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之十一:纠正偏颇
- 格式:docx
- 大小:32.72 KB
- 文档页数:7
考场作文误区及其矫正对策摘要:作文在高考语文中权重较大,但很多考生怕写作文,而且往往陷入审题不准确、文体不明确、中心不突出的误区,导致作文分数偏低。
若想避免陷入考场作文误区,考生应在“审题”中反复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材料内容与含意;在“文体”上弄清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特征,把握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中心”上加强整体构思,建立内容与观点相联系的桥梁。
关键词:考场作文误区矫正对策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70分,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确实有一定道理。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一旦进入误区,作文分数就极低,以致影响高考语文成绩。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总结了学生写作文时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对策。
一、审题不准确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作文一般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作文材料内容明白,立意角度较多,学生基本能找到写作方向,有话可说。
新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受到命题者青睐,笔者研究了2013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无一例外,都选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这样的要求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但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不可能信马由缰,文题之中都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要求,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材料含意。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每次总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和含意,导致偏题甚至离题等方向性错误。
如何避免陷入这一误区呢?对策:反复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材料内容与含意。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分为故事型、寓言型和名言(或歌词)型几种,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故事寓言型,有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要素,首先要找准主要人物(注意:包含人和物),剔除次要人物,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探索人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对名言(或歌词)型要理清语句层次,不停留于字面意思,要挖掘内涵,特别是对于比喻句,一定要把握喻体的内涵。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一):纠正偏颇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一):纠正偏颇【要义点拨】文章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但说到考试作文,切合题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偏离题意,也就是我们惯说的走题、偏题了,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内容多么充实、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一篇好的文章,都会降低文章的等级给分。
可见切题的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是所有评分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所谓纠正偏颇,就是在文章写到一定篇幅的时候发现有不对题意的可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挽救措施,努力使文章走上正确的道路上来。
【方法点睛】走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审题不准,重点把握不当,所以在动笔之前,实际上就注定了文章要走题,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的话,文章走题偏题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动笔之前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纠偏的话,审清题目要求、审清题意就是最可靠的纠偏,也是最有效的纠偏。
不过,考试毕竟是考试,尤其是高考,事关重大,心理紧张自不必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把题目要求理解得全面透彻,确实是件很难的事。
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挂一漏万的事也会发生。
所以会有不少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动笔了,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或者已经过半了,发现有点不对路子,继续写下去肯定要走题的。
这个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起炉灶已没有可能,况且已写的部分占去了不少作文页面,再写一篇的话,可能都容不下800个字。
相信考生如果发现这个情况会急出一身冷汗的。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是常常碰到这个情况的,有些性急的考生会不假思索拿起橡皮就擦,或者有笔把它划去,结果耗时不说,搞得卷面也不整洁。
那么,对此该怎么办?我们以为这个时候最为需要的是冷静、冷静,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何处,又是何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能生机再现,柳暗花明。
高考作文立意怎样才能不跑偏好多同学在作文立意时,容易偏颇,以偏概全,那我们该怎么办?每次考试,不管什么内容的材料作文,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导致作文跑题偏题。
笔者就按事实材料、观点材料、故事材料、寓意材料这四种不同的材料内容分类,分析作文审题跑偏的几种类型及应对策略。
一、事实材料类(即以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为内容的材料)“只看表象,不求深入”。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三十岁到四十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这则材料谈到了一个社会现象,但重点落在最后一句话上:“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所以立意时应围绕“位置与行为”的关系来谈,才是准确切题的。
以下题目就精准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如有为方有位,有位更有为;行为影响位置;行为决定高度。
也可以反弹琵琶,拟题为“位置决定行为吗?”失误举隅:有的同学大谈特谈环境对人的影响,立意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造就人才”;有的认为是他们的性格或习惯使然,谈“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成就人生”;有的纠结于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体现的不同的经济实力,谈人生的差距进而提出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立意为“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甚至还有的谈“书中自有黄金屋”、手机的利与弊……失误原因:只注意到材料列举的现象,没有分析这些现象体现的问题;只看到了材料的表面,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没有抓住材料的实质;写作时就事论事,绕来绕去都在一个思维层面上兜圈子。
应对策略:阅读材料不要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更不能没有依据地想当然,随意替换材料中的关键词,而应学会剖析材料的内在联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找准最能表现材料本质的意思,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避免偏离高考作文的意思马上高考了。
你的语文作文有哪些好技巧?以下是如何避免偏离边肖编写的高考作文中的题意。
欢迎阅读。
文章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受、思想等方面,非常重要。
但是说到考试作文,恐怕最重要的是要符合题意。
如果偏离了题目的意思,也就是总说题目跑题,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多么优美,内容多么丰富,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好文章,反而会降低文章的档次。
可见相关性很重要。
是前提,是基础,是所有评分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
所谓偏正,就是当文章写到一定长度时,有可能找出错误的意思,及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试图让文章走上正确的道路。
题外话最常见的现象是考查不准,重点把握不当。
所以写之前,文章注定是要跑题的,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文章跑题跑题是必然的。
所以写之前审题很重要。
如果说整改,那就是考察问题的要求和意义,是最靠谱的整改,也是最有效的整改。
但是,毕竟考试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很重要。
不用说,短时间内彻底理解题目要求真的很难。
即使花很长时间去思考,也会发生。
所以很多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会开始写作,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
这是会发生的。
写了一些文章,或者写了一大半,发现有问题。
如果继续写,一定要离题。
这个时候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可能再开新灶了。
况且写出来的部分占了很多作文页,再写一个可能装不下800字。
相信考生发现这种情况会出一身冷汗。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有些不耐烦的考生会不假思索地拿起橡皮擦,或者用钢笔擦掉。
因此,这需要时间,并使纸张表面不整洁。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认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和从容。
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然后根据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可能会给生活带来生机。
一般来说,有几种题外话:写作重点对象易位。
这在叙事中相当常见。
比如写一篇赞美母爱的文章,学生有话要说,拿起笔就可以洋洋洒洒的写下来。
一个学生一下子写了很多,突然觉得不对劲,发现写父亲的篇幅太大。
高考作文常见错误及修正方法高考作文在语文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检验其思维逻辑、知识储备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然而,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常见的错误类型以及相应的修正方法。
一、审题不清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审题出现偏差,整篇文章就可能跑题。
例如,作文题目要求以“坚持梦想”为主题写作,有的同学可能会写成“梦想的重要性”,这就偏离了主题。
修正方法:在拿到作文题目后,要仔细阅读,圈画出关键的词语和要求。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这个题目主要让我写什么?”“有没有特定的体裁要求?”“有没有限制的范围?”通过这样的思考,明确写作的方向和重点。
二、立意不深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如果立意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就难以得到高分。
比如写“挫折”这个主题,只是简单地叙述自己遇到的一次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而没有深入思考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修正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所写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
可以多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这个主题与社会、人生有什么关系?”“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同时,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学习别人是如何立意深刻的。
三、结构混乱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没有清晰的结构规划,导致文章条理不清,段落之间缺乏过渡和衔接。
比如一会儿写事例,一会儿又发表议论,让人感觉混乱。
修正方法:在写作前,先构思好文章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常见的结构形式。
开头要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点,中间用清晰的段落展开论述,结尾要总结升华。
段落之间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再者”“然而”“综上所述”等,使文章的逻辑更加顺畅。
四、内容空洞内容空洞是高考作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缺乏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只是泛泛而谈。
比如写“友谊”,只是说友谊很重要,却没有讲述具体的友情故事来支撑观点。
修正方法:平时要注重积累素材,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收集素材。
高考材料作文指导:材料作文如何不偏题高考材料作文指导:如何不偏题作文在高考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其中材料作文更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写作,而如何不偏题则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下面分别从理解材料、构思思路和抓住主题三个方面给出指导。
第一,理解材料在写材料作文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确保充分理解材料中表达的观点、事实、论据和观点的逻辑关系等。
这是确保作文能够紧密围绕材料主题的关键步骤。
第二,构思思路一旦理解了材料,就可以开始构思自己的写作思路。
考生可以先根据材料的主题和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在构思时要注意考虑材料之外的其他观点和角度,以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避免片面而偏离题目要求。
第三,抓住主题在写作时要始终抓住主题,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确保不偏题:1.开头要有概括性的陈述,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给读者明确的导向。
2.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在段落间和段落内进行逻辑过渡。
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确保思路清晰且紧密联系。
3.要注意自己观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观点陈述和论证时,要注意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避免凭空臆断或情绪用词。
同时,要避免过多的主观性描述,以免偏离主题。
4.在结尾时要进行总结,概括自己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给读者留下一个结论性的印象。
综上所述,要写好材料作文,考生需要充分理解材料、构思思路,并始终抓住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贴近题意且有逻辑性的作文。
希望考生能够在备考中注意这些要点,提高自己的材料作文水平。
高考语文作文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语文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提高语文作文水平是十分关键的。
在写作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个人的习惯都可能会对作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篇文章将围绕高考语文作文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做出详细的探讨,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结构组织混乱在写作中,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结构组织混乱,不仅会让阅卷老师读起来吃力,也很难达到表达的效果。
改正方法:在写作前,应该先进行思路的梳理,确定文章的基本框架,然后在每个段落中都要根据主题围绕中心展开,不该出现在同一个段落中的内容要进行区分,避免在文章结构上出现混乱。
二、语言表述模糊语言表述模糊是考生存在的常见错误之一,这样的表述很容易导致阅卷老师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更不用说获得高分了。
改正方法:对于语言模糊的问题,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改正。
首先,对写作时使用的词汇进行认真的考虑,尽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和语言。
其次,要注重措辞,避免使用套话和流俗的说法。
最后,写作时要提高专业水平,尤其感性类文章要注重形象的刻画,语言的选择也更为重要。
三、单词拼写错误单词的拼写错误是语文作文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之一。
即使错别字的数量不多,也很容易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和评分。
改正方法:要想在语法拼写方面避免疏忽,考生应该多加注意,在写作时最好先把文章的大致思路写下来,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拼写错误进行补救。
在文章撰写完毕后,还需要对文章进行仔细检查,这样有助于发现措辞表述中的不当表达和拼写错误,同时确保文章篇幅的一致性和简洁性。
四、语法语序错误在考试中,语法运用的错误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仅会影响作文的整体性,还会对文章构思和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改正方法:优雅、简洁、规范稳定是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
因此,在文章的撰写中,如果遇到语法错误问题不要惊慌,需从语序、词性等方面进行查找问题所在,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改正。
可以多看一些优秀范文,提高对语法的掌握。
纠正偏颇江苏省镇江中学陈乃香【要义点拨】文章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但说到考试作文,切合题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偏离题意,也就是我们惯说的走题、偏题了,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内容多么充实、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一篇好的文章,都会降低文章的等级给分。
可见切题的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是所有评分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所谓纠正偏颇,就是在文章写到一定篇幅的时候发现有不对题意的可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挽救措施,努力使文章走上正确的道路上来。
【方法点睛】走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审题不准,重点把握不当,所以在动笔之前,实际上就注定了文章要走题,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的话,文章走题偏题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动笔之前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纠偏的话,审清题目要求、审清题意就是最可靠的纠偏,也是最有效的纠偏。
不过,考试毕竟是考试,尤其是高考,事关重大,心理紧张自不必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把题目要求理解得全面透彻,确实是件很难的事。
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挂一漏万的事也会发生。
所以会有不少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动笔了,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或者已经过半了,发现有点不对路子,继续写下去肯定要走题的。
这个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起炉灶已没有可能,况且已写的部分占去了不少作文页面,再写一篇的话,可能都容不下800个字。
相信考生如果发现这个情况会急出一身冷汗的。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是常常碰到这个情况的,有些性急的考生会不假思索拿起橡皮就擦,或者有笔把它划去,结果耗时不说,搞得卷面也不整洁。
那么,对此该怎么办?我们以为这个时候最为需要的是冷静、冷静,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何处,又是何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能生机再现,柳暗花明。
一般说来,出现走题的情况有这样几种:写作重点对象易位。
这在记叙文中比较常见。
比如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类文章同学们是有话可说的,拿起笔就能洋洋洒洒的写下去,有一位同学一下子就写了不少,突然感觉不对劲,发觉写父亲的篇幅太多了。
怎么办,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把笔锋一转,“不要以为我们家父亲如此,说起母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爱有时真让我有点受不了。
”下面过渡到写母亲。
下面专心致志写母亲。
这一转可谓恰倒好处,使得前面写父亲的一段不仅不是败笔,而且倒成了文章的一个亮点:原来作者是要以父亲作陪衬,以此来突出母亲之爱。
文章主旨易位。
这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
比如有这样一篇材料作文,说是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自己家门口摆茶摊,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条件是给我讲一所知道的奇奇怪怪的事情。
蒲松龄就是以这种方式搜集了大量民间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聊斋志异》。
读了这则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谢,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一位同学思考得比较深入,他的观点与众不同。
他想别的同学肯定都对蒲松龄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蒲松龄不摆读书人的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给群众提供方面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他要唱唱反调,于是给自己的文章取题为《家门口有多大》,他想表达这样的观点,蒲松龄在家门口,坐等行人经过,过去不像现在,交通不发达,农业经济,人们活动范围比较小的,不需要大量的流动,所以一天能有几个人经过呢?与其说是坐等,不如主动上门,走出家门口,到异地采风,这样获得的材料会更多更好。
可为了把文章写得很严密,还是对蒲松龄的这种做法表示肯定,这一写就是一小半。
这时作者感到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文章的观点只能大众化了,必须赶紧拨转写作方向。
“罗里罗嗦,说了这一通,并不说明我就完全赞同蒲松龄的这一做法,其实在我想来,蒲还有更好的方法在。
”这一转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强化,前面所写并没有弱化文章的中心,反而使得文章严丝合缝,井井有条。
文体易位。
这在话题作文中比较常见。
本来想写议论文,写了一半还在记叙,怎么办?将错就错,干脆写成记叙文,一种方法是把你的故事继续敷衍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立即结束记叙,辅以适当的议论(抒情),然后再记叙再议论(抒情),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章。
偏离(转移)话题。
这在话题作文中最为常见。
如2000年一篇考场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①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
”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
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②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
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
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③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道路上遇到麻烦。
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
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话。
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
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④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
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
”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这篇文章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
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把原话题彻底地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那么,有没有在整体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挽救”这篇文章的可能呢?虽然说话题作文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
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最为外在的要求是时时照应话题,往话题上靠。
下面试对上文略作修改。
先对第②段做些调整(括号里是删除的话,加横线的句子是新增加的话):②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
也有人认为(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
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但无疑都非常有道理的。
我虽然一时还难以确定,但却明白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然后增加一段: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吧。
有的人主张实行爱的教育,有的人主张教育从严,甚至是棍棒教育,也有的人主张要严慈相济。
哪一种方法最好,我想不能一概而论,只要运用得当,有时棍棒教育也是会有效果的。
第③段不做大的改动,把第④段删除,另写一段,开头可以这样写:狮子育仔的故事告诉我们培养下一代要从严。
那么是不是越严就越好呢?“溺爱”不好,“溺严”就好呢?……省略号内的内容是举的例子和适当的议论。
最后需要补写一个结尾,说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方法、途径是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的修改没有伤筋动骨,但基本上符合题意了。
对于考生而言,节省了时间不说,也基本上说得过去了,不至于被判为走题而使文章降到不及格的行列。
话题作文是这几年高考作文的主流,话题作文的纠偏应该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
下面再举一例,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01年,有一片高考作文,题目是《胸怀诚信,追求成功》,副标题是“——走进一个‘高四’生的心灵”。
文章的开始这位考生就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在暴风雨中搏击过,才能有豪迈的飞翔”作为题记,显得很有气度。
然后,这位考生写了自己高考落榜后的苦闷,“心灵在震颤”,“血液在沸腾”,“激愤在汹涌”;又写了对自己高考失误的懊悔和对未来的呼号,“12年的风风雨雨,12年的晨昏苦读,12年的期望希冀,只因一时疏忽,一笔之误,便付之东流。
问茫茫天地:‘我的梦想在何方?’”于是他下决心进了复读班,但“心头的巨石依然撵之不去”。
那么,是什么使他开始振作的呢?文章写道:我想起了八次落第的归有光,七败七战的惠灵顿;我想起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想起了项羽的背水一战,想起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想起了“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这段文字材料丰富,显示出作者具有相当写作基础的。
但是,只要仔细追究就会发现,作文到此写了近一半,可仍然没有涉及诚信,而写的是奋斗,是坚韧,是进取,说其跑题恐怕并不过分。
可以推断的是,这位考生实际上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就在罗列了上述史实后,进行了这样的归纳,“我知道了:只有坚如磐石,韧如蒲苇,心中充满诚信,只有对目标的忠诚坚定,对自己的强烈自信,对理想的无比诚信,这样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
”将诚信作对目标的忠诚坚定、对自己的强烈自信来解,肯定是牵强附会。
但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对走偏的题旨进行收拢,尽量将诚信的涵义与作文材料拉近,扣近,扭近,套近。
再往下,作文是这样写的:“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学习学习再学习,……虽然我失败过,……但这只算是‘尚未成功’而已,虽然我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苦恼,但‘大器晚成’,……生命经过磨砺才会更辉煌。
”无疑,这一段又有点“跑题”了。
作者也许意识到这一点,又立刻予以补救,加了一句“我坚信:只要心中有诚,有信心填胸,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样又和诚信挂上钩。
最后写到,我“用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去追求成功,去承受地狱般的磨炼。
去弹奏世间的绝唱,去实现豪迈的飞翔……”。
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与话题呼应。
虽然仔细品味起来有点牵强,但是因为文章不断地与话题遥相呼应,很容易影响评卷者的判断,造成评卷者的错觉,使之无形之中趋同于其人对诚信的解释,而难以从“跑题”这一点给予严厉的扣分,再加上流畅的文思,丰富的引述,充实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巧妙,这篇文章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