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6
《接入网技术》第一章一、填空1、电信网按网络功能分为交换网,传输网和(接入网)。
2、接入网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类。
3、宽带有线接入网包括XDSL接入,(光纤接入),和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等。
4、一个完整的电信网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电信网的硬件一般包括(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线路,是构成通信网的物理实体。
5、按传送的信息类型分类,电信网可分为(电话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
6、电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有(网型网),(星型网),(总线型网),(环型网),(树型网)等。
7、通信网按网络作用分为(传送网),(业务网),(支持网)。
二、选择1、接入网支持哪些业务(D )A.普通电话业务B.窄带ISDNC. ADSL专线业务D.网络所能提供的各种业务2、接入网完成的诸多功能,下列哪一项不在其中(D )。
A.交叉连接功能B.复用功能C.传输功能D.加密功能3、下列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中,属于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是(ACD )A、xDSLB、ISDNC、HFCD、ETHERNET第二章一、填空1、按照网络规模,计算机网络被划分成三个主要类型(LAN ),(MAN ),(WAN )。
2、宽带IP城域网采用分层的建网思路,这样可使网络结构清晰,各层功能实体之间的作用定位清楚,接口开放,标准。
根据网络规模不同,传统的宽带城域网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3、目前计算机网络主要采用的是(TCP/IP )协议。
二、选择1、IP网常用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接入服务器,光纤收发器和(A )A.路由器B.电话机C.传真机D.打印机2、关于以太网交换机,下面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B.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形成一个冲突域。
C.交换机支持多端口同时收发数据D.交换机是一种多端口中继器。
3、VLAN的优点包括(ABC )A、限制网络上的广播B、增强局域网的安全性C、增加了网络连接的灵活性D、提高了网络带宽三、判断1、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且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包括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2021年第01期15安防系统集成及通信接口技术的开放途径周燕飞浙江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台州市分公司,浙江 台州 318000摘要:在当今的安全体系系统中,网络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系统在集成和通信方面已得到改进。
如今,安全监控已经从传统的单系统仿真形式转变为多系统数字集成形式,监控技术也实现了网络化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更加安全。
文章分析了安全系统的集成和通信接口技术的开放方式,为当今安全系统的集成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网络技术;安防系统;集成技术;通信接口技术中图分类号:TP2770 引言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时代的进步,安全领域也随之发展。
在传统的安防系统中,监控是安防的主要形式。
随着多年的技术发展和创新,当前,现代安防系统包含音响、视频、门禁、报警、巡更和停车场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这些独立分散的安全体系也在向一体化发展。
这种集成化的安全系统和集中化的安全管理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监控服务果,极大地节约了安全管理的成本。
1 安防系统总体设计在安全系统的网络集成部分主要有3种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的设计;传输层结构主要是IP 网络的设计;管理架构主要是设计安全系统的多功能管理平台[1]。
安全系统网络化集成的基础层由许多单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是安全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每个子系统都具有独立运行的能力。
传输层主要为安全系统中的通信提供保障,使通信接口技术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从而满足安全系统的信息传输需求。
在管理层的设计中,主要应用了系统集成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安全管理平台。
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安全区域的实际情况,接收报警信息,并发出相应的指令。
2 安防系统集成中的基础层设计2.1 监控系统设计监控系统可分为3个部分:前端系统、中央系统、传输系统[2]。
在前端系统中,有3个主要组件:信号采集装置、遥控式动作装置、视频处理设备。
接入网-PON技术中国电信维护岗位技能认证教材编写小组编制目录第1章 PON拓扑结构 (4)1.1基本拓扑结构 (4)1.2性能比较 (4)第2章 PON的双向传输技术 (5)2. 1 光时分多址(OTDMA) (5)2. 2光波分多址(OWDMA) (5)2. 3光码分多址(OCDMA) (5)2. 4光副载波多址(OSCMA) (5)第3章 PON的双向复用技术 (6)3.1光波分复用(OWDM)技术 (6)3.2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 (6)3.3光码分复用(OCDM)技术 (6)3.4光频分复用(OFDM)技术 (6)3.5光副载波复用(OSCM)技术 (6)3.6光空分复用(OSDM)技术 (6)3.7时间压缩复用(TCM)技术 (7)第4章 PON功能结构 (8)4.1光线路终端(OLT)的功能结构 (8)4.2光网络单元(ONU)的功能结构 (8)4.3光配线网(ODN)的功能结构 (8)4.4操作管理维护功能 (8)4.5光接入网(OAN)基本性能 (8)第5章 PON技术应用 (9)5.1 PON组网应用 (9)5.2 波分复用PON技术应用 (9)5.3 10G PON技术应用 (9)5.4 EPON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10)5.5 EPON传输原理及帧结构 (11)5.6 EPON光路波长分配 (11)5.7 EPON关键技术 (11)第6章 GPON技术 (13)6.1 两大PON技术:GPON和EPON (13)6.2 GPON与EPON的比较 (13)6.3 为什么选择GPON (14)6.4 GPON网络基本性能参数 (14)6.5 GPON标准协议 (14)6.6 GPON原理 (15)6.7 GPON的基本协议概念- T-CONT (15)6.8 GPON的基本协议概念-DBA (16)6.9 GPON的基本协议概念-Gemport (18)6.10 GPON的基本协议概念-流 (19)6.11 GPON的基本协议概念-Flow control (20)6.12 GPON中的QOS处理 (21)6.13 GPON网络保护方式 (22)第1章 PON拓扑结构1.1基本拓扑结构光接入网(OAN)的拓扑结构取决于光配线网(ODN)的结构。
以太网之父:Robert Metcalfe(1)个人简介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美国科技先驱,发明了以太网,成立3Com,且制定了Metcalfe's Law。
在1973年,Metcalfe在Xerox PARC工作时,他发明了以太网,一个可以在短矩离使得电脑可以互相连通的标准。
在1979年,Metcalfe离开PARC,成立3Com,一家电脑网络设备的制造商。
在1980年,以发展局域网络,特别是以太网的贡献,他得到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ary所颁发的Grace Murray Hopper奖。
在1990年,Metcalfe从3Com退休并且开始一段为期10年的的发行者和网络权威者的生涯,为InfoWorld撰写网络专栏。
他于2001年成为资本投资家,是Polaris Venture Partners的一员。
——《百度百科》(2)非凡风采(3)主要贡献1973年,Metcalfe在Xerox PARC工作时,发明了以太网,一个可以在短矩离使得电脑可以互相连通的标准。
成立3Com公司,且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即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参与成员数目的平方。
(4)名人故事早年经历Metcalfe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他的父亲是一名测试技术员,专门从事陀螺仪相关工作。
他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但后来成为海湾高中的秘书。
1964年,Metcalfe 毕业于Bay Shore高中,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1969年,他终于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两个学位,其中一个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电气工程学位,另一个是工业管理学位。
之后,Metcalfe去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获得了他的硕士学位。
1970年钻研应用数学,1973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应用数学)。
梅特卡夫与以太网梅特卡夫在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时,哈佛拒绝让他负责将学校与全新的ARPAnet 连接起来,于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MAC项目中找了另一份工作。
I C S45.060S7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T28029.12 2020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3-4部分:以太网编组网(E C N)E l e c t r o n i c r a i l w a y e q u i p m e n t T r a i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T C N)P a r t3-4:E t h e r n e tC o n s i s tN e t w o r k(E C N)(I E C61375-3-4:2014,MO D)2020-03-06发布2020-10-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目 次前言Ⅲ 引言Ⅴ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㊁定义㊁缩略语和约定2 3.1 术语和定义2 3.2 缩略语3 3.3 约定6 4 通用部分7 4.1 概述7 4.2 架构7 4.3 数据类型10 4.4 功能与服务12 4.5 冗余12 4.6 服务质量14 4.7 I P 地址及相关定义16 4.8 I P 地址与网络配置管理17 4.9 网络设备接口19 4.10 终端设备接口25 4.11 网关功能28 4.12 网络管理295 一致性测试2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E C N 架构可靠性和可用性比较3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轨道交通用网络地址转换(R -N A T )40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带信号放大的收发器协议定义4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梯形拓扑协议定义52 参考文献98前言G B/T28029‘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分为以下12个部分:第1部分:基本结构;第2-1部分:绞线式列车总线(WT B);第2-2部分:绞线式列车总线(WT B)一致性测试;第2-3部分:T C N通信规约;第2-4部分:T C N应用规约;第2-5部分:以太网列车骨干网(E T B);第2-6部分:车地通信;第2-7部分:基于电台的无线列车骨干网(W L T B);第3-1部分:多功能车辆总线(MV B);第3-2部分:多功能车辆总线(MV B)一致性测试;第3-3部分:C A N o p e n编组网(C C N);第3-4部分:以太网编组网(E C N)㊂本部分为G B/T28029的第3-4部分㊂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㊂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 E C61375-3-4:2014‘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3-4部分:以太网编组网(E C N)“㊂本部分与I E C61375-3-4:2014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具体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具体调整如下:Ә删除了I S O/I E C7498㊁I S O/I E C8824;Ә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 B/T18015.6代替I E C61156-6(见表12㊁4.9.4.2㊁表14);Ә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 B/T18233代替I S O/I E C11801(见表12㊁4.9.4.2㊁表14㊁4.10.2.2);Ә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 B/T28029.1代替I E C61375-1(见3.3㊁4.2.2㊁4.3㊁4.11.1);Ә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 B/T28029.2代替I E C61375-2-1(见3.1㊁4.12.2㊁第5章);Ә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 B/T28029.6代替I E C61375-2-5(见4.6.2㊁4.7.2㊁4.7.3㊁4.11.2㊁4.12.3㊁第5章);Ә将I E C61375-3-4:2014参考文献中的I E T F R F C768㊁I E T F R F C791㊁I E T F R F C792㊁I E T FR F C793㊁I E T FR F C826㊁I E T FR F C1918㊁I E T FR F C2236㊁I E T FR F C2365㊁I E T FR F C3022㊁I E T FR F C3203㊁I E T FR F C3376㊁I E T FR F C4541调整为规范性引用文件,以符合G B/T1.1的要求(见第2章)㊂删除了在G B/T28029.2已界定的术语和定义,直接引用G B/T28029.2㊂增加了 编组交换机 的术语和定义(见3.1.12);将I E C61375-3-4:2014中第5章的注调整为正文,因为其包含了要求㊂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增加了表8㊁表9的表号和表题;G B/T28029.12 2020调整了部分列项编号(见D.1㊁D.3.2.3.2)㊂本部分由国家铁路局提出㊂本部分由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78)归口㊂本部分起草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㊁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㊁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㊁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㊁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㊂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肖家博㊁郝波㊁李申龙㊁李波㊁刘泰㊁周安德㊁吴文慧㊁陈美霞㊂引言T C N通用架构(见G B/T28029.1)定义了两层网络结构:列车骨干网和编组网㊂该分层结构规定了基于诸如MV B㊁C A N o p e n和E C N等不同技术的编组网,它们可接入到同一个列车骨干网㊂基于不同设计和实现的E C N可接口到同一列车骨干网,列车骨干网确保不同实现的编组网之间的互操作性㊂G B/T28029的本部分通用部分,即第1章~第4章,定义了所有E C N实现㊁终端设备和网关公用的要求和规范㊂该通用部分定义了:连接到E C N的终端设备数据通信接口;E C N向终端设备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用于列车骨干网和E C N之间数据传输的网关功能;E C N性能㊂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3-4部分:以太网编组网(E C N)1范围G B/T28029的本部分规定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编组内数据通信网络,即以太网编组网(E C N)㊂应用本部分可实现开式列车内各车辆内设备的互操作性㊂如果供应商与用户协商同意,本部分也可适用于闭式列车和多单元列车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㊂G B/T18015.6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6部分:具有600MH z及以下传输特性的对绞或星绞对称电缆工作区布线电缆分规范(G B/T18015.6 2007,I E C61156-6:2002, I D T)G B/T18233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G B/T18233 2008,I S O/I E C11801:2002, I D T)G B/T28029.1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1部分:基本结构(G B/T28029.1 2020,I E C61375-1:2012,MO D)G B/T28029.2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2-1部分:绞线式列车总线(WT B) (G B/T28029.2 2020,I E C61375-2-1:2012,MO D)G B/T28029.6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 C N)第2-5部分:以太网列车骨干网(E T B)(G B/T28029.6 2020,I E C61375-2-5:2014,MO D)I E C61076-2-101电子设备用连接器产品要求第2-101部分:圆形连接器带螺纹锁紧的M12连接器的详细规范(C o n n e c t o r sf o re l e c t r o n i ce q u i p m e n t P r o d u c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 P a r t2-101: C i r c u l a r c o n n e c t o r s D e t a i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M12c o n n e c t o r sw i t hs c r e w-l o c k i n g)I E C61076-3-104电气和电子设备用连接器产品要求第3-104部分:频率在2000MH z及以下的数据传输用8路非屏蔽和固定式连接器的详细规范(C o n n e c t o r s f o r 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q u i p-m e n t P r o d u c t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P a r t3-104:D e t a i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8-w a y s h i e l d e d f r e e a n d f i x e d c o n n e c-t o r s f o r d a t a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w i t h f r e q u e n c i e s u p t o2000MH z)I E C62439(所有部分)工业通信网络高可用自动化网络(I n d u s t r i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s H i g ha v a i l a b i l i t y a u t o m a t i o nn e t w o r k s)A N S IX3.263:1995信息技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令牌环双绞线物理层依赖媒体[E N-I n f o r-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i b r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D a t aI n t e r f a c e(F D D I) T o k e n R i n g T w i s t e d P a i rP h y s i c a l L a y e rM e d i u m D e p e n d e n t(T P-P M D)(o r d e r n u m b e rA N S I I N C I T S263)]I E E E802.1D I E E 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媒体访问控制桥[I E E ES t a n d a r d f o rL o c a l a n dm e t-r o p o l i t a na r e an e t w o r k s M e d i aA c c e s sC o n t r o l(MA C)B r i d g e s]I E E E802.1Q I E E 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局域网(I E E ES t a n d a r d f o rL o c a l a n dm e t-r o p o l i t a na r e an e t w o r k s V i r t u a l B r i d g e dL o c a lA r e aN e t w o r k s)。
四种专线接入方式介绍和比较专线接入方式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租用专用的网络线路进行接入互联网。
常见的四种专线接入方式包括ADSL、光纤、以太网和卫星接入。
本文将介绍和比较这四种专线接入方式。
以太网接入是指通过以太网技术连接到网络的方式。
以太网接入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实现,适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业和个人用户。
以太网接入的优点是设备成本低、安装简单方便,支持大量设备接入,且速度和稳定性较高。
缺点是随着用户数量增加,网络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带宽可能无法满足高负载需求。
卫星接入是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进行网络接入。
卫星接入适用于偏远地区没有其他传输线路覆盖或修复传输线路成本较高的用户。
卫星接入的优点是覆盖面广,灵活性高,适用于移动办公和灾难恢复等特殊需求。
缺点是价格较高,延迟较大,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受天气和信号干扰影响。
1.速度和稳定性:光纤接入提供最快、最稳定的网络连接,速度和带宽都远高于ADSL、以太网和卫星接入。
ADSL和以太网接入的速度相对较慢,且容易受到线路质量和用户数量影响。
卫星接入的速度较慢,且容易受到天气条件和信号干扰影响。
2.覆盖面和可用性:ADSL和光纤接入的覆盖面相对较广,可用性较高。
以太网接入也有较高的可用性,但覆盖面可能受到设备限制。
卫星接入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主要适用于没有其他选择的偏远地区。
3.成本和投资:ADSL和以太网接入的设备成本和安装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业。
光纤接入的设备和安装成本较高,适合大型企业和机构。
卫星接入的设备和使用成本都较高,适用于特殊需求和高投资能力的用户。
4.延迟和可靠性:光纤接入和以太网接入的延迟较低,可靠性较高。
ADSL接入的延迟较大,可靠性较差。
卫星接入的延迟较大,可靠性受到天气和信号干扰影响。
综上所述,四种专线接入方式各有优劣,用户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来进行选择。
ADSL适用于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业,光纤接入适用于大型企业和机构,以太网接入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用户,而卫星接入适用于特殊需求和偏远地区。
EPON技术中国电信接入网维护及装维技能竞赛教材编写小组编制目录第一章EPON技术起源.................................................................................................................... - 3 -1.1 接入网的发展特点 .............................................................................................................. - 3 -1.2 接入层业务需求分析 .......................................................................................................... - 3 -1.3主要接入技术分析 ............................................................................................................... - 4 -1.4 光纤接入的应用模式(FTTx) ......................................................................................... - 4 - 第二章EPON技术特点.................................................................................................................... - 4 -2.1 EPON的定义和组成 ........................................................................................................... - 4 -2.2 EPON系统数据传输机制 ................................................................................................... - 5 -2.3 EPON的网络位置 ............................................................................................................... - 6 -2.4 EPON系统组网方式 ........................................................................................................... - 6 -2.5 技术比较(EPON vs MC)................................................................................................ - 7 -2.6 网络和业务比较(EPON vs MC).................................................................................... - 8 - 第三章EPON技术原理................................................................................................................... - 9 -3.1 EPON工作原理 ................................................................................................................ - 9 -一、EPON下行的工作原理................................................................................................ - 9 -二、EPON上行的工作原理.............................................................................................. - 10 -3.2 EPON的关键技术 ............................................................................................................. - 11 -一、 LLID......................................................................................................................... - 11 -二、突发模式光收发技术............................................................................................... - 12 -三、MPCP协议.................................................................................................................. - 13 -四、定时与同步............................................................................................................... - 14 -五、注册........................................................................................................................... - 15 -六、测距........................................................................................................................... - 16 -七、DBA............................................................................................................................. - 18 -八、OAM管理.................................................................................................................... - 18 -九、业务QoS处理........................................................................................................... - 19 -3.3 EPON系统工作过程 ...................................................................................................... - 20 -3.4 EPON保护...................................................................................................................... - 20 - 第四章EPON技术应用................................................................................................................. - 22 -4.1 业务提供 ............................................................................................................................ - 22 -4.2 EPON的安全机制 ............................................................................................................. - 23 -4.3FTTH网络组网 ........................................................................................................... - 23 -4.4 FTTB 网络组网 ................................................................................................................. - 23 -4.5 EPON与GPON的特点对比............................................................................................ - 25 -第一章EPON技术起源1.1 接入网的发展特点●从简单语音需求逐渐向数据、多媒体、综合业务需求发展●综合业务应用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业务应用需要相应QOS技术保证●综合业务的需求导致接入手段不断增加1.2 接入层业务需求分析●业务需求群体的差异化●业务需求种类的差异化●业务种类对带宽要求的差异化思考: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接入层带宽要求越来越高已是事实,如何提供高带宽的接入网??1.3主要接入技术分析主要技术包括铜线接入技术和光线接入技术。
接入网技术第一章判断题1.接入网最初的原型是用户环路,仅仅是一种专用设施,附属于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程控交换机。
∨2.传统的三网指的是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选择题“fist mile”可理解为〔A〕A.用户端到局端之间的接入部分B.局端到用户端之间的接入部分C.用户端到局端之间的距离为一公里D.专指数字用户线部分填空题st mile 和first mile 都是对__接入网____的称呼,表示__用户端____和_局端_之间的接入部分2.接入网是将__用户设备____连接到核心网的网络。
接入网可以只连接一台具体的用户设备,也可以连接由多台用户设备组成的______。
3.现代通信网络的两大基本部件是______和______。
问答题1. Last mile和First mile的含义是什么?第二章判断题1. 对于电信接入网,用户可以通过信令选择不同的SN。
2. IP接入网允许用户动态选择不同的ISP。
3. 电信接入网通过Q3接口接入到电信管理网,实施对电信接入网的管理。
4. IP接入网通过RP接口接入到电信管理网,实施对IP接入网的管理。
选择题1. 属于G.902描述的接入网范畴有:( )A. 解释用户信令B.由UNI、SNI和Q3接口界定C. 不具备交换功能D. UNI与SNI的关联由管理者设置2. 属于Y.1231描述的接入网范畴有:( )A. 解释用户信令B.由UNI、SNI和Q3接口界定C. 不具备交换功能D. 用户可自主选择不同的ISP3. G.902标准描述的接入网主要特征有:( )A. 复接功能B.交换功能C. 用户认证和记账功能D. 不解释用户信令4. Y.1231标准描述的接入网的主要特征有:( 〕A. 具有复接功能B.具有交换功能C. 具有用户认证和记帐功能D. 用户可以动态选择ISP填空题1. IP接入网的接口抽象为统一的______。
2. 基于电信接入网的接口______和接口______是静态关联的。
第一章:概述1、因特网的组成: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2、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主机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2)对等方式(P2P 方式)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两者的相同点与区别: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
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3、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因特网核心部分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4、(1)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2)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3)报文交换: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英语07级练习卷第四章满分:220分姓名:________1、判断题(本题共计50分)1、WWW是Internet上最广泛的一种应用,www浏览器不仅可以下载信息,也可以上传信息。
()2、Internet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每一台入网的计算机必须有一个惟一的标识,以便相互通信,该标识就是常说的URL。
()3、总线式以太网通常采用广播式的通信方式。
()4、每一台接入Internet(正在上网)的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
()5、包过滤器通常安装在路由器上,而且大多数商用路由器都提供了包过滤器的功能。
()6、局域网中的每个节点都必须插入至少一块网卡,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使用不同的网卡。
()7、所有加密技术都只是改变了符号的排列方式,因此对密文进行分解、组合就可以得到明文了。
()8、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密码都可以用穷举法来破解,因此使用高强度的加密技术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
()9、按照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安全评估准则,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安全级别分成4类8级,用户可根据需要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
()10、广域网中任何一台计算机发出的数据都必须经过分组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才能到达接收的计算机。
()11、数据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在众多数据终端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必须采用某种交换技术。
目前在广域计算机网络中普遍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
()12、将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计算机使用专线连接在一起的网络一般称为局域网。
()13、在WWW服务器上不能运行WWW浏览器软件。
()14、以太网使用的集线器(Hub)只是扮演了一个连接器的角色,不能放大或再生信号。
()15、网络通信协议指的是网络用户必须遵守的操作规程。
()16、因特网上使用的网络协议是ISO制定的OSI/RM。
()17、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一定比广域网小。
()18、通过Telnet可以使用远程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资源。
()19、配备了“防火墙”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完全避免来自网外的侵害。
ISSN1672-4305 CN12-1352/N实 验 室 科 学LABORATORY SC I ENCE第13卷 第4期 2010年8月Vol 13 N o 4 Aug 2010 EPON+EOC技术的介绍及实例分析赵学亮(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摘 要:目前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逐步融合,面对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广电运营商加快了接入网改造的步伐。
在互联网接入方面,为了与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相融合,实现平稳过渡,节省改造成本, EPON+EO C解决方案成为了运营商的首选方案。
文章就当前网络改造中采用的EPON和EOC技术,结合实验室环境下的实例加以介绍。
关键词:FTTx;EPON;O LT;ONU;EOC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 issn.1672-4305.2010.04.027I ntroducti on and case study of t he EPON+EOC tec hno l ogyZ HAO Xue-liang(T i a nji n Radio and Telev isi o n N et w ork Co.,Ltd.,T ian jin300384,China)A bstract:The S tate Council decided to speed up the i n tegrati o n o f te l e co m,radio and TV,and I nter net net w o r ks.Fac i n g the upco m i n g oppo rtun ities and challenges,the cab le operators speed up the pace o f transfor m i n g access net w o r k.In order to i n tegrate the ex isti n g cable net w or ks,s m oothly realize the transition and save the cost o f access net w ork,the operators choose t h e EPON+EOC tec hno l o gy as the so l u ti o n.Co mb i n i n g w ith t h e cases in the experi m en,t the artic l e i n tr oduces t h e EPON and EOC tech no logy.K ey words:FTTx;EPON;OLT;ONU;EOC随着国家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通信运营商开展的业务也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