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福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耿静嬛;韦素琼【摘要】基于福州市1997-2007年统计数据,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变动度、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变化及在福建省所处地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三个方面衡量福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偏离-份额分析法;福州市【作者】耿静嬛;韦素琼【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12007年,福州市GDP为1974.58亿元人民币。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1]。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支撑和维系经济总量长期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2],也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对闽北、闽西、闽西北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其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城市的发展[3]。
为此,本文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福州1997-2007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试寻求适合福州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科学途径。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4],偏离度越大,表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i为第i产业从业人数比重,Ci为i产业产值比重。
(二)产业结构变动度该指标主要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它表示某一地区一段时期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得绝对值之和[5],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化值,Qij为末期i次产业构成百分比,Qi0为基期同此产业构成百分比。
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状态与发展特点研究叶波;李洁琼【摘要】建省以来,海南省海洋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区位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海南省的海洋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单位海洋面积的海洋产值远远低于国内其他海洋省份,海洋产业结构低级化.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呈现出海南省海洋产业的结构构成、工业化程度、第三产业弹性系数、工业集中化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依此总结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奠定基础.【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海洋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特点;海南省【作者】叶波;李洁琼【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F127.9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新能源的探索,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海洋开发战略和海洋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优惠的政策促进本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的发展。
如2003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海洋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将裹挟着中国所有沿海区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海南省作为拥有中国最大海域面积的省份,将成为国家海洋开发的重点领域,这为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海洋产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
要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而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则是海洋产业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海洋各产业构成和产业联系之间内在比例结构特征,从生产结果上反映了这一地区该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地位。
新疆产业结构及其合理性分析【摘要】近年来,新疆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本文对新疆1998—2012年的三次产业总值及各产业比重与内部的结构数据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贡献率产业结构变动值一、引言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它是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7505.31亿元比去年增长895.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
在“十二五”期间,全新疆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林牧渔业的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新疆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1320.57亿元,比2011年增长181.54亿元。
新疆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3481.56亿元,比去年增长255.66亿元,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协调优化,工业、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快于传统服务业。
在“十二五”期间,新疆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2012年,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2703.18亿元比2011年增长458.06亿元,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金融、贸易、电子通信、房地产、文化教育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经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同时,全新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796元比去年增长3709元。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及优化策略杨丽华谭珉威【摘要】产业-就业结构的过度偏离,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从而不利于新发展格局下效率和公平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速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997—2020年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进行了测度,发现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第二产业偏离度(均值为0.69)比第三产业(均值为0.28)更大。
尤其是2015年以来,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剪刀差呈现扩大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第三产业更低、且呈现下降态势。
以美国与德国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鉴,应提升产业升级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匹配度,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中国产业发展的就业创造效应、抑制就业破坏效应。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378(2022)12-0003-08一、问题的提出(一)现实背景在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全新阶段,效率和公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平衡的双重目标。
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的比例,是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1]。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伴随着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叠加市场分割与要素资源错配等因素,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趋势。
从分配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技术进步整体上仍偏向资本[2],长期以来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低工资水平—低水平产业结构”的现象。
如图1所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11.0%~16.3%的较低水平,且呈U型变化趋势,即在1986年至2007年期间劳动报酬占比呈持续下滑态势,从1986年的16.2%一直下降到2007年10.9%的历史低点;伴随着新《工资法》的实行,这一比重自2008年探底回升,2015年达到16.3%的峰值。
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
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特定时间内经济部门结构变化情况的一种指标。
它可以刻画出一个经济系统在不同时期内所处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出经济活力的增强与弱化所综合表现的形态。
下面分点详细说明:
1.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计算方式
计算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时,可以用一个时间段内不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来衡量,该指标越高,说明经济结构变化越快。
2.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意义
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行业的产业结构演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能力。
同时,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高低也反映出该地区或者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3.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
(1)政策因素: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程度,例如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
(2)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效益等因素;
(3)社会因素:人口结构、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4)国际因素:国际市场的需求、竞争和合作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影响。
4.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的应用
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在评估一个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产业政策及规划,确定投资方向等方面也有一定应用。
同时,该指标也可与其他指标相互联系,形成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
总之,产业结构变化系数指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指标,可以帮助评估一个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30多年来,杭州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素质不断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是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一步的明确。
选择杭州市1978年到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人口综合素质;同时收集杭州市产业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变动k值。
最后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最后基于两者的关系为杭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字:人口素质;产业结构;因子分析;k值;相关性一、研究意义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决定竞争的实力,人口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
为此我国一直实行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杭州市在基本国策的指导下人口素质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文以杭州市人口普查的资料为例,研究杭州市人口素质的发展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二、人口素质定义及评价指标描述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
本文作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三要素”论比较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不能忽视;但是如果要从统计研究的角度看,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研究适宜采用”二要素”论的思想对评价人口素质的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定量的研究,因为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缺乏必要的量化指标,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的不便。
所以,在以下的研究中将采用”二要素”的思想。
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作者:陈静怡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论文主要分析扬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发展不协调的因素,从而对升级扬州市的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提出合理化的见解和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Yangzhou City, and the factors made the development disharmony, and put forwar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upgrading the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gzhou City and realize the economic growth.【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互动【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interaction【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3-021 经济转型背景下扬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资金人力投入,从而引起产业与就业的变动。
1.1 扬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1978年,扬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3.4:40.5:16.1,根据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GDP的比重将扬州市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工业农业齐比肩,为“一、二、三”产业顺序,三次产业基本在小范围内变化。
湘西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产业结构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业部门的出现,人们用于研究产业的变化而创立的经济范畴。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区域就业结构和区域产值结构。
现代区域发展的过程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
)区域产业结构规律性认识国外学者通过考察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呈规律性变化。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二)、库兹涅茨法则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其主要内容为(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罗斯托基准: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他的《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前瞻、回顾、旁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1999年~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分析
——K值指标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结构效益、增进就业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
产业结构是经济资源配置的结果,在经济结构中起主导地位。
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影响,其合理性也关系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经济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结构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过程。
产业结构的有序度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于目标结构的接近程度,可以作为测度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定量指标。
表一为1999年~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
2004100.0 13.4 46.2 40.8 5.4 40.4 2005100.0 12.1 47.4 41.8 5.6 40.5 2006100.0 11.1 47.9 42.2 5.7 40.9 2007100.0 10.8 47.3 41.6 5.8 41.9 2008100.0 10.7 47.4 41.5 6.0 41.8 2009100.0 10.3 46.3 39.7 6.6 43.4
常规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一般用K值来表示,K值指标是用来动态考察某一时
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
它用报告期产业构成比与基
期产业构成比差额绝对值的总和来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指第it产业在即期的GDP比率或就业比率;
指第io产业在基期的GDP比率或就业比率。
以99年为基期00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2.8
以00年为基期01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 3
以01年为基期02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 2
以02年为基期03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2.4
以03年为基期04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1.6
以04年为基期05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2.6
以05年为基期06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1.9
以06年为基期07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1.9
以07年为基期08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0.3
以08年为基期09年为即期求得以下变动速度K=3.1
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波动下降趋势。
K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越大;反之,则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越小。
K值越靠近于0,表示产业结构趋于不变。
按三次产业比重计算得到山东产业结构变动K值,见表1和图。
由表1所列K值数据和图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十一五”规划期间,K值波动剧烈。
最低K值由2008年的0.3上升为2009年的3.1。
这表明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变动剧烈。
第二个特点是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度结构变化趋于缩小。
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平稳的事实可以从10年期的K值变化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