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波浪传播的变形
- 格式:pptx
- 大小:89.54 KB
- 文档页数:10
1.海岸动力要素有哪些?对海岸工程有哪些影响?答:波浪、潮汐、潮流、风暴潮、台风、海冰、海啸。
近岸波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t,对海岸工程、沿岸设施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有时海岸还会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港、航道,造成淤塞等灾害,海岸在风暴中被侵蚀的物质一部分被带到水下岸坡堆积起来改变水下沙坝的高度;一部分由沿岸流输移而发育成沙嘴并改变沙嘴方向,同时海岸的韵律地貌也因环流包的强度和大小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使滩角的间距明显增大,暴风浪过后波浪向岸的质量传输所引起的泥沙向岸输移。
又缓缓地重新塑造成与此时的波浪相适应的海滩形态。
2.海岸的类型以及特点?答: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基岩海岸特点: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砂质海岸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红树林海岸特点: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滩上,主要是在背风浪而且正在向海伸展的淤泥质海滩上。
红树林对护岸保滩、促淤助涨、降低沿岸泥沙流容量,维持深水航道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3.波浪在近岸流水域传播有那些变形现象?为什么?答:浅化、破碎、反射、折射、绕射。
波浪浅水变形开始于波浪的第一次“触底”,这时的水深约为波长的一半,随着水深的减少波长与波速逐渐减小,波高逐渐增大,当深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各种形式形式的破碎,随着水深变浅,如果波向与海底等深线斜交,波向将发生变化,及产生折射。
波浪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如防波堤、岛屿或大型墩柱时,出可能在障碍物前产生波浪放射外还将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并在掩蔽区发生波浪扩散,这是由于掩蔽区内波能横向传播所造成,称之为折射。
海岸动力学Coastal Dynamics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Schoo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ecturer(主讲教师):Dr. Chen Jie(陈杰)2012.10在深海中形成及发展的风浪,离开风区后继续传播,传播围窄,波形接近于简谐波。
涌浪传到滨海区以后,会受到海底地形、地貌、水深变涌浪传到滨海区以后,会受到海底地形、地貌、水深变涌浪传到滨海区以后,会受到海底地形、地貌、水深变课程内容:波浪在浅水中的变化对港口海岸建筑物和近岸航道设计等是非着航道和港区的淤积,造成岸滩的侵蚀变形。
波浪的浅水变形开始于波浪第一次一、波浪守恒(Wave conservation)二、波能守恒和波浪浅水变形(Wave Shoaling)二、波能守恒和波浪浅水变形gH E ρ=gH E ρ=gH E ρ=/20L h L c π三、波浪折射三、波浪折射斯奈尔定律(Snell2 折射引起的波高变化相邻波向线之间的间距0cos cos αα41202sin sin ⎟⎟⎠⎞−−αα根据折射图可以直观的得到沿岸波高的分布情况:根据折射图可以直观的得到沿岸波高的分布情况:在海岬岬角处,波向线将集中,这种现象称为辐聚,此处辐聚、辐散将使海岸上各处的波高不等,这对海岸上泥沙运动有着重要影响。
波浪辐聚处波能集中,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冲刷,反之,波浪辐散处波能分散,可能产生泥沙淤积。
波浪守恒:T不变四、波浪的反射与绕射四、波浪的反射与绕射四、波浪的反射与绕射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互干扰而形成组合波。
2.波浪绕射(同,愈深入掩蔽区内波高愈小,港口或天然海湾内的波Shadow zone Wave zoneBreakwater Wave rays如何考虑波浪的绕射?如何考虑波浪的绕射?(2)不规则波绕射波浪破碎(wave breaking)波浪破碎原因??波浪破碎原因五、波浪的破碎米切尔1893年提出深水推进波的极限波陡为:深水破碎指标:破碎指标:海滩坡度m=tgβ(β为底坡与水平轴的夹角)对于破碎指标有2.破碎波类型“崩波”型破碎波(Spilling):“卷波“激散波。
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海洋学和物理学中,波的传播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研究的领域。
波的传播特点受到水深的影响,尤其是当波从深水区传播到浅水区时,会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本文将深入探讨波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发生机制和意义。
深水区是指水深较深的水域,波在这种环境下传播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例如,深水区的波具有较大的波长和波速,在传播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传播方向。
然而,当波遇到水深减小的浅水区时,波的传播特点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浅水区是指水深较浅的水域,波在这种环境中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底床的影响。
由于底床的阻碍,波的速度变慢,波峰和波谷受到阻力的作用而变形。
当波进入浅水区时,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通常是朝近岸的方向传播。
波从深水区传播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由波的传播特性和水深变化造成的。
在深水区,波的传播和体积运动主要是由重力作用引起的。
然而,在浅水区,底床的摩擦力和阻力开始影响波的传播。
这种变化导致在波前进的过程中,波前部分因与底床的摩擦力受到阻碍而减速,而波后部分则继续向前传播,从而导致整个波前发生了方向的改变。
波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不仅在海洋学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海岸防护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来说,深入了解波的传播特性以及波在不同水深环境下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对于海洋交通、水力工程、河道工程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波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环境中的波动现象,并为相关工程和海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波的传播特点、改变传播方向的原因以及对该现象的应用与意义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变化过程-回复波浪是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是由风力、地球引力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水面的振动。
当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本文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步:概述深水区与海岸带的特点深水区是指离陆地较远的海洋区域,这里的水深相对较深,通常大于波浪的波长。
而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交界处,这里的水深相对较浅,地形复杂,同时受到海水、风浪、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步:解释波浪的传播波浪传播有两个重要的参数,即波长和波速。
当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时,由于水深减小,波速会减小,而波长则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波速与水深的平方根成正比,而波长与波速成反比关系所导致的。
第三步:考虑波浪与海底的相互作用当波浪接近海岸带时,波浪与海底会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海底的地形复杂性,波浪会发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现象,导致波浪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同时,波浪也会与海底摩擦,使得波浪的能量逐渐减弱。
第四步:探究波浪的变形和破碎在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过程中,波浪会发生变形和破碎。
由于波速减小,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变小,波峰变得更加陡峭,波谷变得更加平缓。
这种现象称为波浪的变形。
当波浪接近海岸带时,由于水深减小,波浪会发生激烈的破碎,波峰被打破形成白浪,而波谷被填满形成涌浪。
第五步:讨论波浪的能量转化与沉积在波浪从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过程中,波浪的能量会逐渐转化成其他形式。
当波浪进入浅水区时,波浪的能量会被转化为涡流和波浪底部的摩擦阻力,从而导致波浪能量的损失。
同时,由于波浪的波动作用力,携带的泥沙颗粒会发生悬移和沉积的过程,从而改变海岸线的形状和地貌。
第六步:总结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变化过程综上所述,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
首先,在波浪的传播过程中,波速减小,波长保持不变。
其次,波浪与海底的相互作用导致波浪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然后,波浪会发生变形和破碎,形成波峰和波谷的变化。
于老师好,各位同学好:首先我们先来看几组照片。
左边这幅照片是去年7月大连市的海滨浴场,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滩逐渐被吞噬,沙子也被卷走了;坚固的防波堤也被巨大的海浪拍得支离破碎。
因为公园遭海浪侵蚀后逐年亏损,几年下来已经亏损近700万元。
右边这幅照片是被近岸浪破坏的渔场网箱,对当地的渔民也照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是2013年3月烟台市,海浪对沿岸造成的破坏。
我们可以看到广场的地面理石板、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巨大的风浪还将海岸的石柱拍倒了2根,甚至弄断了铁链。
由此可见,海浪是海洋建筑物遭受的主要荷载之一,波浪力可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因此,了解海浪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波浪的计算方法,可以为海洋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合理可靠的数据,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波浪要素。
风浪、涌浪和混合浪是比较常见的三种波浪。
风浪指的是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其基本特征是:风浪中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等的波,波面较陡而且粗糙,波峰线较短,波峰附近有浪花或大片泡沫,此起彼伏,瞬息万变,初看无规律可循。
涌浪是指风停止后在海面上继续存在的波浪或离开风区传播至无风水域上的波浪。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较规则的外形,排列整齐,波面较平滑,波峰线长。
涌浪再传播进入另一个风场后的波浪,与风浪进行叠加形成的波浪称为混合浪。
按照周期的不同,波浪可分为毛细波,重力波和长周期波。
毛细波和重力波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当风力很小时,海面上出现的微小皱曲的涟波就是毛细波,它的复原力主要以表面张力为主,其周期小于1s。
当波浪尺度较大时,水质点恢复力主要是重力,这种波浪成为重力波,如风浪、涌浪、船行波等。
其周期大于5分钟的成为长周期波,主要是由于日、月引力造成的潮波,其复原力除了重力还有科氏力。
海面上的波浪是一种随机现象,其波浪要素是不断变化的,称为不规则波。
大洋中的风浪就是不规则波。
为了研究波动规律,人们用一种理想的、各个波的波浪要素均相等的波浪系列来代替不规则波浪系列,这种理想的波浪称为规则波。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海洋工程基础》(八)卷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隹答案,每题2分,共30分)【、海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海B.洋C.海湾D,海峡2、波浪自深水向岸边传播进入浅水后,由于水下地形影响,等深线往往与波峰线不平行,在平面上波浪传播方向发生偏转并引起波高的变化,这种近岸波浪传播变形现©称为()°A.波浪反射B.波浪绕射C.波浪折射D.驻波3、波浪传播至浅海近岸,由于水深、海底摩擦、地形、障碍物等环境因素变化的膨响,使得波浪的传播发生变形,出现O等现象。
Λ.波长变长B.波速变快C.波高变矮D.波浪破碎4、将热带的盈余能用传输到高绥度,以保持地球上能贵的收支平衡的方式是〈).A.海流输送B.气潦输送C.风流输送D.洋流输送4、下列选项哪个不是潮汐的基本类型()°A.半日潮B.半月潮C.全日潮D.混合潮5、海盐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产生•的密度梯度力推动着海洋环流的运动称为()。
Λ.大气环流B.季风环潦C.热盐环流D.赤道逆流6、如何减小或消除还流作用力引起的涡激振动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危害O.A.减小构建的尺度B.改变构件的自振频率,使它与漩涡发放频率相接近C.改变构件后的尾流场,破坏尾流场漩涡的规律性泄放,避免涡激振动的发生D.改变结构物的形状7,台风风暴潮的特点不包括O,A.多见于春冬季节B.来势猛、速度快C.强度大、破坏力强D.多见下沿海地区8、自升式平台作业时()。
A.平台拖航至井位后,先将平台主体卜降着底井插入海底一定深度B.下放主体,使之沿桩腿下降到离海底一定的高度C钻完井,平台离开井位时,直接用拖船将主体拖走D.利用浮力对主体的支持把桩腿从海底拔出、升起,然后移到新的井位9、关「斯奈尔折射定律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浪斜向进入浅水区后,同一波峰线的不同位置将按照各自所在地点的水深决定其波长B.处丁•水深较大位置的波峰线推进较慢,处Γ∙水深较小位理的推进较快,C.波峰线就因此而弯曲并渐趋于与等深线平行,波向线则趋丁垂直于岸线D.这种波峰线和波向线随水深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就是波浪反射。
海浪行进波形运动变化特征海浪是大海中常见的一种波浪形态,其运动变化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海浪的行进过程中,波形呈现出多种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美丽动人,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规律和自然奥秘。
海浪的波形运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当海浪向岸边传播时,波峰和波谷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形成连续的波动。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由海浪的传播速度和波长决定的,波长越长,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就越长,波形变化的频率也就越低。
因此,观察海浪的波形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浪的传播速度和波长,进而推断海浪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海浪的波形运动呈现出幅度变化。
在海浪传播过程中,波峰和波谷的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有时高度会增加,有时则会减小。
这种幅度变化是由海浪的能量传播和衰减引起的,海浪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风力、地形和水深等因素的影响,波峰和波谷的高度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海浪的波形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海浪的能量分布和传播路径,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海浪的波形运动还呈现出速度变化。
海浪传播的速度是随着波峰和波谷的传播而不断变化的,有时速度会加快,有时则会减慢。
这种速度变化是由海浪的传播介质和传播路径的不规则性引起的,海浪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海水密度、海底摩擦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波峰和波谷的速度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海浪的速度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海浪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为海洋气象的预测和海洋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海浪的波形运动变化特征是一种复杂而美妙的自然现象,通过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海洋世界的神秘面纱,探索自然规律的奥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到海浪研究领域,共同探索海洋的奥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浪的波形运动特征,探索海洋的无限魅力,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海洋波浪运动中的波浪传播机制分析海洋波浪是由风的作用产生的,它们通过传播向岸边传递能量。
波浪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涉及到物理、地球科学和海洋学的多个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波浪是如何形成的。
当风吹向海面时,风的能量转化为波浪能量。
这种能量转化基于复杂的相互作用,涉及到风的速度、持续时间、风场的空间特征以及海洋表面的地形。
在波浪的传播过程中,波浪由水颗粒沿着波浪方向进行圆周运动。
波浪的传播速度受到水体深度、波浪高度和波长的影响。
当波浪传播过程中遇到水深发生变化的地方,它们会发生折射。
这种折射效应导致波浪传播方向的改变。
当波浪接近岸边时,由于水深的减小,波浪高度会逐渐增加。
这种现象被称为波浪的增高。
在波浪传播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机制称为波浪的散射。
当波浪传播遇到物体或障碍物时,它们会发生散射。
散射过程中,波浪会改变传播方向,产生新的波浪。
这种散射机制对于波浪在岸边的冲刷和侵蚀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波浪传播还会发生与海洋底部接触的过程,称为波浪的底摩擦。
当波浪到达海洋底部时,波动的能量会转化为水下摩擦和涡旋的产生。
这种底摩擦会减小波浪的能量,导致波浪变得更小。
这也是为什么波浪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域传播时会逐渐减小的原因之一。
波浪的传播机制还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例如反射、干扰和混合效应。
这些机制使得海洋波浪的运动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波浪和海洋的传播机制对于人类的海洋活动和海岸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对波浪传播机制的研究也为波浪预报和海洋气象等领域提供了基础。
通过理解波浪传播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海洋活动,提高人类的海洋安全。
总之,海洋波浪运动中的波浪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和海岸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和研究波浪传播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海洋活动,保障人类的海洋安全。
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变化过程波浪由深水区进入海岸带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波浪传播当波浪处于深水区时,水深远大于波长,波浪传播遵循线性波理论,波浪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无关。
在这个阶段,波浪的传播速度主要受到波长的影响,波长越长,波速越快。
在深水区,波浪的特征主要是波浪高度和波长一直保持不变,但是频率和周期会发生变化。
波浪传播时,波峰上升,而波槽下降,形成了波浪的传播形态。
第二阶段:波浪的变形当波浪进入浅水区时,水深开始影响波浪的传播特性。
当波长比水深小时,波浪传播速度变得依赖于水深,传播速度减慢。
在这个过程中,波浪会发生变形,波峰开始变得更陡峭,波槽变得更平坦。
波浪的能量开始向前移动,越来越集中在波前。
这一阶段的过程中,波浪高度逐渐增加,波浪的高度增长受到水深的影响,水深越浅,波浪高度越大。
同时,波浪的传播速度减小,频率增加,周期缩短。
第三阶段:波浪破碎和波浪运动当波浪进一步进入浅水区并达到一定高度时,波浪开始发生破碎。
波浪破碎是指波浪的能量转化为颗粒、气泡等形式的能量耗散。
波浪破碎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海岸线的地形和底波条件。
在这一阶段,波浪高度逐渐增加,传播速度减小,能量密度也会逐渐增加。
当波浪高度和水深相等时,波浪会开始变得不稳定并破碎,此时波浪能量开始转化为泡沫和浪花。
此后,波浪能量逐渐转化为长波和湍流能量,沿海底形成了辐射波床上的滚动运动。
这种运动不仅将波浪的能量向下传递,也会将波浪的能量向前传递,同时在波浪与海岸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波浪运动区域。
第四阶段:波浪侵蚀和沉积波浪在海岸带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海岸地形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因素。
波浪侵蚀是指波浪对海岸沉积物进行冲刷和搬运的过程,而波浪沉积是指波浪沉积物沉积和堆积的过程。
波浪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受到波浪的能量和海岸地形的相互作用影响。
当波浪能量较大且与海岸线垂直时,波浪侵蚀较为严重,会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岸侵蚀。
相反,当波浪能量较小且与海岸线平行时,波浪沉积较为明显,会形成沙丘、沙洲等沉积地貌。
河口海岸概论复习题一、概念题1海滩(beach):以波浪作用为主在海滨塑造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范围从平均低潮线向陆至暴风浪有效作用地点为上限,是海岸环境中动力最活跃、地形变化最显著的地带;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沙滩、砾滩和沙砾滩等,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2潮滩(tidal flat):潮滩是潮流带来的泥沙在潮间带堆积而成的宽广、平坦的滩地,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泥质或沙质滨岸堆积体,又称潮坪;广泛分布于纬度低于70-75度的地区(高纬地区潮差小、细颗粒泥沙来源少、常处于冰冻条件)。
3水下沙坝(subaqueous bar):在破浪带内的水下沙脊堆积体,其走向与海岸近于平行,并且很少露出水面,这种堆积地貌称水下沙坝。
水下沙坝可有多条,其位置与波浪发生局部破碎处相当。
水下沙坝在无潮或潮差小海岸发育最好,其发育与演变和暴风浪作用有密切关系。
当暴风浪向岸传播过程中,在破波点附近常出现向海回流,在破浪处产生向岸向海水体与泥沙的相向运动,泥沙堆积在交汇点,从而形成沙坝。
4海岸沙丘(coastal dune):受风的作用,海滩沙质物在海岸形成的风积地貌。
当其上长有植物时,其拦挡风沙作用使逐渐发育成一条沙丘带它们形成一条高出高潮水位若干米的屏障。
风暴潮可冲毁这些沙丘,如植被也遭破坏,则沙丘形状将改变,并而向内陆移动,分布范围随之扩大,由此可造成沙埋灾害。
5盐沼(salt marsh):以生长在被含盐水体浸润(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耐盐的草本或草本植物为主(可能含一些低矮灌丛)的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在大约从平均小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高潮位,其向海方向与光滩接壤,那里波浪的强度、潮水淹没的持续时间和频率等因子成为先锋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而在向陆方向,耐盐性植物无法与陆生物种竞争。
红树林区域,由于其的冠阻挡阳光到达地面,盐沼植被极少可见。
6红树林(mangrove swamp):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潮间带上,主要包括树和灌木并混有一些藤蔓植物、棕榈树以及蕨类植物。
1.海洋如何划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答:海洋可划分为洋(大洋)、海、海湾及海峡。
洋是海洋的主要组成部分,海与海湾、海峡是海洋的附属组成部分。
划分依据是各自的海洋要素特点、海底地貌及形态特征。
2.我国近海海洋资源有哪些?答:我国近海及其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丰富,包括①在近海岸和浅海大陆架上的石油资源;②在近海岸和浅海大陆架上的天然气;③高产量的海盐;④海洋生物资源;⑤拥有多金属结核矿区等。
3.风载荷是海洋工程结构物的重要设计控制载荷,对结构物进行抗风设计是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
请以船舶为例说明。
答:风是大气显示能量的一种方式,风速越大,其作用越强。
对船舶来说,风的作用会使它发生横摇和纵倾,过大的风倾力矩将会使船舶失去稳性而翻沉。
有些细长结构如桅杆等在强风风力的直接作用下会发生较大变形和大幅度振动,甚至失稳断裂而遭到破坏。
此外,海洋在风的作用下还会产生海浪和海流,两者也是造成船舶破坏的的主要载荷,设计中必须考虑的环境载荷因素。
4.何谓波浪折射?答:波浪自深水向岸边传播进入浅水后,由于水下地形影响,等深线往往与波峰线不平行,在平面上波浪传播方向发生偏转并引起波高的变化,这种近岸波浪传播变形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5.简述浅海近岸的海浪特性。
答:波浪传播至浅海近岸,由于水深、海底摩擦、地形、障碍物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使得波浪的传播发生变形,出现波长变短、波速变慢、波向转折、波高增大、波浪破碎等特性变化,在岸壁斜坡、结构物前的波浪将发生反射与绕射等现象。
6.何谓海啸?简述为何海啸会形成滔天巨浪?答: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海浪的破坏力是逐渐积聚起来的。
当海浪以500公里时速向四周推进,越接近海岸线,海浪同逐渐走高的海床间摩擦也越来越大,推进速度不断减小。
其后果是海浪波长缩短、浪高增加,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形成高达30米的滔天巨浪,这便是人们看到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