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新探作者:管亚梅靳月来源:《会计之友》2014年第18期【摘要】学术界对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争论由来已久。
追根溯源,审计的产生、发展是由信息认证的需求引致的,而信息认证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产权利益。
因此,将维护产权这一动因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将更为严谨。
无论从纵向的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角度,还是从横向的维护产权与不同审计类型的关系角度,都充分论证了产权动因论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产权动因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8-0049-04一、逻辑起点的界定及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标准(一)逻辑起点的界定学者们在研究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时,对概念性问题有三种态度:一个是避而不谈,直接讨论具体问题;一个是援引其他学者的推论,主要阐述逻辑起点的“规定性”,不涉及概念性问题;还有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逻辑起点”作概括,由逻辑起点的定义出发,可加强审计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逻辑起点指展开某种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基础,是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解答。
只有据以作出充分的解释,并延伸到其他相关概念或与其他相关概念相联系,才能对问题有更清楚的说明。
它的作用和影响是根本性的:对逻辑起点的选择和确定,将直接影响基本问题的解答,从而影响到整个体系。
如哲学范畴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因选择了不同的逻辑起点来解释本源问题,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二)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标准在各学科逻辑起点公共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学科个性特征,审计理论逻辑起点应符合以下标准:1.审计理论逻辑起点要能连接理论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系统化的抽象和概括,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应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二者得以有机地结合。
2.审计理论逻辑起点要能连接审计环境与审计体系理论体系内部要素间发生联系的同时,与审计环境间也发生信息与能量的交换。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称为理论结构或理论体系。
审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应有其可以运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建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
应用一定的方法把审计理论诸要素按逻辑关系排列组合起来,构造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有序性的审计理论体系,其关键性问题是要从诸多的审计理论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要素,来充当构造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或逻辑起点。
对于应该选择哪个理论要素来充当逻辑起点,理论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逻辑起点的特征及必备条件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
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审计理论结构是构成审计理论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
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1、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
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它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是进行审计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
如果逻辑起点不为人们所认识,便失去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审计理论研究便无从开始,审计理论体系也无从构建。
2、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
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就必然要求能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推导出其他的审计要素。
审计理论体系内部的其他要素均可以是逻辑起点的展开,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逻辑起点本身的运动发展,能够解释审计发展进程的本质与规律,能够推算出其他未知的审计事项。
3、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起来。
审计理论是关于审计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抽象与概括,它来自审计实务,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务,并在审计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使审计理论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摘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出具有科学性的审计理论结构。
目前,理论界对于选择什么要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不同看法。
本文从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入手,评析不同学派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的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备条件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它是审计理论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
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及其科学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由此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正确性以及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程度。
要成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有一些必备条件:一是可知性。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条件,作为逻辑起点的要素必须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现象,是能被人们直接感知了解的直接存在。
二是可推性。
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出发点,逻辑起点应该能够推理论证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通过逻辑起点可以延伸至审计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也能够推算出尚未知的审计事项。
逻辑起点的发展规律能反映审计理论发展的规律。
三是结合性。
审计理论结果逻辑起点必须能将审计体系与审计环境、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逻辑起点要有结合性,要成为联系体系与环境、实务与理论的纽带,使他们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揭示矛盾性。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要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显现的矛盾及潜在的矛盾萌芽。
矛盾是事务发展的动因,没有矛盾就没有审计理论的发展。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各种观点评析随着审计理论的前进和发展,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发展。
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不同选择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进而形成侧重不同的审计理论体系。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做了大量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观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论的代表人是莫茨(Robert K.Mats)和夏拉夫(Hussein A.Sharif)。
审计理论与实务作业1.你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为什么?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目标。
现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审计目标具有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首先,审计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反映了审计过程中内在的必然联系,审计目标对审计这个人工系统的其他构成要素要决定或制约作用。
审计因为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但审计本质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
审计目标的提出,应反映审计本质,并促进审计本质和职能的。
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其次,审计目标属于审计理论结构并居于起点地位,决定和制约着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
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系统,同时审计系统又通过审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退即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假设。
基本审计概念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界定的。
审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审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审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审计目标是制定审计准则的制约因素。
由此可见,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任何脱离审计目标需要而建立的审计理论结构及其要素是不科学的,再次,审计目标必须通过外部经济环境给予规定和说明,是审计发展的历史起点,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最后,审计目标包含了审计活动的“基因”,是审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是审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机制,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从系统论角度看,目标对行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对审计这一人工系统来说,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目标是人工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
因为人们只有有了某种需要才设计某一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必须以假设的形式对其环境进行抽象,以建立系统的教研运行机制。
系统在特定环境下向某一方向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原则(或准则)。
可见,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系统应使用的方法和程度,是引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的可供遵循的审计准则时,审计目标也是审计行为的判别标准。
一、审计理论(逻辑)起点:主要分为一元审计要素观和多元审计要素观。
一元审计要素观主要包括:1、审计假设观(审计假设导向型起点论):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审计假设是构造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也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前提”。
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推理论证的原始命题。
](课件: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
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
)2、审计环境观(审计环境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认为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环境和审计内环境。
审计外部环境是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对审计实践有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它决定了审计目标,从而决定了对审计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审计内部环境是指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价值观念、审计思想、审计文化、审计工作内容等。
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本质、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
] 3、审计对象论:审计之所以能独立成科,首先在于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入手,才能体现审计对象与审计本质、职能、方法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审计理论的结构、内容,是进一步研究审计本质、母的、方法的前提条件。
] 4、审计本质论(审计本质导向型):从审计本质出发,根据审计对象、审计职能,演绎、归纳出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
[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
“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
【摘要】根据英国著名审计学家福林特(DavidFlint)的定义:“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有关审计活动的一贯性命题以解释审计的社会目的与目标,进而为将审计实务与程序同审计目标与目的联系起来提供合理的基础和依据。
这种命题可以解释审计在各种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中的活动空l间。
”我国王文彬和林钟高两位教授在《审计基本理论》一书中将审计理论定义为:“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加以概括的关于审计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理性认识。
”综合各名家的见解,笔者认为,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源于审计实践,并能指导、规范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的理性化的认识。
【关键词】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考;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考一、关于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首先,指导、解释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终极目的。
虽然审计理论产生于审计实践活动,但是它必须高于实践,是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制定基础,是检验审计活动正确与否的标准。
审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要围绕审计理论的目标进行确定和组织。
这就决定了审计理论必须具有解释当前审计实践的现实状态,并预测和指导未来审计发展趋势的功能。
其次,审计理论应具有前瞻性。
它不但能指导、规范现实的审计工作,而且能预测审计的发展趋势,合理解释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审计理论同时具备发展和稳定两个特性。
所谓发展就是指审计理论应当可以伴随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前演进。
所谓稳定则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呐,审计理论一旦形成,就趋向于保持这一状态。
只有不断的向前发展才能保持理论的先进性,而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有效的指导、解释审计实践。
最后,审计理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
其结构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各层之间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构要有利于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和理论木身的发展。
对于细节问题,可以灵活掌握。
以新审计职能观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构建审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原则和方法,对经济事项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评价。
审计的实务性并不意味着审计理论不重要,反而说明了审计基础理论作为审计应用理论的基础有着更加深远重大的意义。
蔡春(2000)指出,所谓审计理论即是一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体系。
而审计理论结构是由结构中诸要素组合而成,并且组成要素之间通过内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能否正确建立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可靠性。
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
一、审计理论结构与其逻辑起点的现有研究成果西方国家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莫茨(Mautz)和夏拉夫(sharaf)的著作《审计理论结构》最先研究了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结构。
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审计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诸多观点,它们在解决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组成要素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提出了各自的解释观点,现将国内外主要审计理论结构的观点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以上六种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各具特点,它们共同推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但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哲学起点论否定了“审计无理论”的观点,对审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将哲学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
审计假设是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提出的假设只能适用于某一环境或时期。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枢纽,指引着审计活动,但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将使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山东审计5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杨庆英理论探讨为了使审计理论研究整体化、系统化,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
而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构建一个足以支撑审计实务、由一系列概念构筑而成的理论结构,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到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问题,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将会构筑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
究竟以什么要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较为恰当,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本文亦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设想。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特征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它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审计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其它的体系构成要素是同质的;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角度考虑,它应为其理论的基点;③它应该是审计中最简单、最普遍的现象,其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以此建立的审计体系可以和外部的环境有机地协调起来;④从矛盾论观点出发,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其存在促进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发展。
二、几种主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介绍及评析以什么要素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审计理论体系,自莫茨和夏拉夫的专著《审计理论结构》问世以来,中外学者见仁见智,说法不一,现归纳如下:1.审计本质导向论。
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建立了“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的理论框架。
我国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一书中也提出“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只有准确地揭示并把握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发展的方向”。
他们主张以审计本质作为基点来构建体系,认为只有在本质认识上有所突破、创新,才能给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带来质的发展。
笔者认为,审计本质属于纯粹理论性的范畴,它不具有把外部审计环境连接起来的特征。
以此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体系有脱离实践之嫌,并且会导致审计理论体系缺乏开放性、动态性。
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逻辑起点辨析'一、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涵义目前,在谈到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时,人们往往将两者等同,这可以从审计理论者的有关文章中看出,以至于在谈到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时争议颇多,大家各执一词,并且各有其理,有本质论、假设论、目标论、论等等。
但是两者是否真的是两名一物呢?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结构的逻辑起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构筑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审计理论结构的依托和立足点。
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超出构筑审计理论结构的依托和立足点的,是用逻辑的思维和推理去寻找到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一立足点的最终因素。
这样,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和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有不同的答案。
二、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应该是构建审计理论的起点,起着根基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审计假设。
主要理由如下:(-)假设是理论体系的基础。
假设是“不用解释就可理解,不用证明就使用的命题”。
和逻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假设对与任何学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的认识和所要认识的大千世界相比是有限的。
有限的认识能力不可能把世界完全认识清楚,这就决定了开展理论的研究必须从假设出发,以假设作为依托和立脚点,如果没有这些假设,那以论证的结果就会永无休止,理论的建立就会成为空谈。
虽然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原有的假设会被淘汰,但为了认识的继续和理论的,新的假设又会被人们建立。
人们永远是站在假设上建立理论的。
(二)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结构中其它要素建立的基础。
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审计假设是其它要素的前提。
同其它理论的假设一样,审计假设不仅有着主观来源于客观的特征,而且有着明显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还有着连贯性、有效性、一致性和独立性的特征。
各项假设不仅首尾贯通,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每一假设都可推出若干有效的论断和概念。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张旋池宪平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8期[摘要]1961年,莫茨和夏拉夫合作出版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书结束了审计理论要素独立存在的局面,首次提出以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的模式。
随后数年,国内外学者各自提出,以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及审计动因等,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
本文试图对近些年国内外提出的几种主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进行评析综述并做出展望。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综述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007[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8-0014-021审计理论结构及其逻辑起点从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到该理论的深层次起点是通过逻辑推理,运用哲学思维推出的。
它对审计理论结构其他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作为逻辑起点要具备唯一性。
第二,它实质内容所体现的特征和审计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思维规定要相吻合。
第三,它必须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直接存在物,在审计理论体系中不存在其他的范畴作为中介和前提,而其他的范畴必须要将其作为基础和依据。
第四,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将应用型审计与理论型审计理论相结合,它是相对客观的产物,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少能够反映审计理论体系最根本的属性。
第五,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审计理论结构内部诸要素的矛盾,是审计理论体系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并非暂时性认可、随意出现的东西,而是被审计实践过程所验证的。
2关于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研究的几种观点以下针对几种关于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综述评析。
汤姆·李,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包含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等要素的审计理论结构。
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是构成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
对审计理论结构中常见的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和审计目标起点论进行评价,会发现,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都不适宜于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一、审计本质起点论评价笔者认为,审计本质不是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它是审计理论研究的终点。
审计本质是对审计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揭示和反映,把握了审计的本质,也就把握了审计的内在规定性,审计理论结构的正确构筑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上述论断都是在掌握了审计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的。
那么,如果无法洞悉审计的本质,审计理论就不研究、不发展了吗?事实上,当今的科学领域中,不用说社会科学,就是自然科学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不清的事实,但本质不清,却未能影响学科的正常发展。
因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只有对该事物的各个方面,包括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等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回答它“是什么”,而此时,有关该事物的理论体系已基本搭成。
也就是说,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着比审计本质更基础的东西在引导着审计实践和思维,已有的理论认识加上据之概括形成的审计本质,审计理论结构才更加完善。
以一种尚未认清的理论要素去推衍另一种或另几种理论要素,只能陷入浑浊的泥潭。
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非它就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必然理由。
人们从事研究的兴趣往往是从可观的结果开始的。
二、审计假设起点论评价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审计假设无法解释审计中的许多现象,也为历史证明不是合适的选择。
1、审计假设具有虚拟性,不能直接解释审计理论。
审计假设确定的必要性源于审计环境的不确定性。
审计假设一旦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而审计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审计假设无造反映变化着的审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