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二轮复习国共两党关系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2
国民政府时期政治1.(2015湖北联考)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B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B.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2.(2015银川一中)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
”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A.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C.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3.(2015山西大学附中)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A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4.(2015河南联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全程战略指导”方针,试图将日军由北自南、直取武汉的战争路线改变为由东往西的不利路线。
为此,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A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5.(2015浙江联考)“苏联……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工农红军与苏维埃区域又英勇的冲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第三次的围剿,……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
第6课时新某某主义革命一、选择题1.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A.“学生含冤,定卜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X”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共争某某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解析在全国人民的斗争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罢黜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学生相继复课,商店相继开门营业,D项反映出了这一点。
答案 D2.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爱国精神B.某某精神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解析《市民宣言》提出“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由此可以反映五四运动的某某精神。
答案 B3.2013·豫南联考“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某某帮、某某帮、江北帮等是不行的。
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
”这种主X最可能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主X劳动者(即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中共一大明确规定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材料信息符合,故选A项。
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采取争取资本家支持的和平改造方式,排除B、C、D三项。
答案 A4.2013·某某质检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最基本条件”指()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解析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某某某某模拟)一位村干部说:“现在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的,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
现在不同了,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这种改变缘于( ) A.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B.已“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C.基层某某选举制度的实行D.农村实施土地流转政策解析基层某某选举制度的实行,使村官处于百姓的监督之下,故选C。
材料反映村官需要对百姓负责,受百姓监督,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与此无关,排除A;“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调制度对权力的制约,材料更多反映的是对百姓负责,受百姓监督,排除B;土地流转制度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百姓的监督无关,排除D。
答案 C2.(2014·某某某某一模)下面图片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的体现,两种制度下地方都有很大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解析图片分别代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中国家主权回归,外国人当家作主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特殊性在于港澳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但不是它们的最大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4·某某十三校联考)2013年6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宣布: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工兵、医疗和警卫分队近400名官兵。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一、政治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①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②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①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②“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二、经济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专题三: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命题趋向】国共两党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由于高考逐步侧重经济史、文化史的考查,因此作为政治史内容的国共两党关系在考查力度上有所下降,一般以客观题为主。
受时事政治的影响,2005年江苏、广东高考历史卷中出现过主观题。
随着2005年4月底和5月初“连宋登陆”成为现实,关于国共两党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问题开始大幅度升温,极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复习重点: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性质、影响。
国共两党和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及其启示。
导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大事及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
其中国共两次合作及海峡两岸交流加强是重点。
【考点透视】本专题考点知识可以整合为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国共两党合作与对峙的关系演变,即1921~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27~1936年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7~1947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决战,1949~现在国共两党的隔海对峙。
(一)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比较表(四)国共两党政权的对峙及其影响(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1)1949年10月到1987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2)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1月,叶剑英提出九条对台方针。
③1982年1月,邓小平把“九条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