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工程1-1
- 格式:pptx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5
教学大纲汽车运用工程原为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的专业主干课程,其特点是将汽车理论与汽车运用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其中汽车运用工程I是交通运输类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土建)的专业基础课,而汽车运用工程II则是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
因此,教学大纲分成I和II两部分。
另外,汽车市场营销、在用汽车评估、机动车保险也是汽车运用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限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讲授。
这三章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供读者自学或参考。
汽车运用工程 I(汽车理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是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为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分析汽车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指出正确设计、合理使用汽车以及科学有效地试验汽车的基本途径。
三、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绪论汽车运用工程I的研究内容;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及评价。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二章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变速器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典型制动过程;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基本概念;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01409修订)课程名称:汽车运用工程(英文): 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专升本学时:64 学分:4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1、课程作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到汽车在行驶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使用车辆,以较低的消耗充分发挥汽车的使用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2、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使学生获得汽车运用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以及行驶安全性等性能指标,了解汽车的主要排放指标,了解汽车在不同气候和道路条件下行驶使用性能的化,为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毕业后从事汽车技术使用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4、课程类型:专业课5、先修课程:汽车构造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1、实验实验、实习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实习项目和要求如下:2.课程设计(包括综合实践)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掌握汽车几大评价指标中的某种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全过程。
课程设计题目类型:某某汽车动力性指标计算;设计内容:1.选定动力性计算时所需的参数2. 确定发动机外特性曲线3、计算最高车速4、计算最大爬坡度5、计算最大加速度三、学时分配表四、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参考理论教学的要求,理论教学的重点即是考核的考察点。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3.考试时间:90分钟4.试卷结构:题型包括:填空20%、判断题20%、名词术语20%和计算或问答题40%。
题目难易比例为1:3.五、课程参考资料1.教材:《汽车运用工程》,高延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7月第3版2.参考书:《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汽车运用工程(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410067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交通工程学,载运工具概论适用专业:交通工程教材:《汽车运用工程》,潘公宇,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汽车运用工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选修课。
本课程研究、讨论用现代先进理论及技术对汽车正确合理运用,进行有效技术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技术可能和使用可靠条件下,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充分发挥其工作性能,从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减少污染及损耗,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运输成本的高效低耗安全优质运行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措施。
(二)课程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用现代先进理论及技术对汽车正确合理运用,进行有效技术管理;1.2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充分发挥其工作性能;3掌握降低运输成本的高效低耗安全优质运行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措施。
2.能力与素质方面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归纳能力,能对汽车运用的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行分析;2.2熟悉汽车的构成与功能,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3具有系统工程的思想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团队合作。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4, 3-1, 4-1和12-2o.毕业要求1-4: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汽车运用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1.毕业耍求3-1.能够对复杂汽车运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解决方案。
2.毕业要求4-1.能够对相应问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
3.毕业要求12-2.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第一章汽车运用基础(-)课程内容1.汽车运用条件(气候条件,道路条件,汽车高速公路使用条件,运输条件等);.汽车运行工况(汽车运行工况调查,汽车运行工况分析);2•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容载量,汽车质量利用,汽车使用方便性,出车迅速性等)。
1.汽车使用条件: 影响汽车完毕运送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
重要涉及气候条件、道路条件、运送条件和汽车安全运营技术条件等。
道路条件的重要特性指标: 1. 道路等级1)按使用任务与交通量分类: (1)高速公路(4车道、6车道、8车道)(2)一级公路(3)二级公路(4)三级公路(5)四级公路2 公路技术特性3. 道路养护水平4.路面养护水平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车运用水汽平:驾驶员的操作水平、运送组织管理水平、汽车保管水平、汽车维修水平、汽车运用材料供应水平。
2.汽车使用性能指标定义: 在一定使用条件下, 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汽车的使用性能。
它是决定汽车运用效率和方便性的结构特性表征汽车容载量, 就是汽车一次所可以装载货品的数量或乘坐旅客的人数。
汽车容载量与汽车的装载质量、车厢尺寸、货品密度、座位数和站立乘客的地板面积等有关。
比装载质量、装载质量运用系数表征了汽车结构对各种货品需要的适应能力。
它决定了某车型装载何种货品可以装满车厢, 或充足地运用汽车的所有装载能力。
质量运用系数(或整备质量运用系数) 评价汽车质量运用的优劣紧凑性是评价汽车外形尺寸合理运用的指标。
它影响汽车操纵轻便性、机动性、受约束条件下通过性以及停车面积等。
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较其它车辆规定有较好的紧凑性。
紧凑性的重要评价指标是汽车长度运用系数、汽车外形面积运用系数以及比容载量面积和体积汽车的机动性评价参数要涉及前外轮最小转弯半径、车辆转弯宽度A.突伸距a和b。
3.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定义: 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毕单位运送工作的能力。
指标: 单位行程的燃料消耗量/100km单位运送工作的燃料消耗量/100t·km平均运营消耗特性, ——有效载荷量反映: 车型, 道路, 交通, 装载, 气候。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实验方法1. 不控制的道路实验2. 控制的道路实验3. 道路循环实验4. 汽车测功机4.润滑油的作用及性能作用:滑润、冷却、洗涤、密封以及防锈发动机润滑油可分为: 汽油机润滑油(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润滑油(柴油机油)内燃机机油质量等级的选用, 重要根据内燃机的工作条件来选择。
名词解释汽车运用工程名词解释汽车运用工程1、汽车的主动力性: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的高低;2、使用经济性:汽车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的最少费用的一种使用性能;3、制动性:汽车在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另外也包括在一定坡道上能够长时间停放的能力;4、操纵稳定性:汽车抵抗力图改变其位置或行驶方向的外界影响的能力;5、通过性: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及无路地带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
6、平顺性:汽车在一般行驶速度范围内行驶时,能保证乘员不会因车身振动而引起不舒服和疲劳的感觉,以及保持所运货物完整无损的性能。
7、汽车运行工况:为研究汽车运行条件的适应性,采用多参数描述的汽车运行状况。
8、汽车使用条件:指影响汽车完成运输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气候、道路、运输条件和汽车安全技术条件、汽车运行技术条件)。
9、滑移率:两个角速度之差除以其中较大者;制动减速率:汽车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负比值;制动距离:在某一车速时从开始踩着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
10、汽车技术状况:定量测得的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和性能参数值的总和。
11、汽车使用寿命:汽车开始使用到不能使用之间的整个时期;12、汽车物理使用寿命,又称为自然使用寿命,是指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在技术上不能按原有用途继续使用为止的时期。
13、汽车经济使用寿命: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使用开始,到单位总费用最低的年限;单位总费用是车辆在使用时期内,折旧费用与该汽车发生的经营费用之和的平均值。
14、汽车技术使用寿命:汽车从全新状态投入生产之后,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原有汽车丧失其使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
15、汽车折旧使用寿命,是指按国家规定或企业规定的折旧率,把汽车总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折旧到接近于零所经历的时期。
16、负荷率:某一相同转速下节气门部分打开时发动机的功率与节气门全开时的功率之比。
第一章:汽车运用基础1、汽车运用条件:影响汽车完成运输工作的各类外界条件,主要包括气候、道路、交通、运输和汽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等。
2、公路5个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
3、汽车运用水平:主要包括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汽车运输组织管理水平、汽车保养维修管理水平及汽车运行材料供应水平等。
4、汽车运行工况:运行过程中汽车各部分的状态参数。
参数主要包括:车速、变速器挡位、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制动频度等。
5、汽车运行工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选择能够反映汽车运行工况的代表性路线,并取得道路资料和交通状况的调查数据;同步测试汽车车速、发动机转速、油耗、节气门开度及挡位使用和变化情况;在调查路线内的累积停车次数和累积制动次数等。
必要时记录交通流情况,如交通量、交通构成等。
6、汽车容载量:汽车能够装载货物的数量或乘坐的旅客人数。
7、汽车质量利用系数:汽车装载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
8、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从出厂开始使用,直至注销为止的总使用时间(或行程)技术使用寿命:汽车运行到完全不可用的状况,在技术上无法恢复(不含更换基础件)其工作能力时总的使用延续期或总行程。
第二章:汽车主要使用性能9、动力性:汽车以最大可能的平均行驶速度运送货物或旅客的能力。
评价指标: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发动机参数: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汽车比功率:发动机最大净功率与汽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之比。
10、燃料经济性: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成单位运输工作量的能力。
11、制动性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抗热衰退性能)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时不发生跑偏、侧滑和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
12、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地面制动力Fxb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Fu,同时又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当Fxb=Fφ时,Fxb为最大值,因此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通过前面一些科目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如果让我们去选购一辆车,如果:想刺激---可以买性能高的车。
想日常上班---可以买性能一般的车。
那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看车性能的好坏呢?常见的汽车用品怎样去选购和使用?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怎么样去使用和管理,这都是我们这门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1 汽车使用性能量标及其适应性汽车使用性能:汽车能适应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汽车使用性能是汽车选型配备的主要依据,是汽车运用的先决条件。
1.1 汽车容量汽车容量是指汽车一次允许运载的最大货物量或乘客人数,它与汽车的装载量、车厢尺寸、货物的密度、座位数和乘客站立的地板面积有关。
载货汽车容量用单位载货量和装载质量利用系数评价。
汽车装载质量越大,越不适用于装载单位容积质量轻的货物,特别是散装货物。
汽车的容量:大型和小型大型车经济效果好。
运距大于12km情况下,装载质量12t以上的货车,运输效率较装载质量4t的货车提高3~4倍,成本下降80%~85%。
1.2 速度性1)动力特性:汽车的动力特性决定了汽车在各种不同行驶阻力道路上行驶的可能速度,动力特性常用动力因数(D)表征。
汽车的动力因数取决于汽车的结构参数,不同型号车辆,只要动力因数相同,便能克服同样的道路阻力和加速阻力当汽车的旋转质量换算系数相同时,便可以产生同样的加速度,产生相同的行驶速度。
动力因数的基础是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因而又常用比功率和比转矩评价汽车的动力性。
比功率———汽车发动机最大功率与汽车总质量之比。
比转矩———汽车发动机最大转矩与汽车总质量之比。
2)最高车速:汽车在水平良好路面上满载行驶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是汽车动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用途的汽车,其最高车速也不同。
轿车:>200km货车:>80km3)汽车的加速能力:用汽车的加速时间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