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提升世界经济影响力战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指南说明:研究内容不限于以下所列要点,具体可由课题承担单位、牵头部门与市发展改革委协商适当调整。
I类1.“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趋势特点和上海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影响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十四五”时期国外发展环境的主要趋势特点,突出量化研究,着重但不限于中美关系、国际金融、贸易投资、产业分工、资源流动等领域;(2)研究“十四五”时期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分析战略机遇期新内涵,从数据、案例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其他重要城市的发展现状、目标和趋势,深入研究上海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区域战略、创新驱动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特点,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全球价值链变化趋势;(4)分析以上外部环境变化给上海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上海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2.“十四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划主题主线和总体目标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上海在全国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分析上海的战略性优势及不足;(2)分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经验,多角度分析梳理“十四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矛盾变化在上海的具体体现,研究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具体内涵:(3)研究提出“十四五”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发展“新传奇”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举措;(4)分析比较过往各个五年规划的主题主线,从“两个面向”、“四个放在”出发,研究提出“十四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
3.“十四五”期间创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研究重点:(1)对标其它国际大都市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对接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上海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衡量上海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指标体系框架,并测算主要指标值;(2)把握新时代新特征,从提高社会认可度、民众感受度出发,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方式,创新指标设定,并测算目标值。
浅谈上海该如何完善全球城市功能如何进一步明晰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领域,清晰认识优势与短板,明确聚焦领域和发展导向,对“十四五”时期上海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明确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关注点,然后选取相对权威的全球城市排名指标作为对标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提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功能的努力方向。
一、如何理解上海全球城市竞争的三大核心功能对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认识,需立足城市属性与功能属性两类背景,以明晰概念和内涵边界。
一是在城市属性上聚焦全球城市。
伴随全球化发展,不同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作用差异显著,全球城市逐步彰显其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力与影响力。
城市功能研究则在空间上由城市内部、区域中心城市至全球城市拓展,在对象上由地点空间功能向流量空间功能演变。
全球城市的核心本质就是提供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平台,使不同要素通过高效率的组织扩散到全球,产生集聚辐射效应。
二是在功能属性上聚焦核心功能。
核心功能是影响着城市其他功能运行,甚至决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功能。
也可理解为,服务于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核心功能,如投资、贸易航运、金融服务、商务商业、人才信息、科技创新、事务协调等,服务于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功能便是非核心功能。
未来全球城市的功能竞争将主要聚焦于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全球价值链组织功能和经济全球化枢纽功能。
图1 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框架图谱其中,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全球城市的基础性功能,包括金融服务、航运贸易、人才汇聚、信息枢纽、技术服务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全球价值链组织功能是全球城市的主导性功能,包括价值链管控、价值链服务和价值链创新功能;经济全球化枢纽功能是全球城市的引领性功能,包括投资贸易高地与协同治理门户等。
对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描述与对比分析,也将基于以上功能框架展开。
二、上海城市功能的国际比较(一)国际城市样本及功能特点本文选取相对权威的全球城市排名指标作为对标城市筛选依据。
其中,伦敦、纽约长期占据各大排行榜的前三位,表明其卓越实力,而巴黎、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也总体位于前列,因而将此五城作为经济功能的对标城市。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摘要】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城市之一,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上海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海需要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与交流。
要提升城市国际化治理水平,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推动创新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吸引国际人才和投资也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步骤。
未来,上海还需关注保护本土文化,实现国际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上海将在多方面努力,逐步实现成为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愿景。
【关键词】上海、全球国际化城市、国际交流、合作、城市治理、空间布局、规划、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人才、投资、未来展望、本土文化。
1. 引言1.1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性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城市,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承载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有利于提升上海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增强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国际化发展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需要。
通过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上海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人才,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还可以为上海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伙伴,推动城市的创新和转型发展。
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对于上海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举措。
1.2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现状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步伐已经逐渐加快。
在全球化进程中,上海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上海在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方面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和问题。
上海在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还有待提升。
虽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但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相对较低,尚不具备像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全球城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上海这五年,“五个中心”从这里启航文薛亮6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
大会报告提出,到2035年,“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年前,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之后,李强书记在十一届市委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及“五个中心”,将此前讨论的“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称为“五个中心”,作为上海需要深化的核心功能。
从“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的全球站位不断提高。
以下综合政府发布信息、主流媒体报道、国际权威指标以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等,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成效进行盘点。
国际经济中心2021年,上海市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万亿元,较之2017年增长1.3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36万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规模合计达到1.27万亿元。
2021年,上海新设市场主体数为52.7万户,较之2016年增加18.0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截至2022年5月底,上海共吸引9.8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其中跨国企业地区总部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是我国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在国际城市竞争中,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吸引人才和企业的“磁力”。
日本知名智库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设定6个大类(经济、研发、文化、居住、环境和交通)、70个指标,从多维度对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排名。
上海在该智库发布的“世界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020”中直接从上一年的第30位首进前十,并在最新一期2021的排名中继续保持该名次。
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使得上海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促进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城市。
未来,“极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是上海城市发展实现创新和突破的新方向。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有着有利条件:上海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镇;上海是中国发起极地国际组织的最主要城市;上海在极地医学、破冰船设计建造和负责任极地旅行等方面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上海建有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澳大利亚霍巴特和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打造南极门户城市的实践也为上海带来了启示。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首先是将其融入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进程中;其次是加强极地协调,并建立“上海极地网络”;最后是制定和实施《上海的全球极地门户战略》。
关键词:上海;极地;门户城市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1.010一、引言上海是中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城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促进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城市。
如今上海处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上,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可谓正当其时,“极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极地语境下的门户城市有三类:南极门户城市、北极门户城市和其他新兴极地门户城市。
其中国际公认的是南极门户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U s h u a i a)、澳大利亚霍巴特(H o b a r t)、智利彭塔阿雷纳斯(P u n t a A r e n a s)、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C h r i s t c h u r c h)和南非开普敦(C a p e T o w n)。
南极门户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在南极的探险和旅游等活动相关,深深打上了“地理决定论”的烙印。
然而,上海和德国不莱梅哈芬(Bremerhaven)等城市在参与极地事务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优势,成为突破“地理决定论”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潜在对象。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旨在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内涵、意义、布局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内涵五大发展战略区域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些区域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为核心,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 长江经济带发展:覆盖长江流域11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湾区。
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上海为龙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
二、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意义五大发展战略区域的提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提升国家竞争力:五大发展战略区域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通过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3. 促进转型升级: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4. 增进民生福祉:五大发展战略区域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枢纽,近年来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世界金融之都。
本文将探讨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上海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基础设施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
此外,上海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先进的通讯网络,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海一直秉持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
中国政府对外资的开放政策也给予了上海许多税收和市场准入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或总部,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人才储备上海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包括中国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聚集于此。
上海的金融人才储备庞大,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的影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随着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上海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要中心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此设立办事机构或参与投资,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国际化进程。
地区金融中心的崛起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金融中心的崛起。
例如,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设立,使其逐渐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的发展也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互补效应。
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中心城区提升世界经济影响力战略研究摘要: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格局中,中心城区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
在深入研究剖析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功能承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国际开放等相关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中心城区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的四大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心区域;经济影响力;功能特征;产业特征;空间格局特征根据对国际大都市及“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类似概念的研究,其形成的普遍观点认为:全球化时代优秀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货币流、人才流”既集聚又扩散的核心动力与枢纽功能,是全球经济协调与控制的节点及核心驱动力。
而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通常为城市的发源地,为城市发展功能基础最完善的区域,是全球要素汇聚、组织集聚、产品交易活动集聚的区域)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性象征(像伦敦金融城、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新加坡中区、巴黎拉德芳斯区域等)。
上海中心城区为全市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为全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
对标国际标杆城市中心区域,加快提升中心城区(或重点功能区域)经济国际影响力成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突破口。
1 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的基本特征1.1 功能特征:全球功能的核心承载、转型提升的先发引领、综合服务功能强大为国际大都市发挥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空间。
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普遍具有高度集聚性、高度控制性、高度枢纽性、高度便捷性等特征,从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控制决策能力、标准定价能力等的核心承载与集中体现。
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等为最典型的代表。
为国际大都市转型提升的先发引领。
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看,在其发展中都经历了重大的城市功能转型(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而其中这些城市的中心区域往往率先转型,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思考与建议【摘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在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人口素质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上海都有着重要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软实力,上海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和软实力,上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上海、全球、国际化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创新中心、人才、城市规划、宜居环境、重要性、完善、作用。
1. 引言1.1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国际化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城市。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上海率先承担了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试点的重要任务,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上海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更大的历史机遇。
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坚实基础和条件。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也是上海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的努力,上海必将在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2 上海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性上海作为中国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其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全球国际化城市可以为上海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