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加强废旧地膜管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的发展,地膜被广泛应用于农田覆盖和保护作物。
随之而来的废旧地膜管理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废旧地膜管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完善地膜回收制度。
当前,很多地区对废旧地膜的回收处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大量地膜被随意丢弃,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政府应加大对地膜回收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地膜回收网络,鼓励农民将废旧地膜进行分类回收,建立回收点,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让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地膜回收工作。
推行环保型地膜。
当前,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地膜产品,这些地膜在使用后很难降解,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应当加大环保型地膜的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选用降解性能较好的地膜,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引导农民减少地膜覆盖使用量。
在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保护作物,增加产量。
过度使用地膜也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地膜,减少地膜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科研力量,研发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目前,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科研力量,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水平,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降低地膜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地膜的主要使用者,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养成环保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惯,减少地膜的随意丢弃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标语、户外广告等多种途径,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废旧地膜的管理和回收工作当中。
加强废旧地膜管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
这不仅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环境的危害,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 主办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因其增温保墒、可抑制杂草、防病抗虫等功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对于农作物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地膜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土壤结构、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本文针对河南省农用地膜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农用地膜残留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已达到145.5万t,覆盖面积高达0.18亿hm 2,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预计到2024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将达到200万t,覆盖0.22亿hm 2的土地面积。
河南省农用地膜覆盖面积从1998年的52.02万hm 2增加到2015年的185.378万hm 2,使用量从3.75万t 增加到了16.2万t。
河南省采用农用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物是棉花和花生。
调查表明,河南省花生地膜覆盖厚度在0.008 mm 以下的占52%,0.01 mm 以上的仅占8%,残膜回收率与膜厚成正相关,最低的为17%,最高为56%。
棉花地膜覆盖厚度在0.008 mm 以下的占56%,0.008~0.01 mm 的占44%,0.01 mm 以上的基本没有。
地膜用量大、面积广,但厚度薄、回收率低,以致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由于地膜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环境介质中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残留的地膜可在土壤中长期存在,有研究显示残膜在土壤中停留时间在200~400年。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不同区域农田中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 2,均值为26.8 kg/hm 2。
若地膜继续使用,预计到2021年,花生和棉田的残膜强度将超过国家限值标准。
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膜残留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到 253.2 kg/hm 2,是我国平均水平的 4~5 倍。
农用地膜起到了增温保墒、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等的效果,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覆盖面积达3553.42千hm 2,居全国第1位,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中残留的未能被分解的薄膜残片对耕地造成严重的损伤,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作物机械效率,破坏了畜禽生存环境。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议中强调,强化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政策,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膜的使用与回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新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1区域概况新疆位于东经75°~95°、北纬35°~50°,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如棉花、特色瓜果、加工番茄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部分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71.65hm 2,棉花的播种面积为2506.07hm 2,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135.25hm 2和1110.26hm 2。
1.2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2.1农用地膜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2011~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不断上升,2014年的使用量>20万t ,2019年达到最高值(24.26万t );农用地膜覆盖面积波动上升,2014年的覆盖面积>30万hm 2,2017年达到最高值(379.59万hm 2)(图1)。
说明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处于较高水平。
1.2.2农用地膜使用的必要性由于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等客观条件,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覆盖农用地膜以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
残膜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残膜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膜使用不当或者回收再利用不当而导致的
土壤和环境污染问题。
残膜污染治理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治理残膜污染,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要加强农膜使用管理。
农民在使用农膜时应该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并按照要求进行使用,避免出现农膜破损或者过期使用的情况。
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膜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杜绝劣质农膜的流入市场。
其次,要加强农膜回收再利用管理。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膜回收再利用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将使用过的农膜进行回收,避免乱丢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同时,政府可以给予农民一定的回收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膜回收再利用工作中来。
第三,要加强农膜污染土壤的治理。
对于已经受到农膜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
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进行治理,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同时,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农膜污染土壤修复基金,用于支持农膜污染土壤的治理工作。
最后,要加强农膜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农膜污染监测体系,对
农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农膜污染问题。
同时,要对农膜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治理方案,提高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残膜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紧迫的环境治理工作。
只有政府、农
民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有效治理残膜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农田和环境。
希望我们的残膜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膜污染防治情况汇报
地膜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对土壤、水资源
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地膜污染,我单位积极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地膜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宣
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地膜污染的认识,引导他们科学使用地膜,减
少地膜的使用量。
同时,我们建立了地膜回收利用的制度,鼓励农
民主动回收使用过的地膜,减少地膜的浪费和污染。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地膜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我们与科研
院所合作,开展了地膜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探索了一系列地膜回
收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向农民
推广这些新技术,提高他们对地膜回收利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地膜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我们建立了地膜污
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地膜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地膜污染的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如土壤修复、水资源保护等,有效减少了地膜污染对环境的
影响。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引导他们科学使用地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我们的努力,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
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
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
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
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
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
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
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
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影响田间作业。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随着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地膜使用量日益增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膜的残留问题如再不得到解决,必将对温宿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废旧地膜回收综合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地膜覆盖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具有着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应用范围较广的增产增收措施之一。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但是采用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和环境治理。
一、农田地膜使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春旱问题,还可以增加积温,扩大作物的适种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产品品质,能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温宿县1982年也开始引进棉花地膜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984年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1995年以前主要使用窄膜栽培,地膜用量约2.5kg/667m 2~3.5kg/667m 2,1995年开始逐渐使用宽膜栽培,用量约4kg/667m 2~5kg/667m 2,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08±0.003mm ,以0.008mm 为主。
2015年后,广大种植户已经认识到了残膜回收的重要性,逐渐使用厚度0.01mm 的地膜栽培用量约5kg ~6kg 。
现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温宿县农作物增产、节水与保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农田地膜污染现状温宿县主要覆膜作物主要为棉花、玉米、马铃薯、瓜类、甜菜等作物。
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地膜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废旧地膜破坏土壤结果,使土壤环境逐渐恶化,阻碍水肥疏导,对农作物生长构成威胁,牲畜误食后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缠绕农机影响农机作业质量。
2019年开始温宿县设立20个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点,经2019年春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08kg/667m 2,最高残留量15.57kg/667m 2;2020年秋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7.56kg/667m 2,最高残留量14.52kg/667m 2,农田残膜造成的污染已不容忽视。
新疆岳普湖县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岳普湖县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一个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们开始使用地膜来覆盖农田,以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等效果。
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岳普湖县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地膜使用量大,残留严重随着农田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在种植作物时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的方式,以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量的地膜使用量导致了地膜残留的严重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给土壤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隐患。
2. 地膜残留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地膜残留不仅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导致土壤的质地变硬,还会妨碍农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地膜残留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地膜残留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随处可见的地膜残留,不仅破坏了农田的美观,而且还会随风飘散和雨水冲刷,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二、对策研究1. 加强地膜回收利用为了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
可以依托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等农业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膜回收工作,并对回收的地膜进行再加工,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2. 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可以自然降解的新型地膜,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环保性能。
政府应该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鼓励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采用生物降解地膜,以减少地膜残留造成的污染问题。
3.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监管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地膜的使用和管理,加大对地膜残留污染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地膜厂家和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处理地膜。
4. 加强农民环保意识教育农民是地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新疆岳普湖县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岳普湖县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田地膜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常见现象。
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地膜残留污染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何有效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1.地膜使用量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们逐渐意识到农田地膜在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2.地膜的丢弃和残留由于传统的地膜回收工作十分繁琐,且少数农民对此意识不强,导致大量地膜被随意丢弃在地里,或者在土壤中留下了大量的残留。
3.残留污染问题加剧农田地膜的残留导致了土壤的固定和通气不良,水分无法有效渗透,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地膜残留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隐患。
二、对策研究1.加强地膜回收工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地膜回收工作。
建立健全地膜回收收购机制,给予农民一定的回收补贴,提高地膜回收的积极性。
2.推动地膜回收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地膜回收技术已经逐渐出现,如地膜回收机、地膜自然降解材料等。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鼓励农民使用这些新技术,以解决传统回收方式繁琐、低效的问题。
3.建立地膜回收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地膜回收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地膜回收的全程闭环管理体系。
建立地膜回收工作考核机制,对地膜回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三、成效预期1.减少土壤污染通过加强地膜回收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地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回收地膜可以保持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对作物的供养功能。
3.保护水源减少地膜残留可以减少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质,保护水源,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农业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作者:方昭
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22期
摘要:指出了随着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量推广使用,在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地膜残留的危害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地膜使用及残留现状、地膜对土壤、农作物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对策,旨在农业生态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监管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2-0113-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效益,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栽培的重要技术之一。
地膜覆盖技术由于具有显著的集雨、蓄水、增温、保墒等作用而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地膜残留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农用地膜以聚乙烯为主要成分,难以收集及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200~400年。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阔,地膜覆盖使用量和使用面积逐年攀升,但地膜残留长期会引起土壤质量退化,造成作物减产;另外,地膜分解产生的邻苯二甲酸酷类有机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积极开展地膜残留使用现状、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对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地膜农业应用及残留现状
2.1 地膜的农业应用范围广
地膜覆盖技术自1970年引入我国后,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区域种植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推广使我国农业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农用地膜应用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地膜使用面积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地膜覆盖栽种大国,其中应用面积较大的有玉米、棉花、蔬菜和薯类。
根据1998~2015年我国农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其中,地膜使用量从1998年的67.2万t增加到2015年的145.5万t,增幅达2倍以上。
统计也表明,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从1998年的1.0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8万hm2,其中在2011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到最高为1.9万hm2。
另外,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农
用地膜使用量排名前三的地区是新疆自治区、山东省、甘肃省,分别是21.9万t、11.4万t、10.8万t。
地膜覆盖应用也从经济作物扩展到了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比较大的有玉米、蔬菜、棉花和薯类。
2.2 地膜的残留现状
我国农用地膜以聚乙烯为主要成分,通常难以收集和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200~400年。
研究表明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分布于耕作层,其中0~10cm土层中地膜残留量占2/3左右,其余分布在10~30cm土層,而40cm土层以下少有分布。
研究表明地膜残留分布在不同地区、种植作物及不同覆膜方式间存在差异。
其中新疆地区棉田土壤残膜量约为
265.3kg/hm2,地膜残留量居全国之首,而甘肃、内蒙古、东北、山西、河北部分地区棉田土壤平均残膜量在100kg/hm2以上。
张丹等对华北地区地膜残留的研究表明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分布范围为0.2~82.2kg/hm2,均值为26.8kg/hm2;苏国樟等研究发现贵州省毕节市0~25cm土层烟地中的残膜量为194.3kg/hm2。
可见,我国农用地膜残留量随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逐渐增加,地膜残留污染治理问题刻不容缓。
3 地膜残留的危害
3.1 地膜残留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地膜残留对土壤环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土壤理化性状的破坏、水肥运移特性的转变和土壤生物活性的降低。
一般来说,残留在土壤表层会改变土壤结构,切断土壤孔隙的连续性,阻碍农田土壤水分运动。
研究表明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大,土壤孔隙率减小。
由于土壤地膜残留会导致土壤水分人渗受阻,进而会引起土壤pH值上升,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等含量呈下降趋势。
另外,研究还发现地膜残留碎片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影响,土壤中地膜碎片的存在导致残膜表面微生物活性随残膜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会进一步引起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
3.2 地膜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t的影响
土壤中地膜残留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多数研究表明地膜残留大多分布于0~30cm土壤耕作层,而农作物播种深度一般在地下10cm左右,土壤中残膜分布于种子周围或将种子包裹覆盖,使种子因为吸水障碍、残膜阻隔等原因无法正常发芽,使作物烂芽率、出苗率及根系畸形率大大增加。
大量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土壤地膜残留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引起作物生产环境恶化和生长发育减缓,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辛静静等对玉米出苗率的研究发现,当残膜量为360kg/hm2和720kg/hm2时,与对照相比玉米分别减产12.4%和15.6%。
董合干等对新疆棉花的研究发现当残膜量达1000kg/hm2,与对照相比棉花的成苗率和产量分别下降15.5%和18.0%。
另外,研究还发现当土壤中残膜量高于360kg/hm2时,小麦的单株分孽、叶片数、根数均减少。
4 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4.1 加大农用地膜回收管理
针对我国农用地膜类型多样、污染残留量大、范围广等特点,地膜回收工作开展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鼓励相关科研机构研发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促进和提高残膜的回收,利用减轻农民工作负担。
②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农用地膜管理规定或地方性法规,加强地膜管理,规范生产、销售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地膜上市流通和使用,同时对废旧地膜的回收提供政策上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
4.2 大力推广新型环保可降性地膜
普通农用地膜通常以聚乙烯为主要成分,难以收集及降解,因此大力推广新型环保可降性地膜对于应对土地“白色污染”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型环保地膜的种类主要有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一生物双降解地膜、液态地膜、纸地膜和麻地膜等。
但新型生物可降解性地膜生产工艺复杂,成本相对与普通地膜较高,因此在市场应用上国家和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性补贴和相关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3 示范推广揭膜种植
掌握好农时,确定作物合理揭膜时期,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确定作物的最佳揭膜时间,充分利用薄膜的覆盖作用,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残膜对土壤及环境带来的污染。
适期揭膜,地膜尚未老化不易破碎、膜上没有淤泥,很容易将膜揭掉,省力省工,不仅使地膜的回收率提高,而且还能使作物增產。
4.4 加强宣传引导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和生活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及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民大众讲解长期土地覆膜残留对农作物生长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农民回收土地残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雨蒙,申丽霞.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2):86一90.
[2]李世平,张哲夫,安林利,等.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3]苑鹤,刘玥,董红艳,等.我国地膜使用现状及回收再利用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8(6):98~99.
[4]严昌荣,何文清,梅旭荣,等.我国农用地膜残留特点与防治现状[C]//中国农学会.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学会,2006:480~483.
[5]王频.残膜污染治理的对策和措施[J].农业工程学报,1998(3):185~188.
[6]赵玺,周彦芳,张亚萍,等.农用残膜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4~15.
[7]陈荣圻.邻苯二甲酸醋增塑剂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C]//浙江省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会.“联合化学杯”浙江省纺织印染助剂行业第26届(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纺织印染助剂行业协会,2016:36~44.
收稿日期;2019-09-29
作者简介:方昭(1992-),男,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