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中韩两国饮食文化礼仪对比冀佳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属于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当然差异也是有的。
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引言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从奴隶制社会发展至今先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共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并以此来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饮食礼仪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中有一句名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饮食礼仪是在饮食习俗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
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自汉朝起版图不断扩大,各个民族文化技术相互交融,使得周边各国争相前来学习,同时也带走我们的先进文化,朝鲜半岛与我国比邻而居,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对于韩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韩国对于儒家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十分成功的,中韩两国都是饮食大国,也同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中韩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饮食礼仪文化在中韩两国的沿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之后一直独占鳌头,被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儒家十三经中《仪礼》 《周礼》 《礼记》自东汉以来被尊为“三礼”是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而且详细记载了饮食礼仪,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三礼”的基本内容即礼学的核心被概括为四个方面:礼之义,即礼主尊卑、亲疏之义;礼之节,即详细说明五礼的仪式规范;礼之实施;礼之器具。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四)中国的饮食礼仪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
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
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
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
不用舌头舔食餐具。
用餐时不大声说话。
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
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
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搜集了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烹饪技术。
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
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自古以来就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等真知灼见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
国人对饮食一直就非常讲究,努力追求色、香、味、形俱佳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跨文化交际下中韩文化的异同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韩文化;比较引言中韩两国历来有着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传统,交际活动涵盖多个方面,两国文化领域存在着较明显的共性,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彼此了解,增进两国间的民族感情。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韩跨文化交流,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还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和民族性格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实效。
一、跨文化交际简述1.跨文化交际的解释我们将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背景的主体放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使用同一语言从事的口语交际活动称为跨文化交际。
需要强调的是,交际主体的异文化背景、各主体使用同一语言以及口语交际模式是跨文化交际的三个重要特点。
首先,跨文化交际主体的异文化背景,表现在中韩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上,分别为华夏文化背景、韩文化背景,两者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有着明显的儒家文化基因,但在细节上,如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生活习性、风土人情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其次,由于异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为跨文化交际形成语言障碍,使用同语种交际要求是基于信息传达和理解的需要。
如中韩文化交流中可采用汉语、韩语以及第三方语言为交流语种。
此外,跨文化交际还包括物化形式、传媒形式、书面形式交际方式,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最具实效性。
2.跨文化中的文化因素影响文化因素产生于文化背景,延伸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为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
影响跨文化交际实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差异、民族性格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造就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性,如中韩两国在传统节日上,都有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但中国人更重视春节,韩国人更重视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习俗上如节庆方式、饮食、重视程度以及情感寄托各不相同。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些都是影响交际活动的文化因素,需要交际双方加以重视。
二、中韩民族性格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1.中国民族性格特点民族性格是社会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透过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表现为行为习惯和心理反应的总和,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具有较高概括性和辨识度,如美国人大方、日本人守礼、德国人一丝不苟、中国人热情、犹太人富足等,都是在共性基础上提取的民族性格特点。
中韩对比研究毕业论文中韩对比研究引言中国和韩国是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在许多方面,这两个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韩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来探讨两国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提供一些实证和理论支持。
一、政治对比政治是一个国家建设和运行的核心领域。
中国和韩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结构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政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韩国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政府由总统和国民议会共同管理。
然而,在政治对比中,中韩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首先,两国都非常注重发展自己的国家利益,均致力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两国都有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集中资源和决策,实施政策和规划。
最后,两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反贪污和反腐败的斗争,以创造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对比经济是一个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领域。
中国和韩国都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中国内部市场的消费需求。
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具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韩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尤其是高科技和汽车等行业。
韩国还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以保持其竞争力。
尽管两国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经济结构上,中国是一个多个产业并存的经济体,而韩国则更加注重发展特定的产业。
其次,在经济政策上,中国采取的是更具干预性的政府干预,而韩国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
三、社会对比社会是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中国和韩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在社会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韩婚礼文化对比结婚是漫漫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一个成功的婚礼更是完美人生不可或缺的。
当今社会,人们结婚不仅局限于西式婚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婚礼。
随着这股复古风的兴起,传统婚礼越来越受青睐。
下面就介绍一下中、韩古代婚礼的流程习俗。
一、中国传统婚礼流程和习俗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
由于汉族人数居多,在此仅介绍汉族传统婚礼的一般流程习俗。
中国的传统婚礼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最初的婚礼仪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伏羲时代的订婚以“俪皮” (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过几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婚礼仪式更加繁缛。
但从整个古代社会来说,传统婚礼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和三朝回门几个流程。
1.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礼品是丝绸、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
2.问名男方托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占卜,合八字。
如男女的时辰八字不相冲,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
男方派媒人送给女方食物、衣服;女方的父母和叔伯去男方家拜访。
3.纳吉男方准备好聘书并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通知女方,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男女双方定聘之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俗称选日子。
男方选择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然后请媒人携带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受礼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中韩化妆文化的对比【摘要】化妆品产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拉动消费增长点,目前随着国内化妆品生产厂家不断增强,物流产业带来了海外化妆品的冲击,如何在化妆品产业实现突破成为了当前化妆品厂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文从中国和韩国的主要化妆品和化妆文化出发,通过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为化妆品厂商提供新的创新生产思路。
【关键词】中国化妆品;韩国化妆品;化妆文化;化妆品创新中国的化妆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爱美的女子就喜欢使用一些天然的化妆品为自己的美丽锦上添花,中国传统的化妆技术和化妆原料放到现代也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且长时间的积累和天然材料的选用使得这些化妆品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肤质。
韩国的化妆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现代女性增添一抹亮色,是目前大多数女性化妆的首选,中国和韩国的化妆品以及化妆文化的差异可以为化妆品生产厂商提供不少思路。
一、化妆文化简介很多人把化妆视为一种实用技术,而在了解化妆之后人们往往会发现,化妆更是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有着千年的传承,并在现代得到了发扬光大,由古代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期的奢侈技巧变成了现在普罗大众都可以使用的美化技巧。
在现代,化妆也成为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也是对他人和自身的尊重,可以起到在社交场合体现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人好感度的作用。
化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也在于它的内容丰富,不同的人使用的化妆技巧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只要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脸,化妆技术就不会完全相同,甚至是真的在双胞胎之间,也会因为不同的需求而有着不同的变化,所以化妆文化绝对值得每个爱美的人去研究。
二、中国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化妆文化(一)中国的化妆习惯中国人群中化妆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且集中在较为年青的年龄段,男性化妆和中老年化妆人群都极为少见。
化妆主要是以日常出行和工作所使用的妆容为主,一般都是淡妆,但是在影视行业由于其特殊的需求,和一般人群化妆也有所不同。
另外除了化妆之外,人们还很重视护肤的产品,在这方面应用要比化妆品应用人群广,而这也是护肤观念经过多年宣传的结果,可见化妆品在国内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韩风俗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中国和韩国的风俗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节日期间穿上传统服装,如中式唐装或者民族服装。
而在韩国,人们则更倾向于穿上传统的韩服。
此外,中国人通常会在节日期间挂上年画,以祈求新年的好运。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挂上樱花干花来庆祝新年。
另一个明显的差异是饮食习惯。
中国人通常会在节日期间吃烤鸭、饺子和其他传统的中式料理。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吃烤肉、泡菜和其他传统的韩式料理。
此外,中国人在节日期间会进行许多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观看龙舟比赛等。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进行许多传统的游戏和比赛,如踢高卢鸡、打太空鸡等。
总之,中国和韩国的风俗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服装、饮食习惯和传统活动等方面。
这些差异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体验。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
一、 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 (一) 语言属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 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 2
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6.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7.语调 (1)句法语调 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韩语属黏着语,独立词后粘着附着词才能组成句子,而不少附属词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和思想感情,这一特性,相对的削弱了语调的作用。 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语气和思想感情的附属词,主要靠语调来表达句子的意义。 (2)逻辑语调 汉语的逻辑语调的变化比韩语广泛、自由。因此汉语音节的音长变化比较自由,音长没有辨义性,即单词中某一音节加长一些不会产生词义的变化。而韩语语音长短是辨义的。 8.敬语 (1)表达方式不同 韩国语的敬语表达都有一套完整、复杂的敬语体系,可分为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而汉语中则不成体系,主要带有敬谦意思的词汇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2)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汉语的敬语一般只用于谈话的对方;韩语可以用于话题的第三者,适用范围比汉语广。 9.表达的风格上汉语简洁明了,韩语委婉。 (三)两国文字起源 1.汉语的书写文字是汉字。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创造的,属自源文字。具体起源时间尚无定论,但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适用最广泛的文字。 2.韩语的书写文字是韩文,是由朝鲜世宗大王借鉴汉语音韵于公元1444年“训名正音”创制的。在此之前,韩国没有文字,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陆续借用中国的汉字,采用直接用韩文记录和利用吏读两种方法记录语言。现代韩国语中仍夹用繁体汉字。综上可见,韩语文字的创制都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汉字是韩文和日文的母体。 3.两国文字比较: 3
(1)文字性质:①汉字—表意文字。 ②韩文—表音文字。 (2)标记方式:①汉语:标记系统单一,稳定。 ②韩国语:基本以韩文为主,但一些正式场合使用汉字。
二、中韩历史文化差异 (一)节日差异对比 1.中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介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法定休假日) 元宵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其他节日) 2.韩国 韩国民众最重视中秋节。 传统节日:元旦、独立运动纪念日、植树节、释迦摩尼诞生节、儿童节、光复节、中秋节、开天节、韩语节、圣诞节 (二)传统服饰对比 1.中国:汉族(汉服)、藏族(藏袍)、苗族(苗服)、蒙古族(蒙古袍)、满族(旗袍)、中山装等 2.韩国:韩服(女士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士是短褂搭配长裤,并以细带缚住裤脚)。 (三)中韩礼仪文化对比 1.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4
2.韩国礼仪文化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社交场合中,大部分韩国人会讲英语,对讲日语的人没有好感。在社交礼仪上,韩国一般不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的礼节。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是单独使用右手。在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先以右手握手,随手再将自己是左手轻置与后者的右手之上。 在韩国,妇女和小孩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和男子握手,以点头或是鞠躬作为常见礼仪。 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要是对方在社会上有地位头衔的,韩国人一定会屡用不止。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 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三、中韩现代文化差异对比 (一)饮食文化 1.中国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川菜的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粤菜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闽菜的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苏菜的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浙菜的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湘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 5
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徽菜的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2.韩国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四川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张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烤肉的种类很多,如烤牛肉、烤牛排、烤五花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烤牛肉。吃烤肉时,生菜、芝麻叶、生蒜及小青椒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用芝麻叶包烤肉,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想从烤肉里补补油水是很困难的,因为韩国烤肉是要把油都沥掉的。 韩国人生活崇尚简朴,吃的方面并不讲究,惟独对泡菜情有独钟。饭桌上如果没有泡菜,韩国人是吃不下饭的。泡菜的种类很多,做泡菜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一种是白菜,红艳、辛香,保持了原有的水分,吃起来辛辣却没有苦涩的感觉。另外也有用萝卜块茎及各种植物叶,比如芝麻叶、豆叶等制作的泡菜。韩国人家一般都有腌菜器皿,自己腌制各种泡菜,随时取用。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韩国的汤有两种。一种是汤饭,是将米饭、肉和葱放在一起水煮而成的,味道鲜美。常见的用来下饭的汤有两种。一种是用豆叶、豆芽菜、豆腐、肉末等混合加水制成的,色泽淡褐,吃的时候加一种非常辛辣的粉状调料,也可以把饭泡在里面一起吃。另一种汤称为清酱,和前面一种材料差不多,但是红色的,水很少,介于我们观念中的汤和酱之间。韩国人非常喜欢吃清酱,在韩国古代文献里甚至记载着某官夫人用自制的美味清酱帮丈夫与上司拉拢关系的故事,可见清酱魅力之大。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