12克,郁金12克,莱菔子15克,槟榔12克,茯苓12克,
当归12克,丹参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
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
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
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
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党参30克,茯苓15
克,芍药20克,山药30克,吴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
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
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温胃舒、参茯丸口服。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
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
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
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熟地20克,泽兰12克,坤草15克,党参15克,茯
苓15克,白术12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莲
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珍珠丸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