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农民嘱托宛麦大地飘香——记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专家李金良研究员
- 格式:pdf
- 大小:445.45 KB
- 文档页数:2
2025届日照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检测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8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 “攀登计划” “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豆起源于我国,据李长年的查考,古代中国菽、粟在粮食作物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豆是国人主要的植物蛋白营养来源作物,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非常接近于理想蛋白的要求,优于其他作物,只是含硫氨基酸(蛋氨酸与胱氨酸)相对比重略低些,因此,汉代发明的豆腐是中华民族的食品营养中基本的、经久不衰而且为国际推崇的蛋白食品。
保障我国大豆供给必须立足在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基础上。
若进口大豆作为调剂供给的手段,只有在发展我国大豆生产本身的基础上,才可能保证进口大豆的低价、优质水平。
我国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作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后资源征集和育种工作有所发展。
多年来,优质育种方面,主要以提高大豆脂肪及蛋白质产量为目标,育成了油脂含量达23%及蛋白质含量达47%的商用品种。
近20年大豆研究的进展是显著的,但与国际大豆发展和我国需要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大豆科学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国家大豆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处理、解决。
大豆改良的关键在于新的科学发展并由之产生技术上的革新。
由一项科学发现到生产者应用新的技术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抓住了基因组研究便抓住了未来大豆育种技术革新的核心。
这不仅可促进利用来源更为广泛的基因资源,而且具有大规模与高速度的特点,从而使大豆育种产生飞跃。
——摘编自盖钧镒《发展我国大豆科学技术立足国内解决供给问题》)材料二:盖钧镒,今年8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学生们都喜欢叫他“大豆院士”。
1980年,44岁的盖钧镒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访问学者中的一员,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
在国外留学两年半,考察了美国12个州的大豆产区,他看到了差距。
茹振钢:粮安天下育苍生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第2期说到为之奉献了半生的小麦育种事业,他笑了:“这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这种状态和意境他人难以享有。
”侯洁这是一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因深知饥饿之苦,立志学农,梦想让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位痴情于小麦育种技术的人,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信念书写着关于小麦的传奇;这是一位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人,无论多少困境,无论多少失败,他总是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茹振钢教授用三十载无悔奉献,践行仁义,缔造了麦田传奇——他是201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由他育成的小麦品种矮抗58 占到了全国小麦产区的10%,全国每8 个馒头中便有1个来自这一小麦品种。
茹振钢说:“小时候家里穷,我几乎没有吃过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
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1958 年出生在河南沁阳南关的茹振钢,幼年时期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时代不仅让他深深体会到饥饿的滋味,也让他立下志向,梦想着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在参军和求学之间,茹振钢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文化知识。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走进了农学的天地,开始铸造自己的粮食之梦,也正式拉开了与小麦三十年不解之缘的帷幕。
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敢于攀登的刻苦精神,他起早贪黑奋发学习,不断汲取农学知识精华,扩充知识面,为自己累积着人生的财富。
苦心人,天不负。
勇于吃苦的精神和过人的动手能力使23 岁的他正式分配到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投身在黄光正教授门下,从此开启了他漫长艰辛的小麦育种生涯。
在黄教授的引领下,当年的逐梦少年得到了迅速成长,茹振钢开始步入小麦育种这一交叉学科的新天地,于1985 年在《百泉农专学报》发表了《小麦生态育种刍议》,引起关注。
茹振钢一直沿袭着前辈流传下来的甘于奉献、矢志小麦育种事业的优良传统。
|人物 |他是陕西长武县农技中心的一名退休研究员,却被乡亲们称为“旱地麦神”。
他虽已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培育良种,造福百姓。
他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金色的事业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梁增基,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长武县农技站。
那时的长武十年九灾,当地群众缺吃少穿,连糠皮都填了肚子。
1962年早春,长武发生小麦严重冻害。
县委书记带着梁增基去调研,问他有什么解决办法,他回答:“只能培育抗冻品种。
”县委书记感叹:“远水解不了近渴呀!”这让梁增基很尴尬,也很难过。
引种解决燃眉之急。
1964年,长武县引进的“华北187”因为抗冻性表现良好正要推广,却遇上了锈病大暴发,亩产只有20公斤。
在示范村,一群小孩跟在梁增基后面吆喝:“187、187、187……”羞得他无地自容。
“我一个学农的,国家培养了我,还解决不了品种的问题?!”一穷二白,要搞育种难于上青天。
梁增基迎难而上,矢志育种。
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长武的沟沟壑壑,摸清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对品种的要求。
有时会遇到狼,有时赶上倾盆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最麻烦的是,冬天骑车地表冰冻,就得扛着自行车走。
没有土地,从农场借来两亩地;没有资金,从种到收自己动手——手工划行播种,用棒槌脱粒,自糊信封标签;没有品种资源,就写信向科研院所要。
200多个品种资源成了梁增基的心头肉,白天下地,晚上翻资料,成年累月对比观察,摸索育种经验,确定育种目标,再到实践中验证。
“如果不是吃饭,他都不知道还有个家。
”在妻子周彩莲眼里,完全沉浸在育种世界的梁增基就是一个只爱麦子的人。
“我1975年生小女儿的时候,是邻居送去的医院,那年大女儿才11岁,也不会做饭,只能天天给我煮稀饭。
”一道道难关被梁增基攻克。
1971年,“长武702”“长武7125”诞生;1978年,育成更丰产的“秦麦四号”,在渭北形成一道“锈病隔离带”,保障了关中小麦的丰收。
1989年,“秦麦四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当时的电台报道说,“县级单位获此殊荣,全国只此一家。
伴侣2020.3COMPANION /“临时工”华丽蜕变成育种专家在南方很多稻区,稻农们经常会提起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在东北这一全国最主要的大豆种植区,豆农们口口相传的则是李艳华,这位中国科学院育种女专家。
今年53岁的李艳华是黑龙江海伦人,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的李艳华,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的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
这让李艳华欣喜不已。
可进入海伦实验站,她还是经历了一番波折。
当年,实验站一位老研究员金振宇面临退休,希望找一个接班人,能够接替自己把没完成的育种工作继续下去。
但因为这份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年复一年的坚持,尤其是对女生来说太严苛。
所以直到金老退休前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直到李艳华毕业,有人向金老推荐了她。
李艳华回忆说:“金老见我是个女的,带着疑惑的目光始终没有表态,单位就让我先当起了‘临时工’。
”虽是“临时工”,可从进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下来。
每天天不亮,她就跟老师去地里,给大豆做杂交实验。
农作物都有自己开花授粉的时间,大豆的最佳授粉期是凌晨4点到7点。
李艳华经常不回家,干脆睡在实验室里“抢时间”。
最终,金老被李艳华的勤勉打动了,决定将李艳华转正,并且把自己没有做完的工作正式交给她。
1991年,李艳华成为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一员。
从接棒的那一刻开始,她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农业生产,一般情况下是机械化程度越高,效率越快,精准度也越高。
但李艳华进行大豆杂交实验却很“传统”,需要人工收割、人工脱粒、人工分类。
因此,她比农民还要忙。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
”李艳华说,“一个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十年左右的时间。
”这也意味着,十年间,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冷板凳要坐十年,十年空白是值得的。
农民称他“小麦王”——记中国农大王树安教授
王健梅
【期刊名称】《科技潮》
【年(卷),期】1996(000)010
【摘要】在中国农业大学,提起王树安三个字,就会让人想到万顷麦田,滚滚麦浪。
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王"三个字就伴着他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漫长路程。
一路上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荣誉与辉煌。
蹲点丰产露头角 70年代初,专攻作物栽培学的王树安开始潜下心来研究小麦。
1974年,他来到地处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河)淮(河)海(河)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王健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3
【相关文献】
1.黄河滩区的水稻大王--记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王洪伟 [J], 鲁俊
2.处世言行正为医德才称——记我国烧伤整形外科专家王德昌教授 [J], 孙永华
3.黄河滩区的“水稻大王”——记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河南省濮阳市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伟 [J], 鲁俊;
4.青春做伴事农而安——记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副所长王加启 [J], 孺子牛
5.吨粮田里的“马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王树安教授科教兴农的事迹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高考写作素材:热点人物与满分范文素材:热点人物与满分范文热门人物·第一组【01桂海潮:中国首位载荷专家】他在读高中时,把航天英雄杨利伟当作学习榜样,从此飞天梦想扎根心中。
从山村到太空,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努力,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放过任何能够学习的时间。
同时,他还日复一日坚持运动,锻炼了强健的体魄。
双管齐下,厚积薄发,最终在命运的关键节点发挥了作用,2023年5月份,桂海潮成功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负责载荷实验的在轨操作。
从大山走向太空的桂海潮,再次诠释了奋斗带来的可能性。
他的故事告诉青年学子们,在美好青春中选择踏实奋斗,在日后回忆时才不会有后悔与遗憾。
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当时,奋斗正当时!【02 郑钦文:中国网球女将】一颗种子,历经十年风雨磨砺,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继李娜之后,郑钦文成为第二位闯入大满贯单打决赛的中国女网选手。
她从小便接触职业化、国际化培训,目标明确,那就是成为顶级选手。
一路的拼搏与坚持,让年轻的郑钦文成为第二位进入世界前十的中国球员。
她最大的特点是“独立、自信、自律”,有强大的内驱力,赛场上尽显霸气,眼神里透着杀气。
正所谓,少年得意尽轻狂,何惧人间烟与霜,对于21岁的郑钦文来说,属于她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03 吴尊友:流行病学专家】他是时代的追光者,年轻时海外留学,归国致力于艾滋病防控,从事重大传染病防控已三十多年,身处盛名之下,依旧守住医者本心,热爱事业、心系家国,从乌发到白霜,他步履铿锵,保持初心,将身心一切投入到国家事业中,一句为国为民,可能就是他一生的缩写。
基辛格曾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说的便是像吴尊友先生这样为国家奉献的人。
【04 王楚钦: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他从初出茅庐到如今的独当一面,他度过了一段煎熬的成长期。
在19年的一场国际比赛中,因为惜败对手而情绪失控当场摔拍并拒绝握手,中国乒协对他作出禁赛三个月处理。
“金豆娘娘”:“伴豆一生”作者:谢锐佳管建涛杨喆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44期; 在稻区,稻农们经常会提起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在东北最主要的大豆种植区,豆农们念念不忘的则是李艳华,这位中国科学院育种专家。
她扎根东北基层农业生态实验站近30载“伴豆一生”,培育的优质大豆品种十多个,单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推广优质大豆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
她用一颗颗金灿灿的大豆“作墨”,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换回农民们的最高赞誉——“金豆娘娘”。
“板凳要坐十年冷”,失败是“家常便饭”1966年,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她就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
老研究员金振宇被李艳华不怕辛苦、踏实的干劲感动了,决定将自己干了一辈子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给她。
1991年,李艳华正式成为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一员。
从到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与农民种地不同,李艳华进行大豆杂交实验,却很“传统”,需要人工收割、人工脱粒、人工分类。
因此,她比很多农民还要忙。
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每一个豆粒都反复观察。
平时,查看大豆生长进度,抗虫、抗草、抗风特性,哪一点也不能落下。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
”李艳华说。
大豆育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反而难得一见。
一個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年到12年的时间。
从第一个品种开始培育,到有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李艳华用了整整10年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10年间,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10年空白是值得的。
”李艳华笑称,“怀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种比孕育孩子难十倍。
茹振钢与黄淮第一麦作者:崔志坚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年第15期不忘师恩学育种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读高中时,物理老师、班主任高树义给了茹振钢一套科学家传记,他被数学家、物理学家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劲头十足,数理化成绩成了他的骄傲。
19岁高中毕业那年,高老师出乎意料地鼓励他学农:世界大难题是什么?是沙漠化,是水资源短缺。
沙漠变绿洲,了不起!能种上庄稼、长出粮食更了不起!高老师的话打动了年轻的茹振钢,更何况,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只有过节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他有着天天能吃白面的不尽憧憬。
就这样,茹振钢踏进农学门,他不但成绩好,还是班长、团支部书记,有望到省城郑州工作。
这时,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到学校选择助手,茹振钢能吃苦,动手能力强,自然成了选择对象。
正在犹豫时,李敬一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你字写得不够好,进行政机关优势不大。
1981年秋天,23岁的茹振钢来到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百泉农专,正式入黄光正教授门下,投身育种事业。
那时候,育种条件比较差,实验室仪器设备坏了,他就自己修;图书资料不全,他边学边整理,还为新书编号、入库、上架,成了义务资料员。
凭着年轻人的冲劲,茹振钢把不成系统的资料几乎翻了个遍,想尽快理出研究方向。
“育种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这是黄光正教授的口头禅,他要求他的助手多到育种田观察小麦,记清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几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建立起情感沟通。
与小麦对话?茹振钢反而茫然起来。
在学校学习时,涉及国内外的资料没少看,总觉得自己很有能耐,一参加工作,反倒抓不住工作要点,人也好像悬空了,怎么也找不到与小麦对话的诀窍!难以抑制的茫然,让茹振钢渐渐动摇了:搞小麦育种能成吗?能有出息吗?一天下班后,一向严厉的黄光正教授乐呵呵地请茹振钢到自己家吃饭,亲自下厨炒了四个菜,拿出了一瓶收藏已久的白酒。
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家庭最高规格接待。
就在茹振钢有些拘谨时,黄光正教授开口了:“当了助手,还没接待过你呢。
机密★启用前2024年阳泉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测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冬奥会开幕式深度应用8K+5G转播、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辅助驾驶、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展示出中国式浪漫与奥运情怀,还是央视春晚大量运用AI、XR等新技术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都深刻体现出,科技正在全方位赋能文化生产与传播,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沉浸感、更富影响力的文化盛宴,带来“跨屏时代”高度沉浸的“全感官体验”。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打通文化创作、消费、传播等环节,这不仅丰富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文化+科技”加速提升文化原创力,搭建中华文明传播新场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元素与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融通,使得影视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原创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传媒艺术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新形态。
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探索新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又如大型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使用“绘画+CG”突破时空的壁垒,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民族精神,形成数智时代的“审美新热点”。
诸多优秀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借助全媒体矩阵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中外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认知文化内涵、共享审美品位的全新文化场景,为中国形象的积极传播搭建了更为全面、丰富的平台。
墓i2础通地 2014
.
2人物风采
(上接1页)麦369”经河南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
产试验,其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于2001年
8月通过河南省审定推广。该品种平均亩产436 kg.
最高亩产可达652.6 kg。在2001年全省随机抽样的
22个新品种品质鉴定结果中,称“宛麦369品质是唯
一
接近强筋小麦的品种”,2004年被国家鉴定为强筋
小麦。经河南省农科院抗性鉴定和大田试验。对锈
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高抗,在推广过程中,即使
病害大流行.也不需喷药防治。增产的同时.也节省 了农民大量人力和财力,该品种已在南阳、信阳、湖 北累计推广3 500万亩。该品种还参加了2001年以 来湖北省小麦区试和示范推广,抗性好,后期青秀, 平均比鄂恩一号对照增产10%以上,比对照增产 13.6%,2004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推广:宛麦18的选育 过程历经10多年,其增产性和抗性居省内先进水 平,极适宜豫中南部麦区和邻近省区种植。重点突出 抗多种病害,亩产500 kg左右,蛋白质含量达13%以 上,主要品质指标超过中筋标准。对条锈、叶锈、秆 锈、叶枯、白粉病高抗,对赤霉病中抗,中早熟落黄 好。在南阳、信阳组试验丰产性优于豫麦18号,其抗 病性突出。成熟早,适应性广,2007—2008年参加 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 产,平均亩产459.2 kg,比对照增产6.4%。抗性鉴 定:2006—2007年。河南省植保所对成株期综合抗 病性鉴定和接种鉴定试验中,该品种对白粉病中 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抗,对纹枯病高 抗,叶枯病中抗。李金良目前又培育出宛麦2l、宛 麦22和宛育2号三个新的强筋小麦新品系正在参 加河南省区域试验,预计5年内又将成为南阳新一 批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为南阳乃至全国小麦生 产做出更大贡献。 李金良根据小麦育种研究中所出现病害生理小 种变新的问题,及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抗源材 料的创新工作。根据条锈生理小种变化频繁的规律, 在广泛筛选抗源的基础上,经过复合杂交和多年的 筛选鉴定,终于培育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小麦 新抗源亲本材料——宛抗号,该抗源对条锈、叶锈、 白粉、赤霉、叶枯病等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综合抗 性,抗性遗传力强,杂交组合容易组配,后代出现优 良个体多。目前已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并培育出众 多优良小麦新品种和新品系(宛麦369、宛麦18、泛 麦6号、渝麦12号,衍生品种有先麦8号、宛麦98 —4一 等)。“小麦新抗源宛抗号”论文在国内发表,分别被 国内《麦类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国外《小麦、大 麦、小黑麦》摘录。并纳入国际、国内小麦数据库。已 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单位的重要抗源亲本。随着时间 的推移,“宛抗号”亲本必将为我国带来更多的优质、 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的小麦生产作出巨 大的贡献。 在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同时,他还主持了“南阳小 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工作。
作为南阳小麦高产的研究人员,深入南阳光、热、水、
肥、品种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省内外亩产千斤的
主要技术指标,从理论上找出实现南阳小麦亩产千
斤的条件及主攻方向,经多年的试验示范和典型资
料调查、归类、统计分析,找出了障碍南阳小麦高
产的主要因子和对策,并通过试验和示范对有关技
术指标进行探讨和验证,制定出“南阳小麦超高产
栽培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1997—2000年推广应用面积累计320万亩,四年增产
小麦2.4亿 ,产生社会效益4亿元。南阳市水浇
地500万亩,全面推广该研究模式,每年净增小麦
4亿kg,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该项研究荣
获2000年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李金良还注意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建立起了以面粉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农户为基础,以
优质小麦开发基地为依托的优质小麦现代产业化模
式,使自己育成的优质小麦良种及总结出的配套高
产综合栽培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育成的小麦
品种.已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净增社会效益15
亿多元。
32年来,李金良一直奋战在小麦育种和小麦高
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战线,先后主持完成了省、市重点
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取得了重
大科研成果23项,其中省三等成果两项,市级一等
成果十六项、二等成果十二项.先后被授予“河南省
‘八・五’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
个人”、“河南省万名科技服务优秀专家”、“南阳市十
大杰出青年”、“南阳市劳动模范”、“南阳市第三、四、
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阳市科技功臣”、“南阳
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肩负农民嘱托,宛麦大地飘香,祝愿李金良研究
员选育出更多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为国
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