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理学家魏源及其_海国图志_纪念魏源诞生200周年
- 格式:pdf
- 大小:249.26 KB
- 文档页数:4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有相似之处,都主张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有相似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①二者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本国民族危机的产物;都是受鸦片战争的影响而被写成书的;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影响,基本都未付诸实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②《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力图挽救清朝的统治,他所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资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目的在于振兴太平天国.同《海国图志》相比,《资政新篇》不仅学习西方科技,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但因种种条件限制,没能实行。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作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在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基础上广泛征引中外资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一、欲制夷患,必筹夷情。
【译文】想要制服洋人的祸患,必先熟悉洋人的国情。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译文】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征服外国。
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译文】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能够征服外国;不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会被外国所征服。
四、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
【译文】瑞士就是西方国土的“桃花源”啊。
五、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海。
【译文】把守外海不如把守海口,把守海口不如把守内海。
六、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
【译文】在远处防守不如在近处防守,把守太繁琐不如把守要塞,用常法把守不如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把守宽阔的地方不如把守狭窄的地方,在深处把守不如在浅处把守。
七、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译文】调动洋人的敌对国家来攻打洋人,学习洋人先进的技术来制服洋人。
八、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
【译文】筹划洋人的事情一定要先了解洋人的情况,要了解洋人的情况一定知道洋人的情况。
中国地理学家裴秀裴秀(224—271年),字季彦。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大臣、学者。
少年时便颇有名气,时人称赞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徐霞客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被称为“千古奇人”。
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
其足迹踏遍黄山、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力,以制衡外国列强、抵御外侮。
其中“师夷”是手段,而“制夷”则是“师夷”的最终目的。
这种主张给当时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带来了巨大冲击。
《海国图志》创作于鸦片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在战事中失利。
魏源爱国心切,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作者在序中就写明了他写就这本书的原因:“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
师夷长技以夷制夷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拓展资料:
1、“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1842年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2、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
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
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魏源及其史学著作刘泱泱【摘要】Wei Yuan initiated statecraft ideology and economic reform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the ideologist who had the most abundant works and the most advanced thoughts among all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ists at that time, and the pioneer who sought truth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save modern China. He was also an accomplished historian whose historical works were exploded not without reaso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eality, exact, and showed innovation in style.%魏源开晚清经世学风与经济改革先声,是同时期经世改革派中著述最丰富、思想最先进的思想家,并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驱。
同时,他还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
他的史学著述,多为积感而发,紧密联系现实,治学严谨,并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经世改革派;思想家;史学家;史学著作【作者】刘泱泱【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52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人。
清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第二名,道光帝“阅其卷,挥翰褒赏,名籍甚”。
道光五年参加会试,与龚自珍均意外落选,主考官刘逢禄“赋《两生行》惜之。
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两个代表人物魏源的《海国图制》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最负盛名。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
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
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
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
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第一节勤学苦读少有文名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片战争中,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写成里程碑式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中具有“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地位和作用。
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
1794年4月23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南邵阳金潭乡一个濒于破产的封建地主家庭。
祖父魏志顺,字孝立,隐居不仕,乐善好施。
有一年,邵阳突发大水,他亲赴县衙,慷慨毁产,代输捐税,使乡民得以安定,而魏氏家境从此衰落。
父亲魏邦鲁,字春煦,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
母亲陈氏,勤劳贤淑,日夜纺纱织布,兼做些针线手工,以维持家计。
兄弟4人,魏源排行第二。
他幼时沉静,喜欢默坐。
他后来刻有一颗上书“默好深湛之思”的方印章,正说明取宇默深的用意。
祖父很喜欢他,曾对家人说:这个孩子性情、体貌异乎寻常,应按超常儿童来培养他。
魏源七、八岁入家塾读书,除从塾师刘之纲学习外,还从伯父魏辅邦学习经史。
他学习十分勤奋,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就局一室,偶出,犬群嗥”。
连自家豢养的狗也把很少外出的他当生人而狂吠不已。
他常苦读至深夜,乃至黎明,“夜手一编,渐晤达旦”。
母亲们其过勤,每每劝令他熄灯入睡。
有时待父母熟睡,他又起来偷偷地点着灯在被底下翻阅。
后被发觉,父母劝谕以长夜苦读非童稚所宜。
因魏源既聪颖又勤奋,故学业进步很快。
9岁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他进入考场时,县令指着茶瓯中画的太极图出句“杯中含太极”,当时,魏源随身带有两个麦饼充饥,略加思索即对以“腹内孕乾坤”,使主考官和在场者无不惊服。
魏源的政治思想一、概况魏源(1794一1857)字默深,出生于湖南邵阳,是与龚自珍齐名的文学家,著名爱国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
他早年在家乡,读书、教书,参加科举考试,走的是一般富庶家庭子弟惯走的道路。
他十九岁赴北京,开始接触社会,1822年中举,后任内阁中书。
他遍游中国各地,结交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之士,如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等。
1825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代编《皇朝经世文编》。
①它加深了魏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认识,强化了他的经世意识,对他日后编撰集大成性的世界地理巨著,不无启发意义。
鸦片战争中,他参与了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对英国清况有一定了解,并据英国俘虏安突德口供,写了《英吉利小记》。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这位素抱经世之志的知识分子来说,刺激很大。
1841年,当被贬黜的林则徐嘱他在所译《四洲志》基础上编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时,他欣然从命,并在翌年编定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
以后,他不断修订、增补,1847年扩大为60卷,1852年扩大为100卷,凡88万字。
①这是一项庞大的学术工程,全书120卷,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系统清理、总结了清代道光以前的经世学说。
强烈的经世意识,是《海国图志》的鲜明特色。
魏源在叙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除了介绍、考订世界各国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习等情况外,还特设《筹海篇》二卷、《筹海总论》四卷,这是其他各种世界地理著作都没有的。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国人最直接的刺激是船炮不如人。
魏源于此,非常留意。
除了在述及各国情况时注意介绍军事情况外,从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他以整整12卷的篇幅,介绍西洋火轮船、洋炮、炸弹、炮台、水雷等原理、制法、用法。
这在此前此后各种世界地理著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央电视台徐明东介绍(jièshào) 六集电视(diànshì)纪录片《魏源》创作(chuàngzuò)意义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隆回人。
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fóxué),法名承贯。
魏源是中国清代启蒙(qǐméng)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爱国人士,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
二是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新的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传播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多种文化样式、政治制度、经济思想、风土人情等。
三是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初步形成于夏商时期,在春秋战国趋于系统和逐渐完善,秦汉时期以法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的中华文化得以确立并开始发扬,到了唐宋时期已到达颠峰,这就是今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渐入困境,封闭保守、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
鸦片战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魏源以其敏锐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和大无畏的精神,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在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介绍有关(yǒuguān)世界地理(dìlǐ)知识(zhī shi),当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由于(yóuyú)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 中国人认为,中国在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大海环绕,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819-1885)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海国图志》和《中国历史新钞》等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源主张变法兴国。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弱小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变法来使中国强大起来。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他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注重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提倡启蒙运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魏源关注民族问题和国家意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该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和和谐发展。
他主张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也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魏源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他批评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自守和保守主义思想,主张要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
他认为国家应该追求强盛和独立,扩大国家的权势和领土,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政策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法兴国、民族团结和重视国家利益。
他的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的思想《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的古籍,它提出了有关海国政治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论断,倡导“以爱国主义和宪政理念来管理国家”,是一部弘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典籍。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民本原理”,即把政府管理的重点放在君权、责任、和金钱之上。
他认为,政治实践应该建立在和鼓励公民参与的原则基础之上,公民应当促进社会改革,改进社会机制,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因此,他坚持以民主方式进行政治改革,启发公民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来,以改革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
魏源着重从物质、环境等方面考虑人民福祉。
他建议减少对贫困群众的剥削,利用财政政策、公共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他提倡责任制管理,实行和谐的统治。
他认为,政治、经济要结合在一起,各领域要有统一的管理,实行民主、治安、财务等方面的联系,不可以分开。
此外,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立法”的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让政府保证社会机构的稳定,确保政府行为持续有序,并强调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问题,立法要明确表达规律性,但要灵活运用,使立法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
从总体上来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特别强调建立在民本原则的宪政政体,重视公民参与,倡导水平统一的政治改革,关注物质环境及人民福祉,这些思想都被赋予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信仰和民族观念,其精神也被当代的宪法思想所推崇。
《海国图志》的出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它把政治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强调以民本原则和宪政政体来管理国家。
魏源的这一思想也影响到后来的宪政史料,使中国的宪法思想得以完善,并开创了中华尊祚的先河。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实用版】目录1.引言:简述魏源及其著作《海国图志》2.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3.魏源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4.魏源的思想在现代的意义5.结论:总结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正文1.引言:魏源,字子实,清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所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对后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致力于探索国家的复兴之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描述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观点意味着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对抗外国侵略。
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此外,魏源还强调了改革、开放和创新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魏源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虽然魏源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但他的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批有识之士。
他们纷纷效仿魏源,开始关注世界各国的发展,寻求国家的复兴之路。
魏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改革家、革命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4.魏源的思想在现代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魏源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魏源强调的改革、开放和创新精神,也是现代中国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当继续发扬魏源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5.结论: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为探索国家的复兴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魏源出生在湖南西部邵阳一个偏僻的乡村,看到的无非是晚清时期破败的乡村,以及散发着儒家气息的典籍,他为什么能为国人打开一扇窥视西方的窗户,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这与他“腹内孕乾坤”的非凡抱负,勤奋读书不无关系。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是一个喜好读书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魏源自幼喜爱读书,常常“足不出户”,达到了沉醉入迷的程度。
魏源从小就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很少嬉笑打闹,也不喜欢多言,总是单独一人悄悄地坐在一边。
儿时读书识字的那几年,魏源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楼上刻苦攻读。
上楼后,他就很少下楼来玩耍,以致连自已家里的几只狗都认不得他这个小主人了。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魏源在书楼上读着读着,突然兴致大发,独自下楼,准备去住房后面的潭湾里欣赏“潭湾夜月”的美景。
哪想到他刚走下楼梯,几只看家狗便一齐扑了过来,围住他狂吠乱叫,把魏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幸好家人迅速呵斥家狗,为他及时解围。
家人担心他用功过度,影响了身体,时常强行“拖”他下楼和小伙伴玩耍。
有一天,他刚被“拖”下楼来,就听见楼上“咣当”一声。
“坏了,猫把墨盘子弄翻了”,魏源失声叫道,急忙跑上楼看,果然发现墨盘已被小猫掀翻了。
爱书如命的魏源看到自己心爱的一本经书被弄得一塌糊涂,心里十分难过。
他饭也顾不上吃了,立即跑到先生家里,借来先生的那本经书,一字一句地抄写起来。
一直抄到半夜,还不肯罢手。
在塾舍读书时,魏源白天随同先生诵读诗书,夜晚温习完功课后,还要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不知多少次,他不知不觉地读到了大天亮。
母亲发现后,很心疼,怕他累坏了身子,总是先叫他灭灯睡了之后,自己才去歇息。
可是,等到母亲入睡以后,魏源又悄悄地披衣起床,点起油灯,继续读书。
为了不让母亲察觉,魏源用一块旧被面蒙住一条方凳,把方凳摆放在床头,在对着床头的一面剪出一个小孔,再把点亮的油灯放在方凳里,让灯光通过小孔射出来,照着自己读书。
魏源读书舍得下功夫,记忆力也特别好,凡熟读过的书,都能背得下来。
第31卷第]期14年3月
地理研充
GE()GRAPHICAIRESEARCH
Vul13N
O
Mar1991
清代地理学家魏源
及其
《
海国图志
》
纪念魏源诞生20周年
鞠继武(南京师范大学)
提要不文阐述我国清代中期思想家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世界地理(中图法)Kgo一09(科图法)地理学家魏源的思想及共《海国图志》
主题词分类
57104
1魏源的时代及其思
想
魏源(1冲4一1874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中期的思想家地理学家他生活时代正是清王朝由所谓康乾盛世”转入衰落的转折时期即由封建社会沦人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时期主张通经致用”与进步思想家龚自珍齐名号称龚魏
”
史称魏源“傲有大略熟予朝章国故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聘往复四座皆惊”魏源治学治事坚持以实事求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海国图志原叙)他重视实践主张及之而后知”(《默瓤》)他关心国事关心人民生活增撰《筹磋篇》阐述自己的变法减税以减轻人民负担的主张后来果为当局所采纳实行(《清史稿魏源传》
)
他
在道光年间成进士后署江苏兴化东台县事值淮河流域淫雨黄淮运水涨主管官吏河督主张开启运闸放水入苏北里下河广大的低洼地区魏源认为不可为民请命“击鼓
制府”(同上出处)请求收回成命终为当局所采纳拯救了7个州县的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士民德之”(同上出处)
雅片战争开始后一年魏源人两江督裕兼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为了“筹夷事必知
夷情”(《清史稿魏源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原叙》)并受林则徐嘱记他“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四洲志》再据历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
(同上出处)编写成布海国图志》(洲卷)于1842年刊行
雅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不断侵略我国战争日亚魏子忧之”(《海国图志》10卷
本文1993年12月3日收到1期鞠继武清代地理学家魏源及其《海国图志资
本“左宗棠叙)为了抗御外侮魏源仍不中断他的为“筹夷事必知夷情”及
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而从事的《海国图志分的增订工作1847年增为6。卷重刻出版1852年又增订为
100
卷本重刻这就是我们今天听见到的邵阳急当务斋版本有意义的是镌刻处的名号(急当
务斋)也很能反映《海国图志》的内容
2《海国图志》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海国图志》是魏源编纂的一部世界地理在招12一1852年的20年中先后两次增补
用功之勤可知世界地理知识在明代末期西方来华传教十意大利人利玛窦(Mat
teoricCi
15521610年)艾儒略(uJhoAlenl飞582i6柑年)等先后各以其所撰《坤舆图说》及《职
方外纪》介绍给当时的中国读者然而也只限于极少数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阶层人士魏源深深地感到当时所有的介绍外国地理的书籍在内容上“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承促能以
各国史书宝志富温山川纵横九万里上下数千年者惜乎未之闻焉”此外旧图止有正背面二图而未能各国皆有无以惬左图右史之愿”魏源在“以实事证实功以实功证实事”的思想指导之下为了抗击外夷浸略“必知夷情”便编撰了《海国图志》(以下简称《图志)}这部《图志》虽然是根据《四洲志》等中外有关资料115种(件)但是附以已
意”(左宗棠《叙)”博采群议以发挥之”(《原叙》)魏源自称他这部《图志》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日:彼皆以中十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咬
《原叙》)他一再强
调这部《图志》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原叙)是以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天文学地球概论地质学世界各大洲及各国地理(包括
沿革地理)科学技术宗教海防(军事地理)等其中世界地理部分占100卷中的68卷(卷3一70)编排也并非完全依据学科体系除了世界地理部分集中自成体系(洲一国)外余则先后分散如筹海篇”置于世界地理部分之首(卷1一2)而卷7一80又辑录筹海总论”资料“地球天文合论”则反而编于末卷(卷96一1。。)反映这部丫图志方两次增补的过程由魏源在10卷本的后叙中所说:近得布路国”人玛吉士之《地理备考万美里哥国
2
人高理文之《合省国志》”等集语可证地球天文合论”共5篇(一)一(四)就是玛吉士所撰(五)就是美理驾国(即美里哥国)人培瑞所撰《图志》的主体部分即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亚细亚洲利米亚洲(非洲)“欧罗
巴洲”“亚墨利加”(美洲)“东南洋海岸”东南洋海岛”等诸国及
东南洋诸岛形势
”
等
洲和地区各洲皆有总论然后分述各国史地情况除了地球正背面全图”(东半球图西半球图)外每图一国(后叙)洲有图国有图还有沿革图共计69幅“山水城邑钩勒位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后叙,’)以惬左图右史之愿”魏源编撰是书
以实事求实功”对于引用资料去伪去饰”(原叙”)自谓:“图中诸国风俗物产疆
域
气候瓜区豆割指掌画沙质诸闽粤互市之番舶重译献深之贡使事多征实
”
(论五
1)布路国今葡
萄牙
2)美里哥国指今
北美洲地理研究13卷
大洲
区分图,’)
在这部《图志》刊行之前虽已有了些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的图书(如《地球全图
》《四
洲志》《平安通书》《每月统计传》等)但这些译著多出洋商或详于岛岸土产之繁埠市
船舶之数天时寒署之节”(“后叙,’)即如有学识修养的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26231655)
等所介绍的西方地理知识也不完善魏源(图志
》
系根
据多种中外资料加以核证后系统地编撰而成是我国人自己编撰的最早的世界地理之一
(此外还有徐继舍的《滚环志略1848年刊行)这是《图志》的特点之一
沿革地理我国起源很早东汉时代的《汉书地理志》(班固撰)开其先河代有发展
到了清代可谓随考据学之兴而达于鼎盛但范围局限于本国学者的地理著作魏源《图志》开我国学人研究外国沿革地理先河他鉴于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等所绘各国地图地
名多用土名而不重视古名因此在《图志》中既列“海国沿革各图”(共4幅即东南洋各国西南洋各国小西洋各国大西洋各国的沿革图图中今名阳文古名阴文又参考
(或摘录)中外史地记载(如中国的二十四史)及西人的(地理备考)于各国分论中述
“
各国
沿革”之始末建制之承促”对一些错误还加以订正即使是西方国家对沿革地理的研究也是起源较晚这是《图志》的特点之二
《图志》是以世界地理为主体在其他部分中又以《地球天文论》的(三)一(五)3
篇为地学的重要内容这3篇(还有第2篇中的“寒温热道论,’)涉及的内容有大气气象气候潮汐火山地震等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有部分为天文知识)成多篇论文形式
有些篇是辑西洋人著作如上所述的玛吉士之《地理备考》培瑞的《平安通书》也有几篇虽辑录西洋人著作并“附以已意”如“时刻论”是还有几篇则是魏源所撰如“西洋分法缘起”“潮汛随日月图说”等诸多文表或图这是魏源“以实事求实功”思想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上的体现
《图志》中所介绍的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多源于西方传教士的著作还有当时科学发
展
水平的局限今天看来免不了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便如玛吉士的《地理备考》中说地震
发生的原因是:“地内琉瑛各石类之燃烧也”(《图志》卷98)这当然与今天的相距甚远但是绝大部分论文的内容所论自然现象是正确的只是深度广度不同而已上述自然地
理内容我国古代学者多有不同深度的正确论述由于教育的不普及知之者甚少科学知
识水平低下如对于地震日月食……等等的自然现象囿于不正确的传统说法即在士大夫阶层也不乏持有者魏源虽然是为“筹夷事方知夷情”而编《图志》也收录了自然地理及其它方面的文献却较集中地系统地传播了这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应该说这是编撰《世
界图志》(《地理部分)之外的又一贡献魏源生于外侮日巫的忧患之时死于外侮日巫的优患之世编撰《图志》是为了“知夷情”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以其说于当事不应”(左宗棠“叙,’)然而历史发
展雅片战争之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办洋务创立了现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马尾船政局还开矿山筑铁路办电讯等是左宗棠为《图志》(100卷本)作叙说:“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庶制枪炮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明显反映
《图
志》所起的思想的影响这就是《图志》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