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世界现代史考点四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教案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掌握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及影响;(3)分析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分析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极格局对世界的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2)理解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在两极格局下的互动;(3)树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观。
二、教学重点:1.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 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3. 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两极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2.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演变;3. 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引导学生关注两极格局的形成;2. 新课导入:介绍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3. 课堂讲解:分析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及影响;4. 案例分析:以具体事件为例,探讨两极格局对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2. 分析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其演变;3. 结合现实,探讨两极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特点、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两极格局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学生对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以及树立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观的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作为基本教学材料;2. 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1. 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2.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政策的确立3.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立与竞争4. 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热战与冷战、冲突与协调、阵营划分与势力范围5. 两极格局的终结:苏联解体与多极化趋势的兴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及其在国际局势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以加深学生对两极格局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两极格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 第一课时:介绍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重点阐述冷战政策的确立。
3. 第三课时:分析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
4. 第四课时:讨论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例。
5. 第五课时:讲述两极格局的终结,探讨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局势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
3. 案例分析: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其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作用。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冷战政策的确立及美苏争霸。
2.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立与竞争。
3. 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热战与冷战、冲突与协调、阵营划分与势力范围。
初中世界历史教案(九年级下册)泸州七中历史教研组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课程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
→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遗留问题)(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
三国核心:德国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
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点击新目标1. 简述铁幕演说的人物、影响。
2. 说说“冷战”的含义,列举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分析其实质。
3. 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1.二战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组成统一战线,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小热身阅读课文,完成指导丛书104页的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创设情境】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深刻地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美苏争霸、两极格局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学习新课】(一)冷战的背景(两大阵营形成)。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从以下三个方面自学:(1)在地图册上找一找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____洲和____洲,在______的影响之下建立。
(2) 新中国也在其中,并且意义重大。
(3)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一个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 美国提出“冷战”政策(1)二战后初期,美国改变与苏联的战时合作政策,转而实行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这里“冷战”的含义..是:_______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_______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既要“战”,又要“冷”呢?“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
“冷战”:人心厌战,渴望和平;美苏双方势力相对平衡。
亚洲欧洲苏联美国苏联直接武装进攻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二) 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1946年,英国首相___________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世界近现代史中考复习导学案【第八课时: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4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习目标】1、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2、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温馨提示:反复阅读教材P84--95【第二环节:预习展示重要知识点记忆】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一、冷战的背景: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面对所谓“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的含义:所谓“冷战”,是________针对________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冷战信号的发出-“”英国前首相___________在________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________”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________________,对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四、冷战的表现1.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1)内容:________年3月,美国总统__________向国会宣读一篇咨文,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2)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___________的宣言书,又是___________。
(3)实质: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幌子,干涉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掩盖其________________的野心。
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课标要求】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铁幕演说”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重点难点】一、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二、难点:什么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铁幕”“两极格局”的资料。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图示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件放映美苏的核武器图片及其数量对比表,帮助学生形成美苏对抗的认识):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深刻地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