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篇一、前言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
为了深入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京杭大运河实践考察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1. 历史背景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干线。
2. 文化背景京杭大运河沿线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代的运河城市、运河文化、运河传说等,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经济背景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交通干线,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大运河沿线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4. 社会背景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人口众多,社会稳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内容1. 考察运河沿线城市我们先后考察了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枣庄、徐州、宿迁、扬州、南京、杭州等运河沿线城市,了解了大运河对当地城市发展的贡献。
2. 考察运河文化遗址我们参观了运河文化遗址,如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扬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秦淮河等,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
3. 考察运河经济带我们深入了解了运河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
4. 采访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我们采访了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大运河的认识、保护和利用情况。
四、实践成果1. 增强了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的责任感。
2. 拓宽了视野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本次实践活动要求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报告专题报告三: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报告一、京杭大运河概述(一)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拱宸桥,北至北京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6省市,全长l782公里,是当时中国大地上唯一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被视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
历史文献确切记载,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从此以后,勤劳的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不断地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开凿整修。
战国时魏国开鸿沟,三国时曹魏开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孙吴开破岗渎,但这些运河规模都不大也不连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系统。
隋朝统一全国后,从公元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公元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河流,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
北宋建都开封,开凿整治了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北方地区连接起来。
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进一步开凿整治了河北、山东运河河道以南接江淮运河。
直到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以前成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成单线型的大运河,奠定了此后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一条从杭州到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终于完成了。
大运河跨越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多民族的融合和团结、促进南北方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底蕴厚实、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从而形成了独具体系和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后世史学家总结研究的对象。
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探讨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研究对象,从遗产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保障设施、客源市场四个方面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
这为塑造好大运河江苏段的总体区域形象、打造有影响力的省级旅游品牌从而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休闲度假区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论文网/7/view-12975211.htm引言随着2014 年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这条昔日以漕运为主要功能的“黄金水道”获得了成功的转型,世界遗产的美誉使沿线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运河旅游的热潮持续上涨,同时运河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催生了庞大的休闲旅游需求,大运河江苏段的旅游开发将成为沿线城市休闲娱乐的新亮点和居民享受型消费的新选择。
一、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现状(一)遗产资源保护方面大运河江苏段遗产资源丰富,靠运河处分布较密集。
资源的保护现状不同,对遗产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受制于地方经济不发达、保护意识薄弱,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有待改善,保护力度仍需加强,现做出以下简要评价。
1.自然生态资源全长1794千米的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穿越了8个地级市,20余条河道密布其中,南北运河纵横交错,水系分布众多。
目前江苏段水脏,对水环境、水文化影响很大。
运河周边水土流失、河床淤积,运河水体浑浊,运河周围环境恶化,且水系多呈散点分布,未形成完整的水网系统。
此外排水设施也不够完善,人为浪费、破坏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河道进行污水治理、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不同的是,景区周围的运河水质优良,沿岸生态景观较好、物种丰富多样,植被与水面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运河水韵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是体味千百年运河的窗口。
2.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资源江苏段是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高的区段,是国家水运和江苏“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长三角经济重地物资及时中转集散及北煤南运战略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突出。
苏州古运河景观文化探微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
古运河是苏州历史上重要的运河,也是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古运河为中国南方地区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其全长超过1100公里,拥有众多的运河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景观。
由于古运河历经了自古至今几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在现今的苏州,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对于运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对苏州古运河的景观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探讨其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和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以此来展示古运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今天的生活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保护和传承苏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苏州旅游文化、推动苏州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将围绕苏州古运河的景观文化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苏州古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2. 苏州古运河的规划布局和景观特色;3. 苏州古运河的艺术文化和自然文化;4. 苏州古运河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功能。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和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综合方法,对苏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和自然文化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同时,还将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实际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彻底揭示苏州古运河的景观文化内涵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将得到苏州古运河景观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包括其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和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细节。
同时,还将为保护和传承苏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苏州旅游文化、推动苏州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两千多年来,古运河为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市运河南移工程的实施,古运河的运输功能将大大弱化。
作为常州的母亲河,如何运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进一步发挥好古运河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今年6月份以来,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在徐峻范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了部分委员和邀请了有关专委会及部门的负责人,就常州古运河、关河及其他市河水系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研中,委员们听取了市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文化局、旅游局、园林局、水利局、交通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常州段古运河状况,学习考察了苏州、无锡、杭州、南通等有关城市保护开发古运河(市河)的经验,并邀请了省旅游局专家以及绍兴市负责古运河整治工程的有关专家作了专题讲座。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足以与长城相媲美。
作为一个依托运河而兴起、繁荣的运河城市,常州的古运河如何在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利用古运河,发挥古运河在常州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委员们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增进共识,充分认清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京杭大运河,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开端,到隋朝基本形成,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道,它不仅是我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商贸、文化、水利的重要载体。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全长44.7公里,市区段23.8公里。
由于古运河穿城而过的特征和常州城水相依的格局,常州古运河保护开发势在必行,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一)京杭大运河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及民俗风情。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以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为了深入了解运河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一行人在暑期组织了一次运河暑期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及目的1.实践背景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运河文化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我们决定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目的(1)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2)实地考察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为扬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1)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资料,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2)制定实践计划:确定实践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分工等;(3)联系实践单位:与扬州相关文化、旅游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2.实践实施(1)实地考察:我们一行人前往运河沿线,参观了瘦西湖、个园、何园等景点,了解了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2)访谈:我们与当地居民、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对运河文化的看法和保护措施;(3)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了游客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4)总结: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撰写实践报告。
3.实践成果(1)深入了解运河文化: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掌握了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2)为扬州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我们针对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建议;(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实践总结1.实践收获(1)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运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3)为扬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第1篇一、前言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
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扩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大运河。
为了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大运河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2. 感受大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三、实践时间与地点实践时间:2021年10月1日-10月5日实践地点: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四、实践内容1. 大运河历史与文化考察(1)参观扬州瘦西湖、大明寺等历史文化景点,了解大运河在扬州的历史地位;(2)参观杭州西湖、雷峰塔等历史文化景点,了解大运河在杭州的历史地位;(3)参观大运河博物馆,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
2. 大运河沿岸自然风光考察(1)游览扬州瘦西湖,感受“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2)游览杭州西湖,领略“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的六景;(3)游览运河古镇周庄、乌镇等,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3. 大运河经济与社会考察(1)考察大运河沿岸的产业布局,了解大运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2)参观大运河畔的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3)了解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五、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2. 增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3. 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六、实践体会1.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2. 大运河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大运河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4. 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背景及目的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不仅在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为了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现状保护与发展情况,我们团队于2023年夏季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大运河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专家、收集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现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二、实践内容与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团队走访了京杭大运河的多个重要节点,如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沧州、山东济宁、江苏扬州、浙江杭州等地,对大运河的河道、桥梁、古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实地考察。
2. 访谈专家我们邀请了大运河文化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 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收集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资料,为实践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践成果1. 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自公元前5世纪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连接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对促进地区发展、加强民族交流、传播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石刻、壁画、民间艺术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大运河沿线,许多古建筑、文物古迹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3. 大运河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对大运河沿线古建筑、文物古迹的修复力度,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2)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提高大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确保大运河水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关于扬州古运河的调研报告扬州古运河环保小分队王静摘要:追根溯源,京杭大运河的发端在扬州。
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
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
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就是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扬州的辉煌与古运河相伴相随。
在很长的时间里,扬州城在全国一直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唐代的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
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拉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
古运河是扬州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一个城市徽号,是集扬州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也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没有而唯扬州所独有的城市特色之一。
古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
古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运河资源丰厚多彩,是扬州人民的宝贵财富。
继承和弘扬古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古运河资源,是当代扬州人面临的一个重要历史性课题。
调查中,各界人士认为,我市历届党委和政府对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是重视的,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这主要表现在:对古运河河道的保护与疏浚,对古运河航道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对古运河的水利设施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对古运河沿岸预留了较大面积的空余地带等。
扬州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需要每一届党委、政府和全体市民共同完成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然同时,最基础的就是古运河周围环境问题,既古运河环保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古运河文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蔚蓝海洋协会成员利用2010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成了扬州古运河环保小分队,深入扬州是进行调查。
河下古镇及古运河调查报告调查人:园林1091 李晨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城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
文化底蕴深厚的河下古镇是运河边上有名的古镇,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如今的古运河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河下古镇和古运河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对古运河进行重新的规划,使它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可更好地为周围的居民服务。
二、调查对象1、河下古镇2、古运河三、调查方法1、资料法:收集关于楚州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相关资料,还有关于楚州文化的相关传说,用google earth定位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位置,以确定其方位和具体面积情况2、观察法:实地参观考察民风民情,通过拍摄照片的方式来记录考察内容3、访谈法:采访当地居民或者景区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历史和传说四、调查时间10月4日下午1点1、河下古镇: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城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
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
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
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
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
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
作为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鼎盛一时。
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
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通过对古镇的调查我们感受到了古镇的文化气息、历史底蕴:2、古运河现状京杭运河迄今已近2500年的历史,里运河史称邗沟。
【优质文档】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
“长城雄风,运河神韵”,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
中华民族为人类开创的两大人工奇迹。
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加强对沿河相应区段的保护、修复、整治,为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新近编制的《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古运河旅游品牌,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新的旅游增长点。
为此,省旅游局从201X年9月11日开始,由局领导杨炤明同志带队,组织运河沿线8市旅游局分管领导和特邀的省水利厅、交通厅有关同志以及部分专家,对江苏古运河旅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考察。
考察组行程201X余公里,穿越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河流,途经江、浙两省10余座城市,对古运河沿岸60多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听取了各地的情况介绍,并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对江苏古运河旅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一、江苏古运河历史概貌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南达浙江杭州市,贯通中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江苏是孕育京杭大运河的摇篮,公元前485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大运河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已有2490年历史。
大运河江苏段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习惯上大致分为中运河(淮安以北)、里运河(淮安至扬州)和江南运河(镇江以南)三段,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
历史上,江苏古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及至唐代,大运河流经的江淮地区更成了全国财赋的中心区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均为运河重镇,成为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