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60 国贸专业导论 教学大纲(2017级)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3
国际贸易教学⼤纲《国际贸易》教学⼤纲⼀、使⽤说明(⼀)课程性质国际贸易是全国⾼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掌握、理解和应⽤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设⽴的⼀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的使学⽣树⽴正确的指导思想,全⾯、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针政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时数本教学⼤纲适⽤于周三学时,总计教学时数应为54学时,其中带*的部分为学⽣⾃学部分,教师可不讲授。
(四)教学⽅法课堂教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法,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先⾏课程需开设政治经济学、西⽅经济学、⾼等数学等基础课程。
(五)⾯向专业本教学⼤纲⾯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
⼆、教学内容第⼀章导论(⼀)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初步了解《国际贸易》课的内容及结构,并能掌握国际贸易中⼀些重要的概念。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及⽅法以及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的产⽣、发展、地位和作⽤,使学⽣对国际贸易有个总体的了解。
重点与难点: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
第⼀节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及⽅法⼀、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1、⾃由贸易理论2、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2、⾮关税壁垒(NTB S)3、奖励出⼝(四)国际贸易实务三、学习国际贸易课的⽅法第⼆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三、贸易差额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五、对外贸易地理⽅向与国际贸易地理⽅向六、对外贸易依存度七、贸易条件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按商品(包括劳务)的流动⽅向划分1、出⼝贸易2、进⼝贸易3、过境贸易⼆、按商品形态划分1、有形商品贸易2、⽆形商品贸易三、按贸易的参加者划分1、直接贸易2、间接贸易3、多边贸易四、按统计⼝径划分1、总贸易2、专门贸易五、按贸易政策划分1、⾃由贸易2、保护贸易六、按经济发展⽔平划分1、⽔平贸易2、垂直贸易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产⽣、发展、地位和作⽤⼀、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采⽤课堂讲授、多媒体结合的形式。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培养他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三、授课内容:1. 国际贸易概述1.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1.3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 国际贸易政策和制度2.1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和作用2.2 国际贸易制度的组织和规则2.3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国际贸易的要素和形式3.1 国际贸易的要素: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3.2 国际贸易的形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4. 贸易壁垒与自由化4.1 贸易壁垒的类型和作用4.2 自由贸易的概念和原则4.3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和机遇5.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5.1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点5.2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5.3 跨国公司的战略与管理6. 国际贸易实务和案例分析6.1 国际贸易流程和业务6.2 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6.3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能力运用。
4.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讨论质量等。
六、参考教材:1. 《国际贸易原理》作者:张三2. 《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李四3.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作者:王五七、备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课程教学大纲应在课程开设之前向学生公布,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页眉内容《国际贸易》教学大纲课程号:大纲编写:冯德连一、开课院(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二、教学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关系、支配国际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以及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的影响,从而研究国际商品的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因此,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学生应掌握以下主要内容:1.掌握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形态和商品运动的一般规律。
对此,主要应掌握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如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以及国际贸易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等内容。
同时应掌握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输出迅速增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种类型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国际贸易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纽带等内容。
2.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是国际贸易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应掌握研究和探讨国际贸易中各种理论和学说,以及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问题与规律,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二次后西方经济学家一些新国际贸易理论,如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内容。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商品交换活动的准则,它对国际贸易起着促进或限制的作用,也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因此,通过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各种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如重商主义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70年代中期以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等。
为执行这些政策,各国还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措施,因此,通过学习还应掌握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以及各种贸易条约和协定等保障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大纲总学时:7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当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经济贸易问题,同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培养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生产与交换以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能够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选读指定的国际贸易学,有关重要原著和有关参考书籍。
课程内容: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第1章国际贸易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节着重介绍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它的国际贸易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
教学重点及难点:研究对象、内容、基本概念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2)国际贸易统计分析指标(3)国际贸易运行的法律环境(4)国际贸易学第2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国际分工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重点及难点: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内容:(1)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3)国际分工与国民经济结构的相互影响(4)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第3章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代世界市场所形成的体系和主要特征,掌握世界市场价格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
重点及难点:当代世界市场体系内容:(1)国际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演进(2)当代世界市场体系(3)当代世界市场特征(4)世界市场价格第4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和了解国际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了解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以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三大部分为主体,对各种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方式分别加以阐述:1、力求在概念的阐述上详细深入,并伴有实例参照,使分析具体、透彻;2、以我国进出口贸易实践为背景,采用最新的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全面地介绍了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业务和程序、具体操作技能、主要法律惯例。
3、融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是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专业的理想教材,也是财经专业学生、广大经济工作者了解和学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的良师益友。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2学时)主要内容:阐述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介绍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要求理解的内容:国际贸易及中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分类。
第二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2学时)主要内容: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3、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要求理解的内容:1、绝对优势的产生背景;2、绝对优势的福利效应分析;3、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比较优势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1、绝对优势理论模型及评价;2、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及评价;3 相互需求理论模型及评价。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主要内容:1、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2、“里昂惕夫之谜” 及其解释。
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要素禀赋论的内容;熟悉“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难点: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4学时)主要内容:对保护贸易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包括:1、重商主义;2、保护关税理论;3、保护幼稚产业理论;4、外贸乘数理论;5、中心外围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要求理解的内容:1、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贸易政策;2、保护关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内容和评价;2、外贸乘数理论的内涵; 3、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评价;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概念、选择标准、理论基础和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331011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Trad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经济效应,同时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内容。
该课程强调使用微观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及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及新贸易理论;2.掌握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3.认识和理解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与趋势;4.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不断涌现的新贸易现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一般知识,国际贸易的特点、种类和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新贸易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理论;懂得关税、配额、自动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贸易政策的内涵和影响;理解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区别和作用。
3.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案例,对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及政策工具进行理性的解释,能对一些理论模型的经济学意义进行阐释。
此外,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的研究学习中体会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说明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内容较深较广的部分,如国际贸易利益的局部和一般均衡分析,传统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数学模型分析,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静态和动态分析、经济学意义及福利影响的分析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需要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351016 周/学分:1周/2学分一、大纲使用说明(一)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必修课(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无(四)适用教学计划版本本大纲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背景、原则和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为本专业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方向和指导。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一)课程设计(实践)内容1. 课堂讲授部分。
通过课堂讲授,要求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特色与定位;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毕业生就业面向及竞争力;本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其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原则,各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构成以及学分制的相关知识。
此外,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涵养等。
2. 课后作业部分。
可通过学生对本专业国内外现状的理解,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撰写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总体规划,对未来进行规划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实践)安排1. 课堂听课,约4学时。
2. 课后作业,约4学时。
四、指导方式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法:考查2.成绩评定:平时出勤、课堂互动等占30%,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未来总体规划设计占70%。
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的成绩。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国际贸易实务》(第2版),徐春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国际贸易》,海闻,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际贸易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使用)Ⅰ前言《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间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有关上层建筑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担负着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了解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的任务。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均为理论学习。
四教材:《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二震,马野青,5版,2015年。
Ⅱ正文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在理解国际贸易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 熟悉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三) 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四) 了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二) 国际贸易的分类与特点。
(三)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一教学目的在理解国际分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水平型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国际分工的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国际分工的概念、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水平型分工的概念。
(二) 熟悉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三) 了解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静态利益、国际贸易利益怎么实现。
第一讲概述(2课时)一、专业沿革(从全国到我校)1998年,教育部依据《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1997]3号)确定的指导思想及总体部署,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工作原则,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研究、分科类进行专家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并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后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
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该目录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国际商务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集合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商务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力量,更要将扎实的理论与实务功底上升为学生的创新与研究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赋予专业建设紧跟学科前沿、适应教改趋势的能力。
这就要求各类高校的国贸专业在学科整合、师资培养与科研能力上促成办学目标的变革。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综合性大学还是财经类院校,都在这三个方向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归属于经济类学科中偏向应用、管理方向的类别。
所以,尽管其在各类高校中演进的历史不尽相同,但植根于经济学、贸易学,借力于管理学、金融学,并最终扩展为涵盖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企业管理、外贸英语等诸多方向的复合型经济学专业——这一发展脉络却是共性的,是用学科整合锻造出国贸专业建设的综合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性质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
3.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方法
4.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1、2、3、4的达成度通过作业和课堂小组讨论成绩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和期末测试。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
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以此,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
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
本课程将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的相关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
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
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50%。
未交作业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六、参考教材
1. 魏龙,黄汉民编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制订人:
审核人:
年12 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课程编号:118160 学分: 1
开课学院:商学院总学时:1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核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概括讲解,能够了解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对行业有初步了解和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背景、原则和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本专业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方向和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该课程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专业概论与人才培养,国际贸易起因与如何进行国际贸易,政府与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金融与经济全球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知识单元一:专业概论与人才培养目标(4学时)
(1)知识点一:专业概论
(2)知识点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内容,掌握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掌握专业培养计划,专业技能要求,确定学习专业的方法和职业规划,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2.知识单元二:国际贸易起因与如何进行国际贸易(4学时)
(1)知识点一:国际贸易起因
(2)知识点二:如何进行国际贸易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的发展,了解国际贸易历史与现状,对行业有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专业技能要求和社会需求。
3.知识单元三:政府与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4学时)
(1)知识点一: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2)知识点二: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国际贸易行业,了解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
4.知识单元四: 国际金融与全球经济(4学时)
(1)知识点一:经济全球化
(2)知识点二:国际金融
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了解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该课程的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与定位,更
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市场对专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兴趣和确立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并为以后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兴趣和确立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也是难点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无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为后续各专业课程奠定认识基础。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了解专业特色和定位。
2.确定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目标。
六、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16,其中讲课16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七、主要教学方法
1.本课程是引导课,通过大量社会实践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专业和社会对专业需求。
2.课堂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和讨论。
在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
主要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该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布置参考资料、阅读书目自学。
八、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2010》,国家教育部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等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4
九、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作业考查方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组成,无期中考试。
平时成绩占总评的2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80%。
平时成绩从上课出勤率、课堂提问等方面进行考核。
十、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导论,是对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和职业需求等简单介绍,详细内容为后续课程讲授。
执笔人:肖文圣审核人:竺杏月教学院长:康丽编写完成时间:2017年09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