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学习内容:《水调歌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明白得词义,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二)进程与方式: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
2.多角度朗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一辈子情怀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2.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一辈子情怀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窗们,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咱们今天要一路学习的,确实是咏月诗词三首之一,大文学家苏轼的咏月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文题目)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疏通文意,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②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③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2)朗诵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探问题:①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词”的文体。
②依照注解,疏通文句,流畅朗诵。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址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依照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②上下阙要紧写什么?如何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③在这首词中,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喜爱的理由,并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④作者对人一辈子的感悟表此刻哪些文句上?你能把这种感悟读出来吗?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派好展现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现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现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成,教师依照学生展现中显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现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3 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课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味。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本、报刊、网络采集对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余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沟通。
二、教课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日我们将经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怎样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领会,并进一步睁开议论,哪些地方特别出色?哪些地方有不一样的看法或增补?《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冷清的露水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境界,就显得更悠久,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倒是人各不一样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失散因此由月宫的悲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境界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境界,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分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特别委宛感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相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互相互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论,大家着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看法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沟通。
(四)思想训练用媒体展现不一样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荒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以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即便否认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认。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屮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冇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眷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屮秋节是我们屮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銘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冇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冇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一一望月写景;下阕一一,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中秋咏月诗词》教学实录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中潘军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第十二课《中秋咏月诗词》。
教学目的:1、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同目标1。
教学难点:同目标2。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千百年来,它形成了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几天前我们过的——生:中秋节!师:对,请大家回忆一下,中秋节那天我们是怎么过的?那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生1:我们一家欢聚在电视机前看中秋文艺晚会,晚上还敬月亮。
我们都很快乐,一家人在一块儿吃了团圆饭。
生2:我和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候,想到许多人为了祖国的利益还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比如正在修筑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生3:我们一家也非常愉快地吃了团圆饭,其乐融融。
然而,当我抬头仰望月亮的时候,我想到了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日夜守在边防线上,在中秋的夜晚不能同自己的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我对着空中的明月许下了一个心愿:愿他们欢乐幸福,一生平安。
师:那我们有没有没能和家人团圆的同学呢?生4:我的妈妈在外地打工,没能回来过中秋节。
中秋之夜,我非常想念他,不知道他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我多么希望她能在明年中秋节回来和我们团圆啊。
师:让我们一起用掌声祝福他的心愿能够实现。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都很好。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中秋之夜是怎么过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涛同学的表演。
生:(表演)“又是一个中秋节,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唉,我的子由老弟,你在哪里呀?我们已经好几年不见面了吧,你过得还好吗?想我东坡这几年官运不好,倒霉透顶,心中真是烦闷啊。
老弟,你也在看月亮吗?我们虽然不能相见,但我希望你过得平平安安,我也祝天下人过得平安幸福!(作挥毫书写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课标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⑵《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
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四、积累诗歌:比—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涛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一赏析一积累。
(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句容市黄梅中学:韩明许礼杰王海云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
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
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
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
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
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
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
(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
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
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
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