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安全与保护
- 格式:pptx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26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1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无处不在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
5.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一般特征第一: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第二: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可以增值。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在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中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
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第三:时效性。
人们总是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有用的信息。
第四:共享性。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那样产生损耗。
另外,信息还具有不完全性、真伪性等。
1.2 信息的编码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
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二进制代码:由0和1符号串组成的代码)。
4.基本单位:字节,Byte 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 简写“b”。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4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1.5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2 桌面与窗口的操作2.3 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2.4 系统设置与系统维护2.5 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3.1 Word 2010的基本操作3.2 文本的编辑与格式设置3.3 段落的编辑与格式设置3.4 图片与艺术字的插入3.5 表格的制作与数据处理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 4.1 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4.2 单元格的编辑与格式设置4.3 公式的输入与函数的应用4.4 图表的制作与数据分析4.5 数据透视表的创建与使用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5.1 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5.2 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5.3 动画与切换效果的设置5.4 媒体文件的插入与编辑5.5 演示文稿的放映与打包第六章:网络基础与应用6.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6.2 网络通信协议与硬件设备6.3 局域网与广域网6.4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接入方式6.5 浏览器的使用与网络信息搜索第七章: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7.1 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7.2 电子邮件的客户端软件使用7.3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7.4 QQ与的基本操作7.5 网络会议与远程教育第八章:信息素养与网络安全8.1 信息素养的培养8.2 信息的甄别与利用8.3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处理8.4 网络安全的措施与策略8.5 隐私保护与网络道德第九章:程序设计基础9.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9.2 常见编程语言简介9.3 算法与数据结构9.4 控制结构与函数9.5 面向对象编程与软件工程第十章:数据库技术基础10.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0.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10.3 SQL语言与数据库操作10.4 表的设计与关系操作10.5 数据库的应用实例第十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11.1 多媒体概述11.2 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11.3 多媒体软件与硬件11.4 多媒体演示的制作11.5 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十二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2.1 CAD/CAM的基本概念12.2 CAD/CAM软件的使用12.3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过程12.4 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原理与技术12.5 CAD/CAM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第十三章:与机器学习13.1 概述13.2 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13.3 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13.4 应用案例13.5 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四章:信息伦理与法律14.1 信息伦理的含义与重要性14.2 网络法律制度与网络安全法规14.3 知识产权的保护14.4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14.5 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信息技术与生活15.1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2 数字化生存与生活方式15.3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实践15.4 互联网金融与移动支付15.5 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基础与应用、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信息素养与网络安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与机器学习、信息伦理与法律以及信息技术与生活等多个方面。
信息技术必修一浙教版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需要学习信息技术必修一,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从教材《信息技术必修一》(浙教版)出发,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内容。
《信息技术必修一》主要包括八个单元,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与开发以及信息安全与法律。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
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同时,学生还会学习到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如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机、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等。
网络基础单元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以及网络的应用和发展。
学生将了解到网络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习如何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
多媒体技术单元介绍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和编辑。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到如何制作幻灯片和简单的动画效果。
办公自动化单元主要教授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和演示报告。
网页设计与制作单元将学生引入网页设计的世界,学习如何使用HTML和CSS语言设计和制作网页。
学生将学习到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布局,以及如何添加文本、图像和链接等内容。
数据库技术单元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学生还会学习到如何使用SQL语言进行简单的数据库操作。
程序设计与开发单元将学生引入编程的世界,学习如何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
学生将学习到基本的编程概念和语法,以及如何编写简单的程序。
信息安全与法律单元主要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生将学习到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
⾼中信息技术(Python)必修TZOJ题单-浙教版必修1第四、五章及必修2编程为具体应⽤,平台⽆法提供测试。
必修1 数据与计算第⼀章数据与信息1.1 感知数据1.2 数据、信息与知识1.3 数据采集与编码P16 ⼗进制转⼆进制、⼆进制转⼗进制、⼗进制转⼗六进制、⼆进制转⼗六进制P17 ASCII表、打印字符P22 苹果装箱问题1.4 数据管理与安全1.5 数据与⼤数据P30 Wave格式⾳频⽂件存储容量、 BMP⽂件格式容量P33 Base64编码简单版、 Base64编码解码简单版第⼆章算法与问题解决2.1 算法概念及描述P38 最⼤公约数之更相减损术、最⼤公约数之辗转相除法P39 C语⾔实验题――⼀元⼆次⽅程P40 函数补充: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元素、取区间中点1P40 账号登录程序P41 洗⾐机洗⾐算法---是否加⽔、洗⾐机洗⾐算法---漂洗是否加⽔P42 智能空调算法--压缩机运⾏P46 停车场车位探测中的算法P47 智能停车场引导系统P47 最⼤公约数之辗转相除法和最⼤公约数之更相减损术⽐较P48 电饭锅烧饭--温度控制2.2 算法的控制结构P50 ⼀元⼆次⽅程是否有实数根P51 超市收银系统P52 智能农业⼤棚22.3 ⽤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P54 动动有奖P58 3个数排序简单版、新年⼤合唱⽐赛得分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3.1 ⽤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般过程P67 哥德巴赫猜想、统计单词数P69 C语⾔实验题――Hello World、整数求和3.2 Python语⾔程序设计P77 ⼦串问题1P73 列表索引问题简单版1、字符串切⽚1P77 区间测速P80 区间测速加强版P81 热量消耗P83 猜数游戏2P84 求地的⾯积P85 算数平⽅根P86 圆的⾯积加强版P89 两个数较⼤、三个数的最⼤值、求最⼤值、⾝份证号码、求1到n中的偶数的和、检测字符串是否全是数字3.3 简单算法及其程序实现P91 答题卡填涂--判断RGB颜⾊P91 整数的因⼦P92 答题卡填涂--像素填涂个数P93 答题卡填涂--信息点是否填涂判断P100 城市⼈⼝问题、设备价格问题、星期⼏问题、⼩z的简单加密、韩信点兵、百钱买百鸡简单版P101 篮球得分预测问题、反弹⾼度、害死⼈不偿命的(3n+1)猜想、成绩等级统计、 C语⾔实验题――鸡兔同笼P104 图书优惠问题、 C语⾔实验题――圆周率、利⽤蒙特卡罗⽅法计算π的值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应⽤4.1 常⽤表格数据的处理4.2 ⼤数据处理4.3 ⼤数据典型应⽤第五章⼈⼯智能及应⽤5.1 ⼈⼯智能的产⽣与发展5.2 ⼈⼯智能的应⽤5.3 ⼈⼯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章信息系统概述1.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1.2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3 信息系统的应⽤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第⼆章信息系统的⽀撑技术2.1 计算机硬件2.2 计算机软件2.3 移动终端2.4 传感与控制2.5 ⽹络系统2.6 ⽹络应⽤软件开发第三章信息系统安全3.1 信息安全与保护3.2 信息系统安全与防护P106 凯撒密码加密、凯撒密码解密P116 简单换位密码1、简单换位密码2P117 简单异或密码第四章信息系统4.1 搭建信息系统的前期准备4.2 搭建信息系统4.3 完善信息系统。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一)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掌握信息、数据、信息素养等相关概念;3.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2. 信息、数据与信息素养;3.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4.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信息、数据、信息素养等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讲解信息、数据、信息素养等相关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如通信、教育、医疗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讨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二)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2. 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组成;3.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输入输出等。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 计算机的软件组成;4.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相互关系;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新课导入: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讲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