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海国图志》归纳.ppt归纳.ppt
- 格式:ppt
- 大小:557.50 KB
- 文档页数:5
——堕皇婴壅《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鲁霞大连大学【内容提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取向由陆地转向海洋。
海洋作为联接世界五大洲的桥梁,也历史地承载了西方向东方的殖民。
幕末时期的日本临于被迫开国之危机,借助《海国图志》中的地理信息,从自然环境的空间角度重新认识海洋对日本生存与发展的作用,透过《海国图志》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宗旨,以文化历史的时空思维酝筹海洋对摆脱幕末危机的正负影响。
进而,扬弃《海国图志》的中国式思维,以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多元思维认识海洋对日本未来发展的作用。
其中历史,值得思考。
【关键词】《海国图志》日本幕末海洋环境长崎海军传习所中国的国门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从海洋上被打开。
亲眼目睹天朝大国时局巨变的魏源两年后编纂了《海国图志》,意从“知夷形”和“知夷情”中再现世界各国史、地、政、兵之态状,呼唤国人积极地走近西洋世界并汲取其先进技术,转而反击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
是谓“以夷制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之宗旨。
《海国图志》的最后定稿以鸦片战争结局为中心,从中英两国经济与军事中寻找清朝战败根源的开卷总论;海外各国地图总汇;各国地理、历史、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介绍;各国教门、历法、纪年表;筹海、夷情等资料汇总;船械制造;地球天文合论之七部分组成。
那么,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何以引起幕末时期日本朝野的关注呢?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开拓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印度、中国相继被强行开拓之后,日本又成为新的开拓区域。
英、俄、美、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日本市场,先后驶向日本沿海主要港口,不惜以各种手段对幕府施加压力,以此改变日本当时仅与中国、荷兰、朝鲜之间简单贸易往来之局面。
《海国图志》正是在英国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俄罗斯南下之对日搔扰、美国佩里舰队的黑船事件等一系列民族危机背景中的1854年被传译到日本。
如此而言,幕末日本何以对《海国图志》倾以关注,进而论之,它对于日本幕末时期海防之最为基础的海洋环境认识形成了怎样的坐标参照呢?借助《海国图志》中的地理信息,从自然环境的空间角度重新认识海洋对日本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是为第一层面之认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的宝物《海国图志》造就了日本的强势崛起
导语:一:传说中的中国法宝自从鸦片战争后一声炮响,号称天朝的大清王朝,对外战争的主旋律就成了一个词:挨揍!但虽说挨揍的是大清,但经常感
一:传说中的中国法宝
自从鸦片战争后一声炮响,号称天朝的大清王朝,对外战争的主旋律就成了一个词:挨揍!
但虽说挨揍的是大清,但经常感到疼的,却只有清政府。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杀到哪里,好奇围观群众就常跟到哪里。
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更雷,英法联军刚杀进北京,京郊群众都热情高涨的抢了圆明园。
这座万园之园与其说是被烧光,不如说是被老百姓捡洋捞似的拆光。
如此奇特景象,也无怪英国政府会这样为侵略行为辩解:我们只是替他们的老百姓去教训一下清政府。
为啥会这样奇特,归根结底还是教科书里那句大实话: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但饶是如此,却真有一场战败,结结实实到了举国沉痛的地步: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败的有多沉痛?不但朝野一片愤怒,民间更满满哀鸿。
赔上老脸跑去马关屈辱求和的李鸿章,刚回到天津就被沿街老秀才扔烂苹果。
李鸿章的老部下,退休在家欢度晚年的原台湾巡抚刘铭传,更是气得呕血数升,含恨离世。
《马关条约》
是年京城科举大考,上千爱国学子更拼上功名不要,集体罢考请愿,只求大清变法自强,演出了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热血澎湃的“公车上书”事
生活常识分享。
原文《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 “ 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 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
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
明臣有言: “ 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 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
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
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隔虚而之实也。
昔准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
夷烟流毒,罪万准夷。
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
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
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
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
《传》曰: “ 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叙《海国图志》。
译文《海国图志》一共六十卷,它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依据前两广总督林则徐尚书所编译的西方人著的《四洲志》,二是依据历代史志和明代以来的有关海外交通的著作,还有近来传入的地图和著作。
《海国图击》中“夷%的套话的近代裂变姚武内容提要《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史地学巨著,也是一部星现众多异域形象及表现文化观念变迁的作品,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笔者发现,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
由于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变革,《海国图志》中“夷”的套话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体现了古近之交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彰显了魏源卓越的文化探索精神。
关键词海国图志夷套话裂变他者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域外史地学著作。
该书以“制夷”为中心,提出了“悉夷一师夷一制夷”的逻辑思路,较全面地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国内外关于《海国图志》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主要是从史地学、思想启蒙、编辑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迄今还没有人对魏源《海国图志》众多的异族、异域或异国等“他者”形象进行形象学探究。
套话是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描述异国异族形象(他者)的一个术语,是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象①#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以“夷”的套话囊括了众多的“他者”形象,提供了中国近代最初形成的关于“外部世界”(他者形象)的全面认知,并以此来反思并重新建构“自我”形象。
突破史地学文本范畴,从形象学研究视角来探析《海国图志》,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海国图志》作为形象学文本的建构与价值形象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最初是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
它的研究对象不同于一般意8上的“形象”,特指能够体现跨种族、跨文化性质的“异国形象”。
②形象学研究的发展转型,特别是其研究对象的文化转向,赋予《海国图志》新的文本身份与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