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当n 3时, f (3) 3 (3 3) 0.而三角形没有对角线 , 2 命题成立.
(2)假设当n k时命题成立,即凸k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 1 f (k ) k (k 3)(k 3).当n k 1时, k 1边形是在k边形的基础上 2 增加了一边, 增加了一个顶点 Ak 1 , 增加的对角线条数是顶 点Ak 1与 不相邻顶点连线再加上 原k边形的一边A1 Ak , 增加的对角线条数为 (k 2) 1 k 1
P50习题4.1第6题 : 平面上有n条直线, 其中任意两条都相 交, 任意三条不共点 , 这些直线把平面分成多 少个区域? 证明你的结论
n2 n 2 解 : 这样的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的区 域数目为f (n) 2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 1时, 一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两 部分, f (1) 2, n 1时命题成立 .
特别提示: 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关键是“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在证 题的过程中,归纳推理一定要起到条件的作用,即证明 n=k+1成立时必须用到归纳递推这一条件.
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
例2.平面上有n(n N , n 3)个点, 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 同一条直线上 , 过这些点中任意两点作 直线, 这样的直线 共有多少条? 证明你的结论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分两个步骤,两者缺一不可.
(1)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 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一步中,只需验证命题结论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验证命题对几个正整数成立. (2)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推理的依据.仅有第二步而没有第 一步,则失去了递推的基础;而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就可 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第一步,我们无法递推下去,所 以我们无法判断命题对n0+1,n0+2,…,是否正确. 在第二步中,n=k命题成立,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而n=k+1 时的情况则有待利用命题的已知条件,公理,定理,定义加以证 明. 完成一,二步后,最后对命题做一个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