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2.7有理数的乘法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1
7 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让学生在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4.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教材第49页上方的图及相关内容.【教学说明】通过水位的升高和下降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问题1你能写出下列结果吗?(-3)×4=-12,(-3)×3= ,(-3)×2= ,(-3)×1= ,(-3)×0= .(-3)×(-1)= ,(-3)×(-2)= ,(-3)×(-3)= ,(-3)×(-4)=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计算法则.【归纳结论】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2.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问题2计算:(1)(-4)×5;(2)(-5)×(-7);(3)(-38) ×(-83) ;(4)(-3)×(-13)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学生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归纳结论】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3.倒数的定义问题3 问题2中(3),(4)的结果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学说明】由问题2中(3),(4)两个式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倒数的定义.【归纳结论】如果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那么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倒数,也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数的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而符号不变.)注意:0没有倒数.4.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问题4计算:(1)(-4)×5×(-0.25);(2)(-35) ×(-56) ×(-2).【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与同伴交流,归纳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问:(1)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2)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的相乘,而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计算(-2)×3的结果是()A.-6B.6C.-5D.52.|-5|的倒数是()A.-5B.-1 5C.5D.1 53.绝对值不大于4的所有负整数的积是.4.若|a|=1,|b|=4,且ab<0,则a+b= .5.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2,114,-0.3.6.计算.(1)(-8)×214;(2)45×(-256) ×(-710) ;(3)23×(-54);(4)(-2413)×(-167)×0×43;(5)54×(-1.2)×(-19) ;(6)(-37) ×(-12) ×(-815) .7.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a2b+-23cd的值.8.若a、b是有理数,定义新运算⊗:a⊗b=2ab+1,例如(-3)⊗4=2×(-3)×4+1=-23.试计算:(1)3 ⊗(-5);(2)[2 ⊗(-3)]⊗(-6).【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乘法的掌握情况,为后一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A 2.D 3.24 4.±35.这些数的倒数分别是1,-12,45,-103.6.(1)-42(3)73(3)-56(4)0(5)16(6)-4357.因为a、b互为相反数,所以a+b=0,又c、d互为倒数,所以cd=1,所以原式=02-23×1=-.238.(1)3⊗(-5)=2×3×(-5)+1=-30+1=-29(2)[2⊗(-3)]⊗(-6)=[2×2×(-3)+1]⊗(-6)=(-11)⊗(-6)=2×(-11)×(-6)+1=13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倒数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0”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有理数乘法与有理数加法运算步骤类似,即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第二步确定积的绝对值.应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提升运算能力.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3.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乘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还成立吗?【教学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很容易猜想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也会成立,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归纳结论】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注意:同加法的运算律一样,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2.运算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问题2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交流,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律.问题3 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归纳结论】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一般把①互为倒数的因数,②便于约分的因数,③积为正或末尾产生0的因数先结合起来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不仅要注意把乘积形式a(b+c)转化为ab+ac,也要注意有时候逆用(即把ab+ac转化为a(b+c))会使运算简便.另外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再运用分配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注意:在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3.其他一些简算技巧问题4观察下列各式: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找出规律,再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一些简算技巧.【归纳结论】有时利用发现的规律也能使运算简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5×(-6)=(-6)×5运用的是乘法的律,[(-3)×2]×(-5)=-3×[2×(-5)]运用的是乘法的律.2.计算(-4)×(-91)×(-25)可用乘法的律和律转化成(-91)×[(-4)×(-25)],结果是.4.计算:5.已知:1+2+3+4+…+33=17×33.计算:1-3+2-6+3-9+4-12+…+31-93+32-96+33-99的值.【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交换,结合2.交换,结合,-91005.原式=1+2+3+…+33-3-6-9-…-96-99=17×33-3(1+2+3+…+33)=17×33-3×17×33=17×33×(1-3)=17×33×(-2)=-1122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感受乘法的运算律对于有理数仍然成立,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有疑问的学生还需加强指导.。
2.7 有理数乘法(第1 课时)知识脉络】本章内容主要涉及有理数运算,是初等数学重要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本节有理数乘法,从小处说,它既是有理数加法运算延伸,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有理数除法与乘方运算等有理数运算基础。
从大处说,它是整个初中学段乃至更高学段最基本运算之一,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等等基础。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实际背景和计算中探索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学会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有理数相乘积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情况。
第二课时在运算中归纳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教学要求】有理数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乘法运算。
因此确定“积”符号是本节课应重点解决问题。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 。
在小学里正数与正数相乘.正数与0 相乘运算,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深入学生骨髓,变得天经地义,因为他们可以毫不费劲从生活实例中得到圆满解释。
引入负数后就不同了,“负数与正数相乘”还能用有理数加法来解释,而且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背景,如连续降温等,但“正数与负数相乘” .“负数与负数相乘” •“负数与0相乘”等运算,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理解释。
如果直接将有理数乘法法则告诉学生,经过大量练习,学生也能熟练地掌握运算技巧。
但由于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必然会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链会出现缺口。
因此,法则探索过程是本节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在探究法则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尽可能达到在亲身探究中法则自然流淌而出,让学生触摸到知识源头。
【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
同时,初一学生也具有一定观察. 归纳.猜想. 验证能力。
因此,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具有深厚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