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6—楼阁古塔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3
佛塔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1、玄奘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
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玄奘塔高约 21米,以腰檐划分为5层。
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
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
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
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
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
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
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2、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
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中华名塔园位于汉口解放公园中心岛。
四面环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园内最高塔“步月塔”,系仿清风阁。
周围分布了五十多座名塔。
塔园前有拥翠桥,后有水榭,中有回廊,更显中国园林的古朴典雅。
E-mail文化传播网据《新华词典》和《辞海》的定义,塔为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为梵文Stupa的音译,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用于藏舍利、经卷等。
通常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平面以方形和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
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
塔的类型有楼阁式、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数种。
感谢武汉解放公园建造了《中华名塔园》,使我们能不出远门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这一面。
注:塔的说明文字均来自塔上的说明牌。
由于时间所限,仅得到这40座。
来到拥翠桥,即可看到高耸的步月塔。
五十多座中华名塔就散落于周围的绿荫中。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琉璃万寿塔在河北承德市狮子沟北岸须弥福寿之庙北端,是八角七层琉璃塔。
其形制与北京香山琉璃塔完全相同。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
玉泉山玉峰塔玉峰塔位于北京玉泉山顶,是北京地理位臵最高的古塔。
它又名定光塔,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为清乾隆时仿照江南所建三塔的仅存者。
此塔虽仿镇江金山寺塔而建,却具北方建筑特点。
塔高33米。
清乾隆十八年(1735年)建成。
玉泉山妙高塔在北京玉泉山北隅小峰上,是砖石塔。
此塔为形制特殊的金刚宝座塔,中塔为喇嘛式塔,特别高大,四角小塔塔刹尤为细长,形如锥子,故又称锥子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
武汉兴福寺塔在湖北武汉市武昌洪山宝通寺西侧。
为八角四层仿木结构石塔,高11.25米。
各层门龛佛像雕刻精致,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建。
传说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所以又称无影塔。
广东六格花塔在广东广州市六格寺内。
为八角多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塔。
塔高57.6米,壮观华丽,如冲霄花柱。
重建于北宋织圣四年(1097年)。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雁塔路。
为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
高64米,由著名高僧玄奘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所建。
古代建塔的由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
陕北延安宝塔山上明代的宝塔,已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塔是宗教建筑物。
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的。
佛教是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的。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兴建的“率(sū苏)堵坡”(梵文stupa)里。
堵坡就是坟,它比较简单,就是在一个不大的台基上,修起半圆形的坟冢,加上一个顶尖。
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建筑师在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新建筑——塔。
塔最早是佛教徒供奉佛的“舍利”,后来用于供奉佛像或经卷,也有保存某些和尚的遗骸或遗物。
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佛教麻醉劳动人民,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广造塔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形成崇佛热潮。
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几乎较大的佛寺附近,都有一个“塔院”,实际就是和尚的集体墓地。
我国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构造式样大致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
实心塔是用砖石等材料砌出的实心体,不能登临。
它又分“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
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凭眺。
我国古塔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这类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四种。
从建筑材料来分,塔主要有木、砖、石砖琉璃、铁等。
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
层数从1层到15层,多是单数。
中国塔一般是随着寺庙而建造,但现在许多地方是有塔无庙。
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估计全国有3000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在百座以上。
有10处古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保护。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嵩岳寺塔、大雁塔、佛宫寺释迦塔、神通寺四门塔、开元寺塔、祜国寺塔(铁塔)、崇圣寺三塔、妙应寺白塔、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古代塔楼的概述1.古代塔楼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独立的高大建筑,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城市建筑,同时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2. 古代塔楼是一种固定式的建筑结构,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用以观察风向,测量时间。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
3. 古代塔楼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多层的,有的是单层的。
它的外观非常美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
二、古代塔楼的功能1. 观察天象:古代塔楼可以用来观察天象,包括观测星象、测定日影、测算日晷等。
2. 点燃灯笼:古代塔楼可以用来放置灯笼,用以指引行人,照明作用。
3. 收藏文物:一些古代塔楼也是用来收藏文物,包括佛像、经书等。
4. 宣扬佛教:一些塔楼是用来宣扬佛教的,用以展示佛教的文化传统。
5. 国防用途:一些塔楼也是用来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可以用来观察敌情,防御敌人的侵袭。
三、古代塔楼的发展历史1. 古代塔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佛寺非常兴盛,为了给僧侣提供场所,就有了塔楼的建筑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塔楼多为多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如天宫的莲花塔、大慈寺的六角宝藏塔等。
3. 到了宋代,由于木制或砖砌式的建筑造价昂贵,这时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楼。
4. 元代时,古代塔楼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多是高耸挺拔,具有壮丽气势。
5. 明清时期的塔楼形式则更加精致,而且在规模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雪窦寺的千佛塔、九华山的宝箓宝塔等。
四、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特点1. 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柱、塔身和塔顶,其中塔基是用来支撑整个塔楼结构的基础。
2. 塔柱是塔楼的支撑柱子,一般是方形或圆形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塔身的重量,保证塔身的稳定。
3. 塔身是塔楼的主体部分,一般由多层楼阁式结构组成,其中包括了观景台,用于观测天象。
4. 塔顶是塔楼的最上部分,是塔楼的标志性建筑,一般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三. 简答题(共22 题)1. (简答题)中国古塔的五种主要类型有哪些?并各写出实例名称一个(写出地点和年代)1).楼阁塔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056年) 。
2).密檐塔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 。
3).喇嘛塔代表: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代)4).金刚宝座塔代表:北京正觉寺塔(建于明代) 。
5).单层塔(亭阁式塔)代表:山东历城神通寺塔(建于隋代)。
2. (简答题)元大都的规划特点是什么?①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②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③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④水系规划合理⑤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3. (简答题)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二、水面处理: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形成对比;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小池则宜用浅岸。
三、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
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
用石得当。
四、建筑营造:江南园林的建筑特点是: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私家园林建筑以厅堂为主。
漏窗式样繁多,千变万化,多由工匠创作。
屋顶翼角起翘有两种做法:一为嫩戗发戗,一为水戗发戗。
室外铺地利用砖瓦废料铺成各种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4. (简答题)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有哪些?斗栱的作用是将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传之于柱上,同时斗栱还是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模数单位及等级制度的代言物。
1)、增加挤压面的作2)、支承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5. (简答题)比较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穿斗式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古代塔楼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它不仅具有观赏和防御的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历史遗迹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塔楼是一种寺庙建筑的形式,用于储存经书和佛像,并且供信徒诵经礼佛,因此古代塔楼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塔楼的建筑中,可分为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功能和意义等几大方面进行总结:一、内部结构古代塔楼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基础、楼体、屋顶和内部装饰等几个部分。
1. 基础古代塔楼的基础一般要深入地下,以保证塔楼的稳固和安全,同时塔楼的基础还承载着整个建筑的重要重力。
2. 楼体古代塔楼的楼体通常为多层结构,每层之间由楼梯或者螺旋梯连接,从下往上可以分为塔台、塔身和塔顶,每层都有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
3. 屋顶古代塔楼的屋顶一般采用多角形的设计,屋顶上有尖顶或者宝顶,整体设计具有独特的形式感和美学外观。
4. 内部装饰古代塔楼内部的装饰主要以壁画、雕刻和香炉等为主,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风格,还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外部结构古代塔楼的外部结构包括塔身、门窗、砖雕和檐口等几个方面。
1. 塔身古代塔楼的塔身一般是砖木结构,设计优美,整体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2. 门窗古代塔楼的门窗多为檐式或者方形,门窗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方便入内,又显得美观大方。
3. 砖雕古代塔楼的砖雕多为佛教题材,包括佛像、印光、彩绘和华丽的纹饰,这些砖雕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檐口古代塔楼的檐口通常有斗拱、脊兽、悬挑和翘角等,这些檐口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起到了支撑结构的作用。
三、功能古代塔楼的功能主要有观赏、防御、文化传承和纪念等。
1. 观赏古代塔楼通常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供人们登高远望,欣赏风景和感受山水的美妙,因此具有观赏性质。
2. 防御古代塔楼一般也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可以用作瞭望塔和防御塔,守卫边疆和保护城市安全。
3. 文化传承古代塔楼作为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形式,承载着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保存了大量佛经和佛像,是佛教信徒礼佛诵经的场所。
12、宋代佛塔(四)12、宋代佛塔(四)3、北方地区楼阁式塔北方的楼阁式塔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最多。
对塔的梁枋、斗拱加工粗放;不做飞角挑檐,塔檐平直,挑角略有升起,比较平稳;塔做平座的比较少。
综观北方的塔,券门、短檐表现出庄严稳重、雄伟大方的气魄。
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1984年济南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辟支塔位于山东长清县灵岩寺内,创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重建。
塔为八角九层,砖石合砌,高 54米。
塔的下部为石砌基座,四周雕有阴曹地府酷刑的场面。
以上各层塔身,均为砖砌。
从一层到三层,塔身外面檐下出拱,檐上置平座,也有相同的斗拱。
自四层到九层,仅出檐而无平座。
塔刹为铁制,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组成,并有铁链八条分别拉向塔顶八角。
八个角的垂脊上,埋设八个铁打金刚力士牵拉,使这一高大塔刹得以稳固。
塔内的结构甚为奇特。
下部第一层塔身内以砖砌塔柱,设砖阶从内部上登,但到五层以上,则沿塔身的外檐盘旋而上,以达顶层。
此种结构在砖塔中甚为罕见。
山西潞城原起寺青龙宝塔(2002年长治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在山西潞城、平顺交界处的辛安村凤凰山巅,有一座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的原起寺,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混合结构。
在大雄宝殿西侧耸立着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为密檐式砖塔,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
第一层面南有一佛龛,龛上方刻有“青龙宝塔”四字,以上各层皆为实心。
每层的砖檐都参差突出,变幻多端。
每层各角都突出一个龙头,龙颈下悬一风铎。
塔顶八角,各有一铁人背负铁索联结塔尖,面部朝外,作用力状,它们实际是对塔尖起抗风、抗震的加固作用。
这座宝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依旧峭然挺立,没有任何倾斜、裂缝。
河北景县开福寺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照片明信片)景县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河北景县城内西北角原“开福寺”内。
据县志记载,此塔初建于北魏时期,北齐和隋代重建。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塔楼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塔楼的起源古代塔楼最早起源于中国和印度。
在中国,古代塔楼被用于宗教建筑和防御建筑,最早的塔楼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印度,古代塔楼则主要用于佛教寺庙,最早的塔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2. 古代塔楼的发展古代塔楼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中国,古代塔楼经历了木塔、砖塔和石塔等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在印度,古代塔楼也经历了多个时期,从最初的砖塔到后来的石塔和木塔。
二、古代塔楼的类型和特点1. 古代塔楼的类型古代塔楼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观景塔、防御塔、宗教塔等。
根据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古代塔楼可以分为木塔、砖塔和石塔等。
2. 古代塔楼的特点古代塔楼具有明显的特点,比如高耸的建筑结构、独特的外观形式、坚固的建筑材料等。
古代塔楼通常还具有一定的装饰和雕刻,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三、古代塔楼的地理分布和文化影响1. 古代塔楼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古代塔楼在中国、印度等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塔楼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中,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古代塔楼也是佛教寺庙的标志性建筑,对印度建筑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古代塔楼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影响古代塔楼在东方文化中不断传播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了西方文化。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代塔楼被引入到了欧洲,并对欧洲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世纪,古代塔楼成为了欧洲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欧洲古代建筑的一部分。
四、古代塔楼的现存状况和保护措施1. 古代塔楼的现存状况目前,世界上许多古代塔楼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些遗迹和遗址。
古代塔楼的现存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古代塔楼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已经被毁坏或者严重破损。
2. 古代塔楼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古代塔楼,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比如修缮古代塔楼、加固古代塔楼、建立保护区等。
中国二十五名塔1、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
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2、苏州虎丘塔(云岩寺塔)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
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
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
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3、上海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
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建于兴圣教寺——该寺建于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毁——内,故名兴圣教寺塔。
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
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2.5米,四面九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
该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袭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
另外,它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见。
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
中国108座古塔,你知道多少?塔是随佛教传入的一种建筑。
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问:“您走后我们如何表达向您的尊重?”佛祖没有回答,只是把僧袍铺于地上,将钵扣在袍子上,又将禅杖立于钵上,就出现了窣堵坡的形式。
佛祖涅槃后,弟子们遵从他的遗训,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塔。
佛教于东汉初年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与盛行当时的神仙崇拜相结合,将佛像置于高楼之上便在情理之中。
东汉末年,在江淮之间,开始建造佛塔。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古塔很多,可惜像北魏永宁寺塔、明代的大报恩寺塔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了。
幸而佛教持续流行,古塔建造也是繁多,因此现在还遗存众多各类古塔。
今天将整理出108处古塔为大家奉上,望君收藏,做按图索骥之用。
注:关于塔的时代,采用网络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古论证,仅供参考。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国一-III-14)北魏密檐式砖塔,高15层,37.045米。
现存唯一的十二面塔。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2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师塔(国一-III-33)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祖师塔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砖结构,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
3河南安阳灵泉寺北齐塔(国四-IV-3)大齐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西塔正面)、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题铭;东塔无题铭,体量形式与西塔类似。
4山东济南四门塔(国一-III-15)隋大业七年(611)造,别名神通寺塔,单层庭阁式石塔。
高15.4米,底边宽7.4米。
1997年3月,隋代石刻经典阿閦佛佛首被盗走,几经辗转由台湾法鼓山以圣严法师送还四门塔。
5陕西西安大雁塔(国一-III-16)唐永徽三年(652)造,别名大慈恩寺塔。
四方阁楼式砖塔,玄奘为保存经卷佛像建造,最初五层,后来曾经加至九层,现在为7层,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6陕西西安兴教寺塔(国一-III-20)唐高宗总章二年(664年),平面呈四方形,5层楼阁式砖塔,高21米,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墓塔,旁边有玄奘两位徒弟的塔,共三座。
形容古塔的优美句子
古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精华。
下面,我们来描述它的优美。
古塔,高耸入云,如一株挺拔的巨树,每一层楼阁都有着精细的雕刻
和细腻的装饰,宛若一件艺术杰作。
古塔的外墙呈现出灰色的色调,仿佛
凝结了岁月的沉淀,经历了多少风雨,历经了多少沧桑,但它仍然屹立不倒,矗立在大地上,彰显着古人智慧的结晶。
登临古塔之上,视野广阔,更有一种气势磅礴、神圣庄严的感觉。
从
塔下仰观古塔,巍峨屹立的姿态宛若一位雄伟的守护者,它用坚实的身躯
守护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塔楼内部,蜿蜒的楼梯延伸着,周围色彩斑斓的壁画、铜铸佛像、雕
刻栏杆、石雕龙柱等构成了一幅古老而又神秘的图画,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塔身,千层叠翠,一重重抬高,仿佛像一座千层饼,每一层都显得如
此的美丽。
顶层,通常一个小小的门洞,一冲进去,便是日光龙宫的感觉,千窗万窗,情景纷呈,这就是古塔内部景象的独特韵味。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古塔的表面上,它宛若给了古塔一身金色
盔甲,更是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礼。
当夜幕降临,塔身灯火辉煌,宛若一
盏万丈明灯,散发着圣洁而神秘的神光,有一股浪漫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古塔,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是一座古老而优美的建筑,它不仅美丽,而且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心灵的一种享受。
无论是什么时候,
只要我们走近塔身,感受到它那优美的姿态,就仿佛能与历史进行那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孔庙中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规模最大。
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些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