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得美术

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文化:《花瓣纹彩陶盆》《颧鱼石斧彩陶瓮》】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尖底旋涡纹彩陶瓶》甘肃临兆,《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马场型半山型石岭下型】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山东(黑陶)《镂空蛋壳黑陶杯》红山文化:辽宁(玉器)《玉龙》

良渚文化: 浙江(玉器)玉琮

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得主要特征就是什么?

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得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得石器制造瞧人类审美意识得发展

人们得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得精神现象得趋势,也为后世美术得分化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得与精神得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得造型与纹饰特征

所谓彩陶,就是指在橙红色得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得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

4.怎么认识彩陶得艺术成就

优美得造型与形式多样得装饰图案纹样得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与最光彩得成就。彩陶造型得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彩陶得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得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得历史与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

舞蹈就是以有节奏得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得生活思想与感情得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得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得智慧与生活情趣。?彩陶盆得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得熟练与审美思想得进步。

舞蹈者得形象以单色平涂得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得池塘,池边欢乐得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得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得主要内容与代表性作品得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得雕塑作品所表现得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得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得各种动物形象外,就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得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得形体、面貌、力量得初步认识与艺术得再现能力。

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半坡遗址稚拙粗放

陕西华县柳枝镇稚气娇媚、甘肃秦安大地湾

7.我国有哪些主要得原始岩画,其表现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原始岩画被称为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得史书。主要得原始岩画:内蒙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在这些古拙、简朴得画面上,记录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得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留下了作者按照自己对自然现象得理解创作得独特得图像,其中不乏原始审美观念与奇异得想象力。

8.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就是在打磨光滑得橙红色陶坯上, 以

天然得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与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得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得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就是彩陶得杰出代表.

9.黑陶: ①黑陶工业就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得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

代晚期得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就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得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10.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

鱼得简练造型与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得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得绘画杰作与典型器物

11.C形玉雕龙:①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②红山文化玉

器得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就是目前发现得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得碧玉龙形象

12.舞蹈纹彩陶盆:

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得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得图像,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得场景,也有人认为就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得动态与整齐得队形,以极其精练得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得意念。

13、画像石(砖):就是指汉豪族祠堂与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得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得装饰绘画性雕刻、就是指汉代豪族祠堂与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得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得砖石上得装饰绘画性雕刻.

14、泥塑女神像①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得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就是生殖女神与丰收女神得象征

第二章先秦美术

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分类:礼、乐、兵、车马。

发展:夏司马迁杜撰得朝代商代特点:纹样饕餮纹(兽面纹),形--——大代表作品:《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西周特点:增加了铭文、铭文加长、金文《毛公鼎》

春秋《莲鹤方壶》战国《采桑宴乐攻战纹壶》

青铜雕塑:《猛虎食人卣》商, 《铜立人像》西周

1、青铜器①就是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得器物。②主要类型有饮器、食器、酒器、兵器等. ③青铜器艺术就是夏、商、周时占主导地垃得美术创造。

此时期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得青铜器,其造型与纹样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2、原始瓷器: 商周时期出现得青釉器皿,已经具备了瓷器得基本条件,但与后来得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器.

3、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就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得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得两旁还有对称展开得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得正面形象以夸张与象征得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得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4、帛画:①中国古代画种. ②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就是一种质地为白色得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与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得图画③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④代表有战国时期得《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

5、《人物龙凤图》:①战国时期帛画②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③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④画面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做祈祷状得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得引导下,向天国飞升得景象⑤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得方法,格调庄重典雅,就是先秦时期绘画得代表作艺术特色:此画主要采用黑线勾描得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黑白快得对比,点、线、面得结合,使形象有一定得重量感而生意盎然。

6、《人物御龙图》:①战国时期帛画②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③画中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悬宝剑、侧身向左而立得男子右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驰进人龙尾部企立着一只仙鹤,龙身下有一鱼④该画所表现得就是死者之魂乘龙升天得景象⑤色彩平涂与渲染兼用,运笔劲挺优美、潇洒自如。人物形象准确生动, 揭示了人物得内在气质⑥画风古拙,装饰意味浓艺术特色:以单线勾描,设色平涂,兼施渲染,画中人物加彩,而龙、鹤及华盖基本上用白描。线型属“高古游丝描”,用笔因物象得形体、质地与运动而有粗细,刚柔等多种变化。7、四羊方尊:①商代晚期青铜雕塑得代表作②出土于湖南宁乡③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与夔纹。④尊肩四角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得层次以及造型空间⑤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与动物巧妙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

8、司母戊鼎:①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②商代后期王室著名得青铜器③鼎得内壁刻有“司母戊",意思就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而铸④造型庄重、纹饰精工,具有气势,就是我国发现得最大得青铜器

9、莲鹤方壶:①出土于河南新郑②盖顶莲瓣丛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得仙鹤,造型舒展灵动。壶身附有浮雕得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③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得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得风格

第三章秦汉美术

雕塑: 石雕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东汉无青铜雕塑秦代铜车马

西汉《长信宫灯》东汉《马踏飞燕》陶塑(陶俑)秦代《秦始皇兵马俑》

西汉无东汉《击鼓说唱俑》

绘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

1.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得主要内容与艺术形式有何新特点?

主要内容:反映丰富得社会生活,复杂得情节场面、政治、历史,英雄业绩。

艺术形式:构图上基本上都就是采取横式构图,不受透视得限制,以连续得手法把宏大得场面,不同得时空得情节表现出来。在当时观察、表现能力与镶嵌技术得限制下,利用“剪影"式得构图与形象处理方法,给人以简练浑厚古朴得艺术感受。

2.西汉马王堆“T”形帛画有何艺术特色?

此画体现了西汉时期塑造形象与肖像画水平。它通过具有装饰意味得龙及动物把画面分成天、地、人得三部分,各部分间有着有机得联系,显得与谐而有变化。以墓主人为中心得写实部分居中,四周描绘衬托幻想得境界.有装饰得效果,又有写实得表现.画面中得仙人、侍者、游龙、飞兽等得刻画无不细致生动,充满了奇异得想象.其中最突出地也就是作者着力描绘得就是女墓主人得形象。她肥硕而高大得身躯,华丽得服饰及拄杖而立得神态,表现出她得身份与精神特征.此画在表现技法用线均匀有力,飞游腾跃,设色以石色为主,厚重沉稳,绚丽鲜明而又协调。?

3.为什么汉代墓室艺术极为兴盛?墓室绘画表现得主要题材内容就是什么?

原因:除了经济得发达外,更主要得就是与当时社会上盛兴得厚葬风气有关。厚葬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得兴起就是汉武帝当政以后。汉武帝时代由推崇黄老思想而转变为“独尊儒术"。所谓独尊儒术,主要就是尊崇儒家得道德伦理观念,提倡“行孝",“行孝”得主要形式就是“厚葬”。墓室艺术正就是厚葬风气中运用而生。

主要题材内容:1,原始神话、神仙世界——超时空得图式;2、历史故事、古圣先贤——时间上得回顾;3、世俗生活与自然环境得描绘——空间上得展开.

4.简述重要得汉墓室壁画得内容与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在不事细节得夸张姿态与大型动作中,在以粗轮廓得整体形象得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形成得气势得美;形象得笨拙古老,姿态不合常情,长短不与比例,直角、方形又就是那样突出,缺乏柔与,这一切构成了汉代艺术特有得古典美。“气势”与“古拙”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得基本特征与美学风格。它体现了基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一统帝国国力强盛与民族自尊心之上得生气勃勃得时代精神,它标志着中国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得趣味世界与伟大得传统。

5.略谈秦陵兵马俑得艺术风格.

为了体现秦王朝无坚不摧得军事力量与严整得军容,使那帝国江山万代得梦想永不破灭,兵马俑得塑造手法就是非常写实得,将士、战马与真人、真马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从头部基本形上分,有“由"、“国”、“风"等字型得区别,从五官上分,有眼、眉、须、胡、嘴等各不相同得塑造。军吏形象威武刚强,指挥若定,普通士兵勇敢机智、坚忍不拔,都展示出发自内心得信心。不同得容貌神情又就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得气势之中,无数直立静止得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得美学特点。?

6.请您谈对霍去病墓石雕得认识

汉代石雕中最具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得应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它就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意义得典范,就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得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得里程式。艺术家以英雄得乘骑与各种野兽以及英雄威名远震得祁连山来象征英雄得业绩与体现战斗在边陲得英雄所处得特定得地理环境.

这批石雕之所以具有巨大得感染力,除了作者环绕所纪念得英雄及其业绩,进行课轻巧得设计与创作外,还在于它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得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无数得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掘出活跃得生命。刀法简洁洗练,造型朴拙粗放.在整体得团块结构中,采用浮雕得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露出明确得转折,给人得感觉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浑朴深沉得思想,勃发豪放得精神蕴藉于单纯而自然地外部形式中,造成了艺术内在得惊心动魄得气势感与运动感。(高贵得单纯,静穆得伟大)?

7.汉代绘画有哪些主要艺术特征

1.构图多采用平列式,填充式手法,构图饱满完整,章法布局既有变化而又紧密统一;

2.所描绘得形象无不具有活泼得生命力,即注重传神,达到形神兼备(以身体得姿态传

情,注重大得动势刻画)

3.具有强烈得运动感;

4.用流动得线条与块面得结合塑造形象构成画面;

5.设色鲜明,强烈而又沉着与谐。

8.战国秦汉时期有哪些重要得雕塑与铜雕作品?

雕塑:秦陵兵马俑、霍去病墓前石雕

铜雕:《长信宫灯》、《铜奔马(马踏飞燕)》

9、长信宫灯①河北满城②西汉工艺品代表作③其造型为宫女双手执灯形象,灯得设计巧妙。灯盘可转动,灯光得光照速度与照射方向与调节,宫女得袖子与身体中燃烧得烟气可导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④达到了实用与美观得统一,就是汉代工艺雕塑得典范10、马踏飞燕①又称铜奔马,就是东汉青铜雕塑得代表作②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得手法设计一匹风驰电掣得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得燕隼背上,具有强烈得运动感。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得稳定感,同时用燕隼得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得神速③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得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得奇葩。

11、马踏寻奴①汉代霍去病群雕得主体与代表作②作者以一匹气宇轩昂得战马来象征霍去病,以战马踏翻侵略者来歌颂其抗争战争中得勇敢③作品造型轮廓准确有力,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古朴稚拙,凝重稳练,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就是西汉雕刻艺术成就得标志性作品

12、马王推T字形帛画①西汉时期②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③画面分上中下三段,下段展现得就是死后阴域,画面描绘得神灵均为与死神相关得阴神,并且都具有死而复生得功能;中段展现得就是自然天空,描写了墓主之魂乘龙升天得景象;上段为墓主最终所要到达得天堂胜境④就是西汉时期具有代表性得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布局繁复井然,线条刚劲匀称,设色沉着雅致

13、击鼓说唱俑①四川成都出土②作品塑造了一位民间说唱艺人得表演说唱艺术得瞬间,人物左手抱鼓,右手执槌,身体用力前倾,右脚高跷,表现了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自我陶醉得瞬间情态,充满了活泼得气息③堪称东汉陶塑得杰作

14、画像石①就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墓前祠堂与石阙得建筑石材,雕刻着不同画面.②盛行于汉、魏、六朝与唐代。③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孝子烈女等。

④表现形式分阴刻与阳刻两大主类。其作品在结构、造型、线条运用上达到了朴质雄劲得境界。⑤具有绘画性、雕塑性与建筑性。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

15。瓦当: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得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独尊儒术得局面有所改变,汉时就传达室入我国得佛教有了较大得发展,魏正始以后,士族文人大多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得生活超然物外得精神,清谈‘玄理’之风弥漫.

2.魏晋时期在审美风俗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美学得角度瞧,自卫协之后一段时间内,绘画从汉代古拙、雄壮、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阴柔之美,这正就是时代精神、人们审美心理与审美态度转化得外化形态.?(曹不兴:最早以佛画知名得画家,其所画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胡有‘曹衣出水’之说,其用线缜密、细柔与衣纹得秩序与汉画简朴、遒劲、飞扬流动得线条就是有所区别得。?卫协:巧密与粗思)

3.略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与实践上得成就.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得艺术风格,把中国绘画得生要手段线描提高到一个新得高度,其在艺术上最大得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单纯满足外表得肖似与姿态动作得生动、自然,而就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得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在她瞧来,只要抓住眼神得刻画、四肢形体得准确与否对‘传神’并无紧要,同时还注意如外貌、生理特征、人物环境、人与人之间得组合关系等对表现人物性格与神情得特征,‘形具而神生’传神必须先写形,写形就是手段,传神就是目得。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审美主体)必须通过客体得外在形体得描写而把握其内在得精神实质,做到‘神仪在心’才能塑造出高于外在形体美得内在精神美得神象,才能达到传神得目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得想像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对对象之中,掌握对象得精神状态与性格牲以及与外形得关系,取得世态感受。‘妙得':为迁想得结果,即通过艺术家得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得完美得艺术形象。)?她还认为具有生命力与思想感情,处于变化运动中得对象为画家在形神得掌握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留下了更多得想象得余地,因而易使画家‘迁想妙得‘,此理论就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得绘画审美活动与艺术构思特点得最早概括,成为中国绘画得一个重要审美原则,也就是指导其自身艺术实践得准则.《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谢赫“六法论”得内容及意义就是什么?

内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意义:基本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得美学原则与独特得表现法则

5.试谈山水画兴起得原因。

1.审美意识地发展,绘画题材得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得对象;

2.江南秀丽得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得热情;

3.玄学得兴起,就是山水画形成得最根本得原因。

6.中国早期佛教美术兴盛得原因就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主要得石窟?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兴盛起来其原因有: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得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得欺骗性,佛教所宣传得“秉死、轮回"、“因果报应"得思想,把人们从眼前得苦难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得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与麻痹广大

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得提倡。

7.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得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何为本生故事?

莫高窟壁画据不同性质大体可分为:?1)佛像画,就是以佛为主题得说法图,供人们供养礼拜得形象;

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如西王母、女娲、伏羲等;

3)装饰图案;?4)故事画a、佛传故事b因缘故事c本生故事。?本生故事就是豆画中最主

要得内容,就是指释迦前生包括她做王子以前若干世得故事,其故事内容多就是早就在民间流传得美丽寓言与传说。

8.简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得演变.

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得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佛与菩萨得神态庄严而祥与、超然二静穆。佛得衣服既有入毛质厚衣料凸起得得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得细密平行衣纹线条。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得宾阳洞造像为代表,面向清秀、眉目开朗,褒衣博带,身材飘逸得造像。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佛像得身体较为膨胀,外以找着饱满得身躯,佛像得衣、着不再显得自由松懈,逐渐变成圆筒式造型,注意表现佛像得立体感。

9顾陆①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顾恺之、陆探微。②陆探微得人物画师法顾恺之,顾、陆二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得“密体”,因而并称“顾陆" ③其中顾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

10、曹仲达被誉为“北齐最精工”得画家,原为中亚曹国(今撒马尔罕一带)人,以画天竺风格得佛像著称。据史书记载“曹之画,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世谓之“曹家祥”因其画以细劲得线描表现紧贴在身躯之衣纹,故称之为“曹衣出水”。

11、“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就是由中亚曹国得北齐曹仲达创造得中国古代人物①北齐画家曹仲达所创得佛教人物形象②“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以细劲得线条表现紧贴在身躯之衣纹,故称之为“曹衣出水”,与吴道子“吴代当风"相提并论③其作品早已不存,但为克孜尔早期壁画中可以感受“曹衣出水”得风采,反映出中外艺术在当时得交流与融合。

1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①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就是南朝时期砖画得重要表现题材②竹林七贤就是指晋代七位名人: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贤、向秀与王戎.荣启期则为战国著名隐士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现于数座南朝墓中,但以南京西善桥大墓出土得作品最具代表性④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出土时分东西两块。⑤纯属地发挥了线条得表现能力,人物造型面相清瘦,体现了秀骨清像得审美风尚。完美体现了对称美学,人物性格鲜明。

13、《女史箴图之修容饰性》①《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得代表作品②《女史箴图》之修容饰性篇描绘宫中女子正对镜梳妆,其神情娇柔矜持,人物形象得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浓厚得生活气息③意在劝诫宫中女史做到内外兼修

2021年考研中国美术史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21年考研中国美术史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起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器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 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 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有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关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于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和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淘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归纳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 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2、庙底沟类型彩陶: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5000年左右, 二方连续,挺秀饱满,新颖稳重。《大口小底曲腹盆》 3、马家窑类型彩陶: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4500年左右,

央美考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世界美术史研究(西方)专业考研知识点

中央美术学院考研资料分享 25.浅谈吴道子的艺术成就,何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又名道玄,在人物造型上‘米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广川画跋》,在笔法上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他的画以线条为立体,略加渲染来协助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形成了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致整个人物画,他的画风对以后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26.张萱和周昉在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何异同,各自代表作? 张萱所绘的妇女形象丰颊、硕体、服饰艳丽,是盛唐后仕女风俗画的典型风格《號国夫人游春图》《武后行从图》《捣练图》 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其作品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共有‘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特点,他笔下的妇女形象由欢愉转向她们在封建束缚下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 27.展子虔《游春图》有何艺术特色? 展子虔,唐画之祖,《游春图》是其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描写风光明媚、春色宜人的郊原,画面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其特点是:山的描绘用单线勾勒,填以青绿山脚用泥金,金碧富丽;近处的树勾出树干,作上叉如鹿角的树枝,松身不画鳞,直接以赭石填染,松枝不画细针,只用石绿沉点,人物用笔点成后,加重色于上勾线分出衣折,全画面树木排列尚少穿插变化,表现了山水画从南北朝到唐代的过渡情况。 28.李思训父子在山水画方面有何贡献? 李思训继承并发扬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得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风貌,被后人推为‘北宗’或青山绿水画派之祖。(代表作《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的画‘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其作品《明皇幸蜀图》是一幅以山水景物为主的历史故事画。 29.略谈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文化:《花瓣纹彩陶盆》《颧鱼石斧彩陶瓮》】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尖底旋涡纹彩陶瓶》甘肃临兆,《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场型半山型石岭下型】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山东(黑陶)《镂空蛋壳黑陶杯》红山文化:辽宁(玉器)《玉龙》 良渚文化:浙江(玉器)玉琮 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 4.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

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复习重点

美术理论复习重点 1、美术理论参考书目: ①《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北大出版社 ③《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商务印书馆 ④《中外美术交流教程》,袁宝林,浙江摄影出版社 ⑤《当代西方美学》,朱狄,人民出版社 ⑥《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姚大志,东 方出版社 2、美术理论复习方法及重点: 美术理论试卷的基本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五类。试卷总分为100分,各类题型所占的分值比例在20XX年有所调整,其中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占总分的40%,名词解释20%,问答题40%。 美术理论试卷的命题内容一般涉及中、外艺术发展各个时期的美术理论,侧重点为主要的学说、人物、著述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范畴。由于美术理论的学科特殊性,应试者应理性地考虑到应试的目的,有针对性的理解试卷的命题和答案。从试题可以看出,近年来的命题范围相对稳定,应试准备的主要参考书应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艺术理论教研室编著的《美术概论》。在此基础上可兼及其它,如适当增加一些较规范的中、外美学史。艺术思想史和艺术思潮的评介性著述。试卷的填空和选择两部分,虽每空仅为1—2分,但往往是同为基础较好的考生拉开彼此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题目要求考生知识的精准性,类如国籍、年代、人名、书名等等细节,构成制胜的微观要素。判断题在20XX年分值增加到20分,显然不容忽视,是非抉择殊需慎重,试卷题目并不偏,但应仔细留意陈述句的前后对应关系。名词解释题目多是重要的概念、范畴,或是思潮和学说,一般情况是一题中又具有若干重要的知识点,如时代、国籍、人物、观点、意义和影响之类,精要与全面是准备名词解释的要点。论述题的题目看来相对简单,但若深入也必须涉及多方面理论素质,论述题一般有能够使应试者充分展示自己知识结构、逻辑功力以及文字水平的更大空间,然而要在看似平实而又分值较高的论述题上脱颖而出,需要考生有更为广泛涉猎,也更有赖于长期的知识储备。 简评:远小近(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理论部讲师)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 *最重要的章节* 上编美术的基本原理 ①第一章本质论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②第二章创作论 第三节创作成果——美术作品 ③第三章接受论(整章都很重要) 下编美术的历史发展 ①第一章发生论(整章都很重要) ②第二章发展论 第二节中国美术形态流变 第三节西方美术流变 只要永不放弃没有什么不可能!!!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点

2006年中国美术史共同课基础知识 人文学院 一、史前-秦汉美术史 1、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许家窑人的石球体现出一定的造型规律。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工艺的成就最突出。 3、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最鲜明的装饰纹样。 4、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流行的装饰纹样。 5、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附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代表作。 6、1982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一件泥塑女神头像。 7、良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琮。 8、山东龙山文化中黑陶工艺成就最为突出。 9、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漆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10、兽面纹(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11、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商代晚期的青铜雕塑。 12、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典范作品。 13、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14、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出现于春秋中期。 15、湖南长沙楚墓曾出土两幅帛画,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16、散氏盘铭、毛公鼎铭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书法史价值。 17、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位于陕西临潼,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大、真、多。 18、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19、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当属东汉晚期。 20、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21、河南永城汉梁王墓是西汉前期的一座壁画墓。 22、位于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是西汉后期一座代表性壁画墓。

23、东汉后期代表性壁画墓有河北望都1号汉墓、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汉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等。 24、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5、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主要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 26、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为丰富。 27、现存秦代小篆作品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最具代表性。 28、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西汉前期青铜器的经典作品。 29、贮贝器是滇青铜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30、《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碑刻的杰出代作。 二、隋唐美术史 1,卫协是曹不兴的弟子,在西晋画坛上曾有“画圣”之称,谢赫对卫协的评价很高,把他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并评价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2,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3, 张怀瓘曾比较张僧繇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说:“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历代名画记》引张怀瓘《画断》) 。 4, 张僧繇塑造的佛教造像被尊为“张家样”,广泛流传于民间,从现在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遗址出土的梁代造像上还可探求到张家样的遗韵。 5,曹仲达,是北齐时在佛教造像方面闻名于时的艺术家。他所画佛像具有明显特点,被称为“曹家样”。 6,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谈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7,杨子华被唐人誉为“北齐之最”,画家阎立本评他的人物画说:“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 8,一九八零年在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发现的北齐娄叡墓内有壁画约二百平方米,人马、仪仗、神兽、极为壮观,绘画技法之精湛实属罕见,与传世轴画之精美者无二致,因为墓主人娄叡为皇亲国戚,又建过军功,墓葬极尽华丽,因此今日之学术界推测可能出自杨子华之手,不论是否,都可以为我们了解杨子华的绘画提供资料。 9,有一卷传为宋人临摹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内容为描述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诸人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不同于“秀骨清像”,人物面孔呈鹅卵形,此类风貌在早期作品中实属罕见,而与北齐娄叡墓壁画相合,从而证实波士顿所藏的《北齐校书图》尽管为宋人所摹,但定有北齐原本为依据,故也是弥足珍贵的。 10,佛像中国化出现质的进展,据说完成于东晋的戴逵、戴颙父子,美术史上把他们创作的佛像称作“二戴像制”。 11,炳灵寺169窟第六龛,以无量寿佛结跏趺坐居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

中外美术史+重要知识点+考试复习整理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 中西绘画比较 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 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 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 ③ 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 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 ⑤ 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 ⑥ 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 与西方美术重体面, 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 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 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 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 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统一完整,薄衣贴身, 衣纹阴线。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 ① 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 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 既体又一派。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 以张躁为主的呈派, 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 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 ①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② 世俗性强,突破了佛教的禁欲主义,造型丰满、美丽,以现实美好理想为出发点。③ 技法写实,简单朴素,动态优美,生动。质感表现强,构图和谐,手法与立意,突破性的创造,是在大自然中与人的思维中,能拓展其艺术境界。 唐代美术总结:(关于佛教造像) 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权哲学渗进。政治和伦理道德。举君臣父孝之义 -------, 使好空者恶杀,义勇者殉国。 2、佛本生故事悲惨场景,消退让位于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幻想美丽的天国等) 于是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歌,佛坐莲花中, 环绕圣仙,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到处是华贵绚烂的色彩, 圆润流畅的律条,丰溢柔和,亲切动人,美丽善良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代替了魏晋时代壁画的悲苦场面,瘦削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动感节奏。此时代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期求,一个时代对欢乐幸福和幻想,以取得心灵的满足。时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考试用)上课讲义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 一、史前-秦汉美术史 1、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许家窑人的石球体现出一定的造型规律。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工艺的成就最突出。 3、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最鲜明的装饰纹样。 4、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流行的装饰纹样。 5、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附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代表作。 6、1982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一件泥塑女神头像。 7、良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琮。 8、山东龙山文化中黑陶工艺成就最为突出。 9、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漆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10、兽面纹(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11、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商代晚期的青铜雕塑。 12、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典范作品。 13、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14、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出现于春秋中期。 15、湖南长沙楚墓曾出土两幅帛画,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16、散氏盘铭、毛公鼎铭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书法史价值。 17、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位于陕西临潼,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大、真、多。 18、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19、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当属东汉晚期。 20、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21、河南永城汉梁王墓是西汉前期的一座壁画墓。 22、位于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是西汉后期一座代表性壁画墓。 23、东汉后期代表性壁画墓有河北望都1号汉墓、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汉墓、内蒙古和林格

中国美术史重点

第一章:史前美术 重要知识点:彩陶定义(7);彩陶文化的分期及代表作(9——11) 第二章:先秦美术 重要知识点:青铜器种类(21);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的发展(22—24);先秦帛画(29)包括汉初马王堆帛画。 第三章:秦汉美术 1、重要知识点:画像石定义、分布、主要内容(53) 2、重要知识点:秦汉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及主要艺术特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重要知识点:各主要画家代表作、特色。绘画理论:传神论、以形写神、畅神说、六法论。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隋唐石窟艺术 重要知识点:石窟艺术地位(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代表作(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第六章:隋唐绘画艺术 说明:隋唐——元代绘画艺术中,画家及其代表作要尽量对应起来。明清主要掌握各艺术流派的代表画家、艺术特点、地位影响等。 重要知识点:各科绘画的名家及代表作,主要特点。 人物画: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吴道子吴装、吴家样、吴带当风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周昉《挥扇仕女图》周家样 山水画:青绿山水展子虔《游春图》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水墨山水王维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花鸟画:薛稷、边鸾韩干《照夜白图》《牧马图》韩滉《五牛图》 理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通史 第七章:五代两宋绘画艺术 重要知识点: 1、五代人物画: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 山水画:董源《潇湘图》、《龙宿郊民图》 巨然《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荃《写生珍禽图》 徐熙《雪竹图》

2、宋代绘画 表现(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题材风格的多样化) 3、人物画:武宗元《朝元仙杖图》 李公麟《五马图》白描画 梁楷《泼墨仙人图》《布袋和尚图》减笔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山水画:李成《读碑窠石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郭熙《早春图》《林泉高致》“三远法” 米家云山米芾、米友仁“米点皴” 青绿山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四家:李唐《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 清远图》 花鸟画:崔白《双喜图》 赵佶《芙蓉锦鸡图》《瑞鹤图》 文人画:苏轼《枯木怪石图》、文同《墨竹图》苏轼“文人画理论” 第八章:元代绘画 重要知识点:赵孟頫“古意”“书画同源”书法之笔入画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文人画”) 第九章:明清代绘画 1、重要知识点:明代前期,浙派绘画(戴进、吴伟)南宋院体画传统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文人画体系” 明代后期,大写意花鸟画徐渭、肖像画:波臣派曾鲸、松江画派、“南北宗论” 2、重要知识点:清初,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摹古派” 清初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清中期,宫廷画家郎世宁,扬州八怪(郑板桥) 清后期,费丹旭、改琦仕女画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整理稿)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 红色可能考论述蓝色可能考名解 一、绘画艺术史(填空、名解、论述) 1.半坡文化彩陶艺术特征(人面鱼纹彩陶盆)P1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从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文化以动物图像为主,鱼纹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纹样。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纹的形象较写实,以单独的鱼纹为主,形象多为展开的侧面形象,造型上以直线塑形,比例准确但形象质朴;另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是人面纹。半坡早期的彩陶上有两种形式的鱼与人面结合的形象:一种是人面寓于鱼的结合形象,将人面图像以适合的方式添加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另一种是鱼寓于人面的结合形象,人面嘴两旁对称的各自衔一鱼,鱼头与人嘴外轮廓共构成整鱼形。描绘人面与鱼相连的图像,人面皆呈圆形,眼鼻形象明确,头像似戴着尖顶高帽,双眼眯成一线。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与某种原始信仰有关。 典型的代表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2.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特征(舞蹈人物彩陶盆)P2-3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1石岭下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彩陶以鲵鱼纹为特色。早期的鲵鱼纹多为单独纹样,形象写实呈弯曲状。甘谷县王家坪出土的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形象写实逼真,细部画得较具体,脸部、鱼爪和身上的花纹都用劲挺的细线勾勒,绘画水平较前期有了明显提高。 ○2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中部青海省东北部。此类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绘制螺旋纹,产生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类型彩陶的艺术风格流畅,富有动感。与半坡的庙底沟型相比,显得更为精致美观。 1973年初,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舞蹈纹盆,内壁绘舞蹈花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彩陶盆的装饰独具匠心,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的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 ○3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其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1用螺旋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把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了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4马厂类型: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大体是从繁到简。常见的有回纹、折线纹,而以人形纹最有特色。 3.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汉代T字形帛画) 帛画介绍:帛画主要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出土的地点大都位于当时的边远地区。帛画的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西汉早期帛画延续战国时期楚国帛画传统,是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有图画的旌幡,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覆盖在棺上。在墓中所出的“遣策”中奖这种帛画称为“非衣”。 a)汉代T字形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13号汉墓,内容丰富,色彩绚烂,以左右对称、 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这幅帛画是这一时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汉代的绘画水平。 b)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中一贵妇着宽袖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复习笔记 元代美术)【圣才出品】

7.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社会背景 (1)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2)公元1260年,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 (3)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恭帝投降。 (4)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形成的几个政权并立的对峙局面,政治上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元朝统治期间,其逐渐接受先进的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出现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现象。 2.元朝绘画综述 (1)前期 ①元代前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馆阁士大夫画家,如赵孟頫(fǔ)、高克恭、李衎(kàn)、商琦等,都有很大影响; ②还有一些宋朝遗民,如郑所南、龚开等,他们在绘画中寄托对先朝的怀念,并以曲折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政治态度。 (2)中后期 ①元代中后期在画坛上显露才华的多是遭遇落魄、经历坎坷的文人,创作上以山水花鸟及墨竹、墨梅最为盛行,用画笔表现隐逸遁世或游乐闲适的生活态度。 ②他们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以诗文题画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书法、文学与绘画结合为一体。他们特别注重主观意趣抒发,作画“聊以

自娱”,“写胸中逸气”,不言“画”而名为“写”,以表现自己的特殊追求。 ③汉族地主官僚集中的江浙一带成为文人画创作的活跃地区,并对明清文人画发展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 3.元代美术发展的原因 (1)元王朝对各种宗教都采取保护和支持态度,宗教美术在这个时期又得以发展,造像活动盛极一时,出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最后一次高潮; (2)元代政府成立了众多的官方手工业机构,承担奢侈的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元代的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工艺品在出口的商品中占有重要比重; (3)汉族先进的文化对其他民族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书画家; (4)元代版图广阔,中西交通畅通无阻,与欧亚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紧密。 二、绘画 1.元初绘画 (1)遗民画 ①含义 蒙古人推翻宋室征服全国,在一些汉族文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悲愤。他们多以隐居的政治态度表现对故国的忠贞,成为前朝的遗民,并从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富有特色的“遗民画”。 ②代表人物 A.龚开(1221~?)

中国美术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重要知识点 原始仰韶文化: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花瓣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彩陶缸 马家窑文化: 尖底漩涡纹彩陶瓶 龙山文化 镂空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 碧玉龙 良渚文化 玉琮—祭地 玉璧—祭天 先秦 青铜器 分类:礼、乐、兵、车马及其它工具 商:造型庄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铭文加长毛公鼎—铭文最多(497字) 春秋:“大变革时代特点” 错金新工艺莲鹤方壶 战国:曾侯乙编钟采桑宴乐攻战纹壶 帛画 “旌幡性质,引魂升天” 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 秦汉 雕塑 青铜雕塑:秦代—铜车马 西汉—长信宫灯(虹吸原理) 东汉—马踏飞燕 石雕: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马踏匈奴(循石造型) 东汉—李冰石像 陶塑: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 东汉—击鼓说唱俑(夸张写实、诙谐幽默) 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砖模塑方法:拍印法 模印法 建筑:秦—阿房宫 汉—未央宫 瓦当:四神瓦当—青龙(东) 白虎(西) 朱雀(南) 玄武(北) 帛画:“T”字形非衣帛画 引魂升天 年代人物山水花鸟雕塑及其他 魏晋南北朝曹不兴“落墨为蝇” 六朝三杰:顾恺之(密体·画绝、才绝、痴绝)《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陆探微(秀骨清像密体)张僧繇(疏体)曹仲达:曹衣出水、疏体 绘画理论:顾恺之:《画论》《画云台山记》 谢赫:《古画品录》——“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宗炳:《画山水序》 王微:《叙画》 隋青绿山水:展子虔《游春图》最早唐代雕塑家:

的卷轴山水画 杨惠之(雕圣) 宋法智 唐代陵墓石雕: 昭陵六骏 乾陵石刻 唐三彩: 低温釉,白、黄、绿 唐 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盛: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吴带当风”“白画”“吴装” 张萱 《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晚:孙位 《高逸图》 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春山行旅图》 《明皇幸蜀图》 水墨山水: 王维:(南宗画派鼻祖)“破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鞍马题材: 马:曹霸 韩幹《牧马图》《照夜白图》 牛:韩滉《五牛图》“镇国之宝” 戴蒿《斗牛图》 花鸟:薛稷(鹤) 边鸾 (花鸟画祖师) 画论: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著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以分品列传体编写的断代画史。 张璪著有《绘境》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画论有深远影响。 五 代 南唐: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重峦峻岭):荆浩:《匡庐图》 《笔法记》“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关仝:《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 南(秀丽风光): 董源:披麻皴、点子皴 《潇湘图》《夏山图》(水墨) 《农宿郊民图》(披麻 青绿) 巨然:《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徐黄异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徐熙(名贵花鸟、双钩填彩、设色鲜明富丽) 黄荃(民间野花、用墨兼勾带染 “落墨花”) 北宋(宗教人物): 武宗元(师从吴道子) 《朝元仙仗图》 北宋三家: 李成《寒林平野图》《读碑窠石图》 宋徽宗赵佶:工整细致绚丽重写实 《芙蓉锦鸡图》 《红蓼白鹅图》 书法“北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

完整word版,中国美术史简答题

中国美术史简答题 1、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①这些兵马俑,阵列有序,军容严整,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的缩影,以宏伟浩大的气魄歌颂了秦始皇率军横扫六合,威振四海,统一中国的业绩,体现了泱泱大国和时代的勃发精神. ②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马、真人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 ③不同的容貌神情又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数自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帝国的威力在艺匠的手下表现得无以复加. 2、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 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如王微、谢赫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画品》《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意义. 这是张曹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鉴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两者协调,便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4、何谓南宋四家,并分别叙述其艺术特点. 李唐、山石用大斧劈皴笔势雄阔,畅快淋漓,构图采取近景以角, 起开派的作用. 刘松年、画风工整,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 马远、画面简陋,全景不多.山石用大斧劈兼水墨皴,也兼用钉头鼠尾的皴法,笔势锋利严谨,方便有力.画树多用焦墨,秀拔多姿. 夏#圭:在用笔上好用秃笔,点笔和夹笔,墨线气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线条,富有变化.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摘要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摘要 一、名词解释: 院体画青绿山水六要徐黄异体陶器青铜礼器错金银工艺帛画曹衣吴带士夫画书画合一浙派浅绛山水仕女画道释画 饕餮纹失蜡法唐三彩 1,院体画:从宋代画院以来的一种画风,工笔细腻,重色渲染,画面浓艳富丽,墨守成规,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程式可依仿. 2,文人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封建社会士大夫,文人所画的画,以别与民间画工与宫廷画家的画,明代董其昌以王维作其创始者,强调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多取材与山水,华鸟,梅了兰竹菊等,借以抒发性情与抱负,强调意境,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 3,仕女画: 中国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后来专指以封建社会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民间的木版年画”美女图”,也称为”仕女图” 4、彩陶:是指新石器中晚器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纹饰的陶器。彩陶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 5、《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末年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 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 6、唐三彩 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o左右焙烧。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二、填空题 1、画史上唐代的“大小李将军”分别指的是(李思训)、(李昭道),他们继承了展子 虔的(青绿)山水并加以发展而成为(金碧)山水。 2、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画章法别致,布局有新意,所以有“马一角”和“夏 半边” 之称。 3、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阎立本是最早成熟的人物画大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步 辇图》、《历代帝王图》。 4、中国画史上最早建立的正规画院是在(西蜀)时期由(孟昶)创立的(翰林图画院)。 5、五代时期山水画主要有两大画派,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 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6、唐代初期画家(尉迟乙僧)在绘画史上享有凹凸画派之誉。 7、(张僧鹞)在山水画、花鸟画颇有新创造,他首先采用天竺画法,创“没骨山水”。 8、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探微)的画风具有行笔紧细的特点,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创 作出了“秀骨清像”的艺术典型。 9、明朝前期院体画的主要代表画家是(戴进)、(吴伟),他们又分别是(浙)派、(江 夏)派的创始人。

中国美术史综述

中国美术史综述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中国美术的起源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史前时代又叫石器时代。 历史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装饰物和刻纹制品的出现,标志着造型艺术从生产工具中才彻底解放,是人类美术实践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打制石器的漫长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磨制的石器,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 被史学家称为先秦的时代包括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这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美术、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获得较大发

展,其中祭神敬天的青铜器被奴隶主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发展的水平最高,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因此,有人称先秦时代是“青铜时代”。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人们逐渐发现和掌握了书写中的形式规律和美的要素,于是诞生了书法艺术。 中国从秦朝建立经西汉,至东汉灭亡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趋于繁荣和发展,而展现出新的面貌,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它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秦汉王朝历经441年,处于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前期。统治者明确要求艺术为巩固政权服务,而艺术形式也较之先秦也更加丰富,分类也更加明确。中国秦汉时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美术被统治者作为表彰功臣、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获得巨大发展。而且,汉代丝绸之路渐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也促进了美术的兴盛。 汉朝结束后,中国进入分裂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争,经过约50年战争,魏国的司马炎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随着晋室南渡,南方的建康成为文化中心,也是在艺术活动上最有创造力的地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最明显的一点,是它动荡不定的政治局面.这样的特点,体现在,在内,汉代美术基础上对传统艺术表现的深化,在外,对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消化,由此到达一个空前未有的审美境界.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而重气韵,

中国美术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原始美术 1 .原始美术的特征:混沌性 ①原始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②原始美术尚未有明确的门类划分 2.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1.早期: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鱼纹盆》 2.中期:庙底沟类型: 3.晚期: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 3. 玉器刻纹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左右对称 刻线圆转流畅 构图匀称 形象具有威慑力 4. 陶器的发明具有怎样的意义 陶器的发明,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也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的标志,说明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它表明,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 5.中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是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 6、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型公用建筑,被认为是后代宫殿建筑和宗庙建筑的开端。 第二章.先秦美术 1.三代青铜器类型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武器和生产工具 2.生活用品 3.乐器 2.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3.青铜纹饰的造型特点 首先,纹饰依形而饰,形状与器形完美统一。 其次,装饰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最后,装饰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4.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 1.初期:相当于殷商前期:还明显具有陶器的某些特点,器形幼稚古朴,简率凝重,尚未脱离原始的风味,有的器表全为素面,无纹饰,大型铜器则以单层凸起饕餮纹和弦纹为主,无底纹。 2.盛期:大致为商后期至西周初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体现出鲜明的“祭器”“礼器”性质,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政治宗教意义。造型特别庄严、古朴,纹饰繁缛精美。代表作品:《司母戊大方鼎》、《人面盉》 3.转折期:大致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这时的青铜艺术开始呈现出典雅和谐的美。青铜器的形制较以前简便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代表作品:《毛公鼎》、《散氏盘》、《颂壶》 4.衰落期:大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始:青铜艺术所承载的的社会、宗教、政治意义消失了。青铜器呈现出世俗化的精巧气象代表作品:《立鹤方壶》、《宴乐攻战铜壶》 第三章秦汉美术 1.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排列有序,军容严整,以宏伟浩大的气魄体现了秦始皇率领军队统一中国的辉

中国美术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美术 (一)原始器艺术 1、器及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器代表新石器彩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龙山(素面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 (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大汶口、龙山]) 仰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 1、原始绘艺术 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 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 82年,安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将军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 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塑。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 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美术 (一)先青铜艺术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 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概括汇总

1、彩陶/仰韶:绘黑红色装饰。装饰法则:适应使用条件,注意视线接触面最佳效果,根据部位和曲率装饰;对比分割双关多效法。 黑陶/龙山文化: 1、新石器晚期。早期龙山:粗灰陶,蓝纹绳纹;河南龙山:绳纹,多单把陶鬲;陕西龙山:鬲绳纹罐;良渚文化:圈足镂孔;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中心,采用轮制,弓玄纹划纹或素面磨光。大而光的蛋壳黑陶。、鬼脸式腿的鼎。 2、陶轮、封窑技术。坚实耐用,灰色或黑色。黑薄光纽。以造型见长,、、鬲、豆、杯、鼎。 纹样发展: 1、原始-彩陶几何纹生产编织,商周至六朝-动物纹天神宗教观念,隋唐后-植物纹思想解脱生产发展。 2、商饕餮,周窃曲,战蟠螭,汉四神云气,六朝莲花,唐牡丹,元松竹梅,明串枝莲。 明式家具: 1、硬木家具。花梨、紫松、楠木优质硬木。椅凳、几案、箱柜、床榻、台架、屏座6类。 2、造型洗练,庄重敦厚,精工巧作,典雅大方。古代家具典范。 3、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适用耐用,色调深沉,质感坚实,情趣高尚);材料美(优质木材,本身色纹,不用油漆,自然之美);结构美(榫卯构成,结实精细,构架合理,不用钉胶,攒边做法使面不变形,增加美观);工巧美(面的处理,优美比例,恰当尺度,线流畅自然,牙子、卷口形成曲线,曲直对比。

泥面塑: 1、泥人张:天津张氏泥塑工艺,源于清代,现第5代。鲜明的现实主义,真实刻画形象神态。用色敷彩,自成特色体系。 2、惠山泥人:江苏无锡惠山,400年。浓厚的装饰性和民间特色。不强调如实描写,大胆的省略夸张。简:突出主题刻画重点,满:虚实相生,明:色彩明快对比强烈。 2、陶瓷砖石 未干工具压花纹,胎质灰黑,山形螺旋—烧陶 合纹样,二方连续,红黄黑白灰交替。—胎骨坚硬,紫或紫黑,泥条圈叠成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