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艺术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428.50 KB
- 文档页数:13
恩施龙舞发展现状
恩施龙舞是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传统民俗舞蹈,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龙舞通常在节日、庆典和重要场合上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近年来,恩施龙舞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以及举办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不断推动龙舞艺术的创新和提升。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恩施龙舞注入了现代元素,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和巧思。
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姿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现出龙的神韵和力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游客。
除了在本地区表演外,恩施龙舞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龙舞团体多次前往国内外舞台亮相,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了恩施土家族的悠久文化和独特风采。
然而,恩施龙舞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传承人口的不足、舞者队伍的年龄老化以及技艺传承的困难,都对龙舞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传统龙舞的受众范围有所减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恩施龙舞的相关部门和民间团体正在采取积极措施。
他们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组织龙舞培训班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同时,还积极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龙舞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高龙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恩施龙舞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相信恩施龙舞将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工艺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地区。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传统工艺则是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恩施市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工艺,并探讨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等。
其中,著名的土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和苗族是恩施市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乐器和音乐曲调。
土家族的“花鼓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姿态和喜庆的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而苗族的“踩竹竿舞”则以节奏明快、热情洋溢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恩施市的民间文化还体现在各种戏剧形式中。
其中,木偶戏、皮影戏和豫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几种。
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通过手工制作的木偶,演员们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诠释出来。
皮影戏则是通过将泥片制成的人物形象放置于背景灯光下,通过演员的灯影变化,再加上配音,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豫剧是湖北地区的一种剧种,它的音乐和表演风格都十分独特。
这些戏剧形式不仅为当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方式,也成为了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戏剧和音乐舞蹈,恩施市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比如,草编艺术是恩施市的一张名片,它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材料,经过独特的编织工艺制成。
草编作品不仅在恩施市享有盛名,也在国内外展示和销售。
另外,剪纸艺术也是恩施市的一大特色。
通过纸张上的剪刀,艺术家们可以制作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的剪纸作品。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来源。
恩施市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一恩施州民族文化事业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文体惠民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精心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规范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文化产业得到初步发展受益于国家和湖北省的民族文化政策,近年来恩施州的民族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是新闻出版规模逐渐扩大,全州现有公开出版发行报刊7家、内部资料37种,年均批准出版内部图书63种。
二是演艺业稳步发展,恩施州民族地区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出机构4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个体演出人员101人。
三是民族工艺制造业发展较快,2009年工艺制造业全州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3871万元,上缴利税34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年产值达1720万元,上缴利税247万元。
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2009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目前,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正在形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效显著;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全州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仅2008年就送戏下乡1129场,观众达150.58万人。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出现了社区、企业、乡村以及城乡居民自办文化的热潮,仅农民文艺宣传队就有512支。
(三)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初步建立2003年和2009年,恩施州分别颁布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使恩施州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
在政策方面,2006年,恩施州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将相关内容写进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本科毕业论文院(系)名称音乐学院___专业名称音乐学____ 年级 08 级_____ 学生姓名字典喵喵 _____ 学号 __指导教师姓名 _____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4)一、打丧鼓的起源与发展 (4)(一)打丧鼓的传说 (4)(二)打丧鼓的方式 (5)二、打丧鼓的流传现状 (7)三、打丧鼓的艺术内涵 (7)(一)土家族打丧鼓的主要内容 (7)(二)土家族打丧鼓的艺术风格 (8)(三)土家族打丧鼓的表演形式 (9)四、打丧鼓的传承人现状 (9)(一)只有男性才有资格继承这门职业 (9)(二)唱丧者年长偏多 (9)(三)农民和文化程度偏低者多 (10)五、打丧鼓的保护与未来发展方法 (10)(一)保护措施 (10)(二)发展措施 (11)1、提高打丧鼓艺人的文化素质 (11)2、加强对打丧鼓传统艺人的资助工作 (11)3、加强政府的文化引导 (11)4、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低龄阶多层次表演队伍 (11)主要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浅谈恩施鹤峰土家族打丧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内容摘要:土家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在我国民间丧葬习俗中更是别具一格。
丧葬仪式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也是人间情感在幻想境界中的阴阳交流。
土家族的葬礼,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也有对处理死者的信仰。
“打丧鼓”就是土家人哀悼死者的其中一种祭奠形式。
打丧鼓它是一种呤咏式的演唱风格,无固定调高。
亦是锣鼓助节、不托管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帮。
一般是唱一遍曲调,则间奏一番锣鼓,且邻唱帮唱随意自如。
本文通过系统的分析清江流域土家族丧葬文化的起源、制度及表现形式,以蕴含在土家族丧葬习俗中的伦理价值为核心,阐释了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丧葬仪式所具有的灵魂对话和阴阳交流的社会功能,深究出了包含在这种丧葬文化中的伦理意蕴。
土家族民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探究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服饰习俗都与它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时代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传承和保护土家族服饰已成为了当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中国土家民族的发源地及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
在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创造出了独特灿烂的文化,而土家族服饰文化又集中展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习惯。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形象的标志。
现如今,土家族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汉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传统民族服饰习俗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忘,这个民族也已渐渐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文化。
近年来,恩施州政府,为了推介土家族民族文化,打造土家特色旅游文化,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但收效甚微,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对土家族服饰文化的认识不足成了限制土家族服饰发展的瓶颈。
追其因,服饰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次才是审美情趣和民族习惯的影响。
所以,土家族服饰发展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
土家族地区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东南西北多元文化的交融造成了土家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土家族服饰受汉、苗、侗等民族的影响较大,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土家族文化特别是土家族服饰文化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再就是受历朝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影响,处于过渡地区的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文化独立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土家族服饰文化更是被快速同化,很难保留自己民族独立的个性。
第二,理论研究的偏离影响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伴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学者在史料和物证缺少的情况下,不立足土家族文化根本,功力性的掺杂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元素,延伸市场流行元素,把民族服饰混乱发展,成为了如今的样式繁杂,品种多样的土家族服饰,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土家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社会功用的缺失限制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目前,土家族服饰主要用于演出、节庆活动及影视、文化节目录制现场,那么其作用显而易见,仅是文化符号在对外宣传时的显性展示。
恩施土家族堂戏的现状调查及非遗建档保护思路作者:肖秋会张博闻陈春霞马燕慧张瑞娜杨婷来源:《档案与建设》2020年第03期摘要:堂戏作为恩施土家族族群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备受关注。
文章对土家族堂戏及其生存保护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了对土家族堂戏开展非遗建档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土家族;堂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类号:G275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ujia Tang Opera in Enshi and the Idea of Fil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Xiao Qiuhui,Zhang Bowen, Chen Chunxia, Ma Yanhui, Zhang Ruina, Yang Ting(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Abstract:As a kind of local drama widely spread in the Tujia ethnic group of Enshi, Tang opera has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Tujia Tang Opera and its survival and protection,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ideas of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e of Tujia Tang Opera.Keywords:Tujia Minority; Tang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堂戏是鄂西渝东一带土家族族群中广泛流行的地方戏剧。
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文字说明记录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一、恩施的民间艺术概述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后一个解放的县城。
这个地方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拥有独特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恩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主要包括舞蹈、音乐、绘画、剪纸等。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在恩施地区深受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二、恩施民间艺术的深度探讨1. 舞蹈恩施的舞蹈是恩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舞蹈形式多样,其中最富盛名的是恩施舞。
恩施舞以其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著称。
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元素和地方特色,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在恩施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仪式上,舞蹈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2. 音乐恩施的音乐传统同样悠久。
这里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而吸引人。
其中,琴曲和笛子演奏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式。
这些音乐作品多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理解,使人们能够通过声音和旋律感受到恩施的独特魅力。
3. 绘画恩施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剪纸和壁画中。
剪纸是恩施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精致的刀工和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而壁画则是恩施古建筑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其以浓郁的彩色和饱满的画面表达了恩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三、对恩施民间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作为一个外人,我通过参与恩施的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被恩施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震撼,这里的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才华令人敬佩。
我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不仅是恩施地区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桥梁,将人们连接在一起,传递着情感和思想。
在与恩施的民间艺术家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满自豪感。
艺术家们将自己视为文化的守护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恩施民间艺术的发展。
我被他们的热情和坚持所感动,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民间艺术对一个社区和国家的意义。
恩施的民间艺术也体现了这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恩施土家族土司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建议(李光柱,学号1209070107,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1201班)摘要:恩施土家族土司城文化遗产较为综合性的展示和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土司城的保护与开发至关重要。
关键词:恩施土司城文化遗产现状建议一、恩施土司城文化发展现状1恩施土司城文化简介土家族历史十分悠久,是远古巴人的后裔。
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使得恩施地区建立起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
土司土地不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
○1而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当地地方的土皇帝。
土司城便是土司王和贵族进行管理领地、居住和生活之地,土司城一般是该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土司城文化是主要以土司城为依托集建筑、礼仪、服饰、语言和民俗民习在内的综合型文化。
恩施土司城坐落在恩施市的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
恩施土司城是现今恩施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土司文化遗址,现在恩施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发展成了综合型4A级旅游胜地。
土司城主要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2。
其历史地再现了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详细的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2恩施土司城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土司城文化遗产在相关专家的呼吁下,政府部门拿出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的全面的维修,现保护较为完整。
但就其发展来说,恩施土司城和大多数文化遗产一样,也是通过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参观来带动起其基本运转。
恩施土司城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宣传和发扬其文化:(1)民族建筑大发光彩。
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袁慧婷摘 要:恩施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民歌文化的地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上,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如利用第三产业促进民歌传播、建立民歌研究机构,推动理论建设等,只有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承与发展机制。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袁慧婷(1987-),女,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引 言中国民歌源远流长,且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较大,因而展现出五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态势。
[1]它不仅高度地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期待和美好理想,更是对地域发展历史和民族性格情怀的真实写照。
恩施是土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歌作为土家族人民抒情寄志、书写时代变化的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与娱乐功能。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境遇下,如何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待土家族民歌,对于推动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和实现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即从这一视角出发,在概述恩施土家族民歌的基础上,对当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新时期恩施土家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恩施土家族民歌概述(一)体裁与题材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体裁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劳动号子、山歌与小调。
劳动号子主要在土家族生产活动中运用,根据不同的用途而产生不同题材的号子民歌。
主要的题材有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打油号子等。
从号子民歌题材多样性的角度看,土家族人民非常重视号子民歌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号子可以起到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身体疲劳的作用;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山间、田间劳作时所唱的歌曲,同时也具有娱乐性的功能。
从题材上看,根据劳作的特点可分为采茶歌、砍柴歌、放牛歌等不同的类型,这些山歌的特点在于运用现成的曲调进行填词,有着较强的即兴性。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地方。
恩施市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保存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带您领略这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恩施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首先,我们来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恩施市最大的民族群体,以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而闻名,他们崇尚劳动,尊重老人,热爱生活。
土家族有自己的独特服饰,女性常穿着鲜艳的蓝色上衣和黑色长裙,给人一种朴实而美丽的感觉。
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锅碗瓢盆舞、牛背竹马舞等,这些舞蹈展示了土家族的勤劳和乐观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苗族,苗族是恩施市的又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以善歌、善舞、善织而闻名。
苗族的女性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饰,常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苗族人民热爱歌唱,他们有着独特的嗓音和歌曲,唱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苗族还擅长制作银饰品和刺绣,他们制作的银戒、耳环和刺绣服饰工艺精湛,富有装饰性和美感。
除了土家族和苗族,恩施市的汉族群体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汉族人民一直倡导勤劳致富的传统,他们善于农业生产,擅长制作糕点和手工艺品。
恩施市的汉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形式,如武术表演、健身舞、豫剧等。
除了民族风情,恩施市还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恩施市有着悠久的纸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恩施市的纸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节日庆典和家庭装饰。
总的来说,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不同民族的聚居和相互融合既丰富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恩施土家族文化综述恩施土家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恩施的土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吸引着很多游客。
这里主要综述了有关土家族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一些土家族文化的介绍,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恩施,旅游业,文化传承,研究一、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情况概述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尚缺少一种统一的分类,一般认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当然,这种人类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标志,是与他类区别的依据。
我们可以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对一种人类文化进行解读和理解。
我国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地区,该地区是云贵高原余脉,山峰林立、丘陇环绕,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这里开拓生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巴人在融合当地其他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秦灭巴后,巴人被迫迁徙,但有一部分仍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
其中定居于鄂西南地区的巴人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主源。
这部分巴人在吸收融合濮人等当地土著部族和迁入该地的汉族的基础上,大约于宋代形成了土家族。
此后,又有大批汉族和蒙古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迁入恩施州境内,他们中的一部分融合到土家族中,构成了恩施州土家族的支流。
恩施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笔者认为恩施的土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湖北恩施,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孕育了土家族独特的傩面具文化。
傩面具作为土家族傩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历经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傩面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傩面具,是土家族傩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承载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傩面具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其形象多以神祇、英雄、祖先等形象为主,通过特定的表演形式和符号意义,向神灵祈福,以寻求生活的安定与繁荣。
三、傩面具的制作工艺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包括选材、设计、雕刻、上色等环节。
1. 选材:傩面具的选材讲究,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木材,如樟木、楠木等。
选材时要考虑木材的色泽、质地和纹理等因素,以确保制作出的面具质量上乘。
2. 设计:设计是傩面具制作的关键环节。
设计师根据表演需要和面具的象征意义,设计出各种形象的面具。
设计时要考虑面具的比例、线条和表情等因素,使面具形象生动、富有神韵。
3. 雕刻:雕刻是傩面具制作的核心工艺。
雕刻师根据设计图纸,用刀雕刻出面具的基本形状和细节。
雕刻时要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象的立体感,使面具具有生动逼真的效果。
4. 上色:上色是傩面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上色时要根据面具的形象和色彩搭配,选用适当的颜料进行绘制。
上色要均匀、细致,使面具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四、傩面具的艺术特征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形象、色彩和工艺三个方面。
1. 形象:傩面具的形象多样,以神祇、英雄、祖先等形象为主。
形象设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表情的生动,使面具形象富有神韵和魅力。
同时,面具的形象还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2. 色彩:傩面具的色彩鲜艳、丰富,采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进行搭配。
浅析恩施土家文化及其发展现状作者:胡纯苑伯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0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个民族中间更是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
本文主要讲述恩施土家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着一定冲击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人创造出了独特灿烂的文化,在现在同样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
本文以土家文化作为本次的传承对象,体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恩施之旅。
此旅中认识了恩施土家文化,了解了土家文化的发展,做以下简单阐述。
关键词:起源;土家文化;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基本族源历史概述土家族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靠边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古往今来各种文化交汇沉积带的中心湘鄂川渝黔地区。
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于唐末,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成分得到了确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恢复。
它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土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中贡献了自己,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羁縻时期(唐宋)、土司时期(元至清初)、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1735-1911年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五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
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
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龙山里耶、大庸占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
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鸟蛮的一部分。
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有”。
1、民族文化保护有阵地。
目前,州城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大阵地。
一大阵地是文化馆、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场所。
州、市文化馆,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及部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文化场所,分别以保护民族文艺、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方式,既能发挥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又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大阵地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恩施柳州城等旅游景点客观上成为州城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分别以保护土司文化、民俗文化、覃氏家族文化为主题。
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切实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大阵地是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等公共场所。
近两年,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州城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使这些公共场所都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场所。
2、民族文化保护有成果。
近年来,州城民族文化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恩施土司城、恩施州博物馆、施南府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大批民族文物,通过静态保护的方式保存了反映全州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以民族歌舞、民族工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动态保护的方式将《龙船调》《黄四姐》和摆手舞、打莲湘等打造成州城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
三是精心打造了《武陵绝响》《黄四姐》等民族歌舞剧目,将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
四是陆续开发了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实物。
五是组织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间文化丛书》和县市《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将民族文化载入书籍。
六是组织拍摄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录制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精选》等DVD,使民族文化录入了影像。
《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湖北恩施,一个地处武陵山脉的美丽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
傩面具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承载了民间信仰与艺术的结合。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湖北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
二、土家族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土家族傩面具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傩戏文化。
作为傩戏的必备道具,傩面具不仅承载了土家族人民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更成为了人们与鬼神沟通的媒介。
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寓意、民间信仰和艺术审美,使得傩面具在土家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制作工艺(一)材料选择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材料以木质为主,常用的是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或桃木。
此外,还需要使用颜料、金粉、银粉等辅助材料。
(二)制作流程1. 设计草图:根据需求设计傩面具的形状和图案,这是制作傩面具的第一步。
2. 选材与雕刻:选择合适的木材,按照设计图进行雕刻。
雕刻过程中需注意面部的比例、线条的流畅以及表情的生动。
3. 上色与装饰:使用颜料、金粉、银粉等材料对傩面具进行上色和装饰,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4. 镶嵌与组装:将雕刻好的面具部件进行镶嵌和组装,形成完整的傩面具。
(三)工艺特点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技艺和艺术特色,如精湛的雕刻技艺、细腻的线条处理、丰富的色彩运用等。
这些特点使得傩面具在制作过程中既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又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特征(一)形象生动土家族傩面具的形象生动,面部表情丰富多样,有的严肃庄重,有的慈祥和蔼,有的凶猛可怖。
这些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二)色彩鲜明土家族傩面具的色彩鲜艳明快,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得傩面具更加生动逼真,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