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55.85 KB
- 文档页数:2
抗苗勒管激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背景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该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子宫内膜异位异样的生长,在盆腔内形成囊肿或粘连,严重时可导致不孕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其中抗苗勒管激素(GnRH-a)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其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GnRH-a可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然而,关于GnRH-a在这类患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GnRH-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GnRH-a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分泌,从而减轻症状。
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以此来探究GnRH-a对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患者是否具有一定的疗效。
2. 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GnRH-a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实现,因此其对于卵巢功能的影响也是需要研究的。
本研究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卵巢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中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的变化,来探索GnRH-a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3. 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妊娠结果的影响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患者的妊娠情况。
本研究将对接受GnRH-a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不同治疗周期内的妊娠情况,以此来探索GnRH-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妊娠结果的影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治疗中的应用摘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常用药物之一。
GnRH-a联合手术使用可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而提高受孕率。
GnRH-a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除能改善EM 症状外,还可用于激发卵泡的最后成熟。
GnRH-a使用3~6个月后要进行反添加治疗。
使用GnRH-a可能有过敏反应,但未见有对妊娠的不良反应报道。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样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其它部位,属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发病率为5%~10%[1]。
EM共同的组织特点是异位组织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和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失调和不孕。
据报道,30%~40%的不孕妇女合并有EM,发病率为生育功能正常妇女的6~8倍[2,3]。
EM引起不孕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4,5]:①改变了盆腔的微环境,从而影响到卵泡的发育和卵子的质量;②使输卵管扭曲变形,不利于卵子和受精卵的运输;③免疫功能异常,不利于精子与卵子结合、不利于受精卵着床;④影响卵巢功能,引起黄体功能不足。
对EM合并不孕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药物和手术联合治疗,治疗目的为:①减轻疼痛;②提高妊娠率;③尽可能延长到复发时间[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现对其分子结构、作用机制、用法和不良反应作一简介。
1 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十肽激素,会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以70~90 min/次的脉冲方式释放,刺激垂体前叶细胞合成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GnRH的结构类似物包括GnRH-a和GnRH拮抗剂(GnRH-ant)[7]。
GnRH-a由去除GnRH结构末端的氨基酸并将6位上的氨基酸置换为D-氨基酸所得,这种结构变化可大大增强GnRH-a与GnRH 受体的结合且减少其代谢。
血竭安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并不孕症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念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身体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
中医学古文献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在“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范畴。
本病一直被认为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26—40岁的育龄妇女。
本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本病发生的原因尚未清晰,所以至今仍未有很满意的治疗方法,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的结果只能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难以做到根治。
经治疗后5年复发率在40%以上,因此内异症被列为妇科疑难病症之一。
故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症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
2 子宫内膜异位合并不孕症的机理内异症多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也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蚀和种植生长能力。
异位子宫内膜可生长在距子宫较远部位,但绝大多数局限于盆腔内的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后壁浆膜面、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故称之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中以侵犯卵巢形成囊肿最为常见,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故是并发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中医对内异症的病机研究认为,随经血流溢及种植入盆腔的子宫内膜可认为是“离经之血”。
离经之血即是瘀血。
瘀血留滞少腹,渐蓄坚牢。
当瘀血阻凝冲任气血运行,导致不孕。
因此,离经之血形成瘀血被认为是内异症合并不孕的重要发病机制。
多因工作、生活过度紧张或精神创伤恼怒抑郁致气行不顺,气逆则血逆,经血逆流泛于脉外,或剖宫手术,伤损胞脉胞络,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而成瘀,阻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遂成内异症;若患者素体痰盛或素体脾虚,劳力或运动过度,损伤脾气,水湿运化失调,痰湿结聚阻于胞脉胞络,气血受阻滞而成瘀,痰瘀结互遂成内异症并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排卵障碍,同时子宫内膜异位可致输卵管通而不畅,甚至阻塞。
均可导致不孕症。
输卵管通而不畅,甚至阻塞的形成,主要是瘀血阻滞,胞脉、脉络闭阻不通,使两精不能相搏而致不孕。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什么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病因较为复杂,症状也较为多样化。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药治疗等。
下面就针对每种治疗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类药物和促排卵药等。
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轻微或初期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药物期间,女性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食过于刺激或过多高脂肪食物,以免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主要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子宫切除手术等。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技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切除子宫内的异位组织,减轻疼痛症状和生育障碍。
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护理和复原。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中药汤剂、颗粒等形式,具有稳定的疗效和较少的不适感。
中药治疗病情较轻的女性病患者具有实用性,注意患者在采用中药治疗时,不宜过量饮用或自行调配中药,应咨询专业医师和中医师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先进行全面的体检和评估,根据个人病情和身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同时,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按时就诊,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
子宫内膜异位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生殖器官以外的异位内膜组织。
临床上多见于肌层、卵巢、阑尾、子宫瘢痕等部位。
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常见、复杂的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率约为6%-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免疫因素、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治疗方法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116例,按照其临床分期分为ⅰ期56例,ⅱ期33例,ⅲ期18例,ⅳ期9例,ⅰ、ⅱ期患者中采取安慰剂治疗13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24例,诺雷德治疗13例,丹那唑治疗18例,米非司酮治疗11例,三苯氧胺治疗10例;ⅲ、ⅳ期的患者皆采取两阶段复合治疗;随访1年,观察7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ⅰ、ⅱ期患者中,以丹那唑的治疗后随访1年的受孕率最高,其次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和诺雷德治疗,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认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患者需要根据临床分期合理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全面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临床分期;促性腺制剂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4-0135-02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无典型特征,其复发性及侵袭性较高,会对输卵管的受孕功能造成影响,引起不孕症,治疗难度较大。
本研究中通过观察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116例,年龄24~37岁,中位年龄(28.7±1.5)岁,不孕症的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4±1.0)年,所有患者的月经规律,经妇检宫颈口为通畅,配偶检查其精液样本未见异常;参考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关于内异症临床分期标准(afs),分为为ⅰ期56例,ⅱ期33例,ⅲ期18例,ⅳ期9例。
1.2 方法ⅰ、ⅱ期患者中采取安慰剂治疗13例,给予每天口服1片无效成分的安慰剂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24例,首先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灶破坏处理,或者进行卵巢囊肿的切除,将粘连分离,然后再使用丹那唑治疗半年;诺雷德治疗13例,给予每月1次皮下注射1次诺雷德治疗,每次注射剂量为3.75 mg;丹那唑治疗18例,自月经周期的第1天起给予口服400 mg/d的丹那唑治疗,1次/d,半年为一个疗程;米非司酮治疗11例,自月经周期的第1天起给予口服10 mg/d的米非司酮治疗,1次/d,半年为一个疗程;三苯氧胺治疗10例,在月经周期的第5~25天给予口服1片/d的三苯氧胺治疗,1次/d,半年为一个疗程;ⅲ、ⅳ期的患者皆采取两阶段复合治疗,首先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灶破坏处理,或者进行卵巢囊肿的切除,将粘连分离,然后再使用丹那唑治疗半年;治疗后皆进行为时1年的随访,指导性生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