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调经汤治疗中、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合并不孕症80例
- 格式:pdf
- 大小:140.26 KB
- 文档页数:2
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验许明桃; 郑玮琳; 梁雪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7【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 益气消癥法; 月经周期【作者】许明桃; 郑玮琳; 梁雪芳【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5101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司徒仪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妇科疑难杂病,尤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主要论述司徒仪教授运用益气消癥法配合月经周期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证经验。
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疑难病,其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痛经是内异症的典型临床症状,多随局部病变加重而逐年加剧。
西医对于内异症疼痛机制的研究不断涌现。
有学者认为,内异症为免疫炎症性疾病,许多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参与疾病过程,介导疼痛产生,被认为是炎性痛[1]。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已被公认为在诱导慢性炎症浸润和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或非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2]。
有研究表明,NGF 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NGF 可能在诱导内异症疼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妇人月经前后气血变化急骤,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若此时六淫邪气入侵,或情志所伤,或素禀精血亏虚,导致胞宫血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亦提出:“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
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病变。
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壁层以外(包括子宫颈部及子宫体浆膜层)的任何部位时,统称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所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是指此而言;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肌层时,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子宫肌腺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虽然二者的病理形态学相似,但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对卵巢激素的反应等均不相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不同类型的两种疾病,主张不再沿用内在性或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名称(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治疗方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分布很广,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最常见,约80%,习惯上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直肠陷凹、乙状结肠的盆腔腹膜和阴道直肠隔以及宫颈、阴道、外阴等处;此外,尚可见于小肠、阑尾、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肾、肺、胸膜、乳腺以及脐等处,但少见。
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初潮前无发病者,20岁前后亦可见之。
临床上以进行性和继发性痛经、月经量多、不孕等为基本特征;妇检可见子宫稍增大、后倾,有粘连,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窝或宫颈后壁可扪及小硬结,触痛明显。
阴道后穹窿可出现紫蓝色小结节,卵巢可形成张力大的囊肿,盆腔可有广泛粘连及压痛等。
腹腔镜及病理检查可确诊。
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应根据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及范围、年龄和对生育的要求等情况全面考虑。
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要尽可能采用性激素及中药等药物治疗或保守性手术;对年龄大而无生育要求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结合临床特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属中医“痛经”、“瘕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病证范畴。
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但基本者乃是“瘀血”为患。
中医有“离经之血”即为瘀血之说,瘀血久留,必成积块,阻滞于胞宫,不通则痛,故临床上每以疼痛为主。
而瘀血的形成又常因肝郁气滞、脾虚生湿酿痰,痰气瘀血交阻,造成恶性循环,致使病变进行性加重。
司徒仪“治病求本”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药对举隅刘佳倩; 郑玮琳; 骆美成; 梁雪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1【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司徒仪; 治病求本; 药对; 中医药治疗【作者】刘佳倩; 郑玮琳; 骆美成; 梁雪芳【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主要表现为痛经、包块、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现对其根本病因尚无确论,虽是良性病变,但其表现出来的浸润、破坏、转移、复发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行为,使之成为难治之症,并有“不死的癌症”“盆腔沙尘暴”之称[1-4]。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有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其中医药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生育、延缓复发等方面效果显著,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备受关注[4-6]。
司徒仪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学术带头人、岭南名老中医,擅治各种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尤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颇有心得及建树。
在临证过程中,司徒仪教授“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贯穿整个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过程,为辨证论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同时,司徒仪教授善用药对以达药简效宏之力,临床效果显著。
笔者有幸跟师于司徒仪教授门下,虽时日不长,却获益匪浅,现将跟师所学浅析如下:1 治病必求于本古籍中并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表现,多见于“痛经”“癥瘕”“不孕”等辨治之中。
如《诸病源候论》中所云:“……与月水合会,为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此病令人无子”。
司徒仪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血瘀[7],离经之血行泄不当,蓄而成瘀,阻滞气血脉络,瘀阻胞宫冲任而致病。
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的临床疗效。
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辨证后化瘀补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痊愈4例,总有效率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辨证论治;化瘀【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00-01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以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局部痛性结节、不孕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症状多呈渐进性加重。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缓解症状等方面疗效尤为突出。
笔者采用化瘀补肾汤治疗em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与同道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1月我院妇科收治em患者126例,均符合1991年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并经妇科及b超检查确诊,排除子宫肌瘤及全身性严重疾病者。
经筛选最后纳入观察患者100例,年龄22~47岁,平均33.8±7.3岁,病程5月~21年,平均8.3±6.7年;87例已婚,36例有过人流史,21例为手术后复发者、并有病检结果;临床表现痛经95例,肛门坠胀62例,月经不调46例,不孕32例,盆腔结节4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38例。
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辨证论治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对治疗组患者辨证论治,以化瘀补肾汤为基础方来化瘀止痛、补肾调周,方药如下:当归20g、赤芍15g、牡丹皮10g、五灵脂5g、延胡索10g、莪术15g、菟丝子10g、杜仲15g、益母草10、柴胡10g、香附10g。
子宫内膜异位症(4)现代已知,EM多见于发达国家而少见于发展中国家。
Mediline调查也发现近30年来印度医学杂志中20000余篇文章中仅有4例自发性EM报道,另还有一大组中孕剖宫取胎后瘢痕内EM报道,这与印度妇女不穿紧身衣有关。
中非情况亦类似,而发达国家同期却有有5000余份EM报道及复习(美国占一半)。
用细导管和微型传感器测量输卵管及腹腔内压的梯度变化;用示踪剂置于宫颈管内,经子宫、输卵管闪烁影像测定逆流经血的流速及量,均直接验证了上述推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紧身衣与子宫内膜异症发生有着某种关系,从公众健康角度考虑也应劝告妇女起码在经期不要穿紧身衣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辩证诊断临床症见:患者盆腔及荐椎部位疼痛,不孕,性交时疼痛感,月经前有淋漓状出血,发病率在不孕妇女中约30至40%。
中医:辨证调治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属于月经不调及不孕症范围,其病因:1、冲任伏热,真阴不足;2、阴虚火旺,不能摄精血;3、湿痰闭塞子宫;4、血瘀积血闭塞子宫。
在中国古籍文献中提及(类似)的以下症状:一、经水不调1、有经水断续,或先后无定期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肾之郁乎......治法舒肝之郁,方名定经汤。
(酒菟丝子一两,酒当归一两,炒山药五钱,炒黑芥穗三钱,酒白芍一两,熟地五钱,白茯苓三钱,柴胡五分)2、妇人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渐复行,身体困倦,面色痿黄者,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或谓血旺经多,虽旺而经亦不多。
治法应大补血,而引之归经,方用四物汤加味。
而在《女科切要.调经门》中亦有以下论述:室女妇人经事先期而来,有热甚者,有气血多而伤血海者;1、血热者,腹多不痛,血色紫,脉洪,宜凉血地黄汤;2、虚热者用逍遥散或补中益气加黄柏。
知母,或四物汤加陈皮、香附、黄柏、知母;3、腹中冷痛用五积散;4、若泄泻者,要先理脾;5、咳嗽者,逍遥散加川贝;6、若气血多而伤血海者,其腹必痛,宜妇附丸及霍香正气散。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不孕不育症举隅【关键词】桂枝茯苓汤输卵管不通多囊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阳痿精液不液化精索静脉曲张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38-02桂枝茯苓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芍药组成。
具有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功。
为化瘀消症之缓剂,原治妇人宿有症病,瘀留胞宫,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
我们在此启示下,在临床上抓适宜本方之主症,以本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味用于不孕不育症的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输卵管不通张某,女,32岁。
2010年10月29日初诊。
性生活正常2年未孕。
病史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色稍暗,白带多。
2009年5月曾做刮宫术。
现症:lmp:2010年10月18日,近一年来小腹部隐痛,白带增多,腰困乏力,舌质红稍暗、苔白腻,脉濡数。
输卵管造影:左侧输卵管不通,右侧输卵管炎症合并积水。
中医诊断:继发不孕(湿热瘀阻型);西医诊断:输卵管炎。
治以活血化瘀消症,解毒利湿佐以通络。
处方:紫花地丁、生薏苡米、败酱草、车前草、路路通、丝瓜络各30g,茯苓、赤芍、丹皮、金银花、,威灵仙、皂刺、穿山甲各15g,桃仁、桂枝各10g,甘草3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药渣敷于患处日1次,以上方加减,共服21剂,经期停服。
再行造影示: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输卵管通畅。
临床痊愈。
按:输卵管阻塞中医辨证属“症瘕”不孕的范畴。
究其病因病机:多为瘀血,寒湿之邪侵及胞宫,阻滞胞络,使精卵难以结合所致。
桂枝茯苓汤原为瘀血留结胞宫所设。
加入莪术(破血消症),炮山甲(性走行散,活血散瘀),威灵仙(走窜消克,血凝停痰宜之),活血化瘀,消症之力更强。
桂枝温通经脉,连翘解毒散结,茯苓渗利下行,三药合用有助于瘀行结散,香附疏肝调经,推陈去凝血。
诸药合用可使寒湿除,瘀血去,输卵管通,使精卵可以结合而受孕。
2 多囊巢综合征李某,女,20岁,已婚,于2009年8月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