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 格式:docx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教育制度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

(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

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11、义务教育的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12、教育方针的概念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4、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6、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17、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二、中学课程

1、课程含义

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作用

(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3、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发展性评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增强适应性。

5、新课改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中学教学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

(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引导性;(5)简捷性。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真题)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能力,才能深入掌握知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真题)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真题)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中心);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5、上课标准/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6、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