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陕西民歌何其多,你知道多少?民歌的地域色彩浓厚,多由老百姓口头创作,口头传唱。
民歌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陕西历史悠久,且地域分为“三秦”,除民歌的数量极多外,在民歌的特色和选题上,也有特别之外。
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各地区的民歌或奔放或婉转或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西的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均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民歌如此有魅力,你会来几首?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
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
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示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
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豪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
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
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
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时发展演变而成。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革新的内容,也有“长工歌”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苛刻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
一曲高歌,响彻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
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
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信天游..............................................................................................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信天游的流传 (2)(二)信天游的特点 (2)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3)(一)创作背景 (3)(二)语言特点 (3)(三)音乐特征 (4)(四)演唱风格 (6)参考文献 (7)致谢 (8)陕北民歌特点综述——以《兰花花》为例刘建丽(河西学院音乐学院08级(1)班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进步,民歌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亲密伴侣。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艺术奇葩。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的一首山歌类信天游,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歌曲曲调高亢开放,奔放有力,抒情自然。
节奏自由,歌词简朴生动,将兰花花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以及兰花花反对封建束缚的决心表现的栩栩如生。
本文将以此首歌曲为例,来讨论陕北民歌的特点。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兰花花艺术分析风格特征演唱技巧Abstract:folk songs in human histor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duce language a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eople's life progress, folk song has become a close partner of the social life.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is our country folk art crowd. Due to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formed the unique artistic style. “V ery”is a kind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 XinTianY ou,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Songs tune resounding open, bold and unrestrained powerful, lyrical nature. Rhythm free, lyrics simple vivid, will be very beautiful and kind of the girl suffered persecution of the feudal moral, and against the feudal bound determination very vivid performance. This paper will this song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 XinTianY ou arethusa flower Art analysis Style characteristic Sing on stage technique民歌是歌曲的体裁之一,泛指民间的口头歌曲创作。
陕西民歌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
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
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简介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
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
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
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
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
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
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
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
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
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
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
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
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
218作者简介:袁国进(1985— ), 男,汉族,陕西榆林人。
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陕北民歌的形式简单朴素很有点象陕北农民的打扮。
头上拢一块白羊肚手巾,身上穿件对襟袄。
就是这简单的上下句结构,将人文、地理、情感融为一体,就往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本文就浓浓的乡土之情下的“陕北民歌”展开了研究。
一、陕北民歌的结构陕北民歌的句式是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同,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从字数上看,最常见的是七字句,也有八字句、九字句,甚至更多字句,但极少见,下面这首《多会想看多会看》,就是最普通的结构形式。
“照像片片装玻璃死好分离活难离。
照像片片两寸半,多会想看多会看。
大白兔子红耳朵,走了西口忘了我。
”这种句式结构,从写法上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旬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
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灵活多变,使感情能以充分表现。
传统的诗词写法,基本上都是一韵到底,让人觉得有点呆板,陕北民歌则是随时都可以换韵脚,每每给人以新鲜感。
二、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陕北民歌也是一样,它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成的,它是陕北人民最简捷的表达方式,是陕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陕北人唱陕北民歌是没有任何拘束,任何顾虑,任何功利的。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他们想唱就唱,唱生活、唱劳动、唱苦难、唱爱情、唱山唱水。
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曲、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
其中“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
我们现在听到的许多民歌都是属于“信天游”这种形式,它的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陕北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产生的。
除了“信天游”,陕北人民还非常喜欢小调这种体裁,因为它的演唱技巧要求要比“信天游”低,老少皆宜,并且内容多以幽默的语言为主,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陕北小调,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住哥哥的手,送出大门口……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条船……曾几何时,这一曲曲陕北民歌犹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一样响彻陕北大地的山山峁峁,唱遍黄土高原的沟沟洼洼。
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原创版】目录1.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2.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3.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4.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正文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背景和意义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榆林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近日,榆林市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名录的具体内容根据公布的名录,榆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音乐:如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2.传统舞蹈:如榆阳区保宁堡老秧歌、清涧伞头秧歌等;3.传统戏剧: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4.传统美术:如榆阳剪纸、陕北窑洞门窗制作技艺等;5.传统技艺:如绥德平安书、绥德民间泥塑、绥德年茶饭等。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榆林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榆林市还与周边省、市、县(区)开展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1.源远流长: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榆林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地域特色鲜明: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都是榆林地区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3.生活气息浓郁: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绥德年茶饭等,都是民间生活中的传统技艺和习俗。
民歌《走西口》的四个版本随着走西口电视剧的热播,走西口这首民歌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起来。
也正式拉开了这股“西口热”高潮的序幕。
人们对于那首经典的唱腔版本也就是胡月版本更是不绝于耳声在心头了。
尤其是南方的观众也对这首民歌是逐渐熟悉起来。
其实北方的观众可能都知道走西口版本众多,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衍生出了不同版本的曲调,各有特色,就象一个百味瓶一样能够调出不同的味道。
这众多版本整理一下,以便使更多的人通过走西口电视剧了解走西口文化以及通过它所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的走西口音乐来加深对它的了解和渗透。
1 民歌走西口————流传最广的走西口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民歌《走西口》作者赵国柱:1966年开始编演文艺节目,共创作演唱作品上百个,作品在文艺刊物发表,区、市、电台播出,新疆话剧团等文艺团体演出。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要数胡月版本的走西口了。
广为传唱的还有《黄土高坡》、《热恋的故乡》等2 二人台版本————唱腔最为悲凉最能引起共鸣的走西口。
《走西口》最初为一段民歌。
清朝咸丰年间民间艺人将《走西口》改编成二人台,赋予它完整的故事情节。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议名单一、民间音乐 (14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1 Ⅰ-1 西安鼓乐西安赵庚辰男 1918.11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鼓乐西安顾景昭男 1946.11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鼓乐西安田中禾男 1943.12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西安鼓乐西安许振东男 1952.7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 Ⅰ-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邓印海男 1953 蓝田县文化馆3 Ⅰ-3 姜马察回音乐宝鸡马俊男 1935.4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4 Ⅰ-4 西山酒歌宝鸡赵玉明男 1939.11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5 Ⅰ-5 陕北民歌延安贺玉堂男 1949.12 安塞县文化馆陕北民歌榆林王向荣男 1952.6 榆林市群艺馆6 Ⅰ-6 绥米唢呐榆林汪世发男 1949.8 绥德县文化馆7 Ⅰ-7 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张明贵男 1931.3 佳县文化馆8 Ⅰ-9 洋县佛教音乐汉中黄学儒男 1930.10 洋县文化馆洋县佛教音乐汉中释通宝男 1931.9 洋县文化馆9 Ⅰ-10 旬阳民歌安康薛义学男 1937.11 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二、民间舞蹈 (26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10 Ⅲ-1 十面锣鼓西安周金成男 1937.2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1 Ⅲ-2 周至牛斗虎西安赵明男 1941.11 周至县文化馆12 Ⅲ-3 渭旗锣鼓西安高玲玉男 1940.6 周至县文化馆13 Ⅲ-4 牛拉鼓咸阳郑志文男 1945.8 咸阳牛拉鼓社14 Ⅲ-5 蛟龙转鼓咸阳吴彦杰男 1939.7 乾县蛟龙转鼓协会15 Ⅲ-6 高跷赶犟驴宝鸡张涛英男 1937.1 眉县文化馆16 Ⅲ-7 岐山转鼓宝鸡王致华男 1941.7 岐山县文化馆17 Ⅲ-8 千阳八打棍宝鸡赵崇科男 1959.9 千阳县文化馆18 Ⅲ-9 花苫鼓渭南王智业男 1937.1 大荔县文化馆19 Ⅲ-10 韩城行鼓渭南程勤祥男 1947.12 韩城市文化馆20 Ⅲ-11 洪拳鼓渭南杨文盈男 1937.2 澄城县文化馆21 Ⅲ-12 老庙老鼓渭南田德才男 1935.5 富平县文化馆22 Ⅲ-13 华州背花鼓渭南郭改名男 1947.10 华县文化馆23 Ⅲ-14 东雷上锣鼓渭南马笃学男 1948.11 合阳县文化馆24 Ⅲ-15 安塞腰鼓延安曹怀荣男 1939.12 安塞县文化馆25 Ⅲ-16 壶口斗鼓延安杨建民男 1953.3 宜川县文化馆26 Ⅲ-17 宜川胸鼓延安张明雄男 1946.5 宜川县文化馆27 Ⅲ-18 洛川蹩鼓延安张万玖男 1951.3 洛川县文体局28 Ⅲ-19 洛川老秧歌延安屈来保男 1928.6 洛川县文体局洛川老秧歌延安吴春富男 1954.12 洛川县文体局29 Ⅲ-20 延川大秧歌延安康山川男 1962.3 延川县文化文物馆30 Ⅲ-21 黄陵老秧歌延安张柏龄男 1946.9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31 Ⅲ-22 陕北秧歌榆林贺俊义男 1939.10 绥德县文化馆陕北秧歌榆林李增恒男 1928.11 绥德县文化馆32 Ⅲ-23 靖边跑驴榆林张有万男 1943 靖边县文化馆33 Ⅲ-24 横山老腰鼓榆林李成源男1954.12 横山县文化馆三、传统戏剧(18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34 Ⅳ-2 户县曲子戏西安刘永胜男 1931.3 户县文化馆35 Ⅳ-3 弦板腔咸阳李育亭男 1946 乾县弦板腔剧团36 Ⅳ-4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李贵杰男 1921.5 千阳县文化馆37 Ⅳ-5 华县皮影戏渭南潘京乐男 1929.10 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李五常男 1930.5 渭南市群众艺术馆38 Ⅳ-7 华阴老腔渭南王振中男 1938.5 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华阴老腔渭南张喜民男 1947.8 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39 Ⅳ-8 华阴迷胡渭南黄瑞龙男 1936.3 华阴市迷胡剧团40 Ⅳ-9 阿宫腔渭南惠存孝男 1924.8 富平县阿宫剧团41 Ⅳ-10 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王红民男 1968.6 合阳县文化馆42 Ⅳ-11 合阳跳戏渭南党中信男 1946.2 合阳县文化馆43 Ⅳ-12 华州秧歌戏渭南梁化龙男 1928.7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44 Ⅳ-15 汉调桄桄汉中许新萍女 1941.8 洋县文化馆45 Ⅳ-16 端公戏汉中李森林男 1932.2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46 Ⅳ-17 汉调二簧安康龚尚武男 1938.11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47 Ⅳ-18 八岔戏安康江树业男 1941.5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局48 Ⅳ-19 道情戏安康杨森连男 1928.5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局49 Ⅳ-20 弦子腔安康吴成全男 1962.2 平利县文化馆四、曲艺(17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50Ⅵ-1 关中道情西安卢学林男 1949.6 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1 Ⅵ-2 周至道情西安李效荣男 1938.12 周至县文化馆52 Ⅵ-3 西府道情宝鸡曹志礼男 1946.5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53 Ⅵ-4 西府曲子宝鸡赵权男 1941.9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54 Ⅵ-5 韩城秧歌渭南全格智男 1930.3 韩城市文化馆55 Ⅵ-6 陕北说书延安韩应莲女 1957.6 延安市曲艺馆陕北说书延安解明生男 1951.10 延安市曲艺馆56 Ⅵ-7 陕北道情延安惠斌杰男 1956.2 延川县文化文物馆57 Ⅵ-8 榆林小曲榆林王青男 1954.1 榆林市群众艺术馆榆林小曲榆林叶万秀男 1945.4 榆林市群众艺术馆58 Ⅵ-9 清涧道情榆林白明理男 1943.7 清涧县文化馆59 Ⅵ-10 汉中曲子汉中王文献男 1924.9 汉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60Ⅵ-11 镇巴渔鼓汉中刘光朗男 1938.1 镇巴县文化馆61 Ⅵ-12 春倌说春汉中唐兴荣男 1935.10 南郑县文化馆春倌说春汉中杨昌荣男 1929.4 南郑县文化馆62 Ⅵ-13 洛南静板书商洛席英贤男 1940.12 洛南县剧团63 Ⅵ-15 镇安渔鼓商洛赵光儒男 1940.7 镇安县文化馆五、民间美术 (20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64 Ⅶ-1 西秦刺绣宝鸡李爱姐女 1938.10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65 Ⅶ-2 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李继友男 1936.6 宝鸡市陈仓区66 Ⅶ-3 凤翔木版年画宝鸡邰瑜★男 1932.5 凤翔县文化馆凤翔木版年画宝鸡邰立平★男 1952.11 凤翔县文化馆67 Ⅶ-4 凤翔泥塑宝鸡胡新民男 1965.7 凤翔县文化馆凤翔泥塑宝鸡胡深★男 1931.10 凤翔县文化馆68 Ⅶ-5 澄城刺绣渭南张雪兰女 1930.8 澄城县文化馆澄城刺绣渭南雷胡胡女 1931.10 澄城县文化馆69 Ⅶ-6 安塞剪纸延安李秀芳★女 1940.11 安塞县文化文物馆安塞剪纸延安白凤莲女 1931. 安塞县文化文物馆安塞剪纸延安高金爱★女 1922. 安塞县文化文物馆70 Ⅶ-7 安塞民间绘画延安薛玉琴女 1941 安塞县文化文物馆71 Ⅶ-8 黄陵面花延安赵爱芳女 1940 黄陵县文体事业局72 Ⅶ-9 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张兰英女 1946.9 定边县文化馆73 Ⅶ-10 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万忠选(水陆画)男 1936 王宁宇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任今民(建筑彩画)男 1947 王宁宇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田步富(庙画)男 1956 王宁宇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刘志华(农民画)男 1927 王宁宇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高生武(民间泥塑)男 1940 王宁宇陕北民间匠作画艺榆林李生斌(戏剧人物画)男 1945 王宁宇六、传统手工技艺(17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74 Ⅷ-1 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西安常驹成男 1955.6 西安饭庄和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75 Ⅷ-3 中华老字号德发长西安朱晋芬女 1943.2 德发长酒店饺子制作技艺76 Ⅷ-4 中华老字号德懋恭西安张小巧女 1959.1 西安市德懋恭食品商店水晶饼制作技艺77 Ⅷ-5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张逢学男 1939.9 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办北张村78 Ⅷ-8 阎良核桃技艺西安赵秉科男 1943.4 西安阎良区文化馆79 Ⅷ-10 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赵立功男 1937.9 周至县文化馆80 Ⅷ-16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李义仓★男 1930 澄城县文化馆81 Ⅷ-17 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王玉霞女 1938.12 大荔县文化馆82 Ⅷ-18 蒲城杆火技艺渭南李海彦男 1938.12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3 Ⅷ-19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汪天稳男 1950.5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84 Ⅷ-20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鲁兆兴男 1947.5 合阳县文化馆85 Ⅷ-22 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渭南马金财男 1943.6 白水县九龙木雕工艺传承中心86 Ⅷ-23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孟树锋★男 1955.1 铜川市陶瓷研究所87 Ⅷ-27 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汪建勃男 1949.4 绥德县文化馆88 Ⅷ-28 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梁忠民男 1943.11 洋县文化馆89 Ⅷ-29 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董存祥男 1927 洋县文化馆90 Ⅷ-30 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汉中朱永明男 1955.2 洋县文化馆七、民俗(14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或个人91 Ⅸ-4 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赵广财男 1945.2 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92 Ⅸ-5 户县社火西安宋志荣男 1949.11 户县文化馆93 Ⅸ-6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西安刘青松男 1952.3 户县文化馆94 Ⅸ-7 长武道场咸阳文东来男 1930.6 咸阳市长武县文体旅游局95 Ⅸ—8宝鸡民间社火宝鸡吴富来男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黄三信男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96 Ⅸ-10 陇州社火宝鸡权道生男 1943.11 陇县文化馆97 Ⅸ-12 东庄神楼渭南闫中华男 1956.10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98 Ⅸ-13 东峪孝歌渭南朱振海男 1935.7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99 Ⅸ-14 铁里芯子渭南李大成男 1947.2 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100 Ⅸ-15 尧山圣母庙会渭南曹积仓男 1944.3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1 Ⅸ-16 蒲城血故事特技渭南雷生勤男 1946.11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2 Ⅸ-20 耀州火亭子铜川胡升杰男 1935.7 铜川市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3 Ⅸ-24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汉中孟元福男 1931.5 洋县文化馆104 Ⅸ-26 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马和兴男 1952.4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体广播电视局105 Ⅸ-27 延安老醮会延安李生枝男 1936 王宁宇注1:姓名后标注“★”者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传承人2:共有7大类别,130个项目348人参评,其中105个项目128人入选。
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目录: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共计145项,序号前标注“★”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间音乐(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Ⅰ—1西安鼓乐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Ⅰ—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市蓝田县3Ⅰ—3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4Ⅰ—4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5Ⅰ—5陕北民歌延安市、榆林市6Ⅰ—6绥米唢呐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7Ⅰ—7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市佳县8Ⅰ—8镇巴民歌汉中市镇巴县9Ⅰ—9洋县佛教音乐汉中市洋县10Ⅰ—10旬阳民歌安康市旬阳县★11Ⅰ—11紫阳民歌安康市紫阳县12Ⅰ—12商洛民歌商洛市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3Ⅱ—1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14Ⅱ—2黄帝传说故事延安市黄陵县民间舞蹈(2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5Ⅲ—1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16Ⅲ—2周至牛斗虎西安市周至县17Ⅲ—3渭旗锣鼓西安市周至县18Ⅲ—4牛拉鼓咸阳市19Ⅲ—5蛟龙转鼓咸阳市乾县20Ⅲ—6高跷赶犟驴宝鸡市眉县21Ⅲ—7岐山转鼓宝鸡市岐山县22Ⅲ—8千阳八打棍宝鸡市千阳县23Ⅲ—9花苫鼓渭南市24Ⅲ—10韩城行鼓韩城市25Ⅲ—11洪拳鼓渭南市澄城县26Ⅲ—12老庙老鼓渭南市富平县27Ⅲ—13华州背花鼓渭南市华县28Ⅲ—14东雷上锣鼓渭南市合阳县★29Ⅲ—15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县30Ⅲ—16壶口斗鼓延安市宜川县31Ⅲ—17宜川胸鼓延安市宜川县★32Ⅲ—18洛川蹩鼓延安市洛川县33Ⅲ—19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县34Ⅲ—20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县35Ⅲ—21黄陵老秧歌延安市黄陵县★36Ⅲ—22陕北秧歌(绥德)榆林市绥德县37Ⅲ—23靖边跑驴榆林市靖边县38Ⅲ—24横山老腰鼓榆林市横山县39Ⅲ—25安康小场子安康市传统戏剧(2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Ⅳ—1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41Ⅳ—2眉户曲子戏西安市户县★42Ⅳ—3弦板腔咸阳市乾县43Ⅳ—4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市千阳县★44Ⅳ—5华县皮影戏渭南市45Ⅳ—6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46Ⅳ—7华阴老腔渭南市华阴市47Ⅳ—8华阴迷胡渭南市华阴市★48Ⅳ—9阿宫腔渭南市富平县★49Ⅳ—10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市合阳县50Ⅳ—11合阳跳戏渭南市合阳县51Ⅳ—12华州秧歌戏渭南市华县52Ⅳ—13同州梆子渭南市大荔县53Ⅳ—14府谷二人台榆林市府谷县★54Ⅳ—15汉调桄桄汉中市55Ⅳ—16端公戏汉中市★56Ⅳ—17汉调二黄安康市57Ⅳ—18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58Ⅳ—19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59Ⅳ—20弦子腔安康市平利县★60Ⅳ—21商洛花鼓商洛市61Ⅳ—22镇安花鼓商洛市镇安县曲艺(1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62Ⅴ—1关中道情西安市63Ⅴ—2周至道情西安市周至县64Ⅴ—3西府道情宝鸡市65Ⅴ—4西府曲子宝鸡市66Ⅴ—5韩城秧歌韩城市★67Ⅴ—6陕北说书延安市68Ⅴ—7陕北道情延安市★69Ⅴ—8榆林小曲榆林市70Ⅴ—9清涧道情榆林市清涧县71Ⅴ—10汉中曲子汉中市72Ⅴ—11镇巴渔鼓汉中市镇巴县73Ⅴ—12春倌说春汉中市南郑县74Ⅴ—13洛南静板书商洛市洛南县75Ⅴ—14柞水渔鼓商洛市柞水县76Ⅴ—15镇安渔鼓商洛市镇安县竞技(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7Ⅵ—1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8Ⅶ—1西秦刺绣宝鸡市79Ⅶ—2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80Ⅶ—3凤翔木版年画宝鸡市凤翔县★81Ⅶ—4凤翔泥塑宝鸡市凤翔县82Ⅶ—5澄城刺绣渭南市澄城县★83Ⅶ—6安塞剪纸延安市安塞县84Ⅶ—7安塞民间绘画延安市安塞县85Ⅶ—8黄陵面花延安市黄陵县86Ⅶ—9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市定边县87Ⅶ—10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传统手工技艺(3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88Ⅷ—1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西安市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89Ⅷ—2中华老字号同盛祥西安市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0Ⅷ—3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市91Ⅷ—4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市92Ⅷ—5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市长安区93Ⅷ—6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4Ⅷ—7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5Ⅷ—8阎良核雕技艺西安市阎良区96Ⅷ—9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西安市户县97Ⅷ—10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市周至县98Ⅷ—11中华老字号张记馄饨制作技艺咸阳市99Ⅷ—12中华老字号西凤酒酿造技艺宝鸡市100Ⅷ—13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1Ⅷ—14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2Ⅷ—15凤翔草编技艺宝鸡市凤翔县★103Ⅷ—16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市澄城县104Ⅷ—17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市大荔县105Ⅷ—18蒲城杆火技艺渭南市蒲城县106Ⅷ—19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市华县107Ⅷ—20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市合阳县108Ⅷ—21杜康酒酿造技艺渭南市白水县109Ⅷ—22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马金财★110Ⅷ—23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市111Ⅷ—24吴起泥塑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2Ⅷ—25吴起糜粘画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3Ⅷ—26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延安市甘泉县114Ⅷ—27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市绥德县115Ⅷ—28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市洋县116Ⅷ—29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市洋县117Ⅷ—30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汉中市洋县118Ⅷ—31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汉中市宁强县核桃馍制作技艺民俗(2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19Ⅸ—1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西安市长安区120Ⅸ—2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西安市长安区121Ⅸ—3骊山女娲风俗西安市临潼区122Ⅸ—4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市临潼区123Ⅸ—5户县社火西安市户县124Ⅸ—6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西安市户县125Ⅸ—7长武道场咸阳市长武县★126Ⅸ—8宝鸡民间社火宝鸡市127Ⅸ—9炎帝陵祭典宝鸡市渭滨区128Ⅸ—10陇州社火宝鸡市陇县129Ⅸ—11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市130Ⅸ—12东庄神楼韩城市131Ⅸ—13东峪孝歌渭南市华县132Ⅸ—14铁里芯子渭南市华县133Ⅸ—15尧山圣母庙会渭南市蒲城县134Ⅸ—16蒲城血故事特技渭南市蒲城县135Ⅸ—17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渭南市白水县136Ⅸ—18药王山庙会铜川市137Ⅸ—19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铜川市印台区138Ⅸ—20耀州火亭子铜川市耀州区★139Ⅸ—21黄帝陵祭典延安市黄陵县140Ⅸ—22延川小程村原生态民俗文化延安市延川县141Ⅸ—23白云山庙会榆林市佳县142Ⅸ—24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汉中市洋县143Ⅸ—25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汉中市勉县144Ⅸ—26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市汉滨区145Ⅸ—27延安老醮会王宁宇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1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46 I-3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武功县文化馆147 I-4 柳毅传书长武县文体旅游局148 I-5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咸阳凯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49 I-6 吹箫引凤传说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150 I-7 韩城古门楣题字罗建民(渭南市)151 I-8 劈山救母传说华阴市图书馆152 I-9 烂柯山传说洛川县文化馆153 I-10 美水泉传说甘泉县文化馆154 I-11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55 I-12 龙安茶传说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56 I-13 药王孙思邈传说铜川市耀州区文化馆157 I-14 孟姜女传说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158 I-15 仓颉造字传说洛南县文化馆159 I-16 花木兰传说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160 I-17 陕南歌谣(包括红军歌谣)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161 I-18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民间音乐(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2 II-13 民歌凤县民歌凤县文化馆黄陵民歌黄陵县文体事业局靖边信天游靖边县文体事业局泾河号子泾阳县文体广电局汉江号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康花鼓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神木酒曲神木县文体事业局163 II-14 民间鼓吹乐澄城鼓吹乐艺术澄城县文化馆秦汉战鼓黄建民(咸阳市)监军战鼓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威风战鼓眉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五圆鼓合阳县文体事业局韩城“谏公”鼓吹乐韩城市西庄镇杨村村委会164 II-15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子长县文体事业局旬邑唢呐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5 II-16 高陵洞箫艺术高陵县文化馆166 II-17 吴起弹口弦吴起县文化馆167 II-18 延长曲颈琵琶延长县文化馆168 II-19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定边县文体事业局民间舞蹈(14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9 III-26 鼓舞西山刁鼓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韩城黄河阵鼓韩城市文化馆华阴素鼓华阴市图书馆志丹羊皮扇鼓志丹县文体事业局黄龙猎鼓黄龙县文化馆洛川对面锣鼓洛川县文化馆合阳撂锣合阳县文体事业局西乡打锣镲西乡县文化馆170 III-27 龙舞勉县五节龙勉县文化馆三原老龙三原县文化馆171 III-28 潼关南街背芯子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2 III-29 潼关踩高跷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3 III-30 绥德踢场子绥德县文化馆174 III-31 潼关古战船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5 III-32 吴堡水船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6 III-33 贯溪地围子西乡县文化馆177 III-34 石泉火狮子石泉县文化旅游局178 III-35 安康彩莲船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179 III-36 蜀河双彩车旬阳县文化馆180 III-37 泾河竹马泾阳县文体局181 III-38 吴起铁鞭舞吴起县文化馆182 III-39 东寨十八罗汉三原县文化馆传统戏剧(3项)曲艺(4项)杂技与竞技(2项)民间美术(10项)传统手工技艺(30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13项)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0Ⅰ-19仓颉造字传说长安仓颉造字传说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仓颉传说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251Ⅰ-20 寒窑传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分公司252Ⅰ-21古豳国传说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3Ⅰ-22炎帝传说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254Ⅰ-23宝塔山的传说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5Ⅰ-24张骞传说城固县文化馆256Ⅰ-25沉香传说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音乐(共计9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7Ⅱ-20埙乐艺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中国埙文化学会258Ⅱ-21陕北混源道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259Ⅱ-22户县北乡锣鼓户县文化馆260Ⅱ-23周至镇殿八卦锣鼓周至县文化馆261Ⅱ-24陇州小调陇县文化馆262Ⅱ-25唢呐合阳民间唢呐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巴唢呐镇巴县文化馆263Ⅱ-26韩城围鼓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4Ⅱ-27神木二人台神木县文化馆265Ⅱ-28汉中孝歌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共计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66Ⅲ-40唐代乐舞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67Ⅲ-41周至龙灯周至县文化馆268Ⅲ-42田市八仙鼓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9Ⅲ-43南留锣鼓大荔县文化馆270Ⅲ-44霸王鞭定边霸王鞭定边县文化馆靖边霸王鞭靖边县文化馆271Ⅲ-45保宁堡老秧歌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2Ⅲ-46鄜州飞锣富县文化馆273Ⅲ-47黄陵抬鼓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274Ⅲ-48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略阳县文化馆275Ⅲ-49排灯舞铜川市印台区印台乡人民政府传统戏剧(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76Ⅳ-26陕西杖头木偶戏陕西演艺集团民间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77Ⅳ-27眉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78Ⅳ-28泾阳木偶泾阳县泾河艺术团279Ⅳ-29朱王秧歌剧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0Ⅳ-30旬阳八步景旬阳县文化馆281Ⅳ-31宜川蒲剧宜川县文化馆282Ⅳ-32商州皮影戏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曲艺(共计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3Ⅴ-20陕西快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284Ⅴ-21旬邑咪子戏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5Ⅴ-22安康曲子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286Ⅴ-23眉县曲子眉县文化馆287Ⅴ-24漫川大调山阳县剧团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8Ⅵ-4甘水坊高空耍狮子户县文化馆289Ⅵ-5李式太极拳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290Ⅵ-6秋千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富平县文化馆南社秋千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91Ⅵ-7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华县赤水镇郭村三组同洋州292Ⅵ-8柳池芯子澄城县文化馆293Ⅵ-9洛南担芯子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美术(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94Ⅶ-21汉中民间木版图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南郑县文化馆295Ⅶ-22剪纸周至剪纸周至县文化馆朝邑剪纸大荔县文化馆佳县剪纸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靖边剪纸靖边县文化馆绥德剪纸绥德县文化馆延长剪纸延长县文化馆296Ⅶ-23大荔刺绣大荔县文化馆297Ⅶ-24面花合阳面花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川面花洛川县文化馆298Ⅶ-25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299Ⅶ-26黄陵木雕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300Ⅶ-27东龙山狗娃咪泥哨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传统技艺(共计4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01VIII-62西安陈氏世家金银饰器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2VIII-63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3VIII-64户县民间缯鼓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4VIII-65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5VIII-66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6VIII-67周至三多堂纸扎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7VIII-68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泾阳县兴隆镇侯庄村川西组308VIII-69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杨陵区杨村乡杨凌新声乐器有限公司309VIII-70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10VIII-71绥德寨山柳编技艺绥德县文化馆311VIII-72铁水打花技艺米脂县文化馆312VIII-73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神木县文化馆313VIII-74延安木器装饰雕刻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4VIII-75陕北编席技艺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315VIII-76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洋县文化馆316VIII-77洋县龙亭蔡家灯影制作技艺洋县文化馆317VIII-78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南郑县文化馆318VIII-79商南草鞋制作技艺商南县文化馆319VIII-80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丹凤县文化馆320VIII-81挂面制作技艺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佳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1VIII-82神仙豆腐制作技艺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322VIII-83蜀河“八大件”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旬阳县文化馆323VIII-84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紫阳县茶业协会324VIII-85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城固县文化馆325VIII-86佛坪神仙豆腐制作技艺佛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6VIII-87志丹糜子黄酒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7VIII-88志丹羊肉剁荞面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8VIII-89吴起米酒酿造技艺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9VIII-90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0VIII-91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1VIII-92榆林拼三鲜制作技艺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2VIII-93岐山农家醋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33VIII-94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岐山县文化馆334VIII-95古太酒酿造技艺眉县文化馆335VIII-96凤翔豆花泡馍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336VIII-97大荔带把肘子制作技艺大荔县文化馆337VIII-98陕西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8VIII-99石灰窑水晶饼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9VIII-100渭南时辰包子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0VIII-101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三原县文化馆341VIII-102砖茶制作技艺泾阳砖茶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茯砖茶制作技艺咸阳市沣东镇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342VIII-103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制作技艺咸阳市秦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3VIII-104泾阳水盆羊肉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友军水盆羊肉餐饮有限公司344VIII-105中华老字号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及清真小吃制作技艺西安贾三清真灌汤包子馆345VIII-106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西安唐博相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传统医药(共计3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46Ⅸ-6杨氏一指诊脉技艺杨凌一宁中医药研究所347Ⅸ-7针挑治疗扁桃体炎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8Ⅸ-8史氏腰椎间盘整复手法汉中市穆长宁。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来龙去脉作者:天田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11期“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我在陕北采访时得知这是民歌手刘燕平十九岁时唱响的一首民歌。
1951年,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正在青海为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部队和民工演出的刘燕平,被选定为西北演出团的歌手,在奔赴北京的火车上,她和同行的陈若飞以采风收集的原始资料为基础,编写了这首陕北民歌《兰花花》。
与许多来自民间的小曲一样,这首吟咏兰花花的歌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光是收集到的词就有近百段,而各段之间却无必然联系,全凭歌者信手拈来,唱的就是情调。
经过他们的选择、归纳和整理,又在旋律变化、表现处理上反复琢磨,再通过一遍遍吟唱,一首有故事、有情节的叙事民歌伴着驰行的列车有了新的生命与模样。
到了北京,伴奏还没有着落,刘燕平急中生智,请来了延安鲁艺的老熟人——作曲家刘炽。
演出当天,刘炽隐身于侧幕,用一根竹笛伴奏完整首曲子,一曲唱罢,掌声如潮。
会演完毕,刘燕平当即被选去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并载誉而归。
之后,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团的成员,她又在历时一年的东欧八国巡回演出中,把《兰花花》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在捷克举行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让东欧听众感受到中国民歌的魅力。
当时,一个有趣的反馈是:1953年,罗马尼亚部队歌舞团访华演出,带来的唯一一首中国歌曲就是《兰花花》。
刘燕平是在延安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十岁那年,其父八路军总部和一二○师高级参议、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刘杰三,在延安开参议会期间将她从家乡绥德带到了延安,投入了革命的怀抱。
三年后,刘燕平被调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不仅在上演的剧目中担任角色,而且和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行军,参加战地医院的救护与服务。
作家王汶石在观看了刘燕平十三岁时于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的阴险毒辣、残暴伪善的黄母后,对其大为赞赏。
十五岁那年,她又成功扮演了剧中善良憨厚的王大婶。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目录: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共计145项,序号前标注“★”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间音乐(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Ⅰ—1 西安鼓乐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Ⅰ—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市蓝田县3 Ⅰ—3 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4 Ⅰ—4 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5 Ⅰ—5 陕北民歌延安市、榆林市6 Ⅰ—6 绥米唢呐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7 Ⅰ—7 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市佳县8 Ⅰ—8 镇巴民歌汉中市镇巴县9 Ⅰ—9 洋县佛教音乐汉中市洋县10 Ⅰ—10 旬阳民歌安康市旬阳县★11Ⅰ—11 紫阳民歌安康市紫阳县12 Ⅰ—12 商洛民歌商洛市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3 Ⅱ—1 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14 Ⅱ—2 黄帝传说故事延安市黄陵县民间舞蹈(2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5 Ⅲ—1 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16 Ⅲ—2 周至牛斗虎西安市周至县17 Ⅲ—3 渭旗锣鼓西安市周至县18 Ⅲ—4 牛拉鼓咸阳市19 Ⅲ—5 蛟龙转鼓咸阳市乾县20 Ⅲ—6 高跷赶犟驴宝鸡市眉县21 Ⅲ—7 岐山转鼓宝鸡市岐山县22 Ⅲ—8 千阳八打棍宝鸡市千阳县23 Ⅲ—9 花苫鼓渭南市24 Ⅲ—10 韩城行鼓韩城市25 Ⅲ—11 洪拳鼓渭南市澄城县26 Ⅲ—12 老庙老鼓渭南市富平县27 Ⅲ—13 华州背花鼓渭南市华县28 Ⅲ—14 东雷上锣鼓渭南市合阳县★29Ⅲ—15 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县30 Ⅲ—16 壶口斗鼓延安市宜川县31 Ⅲ—17 宜川胸鼓延安市宜川县★32Ⅲ—18 洛川蹩鼓延安市洛川县33 Ⅲ—19 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县34 Ⅲ—20 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县35 Ⅲ—21 黄陵老秧歌延安市黄陵县★36Ⅲ—22 陕北秧歌(绥德)榆林市绥德县37 Ⅲ—23 靖边跑驴榆林市靖边县38 Ⅲ—24 横山老腰鼓榆林市横山县传统戏剧(2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Ⅳ—1 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41 Ⅳ—2 眉户曲子戏西安市户县★42Ⅳ—3 弦板腔咸阳市乾县43 Ⅳ—4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市千阳县★44Ⅳ—5 华县皮影戏渭南市45 Ⅳ—6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46Ⅳ—7 华阴老腔渭南市华阴市47 Ⅳ—8 华阴迷胡渭南市华阴市★48Ⅳ—9 阿宫腔渭南市富平县★49Ⅳ—10 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市合阳县50 Ⅳ—11 合阳跳戏渭南市合阳县51 Ⅳ—12 华州秧歌戏渭南市华县52 Ⅳ—13 同州梆子渭南市大荔县53 Ⅳ—14 府谷二人台榆林市府谷县★54Ⅳ—15 汉调桄桄汉中市55 Ⅳ—16 端公戏汉中市57 Ⅳ—18 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58 Ⅳ—19 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59 Ⅳ—20 弦子腔安康市平利县★60Ⅳ—21 商洛花鼓商洛市61 Ⅳ—22 镇安花鼓商洛市镇安县曲艺(1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62 Ⅴ—1 关中道情西安市63 Ⅴ—2 周至道情西安市周至县64 Ⅴ—3 西府道情宝鸡市65 Ⅴ—4 西府曲子宝鸡市66 Ⅴ—5 韩城秧歌韩城市★67Ⅴ—6 陕北说书延安市68 Ⅴ—7 陕北道情延安市★69Ⅴ—8 榆林小曲榆林市70 Ⅴ—9 清涧道情榆林市清涧县71 Ⅴ—10 汉中曲子汉中市72 Ⅴ—11 镇巴渔鼓汉中市镇巴县73 Ⅴ—12 春倌说春汉中市南郑县74 Ⅴ—13 洛南静板书商洛市洛南县75 Ⅴ—14 柞水渔鼓商洛市柞水县76 Ⅴ—15 镇安渔鼓商洛市镇安县竞技(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7 Ⅵ—1 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8 Ⅶ—1 西秦刺绣宝鸡市79 Ⅶ—2 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80Ⅶ—3 凤翔木版年画宝鸡市凤翔县★81Ⅶ—4 凤翔泥塑宝鸡市凤翔县82 Ⅶ—5 澄城刺绣渭南市澄城县★83Ⅶ—6 安塞剪纸延安市安塞县84 Ⅶ—7 安塞民间绘画延安市安塞县85 Ⅶ—8 黄陵面花延安市黄陵县86 Ⅶ—9 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市定边县87 Ⅶ—10 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传统手工技艺(3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88 Ⅷ—1 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西安市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89 Ⅷ—2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西安市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0 Ⅷ—3 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市91 Ⅷ—4 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市92 Ⅷ—5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市长安区。
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目录: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共计145项,序号前标注“★”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间音乐(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Ⅰ—1西安鼓乐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Ⅰ—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市蓝田县3Ⅰ—3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4Ⅰ—4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5Ⅰ—5陕北民歌延安市、榆林市6Ⅰ—6绥米唢呐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7Ⅰ—7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市佳县8Ⅰ—8镇巴民歌汉中市镇巴县9Ⅰ—9洋县佛教音乐汉中市洋县10Ⅰ—10旬阳民歌安康市旬阳县★11Ⅰ—11紫阳民歌安康市紫阳县12Ⅰ—12商洛民歌商洛市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3Ⅱ—1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14Ⅱ—2黄帝传说故事延安市黄陵县民间舞蹈(2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5Ⅲ—1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16Ⅲ—2周至牛斗虎西安市周至县17Ⅲ—3渭旗锣鼓西安市周至县18Ⅲ—4牛拉鼓咸阳市19Ⅲ—5蛟龙转鼓咸阳市乾县20Ⅲ—6高跷赶犟驴宝鸡市眉县21Ⅲ—7岐山转鼓宝鸡市岐山县22Ⅲ—8千阳八打棍宝鸡市千阳县23Ⅲ—9花苫鼓渭南市24Ⅲ—10韩城行鼓韩城市25Ⅲ—11洪拳鼓渭南市澄城县26Ⅲ—12老庙老鼓渭南市富平县27Ⅲ—13华州背花鼓渭南市华县28Ⅲ—14东雷上锣鼓渭南市合阳县★29Ⅲ—15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县30Ⅲ—16壶口斗鼓延安市宜川县31Ⅲ—17宜川胸鼓延安市宜川县★32Ⅲ—18洛川蹩鼓延安市洛川县33Ⅲ—19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县34Ⅲ—20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县35Ⅲ—21黄陵老秧歌延安市黄陵县★36Ⅲ—22陕北秧歌(绥德)榆林市绥德县37Ⅲ—23靖边跑驴榆林市靖边县38Ⅲ—24横山老腰鼓榆林市横山县39Ⅲ—25安康小场子安康市传统戏剧(2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Ⅳ—1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41Ⅳ—2眉户曲子戏西安市户县★42Ⅳ—3弦板腔咸阳市乾县43Ⅳ—4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市千阳县★44Ⅳ—5华县皮影戏渭南市45Ⅳ—6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46Ⅳ—7华阴老腔渭南市华阴市47Ⅳ—8华阴迷胡渭南市华阴市★48Ⅳ—9阿宫腔渭南市富平县★49Ⅳ—10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市合阳县50Ⅳ—11合阳跳戏渭南市合阳县51Ⅳ—12华州秧歌戏渭南市华县52Ⅳ—13同州梆子渭南市大荔县53Ⅳ—14府谷二人台榆林市府谷县★54Ⅳ—15汉调桄桄汉中市55Ⅳ—16端公戏汉中市★56Ⅳ—17汉调二黄安康市57Ⅳ—18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58Ⅳ—19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59Ⅳ—20弦子腔安康市平利县★60Ⅳ—21商洛花鼓商洛市61Ⅳ—22镇安花鼓商洛市镇安县曲艺(1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62Ⅴ—1关中道情西安市63Ⅴ—2周至道情西安市周至县64Ⅴ—3西府道情宝鸡市65Ⅴ—4西府曲子宝鸡市66Ⅴ—5韩城秧歌韩城市★67Ⅴ—6陕北说书延安市68Ⅴ—7陕北道情延安市★69Ⅴ—8榆林小曲榆林市70Ⅴ—9清涧道情榆林市清涧县71Ⅴ—10汉中曲子汉中市72Ⅴ—11镇巴渔鼓汉中市镇巴县73Ⅴ—12春倌说春汉中市南郑县74Ⅴ—13洛南静板书商洛市洛南县75Ⅴ—14柞水渔鼓商洛市柞水县76Ⅴ—15镇安渔鼓商洛市镇安县竞技(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7Ⅵ—1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8Ⅶ—1西秦刺绣宝鸡市79Ⅶ—2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80Ⅶ—3凤翔木版年画宝鸡市凤翔县★81Ⅶ—4凤翔泥塑宝鸡市凤翔县82Ⅶ—5澄城刺绣渭南市澄城县★83Ⅶ—6安塞剪纸延安市安塞县84Ⅶ—7安塞民间绘画延安市安塞县85Ⅶ—8黄陵面花延安市黄陵县86Ⅶ—9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市定边县87Ⅶ—10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传统手工技艺(3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88Ⅷ—1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西安市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89Ⅷ—2中华老字号同盛祥西安市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0Ⅷ—3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市91Ⅷ—4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市92Ⅷ—5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市长安区93Ⅷ—6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4Ⅷ—7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5Ⅷ—8阎良核雕技艺西安市阎良区96Ⅷ—9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西安市户县97Ⅷ—10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市周至县98Ⅷ—11中华老字号张记馄饨制作技艺咸阳市99Ⅷ—12中华老字号西凤酒酿造技艺宝鸡市100Ⅷ—13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1Ⅷ—14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2Ⅷ—15凤翔草编技艺宝鸡市凤翔县★103Ⅷ—16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市澄城县104Ⅷ—17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市大荔县105Ⅷ—18蒲城杆火技艺渭南市蒲城县106Ⅷ—19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市华县107Ⅷ—20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市合阳县108Ⅷ—21杜康酒酿造技艺渭南市白水县109Ⅷ—22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马金财★110Ⅷ—23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市111Ⅷ—24吴起泥塑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2Ⅷ—25吴起糜粘画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3Ⅷ—26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延安市甘泉县114Ⅷ—27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市绥德县115Ⅷ—28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市洋县116Ⅷ—29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市洋县117Ⅷ—30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汉中市洋县118Ⅷ—31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汉中市宁强县核桃馍制作技艺民俗(2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19Ⅸ—1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西安市长安区120Ⅸ—2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西安市长安区121Ⅸ—3骊山女娲风俗西安市临潼区122Ⅸ—4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市临潼区123Ⅸ—5户县社火西安市户县124Ⅸ—6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西安市户县125Ⅸ—7长武道场咸阳市长武县★126Ⅸ—8宝鸡民间社火宝鸡市127Ⅸ—9炎帝陵祭典宝鸡市渭滨区128Ⅸ—10陇州社火宝鸡市陇县129Ⅸ—11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市130Ⅸ—12东庄神楼韩城市131Ⅸ—13东峪孝歌渭南市华县132Ⅸ—14铁里芯子渭南市华县133Ⅸ—15尧山圣母庙会渭南市蒲城县134Ⅸ—16蒲城血故事特技渭南市蒲城县135Ⅸ—17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渭南市白水县136Ⅸ—18药王山庙会铜川市137Ⅸ—19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铜川市印台区138Ⅸ—20耀州火亭子铜川市耀州区★139Ⅸ—21黄帝陵祭典延安市黄陵县140Ⅸ—22延川小程村原生态民俗文化延安市延川县141Ⅸ—23白云山庙会榆林市佳县142Ⅸ—24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汉中市洋县143Ⅸ—25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汉中市勉县144Ⅸ—26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市汉滨区145Ⅸ—27延安老醮会王宁宇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1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46 I-3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武功县文化馆147 I-4 柳毅传书长武县文体旅游局148 I-5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咸阳凯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49 I-6 吹箫引凤传说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150 I-7 韩城古门楣题字罗建民(渭南市)151 I-8 劈山救母传说华阴市图书馆152 I-9 烂柯山传说洛川县文化馆153 I-10 美水泉传说甘泉县文化馆154 I-11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55 I-12 龙安茶传说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56 I-13 药王孙思邈传说铜川市耀州区文化馆157 I-14 孟姜女传说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158 I-15 仓颉造字传说洛南县文化馆159 I-16 花木兰传说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160 I-17 陕南歌谣(包括红军歌谣)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161 I-18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民间音乐(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2 II-13 民歌凤县民歌凤县文化馆黄陵民歌黄陵县文体事业局靖边信天游靖边县文体事业局泾河号子泾阳县文体广电局汉江号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康花鼓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神木酒曲神木县文体事业局163 II-14 民间鼓吹乐澄城鼓吹乐艺术澄城县文化馆秦汉战鼓黄建民(咸阳市)监军战鼓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威风战鼓眉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五圆鼓合阳县文体事业局韩城“谏公”鼓吹乐韩城市西庄镇杨村村委会164 II-15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子长县文体事业局旬邑唢呐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5 II-16 高陵洞箫艺术高陵县文化馆166 II-17 吴起弹口弦吴起县文化馆167 II-18 延长曲颈琵琶延长县文化馆168 II-19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定边县文体事业局民间舞蹈(14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9 III-26 鼓舞西山刁鼓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韩城黄河阵鼓韩城市文化馆华阴素鼓华阴市图书馆志丹羊皮扇鼓志丹县文体事业局黄龙猎鼓黄龙县文化馆洛川对面锣鼓洛川县文化馆合阳撂锣合阳县文体事业局西乡打锣镲西乡县文化馆170 III-27 龙舞勉县五节龙勉县文化馆三原老龙三原县文化馆171 III-28 潼关南街背芯子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2 III-29 潼关踩高跷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3 III-30 绥德踢场子绥德县文化馆174 III-31 潼关古战船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5 III-32 吴堡水船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6 III-33 贯溪地围子西乡县文化馆177 III-34 石泉火狮子石泉县文化旅游局178 III-35 安康彩莲船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179 III-36 蜀河双彩车旬阳县文化馆180 III-37 泾河竹马泾阳县文体局181 III-38 吴起铁鞭舞吴起县文化馆182 III-39 东寨十八罗汉三原县文化馆传统戏剧(3项)曲艺(4项)杂技与竞技(2项)民间美术(10项)传统手工技艺(30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13项)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0Ⅰ-19仓颉造字传说长安仓颉造字传说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仓颉传说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251Ⅰ-20 寒窑传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分公司252Ⅰ-21古豳国传说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3Ⅰ-22炎帝传说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254Ⅰ-23宝塔山的传说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5Ⅰ-24张骞传说城固县文化馆256Ⅰ-25沉香传说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音乐(共计9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7Ⅱ-20埙乐艺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中国埙文化学会258Ⅱ-21陕北混源道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259Ⅱ-22户县北乡锣鼓户县文化馆260Ⅱ-23周至镇殿八卦锣鼓周至县文化馆261Ⅱ-24陇州小调陇县文化馆262Ⅱ-25唢呐合阳民间唢呐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巴唢呐镇巴县文化馆263Ⅱ-26韩城围鼓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4Ⅱ-27神木二人台神木县文化馆265Ⅱ-28汉中孝歌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共计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66Ⅲ-40唐代乐舞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67Ⅲ-41周至龙灯周至县文化馆268Ⅲ-42田市八仙鼓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9Ⅲ-43南留锣鼓大荔县文化馆270Ⅲ-44霸王鞭定边霸王鞭定边县文化馆靖边霸王鞭靖边县文化馆271Ⅲ-45保宁堡老秧歌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2Ⅲ-46鄜州飞锣富县文化馆273Ⅲ-47黄陵抬鼓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274Ⅲ-48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略阳县文化馆275Ⅲ-49排灯舞铜川市印台区印台乡人民政府传统戏剧(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76Ⅳ-26陕西杖头木偶戏陕西演艺集团民间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77Ⅳ-27眉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78Ⅳ-28泾阳木偶泾阳县泾河艺术团279Ⅳ-29朱王秧歌剧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0Ⅳ-30旬阳八步景旬阳县文化馆281Ⅳ-31宜川蒲剧宜川县文化馆282Ⅳ-32商州皮影戏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曲艺(共计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3Ⅴ-20陕西快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284Ⅴ-21旬邑咪子戏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5Ⅴ-22安康曲子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286Ⅴ-23眉县曲子眉县文化馆287Ⅴ-24漫川大调山阳县剧团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8Ⅵ-4甘水坊高空耍狮子户县文化馆289Ⅵ-5李式太极拳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290Ⅵ-6秋千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富平县文化馆南社秋千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91Ⅵ-7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华县赤水镇郭村三组同洋州292Ⅵ-8柳池芯子澄城县文化馆293Ⅵ-9洛南担芯子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美术(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94Ⅶ-21汉中民间木版图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南郑县文化馆295Ⅶ-22剪纸周至剪纸周至县文化馆朝邑剪纸大荔县文化馆佳县剪纸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靖边剪纸靖边县文化馆绥德剪纸绥德县文化馆延长剪纸延长县文化馆296Ⅶ-23大荔刺绣大荔县文化馆297Ⅶ-24面花合阳面花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川面花洛川县文化馆298Ⅶ-25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299Ⅶ-26黄陵木雕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300Ⅶ-27东龙山狗娃咪泥哨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传统技艺(共计4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01VIII-62西安陈氏世家金银饰器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2VIII-63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3VIII-64户县民间缯鼓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4VIII-65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5VIII-66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6VIII-67周至三多堂纸扎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7VIII-68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泾阳县兴隆镇侯庄村川西组308VIII-69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杨陵区杨村乡杨凌新声乐器有限公司309VIII-70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10VIII-71绥德寨山柳编技艺绥德县文化馆311VIII-72铁水打花技艺米脂县文化馆312VIII-73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神木县文化馆313VIII-74延安木器装饰雕刻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4VIII-75陕北编席技艺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315VIII-76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洋县文化馆316VIII-77洋县龙亭蔡家灯影制作技艺洋县文化馆317VIII-78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南郑县文化馆318VIII-79商南草鞋制作技艺商南县文化馆319VIII-80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丹凤县文化馆320VIII-81挂面制作技艺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佳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1VIII-82神仙豆腐制作技艺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322VIII-83蜀河“八大件”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旬阳县文化馆323VIII-84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紫阳县茶业协会324VIII-85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城固县文化馆325VIII-86佛坪神仙豆腐制作技艺佛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6VIII-87志丹糜子黄酒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7VIII-88志丹羊肉剁荞面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8VIII-89吴起米酒酿造技艺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9VIII-90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0VIII-91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1VIII-92榆林拼三鲜制作技艺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2VIII-93岐山农家醋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33VIII-94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岐山县文化馆334VIII-95古太酒酿造技艺眉县文化馆335VIII-96凤翔豆花泡馍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336VIII-97大荔带把肘子制作技艺大荔县文化馆337VIII-98陕西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8VIII-99石灰窑水晶饼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9VIII-100渭南时辰包子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0VIII-101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三原县文化馆341VIII-102砖茶制作技艺泾阳砖茶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茯砖茶制作技艺咸阳市沣东镇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342VIII-103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制作技艺咸阳市秦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3VIII-104泾阳水盆羊肉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友军水盆羊肉餐饮有限公司344VIII-105中华老字号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及清真小吃制作技艺西安贾三清真灌汤包子馆345VIII-106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西安唐博相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传统医药(共计3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46Ⅸ-6杨氏一指诊脉技艺杨凌一宁中医药研究所347Ⅸ-7针挑治疗扁桃体炎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8Ⅸ-8史氏腰椎间盘整复手法汉中市穆长宁。
陕北民间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茶余饭后,当你漫步在榆林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就会听到一曲赏心悦目的丝弦之声,悠
悠扬扬,如闺阁惜春,缠绵委婉;如愤世嫉俗,哀怨低吟;如窃窃私语,脉脉温情;如悲天
悯人,酣畅淋漓……这就是古城塞上的一朵音乐奇葩——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系流行于榆林城
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取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
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现在演奏
时也加二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
风味。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
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
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成为陕北民
间音乐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沙海绿洲里的一泓甘泉”。曾在1953年、1957年、1960年、
1982年、2005年、2006年六度参加陕西、全国、北京、天津的汇演和应邀演出,多次
获奖。毛泽东还饶有兴致地听了榆林小曲《进兰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
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教授多次来榆采访,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拍摄
报道。2006年,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奖赛上,由王青、叶万秀、叶润祥、赵忠林、白君兰、王艳、
刘生奎等8位榆林小曲艺人演奏演唱的榆林小曲——《九连环》摘得该赛唯一的金奖,这
也是榆林小曲获得的最高奖项。
榆林小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由于它融进了南北民歌的特点。原来榆林曾经是兵家要地,
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从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
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的阴柔之美,从
而开创了“南腔北调”合二为一的独特艺术。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区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表演者多为城市手工业者,
其演唱形式历来以自我娱乐为目的,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每遇茶余饭
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前往参加演唱,特别于假日或节日聚会演出更多。城内年纪稍长的居
民,大都能唱它一两段以自娱。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求生的职业艺人。除了自娱
性质的演唱活动外,长期以来,它和当地民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
辰寿诞、喜庆节日,当地群众都有约请小曲艺人到家演唱的习俗。在这种场合,有时艺人自
献绝技,有时主家点曲。不论在哪种礼仪之中的演唱,对优秀的艺人,主人还要给披红挂彩,
以示奖励。
小曲分小调、中调、大调、曲牌四部分,极富表现力。小曲的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
活,不化妆、不表演,也不用任何道具,演唱者还多兼敲击瓷碟。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
奏一两首乐器乐曲牌,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唱。
榆林小曲委婉细腻,含蓄优雅,词藻华丽,韵味无穷,现有传统曲调50余首,在长期
的演唱活动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种流派,一派是讲究声音的纯实婉转、圆润和流畅,对
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另一派则突出顿、断刚、柔,很强调归韵。
榆林小曲的唱词内容,以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的为多,有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
作品,有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的生活(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不仅刻划青
楼之恨、尼庵之苦(如《妓女告状》《小尼姑》),还鲜明生动地表现民俗风情(《放风筝》《戏
秋千》《偷红鞋》),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
等。总之,榆林小曲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各种生活侧面,具有浓郁的里巷之曲的
特点。与流行在山区、农村的那些质朴粗犷的陕北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榆林小曲的唱词
结构,多段联缀者甚多,篇幅大小差距甚大。长段曲目有几十段词构成的,如《害娃娃》有
四十段,而短小曲目如《供月光》仅有四段。
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遣词用字,
又有当地方言土语。这是在其它歌唱民间艺术中较少见的。如在《姐妹拌嘴》中就有:
“妹子颇厌烦,斜倚靠在玉栏杆;骂声泼子你好大胆;春景天景物新鲜;金镯响玉腕;
香风飘起在云端。”
“什么情人什么汉;人儿虽小你话又残;慢就是你把你的母亲见;我劝你们二人好好相
与各自嫁男。”
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曲种,均以榆林城内方言演唱。榆林小曲这一地方民间曲种特点的形
成,除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及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的直接影响外,语言习惯及其方言、
语音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