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文献学复习资料

最新文献学复习资料

最新文献学复习资料
最新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

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 _____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

“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_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______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 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

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20、册页装帧包括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____

21、清刻本特点:数量巨大、校刊精审、纸墨讲究、质量可观。

22、鉴别版本的经验:

填空题考法: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简答题考法:A、根据序跋鉴别版本B、根据书牌木记鉴别版本C、根据讳字鉴别版本D、根据藏书印鉴别版本。

23、按著录者不同目录分为官修目录、史家目录、私家藏书目录。

24、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

其门而入。”

25、阿英(钱德赋)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收录清光绪初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小说。

26、传统小说归于子部」儒《百川书志》把小说归于史部。________

27、天一阁取名郑玄《郑氏周易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藏书特点是:a、收明代地方志;b、收明代进士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等。

28、《永乐大典》仿宋人阴幼遇《韵府羣玉》和钱讽《回溪史韵》体例,如凡例中“用韵以统 ________ 字,用字以系事”。

29、最具有版本意义的石刻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后蜀石经

30、目录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二、名词解释

1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网络)。

2、文献一一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

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3、聚珍本一一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

目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四部丛刊一一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

分初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杀青一一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

做“汗青”或“杀青”。

7、书帕本一一书帕本是一种版本类型。明代京官奉旨出差,回京时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故谓之书帕本。这类书多为馈赠者自刻,作为礼物相送,以示自己风雅,故校对不精,刻

印粗燥,错误颇多,接收者也不一定重视。

8、《郡斋读书志》一一《郡斋读书志》是由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为43小类,它的序或说明编次理由,或介绍一类书的特点,或叙述学术源流,另外《郡斋读书志》的提要,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因此,无论是在目录体系上,还是提要考论上,都具有很高水平,受到历代学

者的重视。

9、《崇文总目》——《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有题解的官修目录,也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全书共66卷,著录书籍30669卷,体例采用大序、小序的办法,主要由欧阳修撰写,每书目下都有提要,揭示图书的内容。但是此书出自众人之手,提要解释有较多错误和疏漏。尽管如此,

《崇文总目》对宋代以后的公私藏书目录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示范作用。

10、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一一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别录》一一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12、滚动条制度滚动条制度是在以缣帛和纸张为书写材料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书籍装订制

度,即在缣帛上书写完字后,将缣帛卷成一束,卷时必须用细木棍作为中心,这叫“轴”,因此成为滚动条,蔡伦造纸盛行以后,纸卷子的形制因袭帛书的滚动条形式,流行于隋唐,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成为滚动条制度。

13、册页制度一一册页制度是在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并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古书装订制度,即将单页按一定顺序装订成册。其形式主要包括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14、殿本一一所谓殿本即清朝康熙年间武英殿刊刻的官刻本书籍。这类版本的书籍校对至精、刻书极工,多为钦定书籍刊行。

15、七略一一是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

略是六略的总序,说明每一类的内容和意义,是节录原书序录的内容而成,实为六略名词解释

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一般说

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

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

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

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

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

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

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

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每页纸只有

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

“蝴蝶装”。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

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字数

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

的异同记录下来。

他校法: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本校法: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通常需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作为推理的依据,它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10.注释的名类课本P260页

传:古人把解释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传述的意思,解释经义以传示后人,所以叫传”,如《春秋左氏传》。

注:注”字的本义为灌注,引申为注释,意谓若水之相灌注而流通,如《水经注》。

疏:疏通文意,故称曰疏,如《周易义疏》。

笺:古代以竹简为书,读书人读书时为备遗忘,在有关的竹简上系一小竹片作为标志,称为笺”。

章句:这是封古书逐句逐章详加注释的一种体例,不但注解难懂的词语,而且串讲句

意,并在每章之末概括此章的大旨,如王逸的《楚辞章句》。

训:解释的意思,常与诂连用,或称训诂,或称诂训,如《毛诗训诂传》

三、简答题

1鉴定活字本的方法有哪些?

A、看版框四角有无缝隙;因为活版,板框是拼起来的

B看摆字有无歪斜;如有字迹歪斜,则为活字版,而版面整齐则不是

C看版面是否平整,放墨有无浓淡。活字版版面不会平整,而且放墨也有浓淡之别

D活字本上下字之间笔画不会交叉,而雕版印刷则难免有交叉之笔。

2、《七略》的成就和影响。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著作,比欧洲第一个正式的图书分类表早出1500年。

《七略》是具有系统的、严密学术思想体系的目录书,它不断推动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对我

国的图书目录事业起着典范作用,有着巨大的成就和影响。

A、严密的编制目录的方法和形式;

B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C在学术上影响深远;

D对《汉书.艺文志》影响很大。

3、《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怎样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读者有何作用?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共200卷。是我国古代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者。

A、《四库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各冠以总序,概述各部的源流,提纲挈领。汲取了《汉

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编制目录的经验,继承了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

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

B《四库提要》参考《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体例,通过总序、小序、提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国古代学术著作作了一次总结。

给读者的作用:a、将《四库全书》著录于存目之书,开列书名,在每一书录之下写有提要,叙

述作者事迹,一书源委,版本异同,书的大意及其得失,使读者一目了然。

b、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目录学研究参考数据。

4、藏书印对鉴定版本有何作用?

A、根据藏书印记推断大体的刊刻时代;

B根据藏书印可以探讨书籍的流传授受;

C根据藏书印可以鉴别是否是善本。

5、钱曾的《读书敏求记》特点,在文献学中有何意义?

特点:品种多、质量精

意义:

A、总结出了根据书籍的版刻、字迹、纸张、墨色特征以考订版本年代的科学方法;

B、确定了初印、重印、原版、翻刻等方面来评定版本优劣的标准;

C、为版本来鉴定摸索出了一定规律,从而开阔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

6、宋刻本特点:

A、版式多白口单边;

B行格疏密,似有定律;

C字体肥瘦有则,肥者学颜,瘦者学欧;

D避讳最严;

E、装潢都是蝴蝶装。

7、学习目录学的作用?

A、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源流;

B可以指示好的注本;

C可以指示足本;

D可以指示善本;

E、可以指示异名同书;

F、可以指示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书籍哪种为好。

& 21C网络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典文献学?

A、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学科,它对学者个人的意志、性别、情感、想象力等有很大的依赖性。

B讯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智能。前者属于公共资源,后者属于个人体验。

C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9、《四库》录学批评方法:

A、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B、知人论世,具时考察;

B纵横比较,显示异同;D关切理解,雍容大度。

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甲骨、金石、竹木(竹,竹简。木,木简,木牍)、纸张、缣帛(缣帛又叫纸,为

纸的本义)、电子

2.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口头传说

书面传抄:

刻写(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的物体上用刀刻或铸刻传抄文献的方式)、书写(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印刷、拷贝(电子)

3.古典文献的类型

一、总集(多位作家诗文词曲的汇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二、别集(个人的诗文汇编,亦有全集、选集之分,编排方法上,分体编排和编年编排)

三、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

四、工具书(有书目、索引、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历法、纪年、地理、方志)

五、单行文献(也叫单行本,如《红楼梦》《诗品》《离骚》)

4.古代目录的分类

一.《七略》创始的“六分法”: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

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七志》与《七录》的“ 七分法”:

刘宋时王俭《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七类。

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梁朝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部、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

三.“四分法”的确立:

甲部:纪六艺、小学等书。

乙部:有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四.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

5.什么是善本?

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6.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讹将原有的字写错了

脱一一将原有的字弄丢了

衍一一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倒一一将原有的字变换了位置错乱

7.校勘的主要方法

对校法——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校勘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内部找证据

理校法一一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勘法,也称为推理校勘法综合校勘法

8.伪书产生的动机

1、传道(托名与他人,如先秦时期,儒家托名于周公,道家托名于黄帝,农家托名于神

农)

2?射利(谋利)

3、炫名

4、争胜(为了辩论取胜而伪造)

5、逃禁

6、避嫌

9.文献亡佚的原因

主要的三大原因:

1?战争2?天灾3?自然淘汰

其他原因:

4?重德轻艺5?手写传抄不易6?重文词,轻朴学

7?书籍重修,原书废掉8?因人废言9?收藏家秘不示人

10.辑佚的主要资源

1?唐宋类书2?子史及汉人笺注3?唐人义疏4?诸史及总集5.地方志6?出土文献……11.出土文献的价值

甲骨文:1?语言文字价值2?殷商史研究价值

金文文献(学术价值):1?语言文字资料2?释读及考释传世文献的佐证3?古史资料

简帛文献:1?佚籍复出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3?历史资料宝库4?文字学资料(填补了战国文字这一薄弱环节)5?书籍制度史实物

石刻文献:1?史料价值2?文学价值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4、经学和宗教史料5、收藏价值、经济价值

论述题

1.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原因)课本P84页起

西汉《七略》创始的“六分法”: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七分法”继承“六分发”:刘宋时王俭《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七类。另附道、佛各一类。今佚。

梁朝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部、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七录》才是真正的七分法

四分法”的确立:

三国时魏国郑默编有《中经》,分类已无可考

西晋秘书监荀勖作《晋中经簿》:

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东晋李充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但乙丙位置互换。

唐代初年官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冲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可视为四分法的代表。五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即采用五分法

2.伪书的价值

一?伪书的史料价值;二?伪书的文学价值;三.伪书的语言价值;四.伪书的思想价值;五?伪书的其他价值:医学价值、艺术价值等。

3.

3.辨伪八法课本P180

胡应麟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五.核之文以观其体

六.核之事以观其时

七?核之撰着以观其托

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5.

4.历代重大文献的亡佚

1.秦始皇焚书

2.西汉末年战乱

3.东汉末年战乱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

书6.隋末唐初纷乱7、安史之乱8.黄巢起义9.靖康之难10.李自成起义11.乾隆禁毁12.嘉庆宫火13.太平天国1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八国联军入侵16.日本侵华17.文化大革命

5.古代文献注释的内容

1.校字(正文有误文字)

2.注音(难字的注音或不同词性的异读)

3.释意(言外之意)

4.释理(学术著作)

5.释史(书中有关的历史)

6.释物(名物)7 ?补缺(不是指文字缺漏,

而是指原书记载的简略)8.辨误(事实方面的错误)9?释文(解释难懂的字词)10.解释典故11.解释地名

6.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课本P31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