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37.30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预防与康复护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也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为特征的慢性骨代谢性疾病,易导致骨折和跌倒。
跌倒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导致老年人伤害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预防与康复护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跌倒风险。
首先,骨质疏松使得老年人的骨密度减少,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
其次,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逐渐减弱,步态不稳,容易失去平衡而发生跌倒。
此外,老年人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心血管疾病等因素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二、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预防策略1. 进行骨质密度检测: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了解自身骨质状况,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2. 合理饮食:老年人应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促进骨密度的增加,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
3. 加强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提高行走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4. 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老年人的住宅应该保持整洁、明亮、无障碍的环境,减少摔倒的可能性。
5.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身体潜在的健康问题,减少跌倒的危险性。
三、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康复护理1. 及时抢救和治疗:一旦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跌倒,应该立即进行抢救和治疗,避免伤害的进一步恶化。
2. 营养调理:跌倒后,老年人应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伤口愈合,加快康复。
3. 床位护理:对于无法自行行走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定期翻身、换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4. 康复训练:跌倒后,老年人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再次跌倒的可能性。
5. 心理护理:跌倒会给老年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尽快走出阴影。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干预性护理措施,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总有效率。
结果干预组总依从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补充钙剂和相关护理措施。
1.3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加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包括如下措施。
1.3.1 心理护理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这种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往往忽略治疗。
在发生骨折时,患者对发生骨折的原因也不甚了解,这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是不利的。
护理人员首先给患者讲解有关骨质疏松的知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骨质疏松带来的相关问题,能够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从而提高疗效。
对于合并症较多、造成生活严重障碍的骨折患者,其可能存在悲观、绝望、冷漠的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注重与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认清患者的内心状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交流方式,为患者解决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其心理状态,解除悲观、恐惧等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讲解不良心态对疾病康复造成的影响,让患者自觉改善心态以配合治疗。
1.3.2 饮食护理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营养摄入不足、钙质生成不足有一定关系,由于老年人食量较差、摄入食物缺乏营养,日久则造成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症。
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饮食护理,强调良好饮食对骨折的促进愈合作用。
为患者加强钙、维生素d、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摄入,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喜好,注意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患者能够每日摄取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
护理干预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跌倒、骨折风险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跌倒、骨折风险的影响。
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04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两组骨密度干预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研究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观察组;跌倒、骨折发生率研究组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均采用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口服碳酸钙d3片,600mg/d,口服阿伦膦酸盐(福善美)10mg/d或70mg/w。
除上述治疗外,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1.2.1防跌倒护理:据相关文献报道,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3],骨折发生后将有80%致残,导致患者被迫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继发性引起栓塞性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生理、心理上的伤害,甚至造成自残。
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发生于60-79岁的老年人,其发病特点具有外伤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致畸率高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4]。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在护理干预中加强“四防知识”的宣教,即防摔、防碰、防绊、防颠。
指导老年患者鞋子要防滑、耐磨;避免雨天、下雪天外出;不干重体力活不提重物;乘坐公交车要扶稳,不坐后排;跨越台阶应小心,防止跘倒、碰伤。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严格遵循起床三步法;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老年患者,实施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性的训练计划,降低跌倒几率。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创造安全的病房及居家环境,例如地面保持干燥、防滑,增设防滑警示牌以及防滑垫,多安置扶手等。
在老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增设多样化的辅助措施,确保其方便借力,同时提供性能好的各种医疗行走辅助器械。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护理干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椎体内部注入骨水泥或植入植物支架来加固椎体。
在椎体成形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护理干预进行详细介绍。
一、术后护理1. 保持患者平卧位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避免活动,直至医生许可。
这样可以减少骨水泥的移位风险,减少手术创面的出血和疼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定期翻身,以防压疮的发生。
2. 观察创面渗血及时更换手术创面敷料,观察创面是否有渗血现象,如有大量渗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避免咳嗽和过度用力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咳嗽和过度用力,以防手术部位的骨水泥移位或创面裂开,增加出血和感染风险。
可以通过适当的镇咳药物控制咳嗽,避免用力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4. 观察疼痛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较为常见,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和缓解措施。
可以使用镇痛药物、热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5. 预防血栓术后患者需要腿部静脉曲张袜,按时进行下肢康复训练,避免长时间卧床。
同时观察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及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二、康复护理1. 康复训练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呼吸功能锻炼、平衡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活动能力,减少功能障碍。
2. 营养支持饮食应该均衡营养,增加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要控制好体重,避免肥胖对骨折愈合的不利影响。
3. 生活护理教育患者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弯曲腰背过多,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卧。
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护理技巧,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4.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得到护士的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康复。
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预防与护理干预研究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骨骼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
其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导致骨折和行动能力下降等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研究,对于降低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和骨折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针对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预防与护理干预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研究方案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研究不同干预措施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护理效果,并探讨其康复效果,以期为中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方案。
2. 研究对象:选择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已有骨质疏松病史和严重其他疾病的个体。
3. 研究内容:(1)评估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医学检查,对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水平、患病史、家族史等进行调查和记录,分析其可能的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2)干预措施设计:根据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设计相应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饮食指导、运动训练、药物干预以及相关的心理咨询和社交支持等。
(3)干预效果评价:根据干预前后中老年人的相关指标变化,如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生活质量评估等,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4. 实验设计:(1)选取两个中老年人群体进行干预: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两个中老年人群体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组的干预措施:实验组中老年人接受综合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饮食指导、运动训练、药物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社交支持等。
(3)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中老年人维持正常的生活方式,不接受额外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4)实验时间:将实验设定为6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5. 数据采集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标准化的问卷调查方式,包括调查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水平、患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发生脆性骨折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探讨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收集与整理某院骨科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资料,客观分析了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次出现骨折危险的主要因素,以此也可为二次骨质疏松给予客观的依据条件,以此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避免再次脆性骨折发生,提供了适当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某院一年之内接受治疗的10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治疗出院之后,将发生脆性骨折的64例患者当作研究组,未发生脆性骨折的64患者则将其作为对照组。
结果:研究所得的结论多数与患者的个人习惯与疾病史等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二次骨折的主要因素。
结论:致使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脆性骨折的因素包含个人习惯以及自身疾病史等。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脆性骨折;护理对策引言骨质疏松是由多项因素致使的骨病的一种,具体指的是由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减少作为关键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变。
由于自身的骨代谢平衡失衡,因此导致患者的骨质合成缺失,骨量增加,这些都是致使骨钙流失的重要因素,骨量在不断减少,骨脆弱性也随之严重增加,甚至极易导致出现骨折问题。
我国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骨质疏松也随之愈发受人重视,但骨折疏松患者出现二次骨折的研究报告数量有限。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主要对某院一年时间内接受骨科治疗的10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所有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49。
年龄最小的是61岁,最大的是74岁。
在这些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包含23例脊柱骨折患者、56例髋部骨折患者、12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等。
对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其出院半年之后对其开展随访工作,64例患者出现了再次脆性骨折,将其作为研究组,未出现再次脆性骨折的作为对照组。
1.2方法回顾性调查所有入选对象的病例资料,相关的因素主要包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长期吸烟、坚持户外运动与引用牛奶等多项指标。
在护理干预方面,可使用的护理方式主要包含如下几种:一是心理护理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