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合同法知识点整理笔记

民法合同法知识点整理笔记

民法合同法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3)

第一节合同概述 (3)

第二节合同关系 (3)

第三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4)

一、合同自由原则 (4)

二、诚实信用原则—帝王条款 (4)

第二章合同的成立 (5)

第一节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 (5)

第二节要约 (5)

第三节承诺 (8)

第四节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9)

第五节缔约过失责任 (10)

第三章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11)

第一节合同内容概述 (11)

第二节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 (11)

第三节合同条款 (12)

第四节格式条款 (12)

第五节免责条款 (13)

第六节合同的形式 (14)

第四章合同的效力 (14)

第一节合同的效力概述 (14)

第二节合同的生效要件 (15)

第三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合同 (15)

第四节效力待定的合同 (16)

第五节无效合同 (16)

第六节可撤销合同 (17)

第七节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18)

第五章合同的履行 (19)

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 (19)

第二节合同履行的原则 (19)

第三节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20)

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20)

第一节合同的变更 (20)

第三节合同义务的移转 (21)

第七章违约责任 (22)

第一节违约责任 (22)

第二节免责事由 (22)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合同是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它反映的是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

特点: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实施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和宗旨

3.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能够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

二.合同的分类

(一)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以给付义务是否由双方当事人互付为标准)

(二)有偿合同无偿合同(保管合同既是有偿合同也是无偿合同)

(三)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依据名称是否确定分类)

(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除意思表示外是否需要交付标的物)

(五)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是否需要其他合同的存在)

(七)确定合同与射幸合同(以合同的效果在缔约时是否确定为标准)

第二节合同关系

一、合同关系的构成

(一)合同关系的主体

合同关系的主体又称为合同的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

(二)合同关系的内容

合同关系的内容包括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和债务,又称合同债权和合同债务

(三)合同关系的客体

合同关系的客体为合同债权与合同债务所指向的对象

二、合同关系的相对性

合同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相对性

(一)合同主体的相对性

合同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

(二)合同内容的相对性

合同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规定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合同债务,并承担合同义务,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都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

(三)合同责任的相对性

合同责任的相对性是指合同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及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因第三人的行为导致债务不能履行,则债务人仍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在承担违约责任以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三、不能适用合同法进行规制的

1.没有财产内容的身份合同: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

2.行政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公用征收补偿合同、国家科研合同等)

3.涉及企业内部生产责任制的协议

第三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的主旨和根本原则,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合同法的出发点

一、合同自由原则

(一)确认当事人合法的合意,具有优先与法定的任意性规范适用的效力。

(二)尊重当事人在定立合同,确定合同内容和形式,确定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选择自由

二、诚实信用原则—帝王条款

第一、合同的订立:在合同定立阶段,尽管合同尚未完成,但当事人彼此间已具有订约上的联系,其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忠实、诚实守信、相互照顾和协助,遵守允诺、保密等义务

第二、合同履行前的准备:合同订立以后,尚未履行以前当事人双方都应当依据诚实守信原则,严守诺言,认真做好各种履约准备

第三、合同的履行

第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五、合同的终止

三、合法原则

第一、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

第二、公序良俗原则

四、鼓励交易原则

(一)、促使合同成立

(二)、尽量促成合同有效

(三)、区分了合同的无效和可撤销

(四)、区分了无效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

(五)、合同法确立了履行治愈原则

(六)、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合同的解释制度

(七)、合同法严格限制了违约解除的条件

第二章合同的成立第一节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

一、合同成立的概念

合同的成立:指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二、合同成立时的要件

(一)存在多方或多方当事人

(二)订约当事人经过要约承诺而达成了合意

(三)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第二节要约

一、要约的概念和法律性质

《合同法》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的有效条件

要约通常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一项要约要发生法律效力,必须具有特定的有效条件,否则要约不能成立,也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要约的有效条件包括:

(一)要约是由特定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愿

(三)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

(四)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五)要约必须送达到受要约人

三、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一)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分标准:

要约邀请又称引诱要约,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有以下特点:

第一:要约邀请是一方邀请向自己发出要约

第二:要约邀请不是一种意思表示,而是一种事实行为

第三:要约邀请只是引诱他人发出要约,它既不能因相对人的承诺而成立公司,也不能因自己做出某种承诺而约束要约人

(二)几种典型的要约邀请行为

1.寄送的价目表

2.拍卖广告

3.招标广告

4.招股说明书

5.商业广告

四、要约的法律效力

要约的法律效力又称要约的拘束力,关于要约的法律效力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约生效的时间

我国《合同法》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可见,我国法律采纳了到达主义(二)要约的存续期间

要约的存续期间主要指要约可在多长时间内发生法律效力

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要约人可以自由决定要约的存续期间,如果要约人没有确定,则只能以要约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期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以口头形式发出的要约:如果要约中没有规定承诺期限,那么只有在受要约人立即做

出承诺时,才能对要约人产生拘束力。如果受要约人没有立即做出承诺,则要约即失去效力;(2)以书面形式发出的要约:如果要约人在要约中具体规定了存续期限,则该期限为要约的有效存续期限。

五、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一)要约的撤回: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以后,未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有权宣告取消要约(二)要约的撤销

1.要约撤销的概念:

1.要约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生效以后,受要约人做出承诺以前,将该项要约取消,从而使要约的效力归于消失

2.撤销与撤回都旨在使要约作废,或取消要约,并且都只能在承诺做出之前实施。

2.不可撤销的要约

有以下情形的,要约不可撤销:

第一: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

第二:以其他形式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

第三: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要约是不可撤销的

六、要约失效

要约失效是指要约丧失了法律约束力,即不再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约束,要约失效以后,受要约人也丧失了其承诺的能力,即使向要约人表示了承诺,也不能导致合同的成立

根据规定:要约失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第二: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第三: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第四: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了实质性变更

第三节承诺

一、承诺的概念

所谓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一经承诺并送达于要约人,合同便成立。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人提出的条件并没有表示接受,而附加了条件,做出了新的提议,则意味着拒绝了要约人的要约,并形成了一项反约或者新的要约。

二、承诺的构成要件

(一)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做出(其他人无承诺的资格)

(二)承诺是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应当向要约人做出承诺的通知)(三)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完全同意要约的内容)

(四)承诺必须在承诺期限内使要约人了解或者到达要约人

(五)承诺的方式必须符合要约的要求

三、承诺的期限

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根据《合同法》规定:应以如下标准确定承诺期限:

第一:要约中没有规定承诺期限,而要约又是口头要约,则意味着要约的意图是立即以口头方式答复。

第二:要约中没有规定承诺期限,如果要约是以非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人应在合理期限内做出承诺。

四、承诺的生效

原则上,承诺生效的时间,合同成立。《合同法》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所以,承诺时间已到达要约人时确定。

五、承诺生效的时点

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根据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承诺可以以单纯沉默的方式做出,承诺期间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任何表示的,视为承诺。承诺期间届满之日,为承诺生效之日。

六、承诺延迟的几种特殊情况

构成特殊的迟延应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

第二: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第三:如果要约人未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则该承诺有效,要约人如果要拒绝此种承诺,应当及时通知受要约人。

(二)承诺撤回

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

成功撤回有两个要求:

1.做出撤回的通知

2.撤回的通知先于承诺或者同时到达要约人

六、承诺默许(以行为的方式承诺)

合同法区分了明示承诺和默示承诺

默示承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不需要承诺人作出通知

第二:承诺人需要作出一定行为

第三:从当事人的行为之中,可以认定其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愿

第四:符合交易习惯和要约的要求

第四节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合同成立的时间

我国合同法采取到达主义,承诺的生效时间以承诺到达要约人的时间为准,即承诺何时到达要约人,则承诺便在何时生效

确定承诺生效时间时,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第一: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了承诺,但因其他原因导致承诺到达迟延

第二:关于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时,承诺的到达时间

二、合同成立的地点

从原则上说,承诺生效的地点就是合同成立的地点,但有时要根据合同为不要式或者要式而有所区别

第五节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成立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二)一方违背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

(三)造成他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或者人身、财产等固有利益的损失。

(四)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合理的信赖利益的损失,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其他责任的区别

(一)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订立阶段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是两种不同责任,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责任性质违约责任是因为违反有效活动而产生的责任,它是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宗旨就是为解决没有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因一方的过失而造成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问题

第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形式,而缔约过失责任只是一种法定责任,不能由当事人自由决定

第三:赔偿范围违约责任通常要求赔偿期待利益的损失。

第四:对违约责任中的损害赔偿,法律作出了一定限制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

基于缔约过失责任所产生的请求权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点:第一:都是在没有合同关系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责任

第二:两种责任都以损害赔偿为内容,和以过失为要件

区别:第一: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缔约双方为了缔结合同而开始实行社会接触或交易上的接触。二是这种接触关系是当事人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系,并使双方形成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

第二: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

第三: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充性的民事责任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四)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四、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a.在缔约过失责任中,应当以信赖利益作为赔偿的基本范围,这与违约责任救济非违约方的履行利益是不同的。

b.信赖利益的损失限于直接损失,具体包括:

第一:因信赖对方要约邀请和有效的要约而与对方联系、实地考察以及检查标的物等所支出的各种合理费用。

第二:因信赖对方将要缩约,为缔约做各种准备工作并为此所支出的各种合理费用。

第三,为支出上述各种费用所失去的利息。

第三章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节合同内容概述

.合同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合同内容是指合同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是从合同的外在表现来看,合同的内容是指合同的各项条款。

第二节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

一、合同权利

合同债权是指债权人依据法律或合同约定享有的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合同债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包括请求履行,保全债权,请求保护债权,处分债权。

二、合同义务

(一)合同义务的概念和来源

合同义务是相对于合同权利而言的,他是合同当事人依据法律和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义务。合同义务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债权人债权而由债务人分担的,且必须履行的义务。

(二)合同义务的分类

1、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

2、主要义务和次要义务

3、主给付义务、从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

4、明示义务和默示义务

5、给付义务与受领义务

第三节合同条款

一、合同条款概述

所谓合同条款,是指合同内容的表现和固定化,是确定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根据。除少数系由法律直接规定产生之外,合同的权利义务大都是由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即通过合同条款固定的。

二、合同条款的分类

1、必备条款和非必备条款

2、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

三、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

我国《民法典》470规定: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的办法。

第四节格式条款

一、格式条款的概念

《民法典》第496条规定: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里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二、格式条款的特点

1、格式条款是由一方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制订的。

2、格式条款一方通常是不特定的

3、格式条款的内容具有定型化的特点

4、相对人在订约中处于附从地位

三、格式条款解释规则

1、非格式条款优先,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2、对格式系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

3、依照通常解释该格式系款具有两种以上含义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四、格式条款的无效

1、《民法典》第497条规定:具有《民法典,则责编)第六章第三节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事由。包括:双方虚假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

害他人合法权益。

2、免责条款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责任,或者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责任,该格式条款无效。

3、格式条款免除了条款制订人的责任,或加重了相对人的责任

4、格式条款排除了对方的主要权利。

第五节免责条款

一、免责条款的概念

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未来的责任的条款。

二、免责条款的特点:

1、免责条款是一种合同条款,它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2、免责条款是事先约定的。

3、免责条款旨在免除或限制当事人未来所应负的责任。

三、免责条款的生效要件

1、免责条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免责条款不得免除造成对方人身伤害责任。

3、免责条款不得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的财产损失的责任。

4、格式化的免责条款,不得不合理地免除条款制订人的责任、加重对方的责任、排除对方的主要权利。

第六节合同的形式

一、合同形式的概念

1、所谓合同的形式,又称合同的方式。

2、合同的形式,是指当事人的合意所采取的方式。

3、合同的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表现方式,与合同的内容密不可分

4、合同的形式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5、在合司的形式选择方面,各国普遍采用了非要式为原则的立法模式。

二、合同形式的分类

1、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2、法定形式和约定形式

三、合同形式的具体类型

(一)、书面形式

1、书面形式又分为当事人约定的书面形式和法定的书面形式

2、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三种

(二)、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快捷迅速,但其缺点在于缺乏文字凭据,

(三)合同的其他形式

合同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如推定形式(默示形式)。

第四章合同的效力

第一节合同的效力概述

合同的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拘束力。合同效力反映了法律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的评价因此,已经成立的合同只有具备了法定的生效要件(或称有效要件) ,才能有效。合同生效意味着合同产生拘束力,当事人应当依据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违反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一旦生效,当事人的约定就具有优先于法律规定的效力。

第二节合同的生效要件

已经成立的合同,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效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拘束力,合同生效要件是判断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

我国《民法典》第143条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四)必须具备法定形式

(五)特殊合同也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生效要件

第三节附条件和附期限的合同

一、附条件的合同

(一)附条件合同的概念和意义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可见,所谓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的是否成就来决定合同的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合同。

附条件合同的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使合同的履行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需要。(二)附条件合同中的条件

在附条件的合同中,条件具有限制合同效力的作用。但合同中所附的条件,必须具备如下要求:

1、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是不确定的事实

3、是由当事人议定的而不是法定的

4、必须合法

5不得与合同的主要内容相矛盾

二、附期限的合同

《合同法》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 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所谓期限,是指当事人以将来容观确定到来之事实,作为决定合同效力的附款。

所谓履行期限,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履行合同义务的时间,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当事人双方不需要实际履行合同义务,债权人也不能请求债务人实际履行债务,否则债务人有权子以拒绝。

第四节效力待定的合同

一、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于合同成立时是否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使之确定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不同于其他合同的最大特点在于:此类合同须经权利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二、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所订立的合同

3、无权处分合同

所谓无权处分合同,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无权处分行为侵害了他人权利,通常可能会损害真正权利人的利益。

无权处分的特点在于:

1.行为人实施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

2. 行为人没有法律上的处分权而处分了他人的财产。

3.因行为人处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行为人与相对人订立的合同。

4.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

第五节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

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特点:

(一)具有违法性

(二)具有应受国家干预性

(三)具有不得履行性

(四)属于自始无效的合同

三、无效合同的种类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无效合同的种类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二)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而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五)第四章合同的效力

(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属于最典型的无效合同。

该条款确立了合同无效的要件,包括如下几点:

1.必须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才能直接导致合同无效。

2、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

3、必须是违反了强行性规定中的效力性规定。

四、无效合同的补正

所谓无效合同的补正,是指当事人对于无效合同进行修正,消除其无效的原因,或者通过法院依当事人的请求修改合同,从而使合同变为有效合同。

第六节可撤销合同

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

所谓可撤销合同又称为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

二、可撤销合同的特点

可撤销合同的法律特点表现在:

·1、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

2、合同自始无效。

3、可撤销合同在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

4、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即使此前一方当事人存在违约行为) ,当事人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等。

三、可撤销合同的种类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1、表意人因为误解做出了意思表示

2、表意人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了重大误解

3、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

(二)显示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

因欺诈行为而导致合同可撤销,须具备以下条件:

1、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

2、欺诈方实施欺诈行为。

3、被欺诈的一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

4、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了意思表示。

(四)一方以胁迫的手段而订立的合同

因胁迫行为而导致合同可撤销,应符合如下几个要件:

1、胁迫人具有协迫的故意。

2、迫者实施了胁迫行为。

3、受胁迫者因胁迫而订立了合同。

4、胁进行为是非法的。

5、乘人之危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的合同

乘人之危的合同的构成要件如下:

1、一方乘对方危难或急迫之际通迫对方

2、变害人出于危难或急迫而订立了合同

3.不法行为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

四、撤销权的行使

(一)撤销权人

撤销权通常由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享有,如重大误解中的误解人,显失公平中遭受重大不利的一方。

(二)撤销权行使期限

撤销权人必须在事由发生之日起1年内行使撤销权。

第七节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合同法》第56条规定: "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一旦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合同关系不再存在,原合同对当事人不再具有任何拘束或享受任何利益。当事人也不得基于原合同而主张任何权利。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合同无效后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须具备如下要件:

1、损害事实的存在。

2、赔偿义务人具有过错。

3、过错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章合同的履行

第一节合同履行概述

一、合同履行的概念

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依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作出给付的行为。

合同的履行是债权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建立信用经济的基础.

二、合同履行的特征

1、合同的履行是当事人依据法律和合同的约定作出给付、实现合同债权的行为

2、合同的履行是债务人自觉实现给付义务的行为。

3、合同的履行必须是依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而作出的行为。

4、合同的履行必须是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方式作出的给付行为。第二节合同履行的原则

一、全面履行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依约履行。

2.依法履行。

3,双务合同一般应同时履行。

4、无正当理由不得变更或解除合同。

二、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履行主体适当

2.履行标的适当

3.履行方式适当

三、依据诚信原则履行的原则

第三节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同时履行抗辩权,也称为履行合同的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付履行以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

构成要件:1.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对待给付义务

2.双方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的顺序

3.双方债务的履行期均已届至

4.请求履行的一方未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者履行不适当

二、顺序履行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后履行抗辩)

(一)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

民法典第52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二)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1.双方应同意商务合同互负对待付义务

2.双方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的顺序

3.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

4.应当先履行的一方请求因后履行的一方履行

三、不安抗辩权

(一)不安抗辩权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一时履行的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将不能或不会吕债务咋在对方没有履行或提供担保,以前有权暂时中止债务的履行

(二)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1.须因双方合同互负对待给付义务

2.需当事人约定一方一先履行债务及当事人一方有义务向他方先做出旅行

3.先履行的一方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另一方不能或不会做出对待履行

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一节合同的变更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民法笔记(注释)整理(背诵版)

民法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编民法概述 一、概述 (一)沿革 1.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国法大全》(又称《民法大全》或 《罗马法大全》)是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奴隶制成文法典。 2.《法国民法典》是在拿破仑亲自领导下完成的,确认了人人具有 平等地位,贯彻了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三大原则; 3.德国民法典是潘德克顿法学的产物。《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深受罗 马法《学说汇纂》的影响,编纂技术比《法国民法典》有显著进 步。(2012.单23) 4.20世纪初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瑞士民法典》,由欧根·胡贝 尔主导编纂,是世界上第一部采取民商合一的民法典;(2009单 16) 5.我国古代私法不发达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迟缓和古代王朝法 律侧重巩固政权; (二)调整对象 1.财产关系 (1)狭义的财产是指有金钱价值的权利的总和。 (2)广义的财产是指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的总和,可称为总财 产;

(3)没有形成财产权利但是具有金钱价值的利益,如信息财产和网络虚拟财产,也属于财产的范围; (4)具有精神、文化或纪念价值的私人书信、照片、手稿和录音等,可用保护财产权的方式予以保护; (5)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 (6)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所有和支配)与财产流转关系(商品交换); 2.人身关系 (1)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2)特征 A.主体地位平等; B.与人身不可分离; C.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三)性质 1.私法 2.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3.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四)本位 1.义务本位 2.权利本位 3.社会本位 4.我国:以人为本

民法学自考笔记(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 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民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3年列宁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我国民事立法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等价有偿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一、我国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3、民法为实体法。 4、民法为私法。也有私法公法化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敦煌学探秘》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中,表现了张骞应征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的场景。A:320 B:323 C:328 D:275 答案: 323 2、西汉时期,对西汉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大月氏 B:大宛 C:匈奴 D:乌孙 答案: 匈奴 3、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有两个认识来源 A:托勒密的《地理志》 B: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 C: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 D: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答案: 托勒密的《地理志》,亨利·玉尔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 4、连结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 A:对

答案: 错 5、西汉时,管辖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行政机构是()A:使者校尉 B:西域都护 C:河西四郡 D:西域长史 答案: 西域都护 第二章 1、()被余秋雨称作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A:蒋孝婉 B:王圆箓 C:汪宗翰 D:杨秀才 答案: 王圆箓 2、藏经洞原本是()的禅窟。 A:吴绪芝 B:杨休明 C:洪? D:乐僔 答案: 洪? 3、藏经洞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收藏佛经的。

B:错 答案: 对 4、藏经洞现在的编号是第()窟。 A:16 B:61 C:1 D:17 答案: 17 5、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荣新江先生持避难说。他认为最有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事件是:()年,于阗王国被黒韩王朝所灭一事。 A:1035 B:1006 C:1004 D:1002 答案: 1006 第三章 1、斯坦因是法籍匈牙利人? A:对 B:错 答案:B 2、下面不属于斯坦因著述的是 A:《发现藏经洞》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民法概述笔记整理

第一章民法概述 1.1民法的概念 一、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 2.民法典:指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系统编纂从而形成的基本民事法律规范文件。 3.罗马式、德国式。 (1)罗马式:人法、财产法、财产取得法(2)德国式: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即广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指调整所有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法律。 1.3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平等主体:指主题以平等的身价接入到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判断主体间的平等性。 2.平等性:(1)当事人参与法律关系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另加优越于另一方的法律地位。 (2)适用规则平等(3)权利保护的平等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 2.特点:(1)非财产性(2)专属性(3)人格关系还具有固有性 3.人身关系包括: (1)基于公民和法人的人格产生的人身关系。 (2)基于公民和法人的一定的身份产生的人身关系 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2.特点:(1)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 (2)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3)等价有偿 3.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财产所有关系、财产流转关系 1.5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基本准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其内涵主要表现在赋予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广泛的行为自由。首先体现在当事人的意思形成过程的自由。 其次表现在意思的表达自由。 三、平等原则:1.《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 2.民法的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 (3)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 (4)对权力予以平等的保护。 三、公平原则

民法学笔记3

第十二章民事责任 第一节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法上的后果。其具有如下特征: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承担的不利后果。 2.民事责任既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补偿责任。 3.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4.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 二、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相比,具有如下区别: 第一,责任产生的根据不同。前者是违反民事义务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后者是违反了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适用的对象不同。前者适用侵权和违约。 第三,使用的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后者是惩罚和制裁。

第四,责任性质不同。前者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后者则是强制性。第二节民事责任的分类 一、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法律、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没有过错,在造成损害以后,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两类责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违反义务的性质来看,违约责任是因为违反了约定义务,侵权责任是行为人违反了法定义务。 第二,从侵害的对象来看,违约行为所侵害的是相对权即合同债权,后者侵害的是绝对权,如物权、人身权。 第三,从事先是否存在合同关系来看。 第四,从侵害的后果来看,违约损害赔偿仅限于财产损失赔偿,而后者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 二、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一方违反民事义务并致他人损害时,应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和确定责任范围的责任。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 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 ②敦,大。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 年,以敦煌藏经洞17 窟的发现为契机 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 年最先提出为陈垣 《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 江亮夫1983 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 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 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 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

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 4 个 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 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 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 约 13300 件左右,包括 12 种文字。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 ②法国伯希和 1908 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 6000 件 ③俄罗斯奥登堡 1914 年劫来约 19000 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 350 件艾尔米塔什博 物馆 ④日本 1912 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 件 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 件

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 件,有吐蕃文9648 页 ⑥美国不少于25 件 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 件 ⑧德国 3件 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 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 42400 件,另有碑帖276 块 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 6300 件左右 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 余枚、件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民法学笔记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2017年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

《2017年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 (精华打印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司法考试笔记民法总则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第一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四类:①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②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外国法人)。③其它组织。指依法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它组织。例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分公司等。④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物。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且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②给付。给付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给付是按照债的本旨应当履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③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标等工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④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以及亲属间的身份利益是人身法律关系的客体。 ⑤权利。权利质权、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真题回顾】(2008-3-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例如,善意、恶意、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持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 (2)事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死亡、不当得利、时间的经过、自然灾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均属事件。事件分为:①绝对事件(不是由人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②相对事件(由人的行为引起,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这一法律事实,对其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而言属于行为;对其导致继承开始的法律后果来说则属于相对事件。 2.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民法规定,至少不违反民法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三种: 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直接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行为。 ②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虽包含着意思表示,但该项意思表示并不直接追求也不能直接落实所产

第三章 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

第三章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研究 第一节敦煌遗书对于古文献校勘、训诂、辑逸方面的贡献 敦煌遗书规模之大,内容之宏,涉及面之广可谓是空前的。姜亮夫先生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说:“它在文化上的整个价值,虽此时尚不能作确切的估定,将来影响于学术文化,甚至于我们民族创进的资鉴,亦正待于国人的兴起研究。但我可以平平实实,不夸张、不收不揜地说,它的深邃之处,容或不如孔壁之于儒家经典,甲骨之于殷商史实,铜器之于两周史迹,而博大之处,关联之处,即综合的比价必不在前几次任何一次之下”。诚如斯言,敦煌遗书为浩博的中国古代文献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弥补了许多以前意想不到的空白,在古文献校勘、训诂、辑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校勘 校勘,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又叫做“校雠”,是广泛搜集各种相关的本子,取证各种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进行比较对照,校出篇章文字的异同,审定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貌的一项学术性工作。敦煌写本中,有些原本是四部典籍的写本,还有的不少是孤本,可以取作底本或参校本,也可用作参考材料,补充现存古籍校本的不足。 敦煌写本产生年代一般要早于刻本产生年代,往往更接近于原本真实面目,在校勘中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校勘《元和郡县图志》等唐代地志文献时,不仅要取两《唐书》、《唐会要》、《通典》、《太平寰宇记》等书相互参证,同时也要格外注意采用敦煌文献,才能更好

地还原本本来面目。敦煌写本中存3件唐代编纂的地理总志写本,即敦煌市博物馆藏《天宝十道录》,保存了5道138 州府、614 县的记录;P.2522 《贞元十道录》,保存了剑南道12州残文;P.2511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保存河东道州府情况。这 3 种文献都可作为整理《元和郡县图志》等的参考资料,可利用借鉴之处甚多。如《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卷40沙州敦煌县悬泉水条“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龙勒山腹”一句,校勘记云:“今按:各本作‘出悬泉山',无‘腹'字”。而据敦煌写本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悬泉水”条载,“右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西凉录· 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据此,“腹”字不误。又据P.5034《沙州图经》卷五龙勒山条,“右在 [寿昌] 县南一百八十里”。可知《元和郡县图志》底本“龙勒山”应为“悬泉山”。 又如,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首尾完整的唐代慧能的《六祖坛经》抄本,这个抄本比现存的宋代刻本要少很多内容。根据这个抄本,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坛经》的扩充经过,以及到宋代时又增加了哪些内容。此外,敦煌市博物馆藏完本、旅顺博物馆藏完本的首尾照片、北京图书馆藏冈 48 和有 79 号两件残本的相继问世,为校订新的《六祖坛经》提供了重要资料。周绍良先生《敦煌写本 < 坛经 > 原本》一书指出,这些敦煌本年代不一,但内容相同,应当就是慧能的原本,也就是惠昕所据以改动的古本。在此种见解的指导下,周先生对此书的整理方法是,先把各个敦煌写本影印出来,然后校录,以保存本子的真实性。周

民法知识点总结

民法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一个理念:“信用”理念 什么是“信用”? 第一层次:守诺 第二层次:内心诚实、怀有良好目的 第三层次:使别人相信自己 二、两个技能 1、熟悉法条、基本理论 2、法学语言的运用技能 三、一种能力:法学思维能力 1、运用法学思维模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给定一个命题,进行法学论证的能力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语源 汉语中的“民法”一词来源于日本,而日本民法典所用的“民法”一词则是由法国droitcivil 翻译过来的。droitcivil一词源于罗马法的iuscivil,对此常译为市民法。 日本学者在明治维新时翻译欧州国家的法律术语时把“市民法”并未直接译为“市民法”,而是考虑东方古代以乡村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与欧州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社会的差异,把“市民法”翻译成“民法”。 二、民法的概念 (一)实质上的民法与形式上的民法 (二)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 (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四)民法学 民法学是以研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为对象的科学,它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五)民法的本质

1、市场经济的根本法(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交易规则); 2、明晰产权、确保流通,保障自由之法; 3、市场经济之自由、平等、诚实信用理念在法律中的体现。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一)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客体的关系。(是谁的?如何流动) *注:排除不平等之外的都是直接管理 (二)民法调整的的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在平等基础上产生的财产关系。 (三)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具体的经济关系。 (四)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注:父母之间属于平等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管理属于不平等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所谓人身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而以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书: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例:亲子关系) (一)人身关系是与人的身体不能分离的社会关系。 (二)人身关系的内容是人身利益而非民事主体的经济利益。 第五节民法的体系与渊源 一、民法的体系 民法的体系是指民法内部的组织结构,即人们如何将民法的全部内容及一些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立法技术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是关于普偏适用于民法分则的一般法律规定及有关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法的概念、民法的调整对象、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和诉讼时效制度等。 (二)物权制度 物权制度是规范财产所有和使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 其内容包括:所有权制度及其他物权制度。所有权是所有人对自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其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用益物权又包括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典权等,而担保物权则包括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等。 (三)债权制度 债权是规范交易行为、交易过程、维护交易安全的规则,同时也是规范民事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债法总论、合同法律制度、侵权法律制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债权制度是民法中比重最重的部分。

民法学笔记 考研必用

魏振瀛的民法学笔记 民事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客体的种类 一、民事权利的客体概述 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范围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通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其范围包括:(1)物;(2)行为;(3)智力成果;(4)有价证券;(5)权利;(6)非物质利益。 二、物 (一)物的概念与特征 1、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其特征如下:(1)物存在于人身之外。(2)物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3)物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4)物以有体物为限。 (二)物的分类 1、以物是否能移动并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为标准,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1)动产:是指能够移动且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此外,在法律上各种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在性质上也应认定为动产。 (2)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用途或价值的物,它主要土地及土地上的定着物。 区分二者的意义:(1)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登记与交付);(2)物权类型不同(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权、地役权与动产质权、留置权)。(3)诉讼管辖不同。(4)法律适用不同。(5)取得时效期间不同。(6)成立抵押权不同(生效,对抗) 2、以物的流通性,可以分为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又称融通物和限制融通物 (1)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许民事主体之间依法定程序自由流转的物。 (2)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对其流转给予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者禁止自由流转的物。 3、根据物是否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是否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可分为特定物和种类物(1)特定物:是指自身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独一无二的物和从一类物中根据民事主体的意志指定而特定化的物。 (2)种类物: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能以品种、规格、质量或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 区分的意义:(1)有些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或标的物,而有些法律关系的标的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2)特意外灭失的法律后果不同。 4、依照能否分割,以及分割是否损害其用途及价值的特点,可以分为可分物和不可分物5、根据物经使用后的形态变化性,物可以分为消耗物和非消耗物。 6、根据物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有所有人,可以分为有主物和无主物 7、根据物是由一个还是多个独立物构成,可分为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 (三)从物必备的条件 1、从物之使用目的须具有永久性。2、从物与主物同属于一人。3、从物须具有独立性,不为主物的部分。4、须交易上视为从物。 (四)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五)货币 三、有价证券

《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程简介

《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程简介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和历史遗迹。其中,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更是推动了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的产生。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经洞出土文物,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兰州是敦煌学研究的重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作为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学术交流的中心。因此在兰州大学附属中学开展敦煌学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也具有良好的敦煌学氛围。 2007——2011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学习阶段,就关注到了敦煌学这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我选修了宁欣、赵贞教授主讲的《敦煌与丝绸之路》一课,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敦煌学的相关知识,同时研读了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和李正宇《敦煌学导论》等著作。2012年,我专程前往敦煌,参观了莫高窟。敦煌的博大精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敦煌学浓厚的兴趣,不仅使我在敦煌学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也促使我下决心在中学开设一门和敦煌学有关的校本课。在学校要求申报校本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走进敦煌学》。 校本教材《走进敦煌学》是我根据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和读书笔记、结合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和李正宇《敦煌学导论》整理编辑而成,作为兰大附中选修《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的学生的教材使用,可以说也是一本敦煌学的入门级读物。内容选择上,尽可能涉及到敦煌学各个方面的最基础知识,同时在文字表达上更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争取把敦煌学中最生动、最有趣、最贴近生活的知识展示给学生,避免学生感到高深、枯燥,以此来达到开设这门校本课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对敦煌学的强烈兴趣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敦煌的历史沿革、莫高窟的开凿过程、敦煌遗书的发现及文物的流失。 (2)学生能够简单地从文化艺术和历史的角度去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并对敦煌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产生初步的认识。 (3)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激发对于历史学、敦煌学的兴趣。

《民法总则》笔记

民 法 总 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民法概述 概念、特征、调整对象、效力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 概述、特征、功能、内容、适用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概念、特征、要素、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第四章、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住所、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第五章、法人 概念、特征、法人分类、法定代表人、法人分立、法人合并 第六章、其他组织 概念、种类、特征、成立条件、合伙、普通合伙、特殊合伙、有限合伙

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概念、特征、种类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特征、分类、构成要件、意思表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九章、代理 特征、代理的适用范围、代理分类、代理权、滥用代理权的构成、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第十章、时效与期限 时效因素、诉讼时效、除斥期间、期限、期日、期间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指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 民法特征:1、主体平等性 2、客体广泛性 3、民事内容对等性 4、民事行为任意性 民事主体平等表现:1、表示意志的平等性 2、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3、法律后果的平等性 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 财产关系:指具有归属、利用和流转内容的财产关系,而非指生产、分配调控等内容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1、房屋等有形财产 2、知识产权 3、承包权等权利性财产 民法对人身关系的调整 人身关系:指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有人身属性,以人身利益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属性的人格权与身份权的总称。 人身关系特征:1、主体地位平等 2、与人身不可分离 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4、以民事方法得到保护。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指具有民事权利义务资格者所享有的人格利益应受民法保护的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 肖像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贞操权、信用权、 人格权特征: 产生自然性,自然人人格随其诞生而自然产生。 需要绝对性,若无民事人格权,民事主体就无法生存。 存在平等性,只要有民事人格权,皆为平等。 存续无限性,存续于其生存的始终。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属于物质性人格权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 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资格所依法享有的身份利益之权利。 身份权包括:荣誉权、配偶权、亲权、监护权、亲属权、知识产权法上的各种身份权。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全书由绪论、正文十八讲、后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部分组成。主体十八讲内容大致可分为六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即各国敦煌学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包括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重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十八讲),是作者探讨敦煌学方法论的个案研究,其间特别提出敦煌写本辨伪的一般准则。后附有参考书目及其简要解说。本书大体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历史学的问题。诚如林悟殊教授所说:“时下流行的诸多教材,多以综合他人著作编成,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则不然,乃系其个人多年研究成果付诸教学的结晶。书中内容吸收了百年来国际敦煌学之研究成果,更有诸多自己的补阙和新颖之见。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系统完整。当今敦煌学的教材,恐无出其右者。”此言可谓持平之论,本文则择要述之。敦煌写本以佛教经典为主,还包括佛典之外的道书、经史子集四部书和其它典籍,而且在佛经等卷子的背面、裱纸和备用纸上,也留存了丰富的公私文书,多为传世文献所未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文书现分藏于英、法、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