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宋朝的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58
宋朝法律制度宋朝法律制度是指中国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所建立和实施的法律体系。
宋朝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倡导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宋朝的法律制度系统完备,包括刑事、民事、宪法和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法律规范。
其中,刑事法律以《大宋刑统》为基础,对犯罪行为和刑罚做出了明确规定,以维护社会安定。
民事法律以《大宋宝刑统》为主要依据,涵盖了土地、房产、婚姻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宪法方面,宋朝的政治体制以宰相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设立了乡、县、州等行政管理机构,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治理。
军事法律主要通过兵部和各地军事司法机构进行管理和实施,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管理。
宋朝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法律编纂和修订的工作。
宋朝先后有多次法律编纂工作,如南宋时期的《御定大宋刑统》、《御定大宋国史》等。
这些法典不仅规范了宋朝的法律制度,还对后世的法律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宋朝还注重了法律实务的推行,设立了司法机构和法院,加强了对法律规范的执行力度。
宋朝法律制度在继承前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宋朝法律制度注重保护平民百姓的权益。
相较于前代法律制度,宋朝注重平民百姓的地位和权益,压低了对罪犯的刑罚力度,更加重视法律的公平和人道性。
其次,宋朝法律制度对商业和经济活动的管理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时期,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商业交易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和规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宋朝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做出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创新,而且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宋朝的改革与法律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不仅在文化与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与法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宋朝的改革与法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宋朝的改革与法律制度。
一、农业与土地制度的改革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农业与土地制度方面,宋朝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首先,宋朝实施了“均田制”,将土地按户平均分配给农民,减少了土地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
其次,宋朝还对土地交易进行了规范,制定了土地买卖的法律和规定,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科举制度的改革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重视和改革,成为了培养人才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宋太祖时,即宋太宗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得到规范。
宋太祖颁布了《连珠诏》,明确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程序。
宋仁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增加了对文学才能的考核。
宋仁宗还设立了状元、进士、探花等称号,为科举考试增添了竞争和荣誉的色彩。
这些改革使得科举考试成为社会地位提升和名利双收的途径,激发了人们学习和进取的热情。
三、治理体制与法律制度的改革宋朝的治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提高社会管理和司法公正。
宋太祖时期,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仁宗时期,推行了“册封制”,明确了官职晋升的途径和规则,减少了官员的贿赂和腐败。
同时,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刑律,如《大宋律例》等,对犯罪、刑罚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这些改革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并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
总之,宋朝的改革与法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革农业与土地制度、科举制度以及治理体制与法律制度,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宋朝的改革与法律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启示和借鉴,为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章宋朝的法律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也相当丰富完善。
宋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宋朝在继承唐朝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法律体系、法律的文书、刑法以及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等方面来介绍宋朝的法律制度。
首先,宋朝的法律体系相当完备。
宋朝法律体系主要由律、令、策、例、旨等法律文件构成。
其中,《大宋律例》是宋朝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典之一,主要涉及刑法。
《大宋令》是宋朝法律体系中重要的行政法典,主要涉及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策和例,用以约束官员的行为和规范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宋朝的法律体系相当完善,不仅覆盖了广泛的领域,还重视法律的适用和预防。
其次,宋朝的法律文件主要以文书形式存在。
宋朝法律文件主要包括谕、诏、敕、令、省止等,这些文书所载的法律内容经过君主签署后即刻生效。
与唐朝法律制度相比,宋朝的法律文件更为精简明了,便于官员和民众理解和遵守。
此外,宋朝政府还注重法律的宣传,将重要法律文件进行广泛传布,以确保法律的普及和执行。
这些法律文书不仅对宋朝的法律制定和执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成为学者研究宋代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的重要史料。
再次,宋朝的刑法仁慈而严明,体现了法律人道主义的精神。
宋朝的刑法制度着重于重惩恶犯,轻施刑罚于善良之人,体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实践。
宋朝刑法主要采用钱刑,即罚金取代刑罚,这是一种对刑罚的一种替代方式。
在宋代,罚金主要用于平定争端、维护社会秩序、修建水利工程等方面。
当然,宋朝也采用了一些刑罚,如鞭杖、流放等,以制裁重罪犯。
总体来说,宋朝的刑法体系较为完善,重视人的尊严和权益。
总体而言,宋朝的法律制度在继承唐朝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和创新,形成了相对完备和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
宋朝的法律制度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讲宋代法制宋朝是在经过唐末五代十国的动乱之后建国的,因此,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就必须接受历史教训。
由于唐朝是在唐末藩镇割据和农民大起义之后灭亡的,五代十国又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和动乱,故宋朝建立后,在封建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把镇压农民反抗和防止割据势力的复辟,作为基本国策,并据此建立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
为巩固政权,统一法令,结束五代刑政紊乱的局面,在统一战争尚在进行的情况下,即着手修订法律。
建隆四年(963年),按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的建议,宋太祖命窦仪等人在总结前朝法律的基础上编纂了宋朝第一部刑事法典《宋建隆重评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同年八月,下诏雕版印刷颁行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中国古代的刑书自从秦商鞅改法为律后,此后都称律,直到唐末出现了《大中刑律统类》,才在刑律之后记载有关格敕,刑书的名称和体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五代时后唐有《同兴刑律统类》,后周有《显德刑律统类》(简称《显德刑统》,为宋朝初年所沿袭)。
所谓刑统类或刑统,一般以律为主。
《宋刑统》,除其中“折杖法”外,与《唐律》基本上相同。
它与《唐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收集了自唐开元二年(741年)至建隆三年(962年)近一百五十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加以审定和汇编。
故《宋刑统》在法典编纂体例上,虽与《唐律》一样仍为自名例至断狱十二篇,但在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合计二百一十三门,五百零二条,从而与《唐律》有别。
并于律之后附以敕令。
《宋刑统》颁行后,虽经数次修改但变动很小,所以《宋刑统序》说它“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几次修改时间是: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
编敕和编例1、编敕与“敕律并行”乃至“以敕代律”:《宋史·刑法志》说:“宋法律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明确的指出“编敕”在宋朝立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法制史精选辅导笔记(4)第三章封建中期的法律制度(隋唐宋)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唐朝法制指导思想1、德本刑用唐初统治者为稳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
即强调伦理道德为治国之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
因而形成了以礼为主要内容,以法为形式,融礼、法为一体,互相为用的思想。
他有力地巩固了唐朝统治,对后代王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宽简、稳定、划一二、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1、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大力加强法律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统治。
2、重典治盗贼第二节立法活动一、隋朝立法概况(一)开皇律。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制定《开皇律》,同年十月颁行,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再次修订)1、篇章体例定型化。
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体例,体现了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的特点。
2、五刑法定化。
把刑罚定为笞、杖、徒、流、死3、区分公罪与私罪。
4、明确规定八议制度。
5、确立十恶罪“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判、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二、唐朝立法概况法律形式。
1、律。
唐朝基本法律。
2、令。
国家政权组织方面的制度与规定,其涉及的范围较广。
3、格。
是禁违止邪的官吏守则。
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不同于前代格的含义,唐朝时把皇帝单行制敕加以汇编称为永格,永格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4、式。
封建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规则,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
在唐代经过汇编的式称为永式。
永式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5、典。
行政法的律的主要形式。
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撰定律令,同年完成12篇500条的永徽律。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长孙无忌等人又历时一年,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并将疏议附于律后,于永徽四年颁行全国称为永徽律疏。
宋朝法律制度范文宋朝法律制度是指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期间,中国历史上由三个不同的朝代所统治的宋朝时期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这三个朝代分别是北宋朝、南宋朝和中统一时期。
宋朝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法律体系、法典、法官和司法程序等方面对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法律体系宋朝法律体系建立在对唐朝和五代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宋朝法律体系包括了刑法、民法、宪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刑法由《宋刑统》和《庆历新刑统》两部刑法组成,民法由《宋律》和《建炎律纲》两部民法组成,宪法由《宋神宗正位律》和《徽宗明辨律》两部宪法组成。
二、法典宋朝统治者重视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推广,多次出现了多部法律典籍。
其中,最重要的法典是《宋律》和《宋刑统》。
《宋律》是北宋制定的一部包括了刑法和民法的典籍,于宋仁宗时期制定,内容十分详尽。
《宋刑统》是继《辨异录》之后宋徽宗制定的刑法典籍,该法典一共规定有623条法律条文,内容涵盖了盗窃、杀人、谋叛等各类刑事犯罪。
三、法官宋朝设立了严格的法官制度。
法官分为审判官和办案官两类。
审判官负责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办案官则负责主持法庭并进行调查取证。
法官由朝廷任命,根据案件的大小和性质分为不同级别的法官。
审判官通常由功臣子弟和科举考试的合格者担任,而办案官主要由朝廷派遣的官员担任。
四、司法程序宋朝的司法程序注重审前、审中和审后的程序环节,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权利保护。
审前程序包括案件受理、证据收集和调查取证等环节,以准备案件的审理。
审中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和辩论,法官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评判。
审后程序包括判决和执行,法官对案件做出判决后,将判决结果传达给当事人并进行执行。
总体来说,宋朝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法典丰富,法官制度健全,司法程序规范。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腐败和不合理的现象的存在,导致法律执行的不公正和不完善。
宋朝法律制度(公元960-1279)宋朝立法概况一、宋朝立法指导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1)采取种种措施削弱地方势力;(2)改变旧有的行政体制;(3)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分离;(4)严禁宦官、外戚、后宫干涉朝政;(5)实行审判分离,防止司法专权;同时,在中央实行“审刑院”,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6)在科举制度上禁止恩师门生关系。
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大力倡导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后来的理学。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临刑以简,务必哀矜即强调立法要简要,对待臣民要有哀怜之心。
具体措施:(1)轻刑薄赋,宽简待民。
(2)恤狱慎刑,务存仁恕。
(3)法贵力行4、重惩贪墨4、义利并行,通商惠工二、主要立法活动1、《宋刑统》: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其特点如下:(1)在名称上,称为“刑统”(即以类统编本朝所用的刑事法规),而不称“律”。
(2)在体例上,以刑为主,分类附有敕、令、格、式,成为综合性的封建法典。
(3)在编排上,篇下设门,分门类编。
(4)在内容上,新增加了“起请条”32条。
此外,《宋刑统》还在刑罚制度上,创设了“折杖法”,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在民商法制方面,增加了许多民商事法律规范,使民商法规更加完善。
2、编敕:将皇帝若干年内所颁的针对一时、一事、一地的无普遍适用效力的“散敕”进行整理,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种立法活动。
编敕是宋朝一项重要而又频繁的立法活动。
3、编例:判例汇编,包括条例、指挥与断例。
4、条法事类:以事为类,统编敕、令、格、式等形成的综合法典或法规大全。
先后有《淳熙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和《淳祐条法事类》等,只有《庆元条法事类》保存至今。
三、法律形式基本沿袭了唐律的律(指《宋刑统》)、令、格、式。
北宋中期,改为敕、令、格、式,另外还有编敕、条法事类、申明、看详等。
四、宋朝的法学成就及法制的历史地位(一)宋朝的法学成就1、关于“刑法”研究2、关于案例研究(如郑克的《折狱龟鉴》)3、关于法医学研究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医学著作。
宋朝的法律制度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法律制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以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而闻名,本文将探讨宋朝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来源、立法过程和刑罚体系。
一、法律的来源1. 经典文献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大宋律》、《大宋刑统》等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文献汇编了历代法律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框架,为宋朝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2. 实践经验除了经典文献,宋朝的法律制度也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官员们通过处理案件和依法行政的实践,总结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法律规则。
这种实践经验的法律发展方式为宋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立法过程1. 中央立法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通过中央立法的方式进行。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法律草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后,最终由皇帝签署批准。
这种集中立法的方式有助于统一国家法律标准,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 地方立法尽管中央立法是主要的法律制定机制,但宋朝也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进行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的目的是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定,以适应地方的社会需求。
三、刑罚体系宋朝的刑罚体系严格但相对温和,注重以德治国。
主要的刑罚包括鞭笞、杖刑、流放和死刑。
1. 鞭笞和杖刑鞭笞和杖刑多用于轻微罪行的惩罚。
根据犯罪的轻重程度,判决书决定被罚者的鞭数量或杖数。
2. 流放流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刑罚形式,被判流放的罪犯被迫离开家乡,被流放至他处。
这种刑罚的目的是削弱罪犯在当地的势力,同时也可以对罪犯进行改造。
3. 死刑死刑是宋朝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适用于严重罪行。
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宋朝法律规定了不同形式的死刑,如斩首、绞刑和凌迟等。
四、法律制度的优点与影响宋朝法律制度的优点在于其继承和发扬了前代法律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里程碑。
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研究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主要历史时期。
在这四个时期里,法律制度是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的。
这篇文章将会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相对阳光灿烂的时期。
在宋朝时期,法律制度相对严谨,政府对于法律执行的掌控程度也比较高。
宋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刑法、治罪等方面规定。
宋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治安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元明时期的法律制度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元朝时期,法律制度相对松散,政府对于法律执行的掌控程度也比较低。
元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刑法、治罪等方面规定。
元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治安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法律制度相对更加完善,政府对于法律执行的掌控程度也比较高。
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刑法、治罪等方面规定。
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治安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相对倒退的时期。
在清朝时期,法律制度相对松散,政府对于法律执行的掌控程度也比较低。
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刑法、治罪等方面规定。
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治安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这四个时期里,法律制度都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
虽然每个时期的法律制度都有其特点和不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法律制度为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和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治安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篇一、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朝法律制度在继承唐代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朝人民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体系、法律形式、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方面。
二、宋朝法律体系1. 法律体系构成宋朝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基本法典:《宋刑统》是宋朝的基本法典,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颁布,共12篇、502条。
(2)律令格式:《宋律令格式》是宋朝的行政法规,包括律、令、格、式四个部分。
(3)敕令格式:《宋敕令格式》是宋朝皇帝发布的敕令、诏书、御札等行政命令的汇编。
(4)判例:宋朝时期,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参考以往类似的案例,形成判例,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2. 法律体系特点(1)以《宋刑统》为核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刑法体系。
(2)律令格式和敕令格式相结合,既体现了法律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重视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法律的统一实施。
三、宋朝法律形式1. 刑法宋朝刑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正律:即《宋刑统》。
(2)敕令:皇帝发布的敕令、诏书、御札等。
(3)条例:对正律的补充和解释。
(4)判例: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形成的案例。
2. 民法宋朝民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户律:关于户籍、土地、赋税等方面的法律。
(2)田令:关于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方面的法律。
(3)婚姻律:关于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
(4)继承律:关于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法律。
3. 诉讼法宋朝诉讼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判决等环节。
(2)证据制度:包括人证、物证、书证等。
(3)审判制度:包括法官的职责、审判程序等。
四、宋朝刑法规定1. 刑罚种类宋朝刑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死刑:包括斩、绞、凌迟等。
(2)流刑: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
(3)徒刑:拘禁罪犯,强制劳动。
新疆大学硕士课程论文探析宋朝契约法律制度姓名:赵广宗学号:指导教师:伏阳班级专业:2012级法律硕士(非法学)课程类型:中国法制史二O一二年十二月摘要中国古代的契约内涵与我国现代的合同概念有所不同,它是指受到国家公权利强烈影响的,基于当事人和(合)同意志而形成的旨在知足当事人必然利益追求的协议。
宋朝契约制度,有其发达的社会背景。
在宋朝,契约得以普遍运用, ,常见的如租佃与租赁契约、生意契约、借贷契约、信用契约等。
宋朝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契约法律制度,如完备的担保制度、契约中介制度的确立等。
宋朝的契约法律制度,一方面表现了国家法律对契约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商品经济的进展。
完备的契约法律制度保护了宋朝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目录摘要一、契约概述一、我国现代合同的概念二、中国古代的契约概念界说二、宋朝契约法律制度发达的社会背景1、宋朝的土地制度二、商品经济的空前进展3、宋朝民事权利主体的扩大4、宋朝民事立法的进展三宋朝契约法律制度1、租佃与租赁契约2、生意契约3、借贷契约4、信用契约四、宋朝契约法律制度展现的时期特色1、契约担保制度的详备2、契约中介"牙人"制度的发达五宋朝契约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第一章契约概述契约法律制度,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商品的互换而慢慢形成的,人类社会进展进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就有了互换,商品互换的经济表现是市场,法律表现是契约制度,因此契约法律制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法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现代合同的概念《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按照《合同法》2条规定,该法所调整的合同能够归结为下列几个法律特征:合同的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合同的内容和目的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合同是一种协议。
法制史:宋朝行政法律内容(一)行政管理体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推行“分化事权”的措施,通过机构间的分权,使各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皇帝对国家机构的控制。
宋初以中书门下政事堂掌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国机务,三司掌管财政,对称“两府三司”。
神宗元丰五年改革官制,恢复三省六部原有职权,使行政管理体系趋于统一。
地方实行州(府)、县两级制,分别以知州(知府)、县令或知县为长官,由中央委派文官出任。
太宗时,在地方增设路一级中央派出机构,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和控制。
(二)职官管理制度1.科举考试制度两宋仍沿用科举取士制度,并以进士科为常科。
考生一经录取即可任官,不必再经吏部加试。
为了减少作弊,宋朝发明了“糊名”、“誊录”制度,还禁止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而且食禄之家子弟必须复试,贵戚子弟须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实行“锁院”。
宋朝扩大录取名额,减少门第限制,广泛吸收各阶层士人,以扩大统治基础。
当时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等名目,科举考试成为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此外,宋朝还有恩荫制度,勋贵子弟可依靠父兄权位进入仕途。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冗官冗员,甚至导致吏治败坏。
2.官职差遣制度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才握有实权,负有实际责任。
差遣制原是一种临时任官方式,宋朝上升为正式任官制度。
这种官职名实相分离的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吏擅权,但却造成了官僚队伍冗滥臃肿,致使官僚制度闲杂混乱。
3.职官考课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员政绩功过的考核,并根据考绩结果予以升迁或降职。
宋朝实行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文官三年一任,武官五年一任的考任制。
考课内容和标准,根据官吏职务不同而分别规定。
京官由差遣院初考,磨勘院复核,审官东西院主管考课的具体事务。
外官由考课院初考,吏部侍郎主管的左右选主管考课的具体事务。
五品以上的文官由宰执负责,武官由枢密院负责,三品以上由皇帝与宰臣决断。
|法学|《中国法制史》(11)宋代法律制度复习规划服务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宋代法律制度●一、宋代的法律制度概况宋代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法制方面,宋初主要是因袭唐、五代的律、令、格、式,而以作为随时损益的手段。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颁布了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接着又制定编4卷,106条,与《宋刑统》并行。
其后编不断增多,除全国普遍适用的编外,还是适用于一定地区的所谓“一司、一路、一州、一县”,逐渐取代律的地位,成为当时重要的法规。
除《宋刑统》外还有编、条法事类、断例、指挥、申明、看详。
1、宋代立法的指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格局。
(1)采取种种措施削弱地方势力(2)改变旧有的行政体制。
(3)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分离。
(4)严禁宦官、外戚、后宫干涉朝政。
(5)实行审判分离,防止司法专权。
同时,在中央实行“审刑院”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6)在科举制度上禁止恩师门生关系。
2)重文抑武,儒道兼用。
大力倡导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后来的理学。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临刑以简,务必哀矜。
即强调立法要简要,对臣民要有哀怜之心。
4)重惩贪墨。
2、主要的立法活动1)《宋刑统》是对《唐律疏议》的照抄、照搬,但增加了“臣等起请”32条和“余条准此”(具有类推适用性质的条文)44条。
《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曾经考查过)。
“终宋之世,用之不改”:整个宋代均是用《宋刑统》。
2)编敕,与格和永格一样,格为单个的敕令,经过整理上升为永格才具有普遍的效力。
(1)敕:皇帝对特定的人和事或特定区域颁发的诏令。
不具有普遍长久的效力。
(2)编敕:把众多散敕整理后加以分类汇编,经皇帝批准颁行后,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即为编敕。
3)编例,(1)“条例”:皇帝发布的特旨;“断例”:审判的典型案例;与案例相关的内容还有决事比、秦朝的廷行事。
第1篇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宋朝地方行政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根据《宋朝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宋朝地方行政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地方得到贯彻执行;(二)依法治国,严格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保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四)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改革创新,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宋朝所有地方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等。
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与职责第四条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应当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
第五条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地方政府机构:省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等;(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三)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厅、监察厅、民政厅、司法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文化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等;(四)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
第六条地方行政机构职责:(一)地方政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三)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定领域工作;(四)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定区域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1篇一、引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在继承唐朝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以宋仁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为例,探讨宋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及其改革。
二、背景1. 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背景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然而,由于长期实行“宽政”,导致官僚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负担加重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解决这些问题,宋仁宗采纳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2. 王安石变法背景王安石变法旨在整顿财政、改革官制、发展农业、加强军事等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富国强兵”,通过改革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富强。
三、法律改革的主要内容1. 法典编纂王安石变法期间,对宋朝的法律进行了编纂,形成了《宋刑统》和《宋会要》等法典。
这些法典对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了法律规范和刑罚标准。
2. 刑法改革王安石变法对刑法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除肉刑,实行流刑、徒刑、笞刑、杖刑等刑罚。
流刑分为流内、流外两种,徒刑分为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等,笞刑分为笞十、笞二十、笞三十等,杖刑分为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等。
(2)减轻刑罚,对某些犯罪行为从轻处罚。
如对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减轻了刑罚。
(3)设立赎刑,允许罪犯用财物赎罪。
赎刑分为赎金、赎银、赎物等。
3. 民事法律改革王安石变法对民事法律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婚姻制度,明确了婚姻的成立、解除和财产继承等问题。
(2)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4. 官僚法律改革王安石变法对官僚法律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官职。
(2)改革官制,实行官职分级,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3)实行“免役法”,减轻官吏对百姓的压迫。
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宋仁宗时期,某地发生一起土地纠纷案件。
甲、乙两户人家因土地界限不清,发生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