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教学师生间的_契约_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87.43 KB
- 文档页数:5
每日一练11.理想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哪几个特征()A.尊师爱生,相互配合B.共享创造,教学相长C.民主平等,和谐亲密D.相互促进,心理相容2.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因为()A.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B.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C.教学目标必定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D.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3.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A.攻击行为B.越轨行为C.违法行为D.冷漠行为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哪些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儿童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包括()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D.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答案1.ABCD【解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4)相互促进,心理相容。
2.ABD【解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3.BC【解析】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4.ABCD【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5.CD【解析】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文章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阐述了思政心理契约的定义、特征、构建方式和内容以及维护良好思政心理契约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界说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实验,然而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
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一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同样也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一些学者对于“心理契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等。
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研究较少。
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赞同心理契约双向论学派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当事人的期望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但双方借助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套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就是有关双方经某种方式的“要约—承诺”暗示,各自的部分期望被对方默契认同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的隐形协议。
据此,笔者定义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持续交往互动中,彼此感知对方的期望并内化为对方所提供的责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形的心理契约较之于有形的规章制度更能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结果。
二、思政心理契约的特征作为心理契约的一种特殊形式,思政心理契约除具备心理契约的一般特征诸如主观性、动态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征。
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作者:董丽君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年第01期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的是阿吉利斯,紧跟其后的施恩、列维森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证明了阿吉利斯的观点,采用了他关于心理契约的定义。
虽然他们的定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心理契约内涵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对心理契约的定义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未公开说明的一套对对方权利和义务的感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期望”。
然而,卢梭又对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心理契约双方的期望是心理契约的条件,期望强调的不是主体双方的相互约定,而是对方应对自己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卢梭不是强调心理契约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是强调员工对组织的理解。
在这里,笔者认为卢梭的这种心理契约概念,不能真正体现心理契约的内涵,因为它偏离了心理契约的根本属性,把员工当成心理契约的主体信念体系,从而不是真正定义心理契约。
在达成心理契约之前,两方的心理期望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只是心理契约的初步设想,只有双方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经过磋商并认可各自的心理期望,这样心理契约才算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相互期望也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前提。
而且师生的相互期望要有一个契约过程,才能被教师和学生双方接受,形成真正的心理契约。
所以,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可以认定为师生之间没有事先说明的,而是通过各种动作或者心理提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规则或者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一、师生心理契约的构建卢梭认为,心理契约的构建应以员工为主体,建立在其感知的前提下,所以,他所提出的心理契约理论是以员工个人对组织或者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为主体。
个人在社会舆论中进行相关信息的选择,并把选择的信息通过个人的信息加工进行编码。
最后对这些编码进行体会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解码过程。
在这个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出现不一样的编码结果。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心理契约摘要:目前职业学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容乐观,建立在双向“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思维机制将有助于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挖掘心理契约非功利性的特点,注重心理契约主观性、双向性的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契约导向性的特点,构建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关键词:心理契约诚信教育职业学校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
用传统的“制度至上”的刚性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带给现在学生更多的是对其“自由”的束缚和思想的禁锢。
而在“心理契约”思维下进行的柔性教育,它要求师生双方形成共同期待和共同价值观,实现互动式“人本至上”。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1.现在学生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不适应在多元化信息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的“90”后、“00”后,导致诚信教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基本情况,我们智能化教研室于近几年分三次对14级机电三班、15级智能化班的学生做了诚信教育问卷调查,促使我们更有的放矢地寻找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机电学院智能化教研室学生“诚信教育”问卷调查_____年 _____月本次共发放问卷166份,有效回收132份。
从调查中显示94.4%的同学认为传统的德育比较适用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取向不鲜明的情况。
而我们探索建立在双向“心理契约”基础上的诚信教育模式,将会弥补这个缺陷。
二、心理契约概述契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现代契约可以理解为“诚信”、“自由”、“民主”等,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
借用契约理念,“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社会心理学,它是指个人与组织间或与他人间因相互期望而形成的非书面协议,是一系列心理期望。
现在“心理契约”理论也被运用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教育中,该理论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平等、民主、信任的现代教育理念。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形成性考核一一、判断题题目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数据、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要素。
(错)题目2用于学校教学的网站和网络服务中,可以允许用户匿名使用和发布信息,不要求实名制。
(错)题目3在“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的讲座中,演讲者认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孩子如何运算,而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教孩子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证——这计算机能够帮助数学教育解决以上问题。
“对”。
题目4完成3次大作业和全部自测题,就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形成性考核任务。
(错)题目5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它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也使得师生交互更加方便灵活。
(对)二、多选题题目4以下关于信息安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D)A.安装杀毒软件后,计算机不会受到病毒感染B.防火墙不能完全阻止计算机遭到远程攻击C.网络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属于技术人员的问题,和网站运营方无关D.网络服务的运营方有权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反馈题目5以下属于“信息技术”应用范畴的是:(ABCD)A.共享单车B.网络课程C.工业机器人D.自动翻译题目4在“用视频重塑教学”的讲座中,以下表述和演讲者观点吻合的是:(BCD)A.教学视频可以取代教师B.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C.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视频和练习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D.技术不仅可以让课堂更高效,而且更人性化题目5以下属于做法中符合正确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要求的是:ABD.定期检查学生手机中的聊天记录二一、单选题题目1将教学设计分为分析、策略设计、教学评价三大模块的模式是(C)。
A.迪克-凯瑞模式B.格拉奇和挨利模式C.史密斯-雷根模式D.肯普模式题目2(D)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前期基础、分析学习者对新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学习者对当前内容是否有偏爱或特长。
A.前期分析B.学习风格分析C.学习内容分析D.学习者分析题目3小朋友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
论语言教学师生间的/契约0关系王明利 盖莲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0024) 摘 要:本文以外语教学为对象,探讨了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含着的/契约0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框架结构内师生课堂上话语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话语关系。关键词:教学 契约 关系
一、关于教与学的/契约0概念问题这个概念最初是在上一个世纪80年代就数学课的教法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常常用于描写数学课中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自那以后,很多学科的教学研究也经常不断地引用这个概念,其中包括外语教学,来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于师生间的这种隐含的关系。正是这种/契约0关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外语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还是学生的交际行为及其它交际方式,都不可能超出他们之间的确实存在的这种/契约0框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最近几年,在国外语言教学研究中,许许多多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在他们所发表的学术作品中频繁使用这一术语。这就不难看出这一新概念在教学研究中的价值。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教学与教法一直被视为教育研究工作的永恒话题。如同其它领域一样,教学工作也有着自己的运行法则和学科特点。比如外语教学,它既有与其它科学相近或相似的一般运行规则,同时也有属于本学科特色的原则。就一般运行原则而言,外语教学是指学校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就其特点而论,主张小班授课,强调课堂上的语言交际活动。本文仅就对语言教学的特点,对师生间的教学/契约0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外语教学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由两部分组成:教师-学生。至于其它次要因素,如地点,时间,教学目的等也都限定在学校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不论教师和学生,还是时间,地点和目的,他们之间都局限在一个隐含的/契约0内。例如:每节课只有50分钟,这就要求执行/契约0的每个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话语交往和课堂内容的讲解与实践。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不仅要很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而且还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教师来到教室是要履行他的教育职责,对于学生就是要在这里学习知识与技能。每一方都要尽职尽责才能确保很好地履行/契约0。教师要积极地寻求办法,研究外语教学技法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领会和消化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要勤奋学习,配合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上的语言交往来掌握所学的语言。实际上,课上师生间的语言交际就意味着/契约0内容,他们之间各自的社会地位和本人的积极作用分别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使课堂师生话语交往在语言习得方面更有实效,我们应该承认在他们之间隐含着双方都要严格遵守的教与学/契约0关系。这种关系在对语言教学课堂的观察中是显而易见的: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些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反馈。同样,对于学生来说,在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哪怕他对教师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弄懂,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做出反应。正是他们之间隐含的这种教与学的/契约0关系,才保证了课堂上师生间的话语交往的顺利进行。在课堂语言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语9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总第116期)言实践的教学活动,同时他们也在期待教师讲授新的语言知识,并且要随时回答教师对他的提问。这样看来,课上所有的师生话语交往都受到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契约0关系的影响。教师在语言课堂上作为惟一的话语交往活动的组织者,语言交际活动的启动者,又是语言实践的管理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给与学生课堂发言的机会,也是教师在课堂语言活动中通过他的语言干预解决学生间的话语交往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阐明,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就好比交响乐队的指挥一样,没有他的存在,就不可能演奏出和谐的乐曲。一首优美音乐的演奏成功,不仅取决于每位演奏员的相互合作,还取决于他们在完成演奏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我们对此还应当承认,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隐含的,制约课上语言交际的运行规则。依据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话语交际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也都要建立这种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语用学界围绕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问题上,许多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教与学间的/契约0关系。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行为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他是在竭力的通过语言行为来改变掌握知识的关系,也就是说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学生作为教师语言交往的接收对象,他对教师语言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对语言符号的破解,也要通过语言交往来表明他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这种语言的相互交往都没有跨越这种/契约0关系。实际上,课堂犹如一个微型社会,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各自的任务。每个人不仅要对本人的工作负责,同时还要懂得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对他人负责。我们必须强调指出,教与学的/契约0关系是一个必须相互遵守的,隐含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它要求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即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尽职尽责,互为负责才能保证教学过程达到高质高量。按照这样的/契约0关系,我认为在将法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从宏观上看,其/契约0关系应该表现为/讲解与实践0的关系。就是说,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组织学生围绕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等方式来履行/契约0。教师个人的责任是使学生在负责任的前提下培养自己法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学生,他们通过接受教师提供的语言知识(掌握的好与坏另论)参与教师指导下的话语交往活动来履行/契约0。如果学生不理解或者不知道如何参与课堂活动,/契约0要求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二、教与学的/契约0关系与师生间的话语交往为了充分论证教与学的/契约0关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来看一段外语院校法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口语课实况记录。这是一节由外籍教师承担的口语课,学员为入学不到四个月的新生。这是一节在圣诞节过后第二天的教学实录,对它的分析会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契约0关系对外语教学所起的作用。为了便于理解口语课上师生间的话语交往,我使用了一些符号来分别表示师生话语的某些特点。P:代表教师E:代表男学生Et:代表女学生Es1:代表学生群体1Es2:代表学生群体2{:表示语调上升|:表示语调下降x...x:表示无法转录的噪音这里我们仅选用课上前几轮话语交往的实录作为分析的语料,以免文章过长。下面是该节课前几轮师生话语交往的真实纪录。1.P:alors{aujourd.huinoussommesqueljour{2.Es:noussommesle25P2625P26m,3.P:mercredi{4.Es1:25x...xEs2:26x...x5.P:mercredi25{6.Es:26x...x7.P:jeprfremercredile26dcembre|voil|(ellecritladategauchedutableau,
etlemotvocabulairedroitdutableau.)Bien,mercredi26dcembre|bienPPPalorsaujourd.hui{de8heures99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总第116期)heuresmoinsdixnousallonsparler{vousallezparlerdeNo·lNo·l|Ôava{No·l{etensuiteaprs|nousallonstravailler{aveccelivreCafcrmeniveau5|(ellemontrelemanueldefranÔais5Cafcrme6auxtudiants)alorsÔas.critcomment{No·l{8.Es:NPOPEPL9.P:No/ldeuxtrmas(ellecritungrandNo·lautableau.)No·l|10.Es:No·lx,x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论述外籍教师来到中国与用人单位签署的工作/契约0,但是她来到教室就是要履行其教书的职责,学生来到教室也是完成其学习知识的任务,在教室里双方自然存在着教与学/契约0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没有签署在法律文件上,但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确实隐含着这样的/契约0关系。从师生间话语交往的内容上看,有三个方面的交往内容体现在这10轮话语当中。1-6为/契约0的启动阶段,它是以话语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教学意义上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复习过程。7为衔接阶段,不仅含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有在/契约0框架内话语活动内容的介绍。8-10为当日活动的实施阶段。在/契约0的实施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求履行/契约0的当事人要负责任地完成本人所承担的职责。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他是起主导地位的。因此它所承担的角色也是多重性的:第一,知识的转播者;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第三,学生话语活动的评价者。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从动的地位,他的惟一作用就要认真负责的配合教师完成课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鉴于教师在教与学的/契约0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他就应该成为履行/契约0的责任人。我们在语料中已经注意到,是教师首先启动话语交往的活动并控制着话语交往的过程。从师生话语交往的内容来分析:对于教师话语1.P:/alors{aujourd.huinoussommesqueljour{0,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1)启动话语交往活动2)复习相关的语言知识3)为下面的教学内容搭建平台3.P:/mercredi{0和P5:/mercredi25{0教师使用了上升语调,表明话语并没有结束,在这两轮话语交往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话语中隐含着启发性话语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因为在法语中/noussommesqueljour0是提问星期,而不是提问日期。7.P使我们能够注意到教师在教与学的/契约0框架结构内是如何履行其职责的。为了便于分析话语交往中的话语关系,可以按照话语所涉及的内容把它分成若干段落。1)对学生话语交往的评价:/jeprfremercre-dile26dcembre|voil|(ellecritladategauchedutableau,etlemotvocabulaireÂdroitedutableau.)Bien,mercredi26dcembre|bien0.在这轮话语中,教师有意识地选用了动词/prfre0。一方面教师在履行/契约0,给与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正确的表达方式,/今天是12月26日星期三0。另一方面从教法角度看,教师间接地修正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起到了保护这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作用。2)对当天话语活动内容的交待:/PPPalors{aujourd.hui{de8heures9heuresmoinsdixnousallonsparler{vousallezparlerdeNo·lNo·l|Ôava{No·l{0。这里既包含了时间,又包含了话语活动的主体,也指出了话语活动的具体内容。从话语关系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三个问题:第一,教师话语的明确提示/nousallonsparler{vousallezparlerdeNo·lNo·l0。(我们谈论,是你们谈论,)这就说明了课堂话语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教师话语的确认作用/Ôava{0。(清楚吗)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清楚了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是否还有其它问题。第三,以重复的话语形式强调话语交往的内容:我们在教师这段话语中不难看出她接连使用了三次/No·l0。指出今天要谈论的内容就是有关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