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
- 格式:ppt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4
医院口腔外科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操作规范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感染;
2. 损伤性感染;
3. 血行性感染。
【临床表现】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全身寒战、发热,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局部剧烈疼痛,受累区牙松动,有伸长感,有脓液渗出,很少形成广泛骨质破坏;
(2)慢性期;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瘘管,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有死骨形成。
2.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腮腺区呈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病程延续较长,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进食困难。
【诊断】
1.急性期诊断依据: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多个牙出现松动,叩痛,下唇麻木;
2. 慢性期诊断依据:瘘道形成和溢脓,死骨形成,骨面探诊粗糙;
3. 辅助检查:X片在发病后2-4周可见颌骨骨质破坏。
【治疗】
1.急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同时也应注意全身必要的支持疗法;
(2)外科治疗:达到引流排脓及除去病灶目的,迅速解除疼痛。
2.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
手术去除已形成的死骨和病灶。
颌骨骨髓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颌骨骨髓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疼痛,患者
可能会出现颌骨部位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有的患者疼痛剧烈,有的则轻微。
其次是肿胀,患者颌骨部位可能
会出现肿胀现象,甚至伴随着皮肤红肿。
再者是牙齿松动,由于颌
骨骨髓炎的发展,患者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可能会受到破坏,导致
牙齿松动。
另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发热、咀嚼困难、口腔异味等
症状。
针对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首先是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
的轻度颌骨骨髓炎,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和消炎药来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配合口腔护理,加快病情康复。
其次是手术治疗。
对于病
情较为严重的颌骨骨髓炎,特别是伴随着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清除感染灶,修复颌骨组织。
另外,一些患者可
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或拔牙等口腔手术,以清除感染源。
除此之外,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口腔护理,保
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物残渣在感染部位滞留,加重病情。
定期口腔
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
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过硬或过热的食物刺激颌骨部位,
影响病情康复。
综上所述,颌骨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疾病,患者在发现
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同时,平时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阅读。
颌骨骨髓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颌骨骨髓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齿或颌骨部位的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剧。
2. 肿胀,患者在患病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和红肿的情况,甚至会伴随着局部的温热感。
3. 牙齿松动,颌骨骨髓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牙齿脱落。
4. 口腔异味,由于颌骨骨髓炎引起的局部感染,患者口腔内可能会出现异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治疗颌骨骨髓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等药物来控制感染,并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2. 根管治疗,对于牙齿本身的感染引起的颌骨骨髓炎,可以通过根管治疗来清除感染源,保留患牙。
3.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颌骨骨髓炎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清除受感染的组织和骨质。
4. 牙齿拔除,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牙齿,可能需要拔除,以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除了治疗方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避免因牙齿感染引起颌骨骨髓炎的发生。
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颌骨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患者在出现疼痛、肿胀、牙齿松动和口腔异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针对病情的不同程度,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根管治疗、手术治疗或牙齿拔除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口腔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也对预防颌骨骨髓炎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和关心口腔健康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和预防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名词解释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是指下颌骨或上颌骨的骨髓组织发生感染和炎症的疾病。
颌骨骨髓炎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等。
颌骨骨髓炎的发生可以是由于牙齿感染扩散至颌骨骨髓,也可以是由于口腔手术、外伤或牙槽突破坏导致细菌侵入骨髓组织。
感染引起的炎症会导致颌骨组织的坏死和破坏,疾病的表现包括疼痛、红肿、脓液排放、颌骨溃疡和牙齿松动等症状。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和口腔护理。
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并且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外科手术可以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并恢复颌骨的结构。
口腔护理包括口腔卫生的维护和定期的口腔检查。
颌骨骨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骨骼破坏、颌面部肿胀、局部感染的扩散以及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等。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颌骨骨髓炎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颌骨骨髓炎,应尽快咨询口腔医生或颌面外科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
1/ 1。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颌骨骨髓炎是一种颌骨疾病,常见于牙齿感染引起的颌骨骨髓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是颌骨骨髓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可以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根据感染菌株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真菌药物如纳福霉素、伊曲康唑等常用于真菌感染的治疗。
另外,还需要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来缓解疼痛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引流和手术切除两种方式。
手术引流适用于很多患者。
手术引流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打开颌骨骨髓炎部位,将脓液排出。
手术引流通常是在全麻下进行,术前需要做好全面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手术。
手术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手术操作,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将病灶引流通畅,以确保创面的清洁和引流。
手术后,要给予适当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治疗,预防感染的二次发生。
手术切除适用于严重感染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切除是指将受感染的颌骨组织完全切除,同时修复颌骨的形态和功能。
手术切除一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病变范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切除术、切割术、次全切术和全切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除了合理用药外,患者还需要进行牙齿的修复。
牙齿的修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状态。
修复手术可以采用种植牙、固定桥、烤瓷牙等多种方法,具体选择的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口腔卫生的保持。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使用含氟漱口水等都有助于预防颌骨骨髓炎的发生。
此外,戒烟、控制饮酒等也是预防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法,可以联合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止痛药物,以达到抑制感染、缓解疼痛的目的。
颌骨骨髓炎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1]。
颌骨骨髓炎发生后常会引起患者疼痛不适、进食困难、张口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其治疗周期长,花费较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减轻疾病影响最好的途径。
临床上常见颌骨骨髓炎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髓炎,本文对其分类、病因、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综述,期望对临床开展预防和治疗有所帮助。
1概念及分类颌骨骨髓炎是由于细菌感染、物理或化学等因素造成的颌骨炎症性改变,炎症不仅可累及到骨髓腔以及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还可累及到骨皮质、骨膜及周围软组织。
颌骨骨髓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国内普遍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及致病因素将其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特异性颌骨骨髓炎[结核、梅毒等引起(临床上罕见,鲜有文献报道,本文不予说明)]及物理、化学因素导致颌骨坏死继发感染的颌骨骨髓炎。
1.1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由于牙源性、血源性或创伤性感染等引起的颌骨炎症性改变,一般将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不超过1月者为急性颌骨骨髓炎,病程超过1月仍不愈者为慢性颌骨骨髓炎[2]。
1.2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髓炎化学因素引起的颌骨骨髓炎常是指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髓炎,是因为使用双膦酸盐而引起的颌骨坏死及并发的感染。
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协会[3]将其定义为:譹訛目前或过往使用双膦酸盐治疗史;譺訛颌面部骨暴露并持续8周以上;譻訛无颌骨放射治疗史。
1.3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物理因素引起的颌骨骨髓炎是指放射线治疗引起的颌骨坏死及并发的感染。
它可以被定义为在至少经3个月的放射治疗过的颌面部,存在无法愈合的外露死骨[4]。
2病因机制及影响因素2.1化脓性颌骨骨髓炎2.1.1病因机制。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和一些厌氧菌或多种混合细菌感染。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与护理【概念】颌骨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
它并不仅限于骨髓腔内的炎症,而是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发生的炎症过程。
根据病理特点及致病因素不同,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与特异性颌骨骨髓炎,另外还有物理性(放射性)及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颌骨骨髓坏死而继发感染的骨髓炎。
临床上以牙源性感染引起的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
近年来由于颌面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有增多趋势。
本节重点介绍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护理。
【临床特点】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一般均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形成死骨。
炎症可以是小范围的,也可以扩大波及一侧下颌骨,甚至整个下颌骨均受累。
炎症如从骨髓向四周发展,破坏颌骨,称之为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如由骨膜下脓肿损害骨皮质,称为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如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少数亦可发展至破坏整块颌骨。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而急性期又分为局限型与弥散型两种。
(I)急性局限型:多由根尖感染引起,患牙持续性剧痛并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
牙松动、叩击痛、前庭沟丰满、面颊肿胀。
如脓液穿破骨壁得到引流,炎症可逐渐减轻,及时将脓液引流,炎症较易控制,否则,骨髓腔内的炎症发展扩散,可形成弥散性骨髓炎。
(2)急性弥散型:多由急性局限性炎症扩展而来。
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脱水及中毒表现。
下牙槽神经受累则下唇麻木,咀嚼肌受累则张口受限,重者伴发多间隙感染。
(3)慢性期:常为急性期的延续。
急性期如未得到及时、合理、彻底的治疗即进人慢性期。
此时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口内或皮肤瘩管长期流脓,有时混杂有小块死骨。
重者形成大块死骨或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及面部畸形。
死骨不清除,病变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一旦疹管阻塞,炎症又可急性发作。
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支,其感染来源与中央性一样,多为牙源性感染,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颌周间隙感染所致最为多见。
摘要颌骨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感染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牙疳”、“牙痈”等范畴。
中医治疗颌骨骨髓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颌骨骨髓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 气血瘀滞: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局部,形成瘀血,进而引发骨髓炎。
2. 热毒侵袭:口腔内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侵入颌骨骨髓,导致热毒内生,发为骨髓炎。
3. 肾虚骨损:久病体虚,肾精亏损,骨髓空虚,抵抗力下降,易受邪气侵袭,导致骨髓炎。
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颌骨骨髓炎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 瘀血阻络证:表现为颌骨疼痛、肿胀,局部皮肤紫暗,舌质紫暗,脉涩。
2. 热毒蕴结证:表现为颌骨疼痛、肿胀,局部皮肤红肿,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数。
3. 肾虚骨损证:表现为颌骨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舌淡,苔薄,脉沉细。
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以下治疗方案:1. 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延胡索、没药、乳香、牛膝。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外治法:金黄散外敷,每日1次。
2.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丹皮、赤芍、黄连、黄芩、生地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外治法:金黄散外敷,每日1次。
3. 肾虚骨损证治法:滋阴补肾,强筋骨。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外治法:金黄散外敷,每日1次。
三、注意事项1. 早期诊断:颌骨骨髓炎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红肿、颌部活动受限、局部温度升高,有时还伴随患侧淋巴结肿大和疼痛。
患者常有发热、畏寒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骨髓炎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骨髓坏死和颌骨死骨形成。
2.诊断方法2.1临床病史和症状分析: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感染的发生过程和严重程度。
还需注意与其他颌骨疾病相鉴别,如颌骨肿瘤、颌骨囊肿等。
2.2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口腔正、侧位X线片、颅颌面CT、MRI等检查,明确骨髓炎的范围、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2.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3.治疗原则3.1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来更好地控制感染。
治疗原则是使用足够剂量、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3.2骨髓炎引流:对于有脓液积聚的患者,需要进行引流排脓。
一般通过手术或穿刺途径进行,以确保骨髓腔内的脓液能够完全排除,减少感染的范围。
3.3对症治疗:可以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应注意避免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免影响骨髓的修复。
3.4并发症处理:对于有颌骨坏死、死骨形成、脓肿形成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可能需要进行局部切除、死骨清除、防感染治疗等。
4.随访和预防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随访中要注意细菌培养的结果,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和检查,减少口腔感染的发生。
以上是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诊疗指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早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免进一步加重感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