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南柯梦》创作心态
- 格式:pdf
- 大小:434.92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南柯记》中瑶芳公主形象作者:卢妏静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南柯记》是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作于他归乡隐居期间,本文从《南柯记》文本出发分析瑶芳公主冲破束缚、敢于追求爱情,且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的形象,以充实汤显祖“以情反理”的理论主张。
关键词:南柯记;瑶芳公主;爱情;自我意识中国封建时代,出现过女子要“笑不漏齿、足不出户”的说法,这是对女子的约束。
“女子无才便是德”在那时候更被人大力宣扬。
在那时候,女性的形象就应该是端庄贤淑、知晓情理的样子,但是在汤显祖看来女性并不只是如此。
晚明,是一个个性张扬、异端突起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和主力军,汤显祖论文,无论是诗文还是戏曲,都重在一个“情”字,他主张文学作品表现“至情”,他的作品正是其文學主张的具体实践,他以其“四梦”作为“至情论”传播的号角,赢得了普天下有情人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以《南柯记》为例来分析瑶芳公主的形象,充实汤显祖“以情反理”的理论主张。
一、矢志不渝的爱情精神在《南柯记》中,瑶芳公主作为大槐安国国王的独生女儿,是一个“姿才冠世”﹑温柔多情的女子。
她精通史书﹑刺绣等,从小就接受的是父母三从四德﹑三贞七烈的训诫,这在第五出《宫训》中可以看到。
但是她的内心向往并不止于此,她抱怨自己不应该被困在这深闺中,辜负了豆蔻年华,更不想每天都听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所以神采飞扬的她内心萌生了一种去人间去找寻她的有情郎的意愿,虽然并未如她所愿,但是她想要自己做主人生大事之心已昭然。
瑶芳她本身是“无情之蚁”,偏偏却非常“痴情”,尽管淳于棼风流多情,但是瑶芳公主对他却是一心一意。
所以在第十一出《引謁》中淳于棼招为大槐安国的驸马。
在第十三出《尙主》中对两人的大婚场面更是运用了大量篇幅进行描绘。
婚后,瑶芳更是对淳于棼关怀备至。
她对淳于棼的感情非常执着,瑶芳独宿瑶台时,寝食难安,兴味索然,百无聊赖,媚态慵懒,“多娇处,忒病多,年来无奈睡情河”。
姚品文对《南柯记》的评价《南柯记》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柯记》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
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
他权倾一时,终于被逐。
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
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南柯记》有不少版本流传。
郑振铎(1898一1958)曾说,“玉茗堂四梦”中,“于《还魂》外,此曲刊本独多。
”《南柯记》约有九种版本今存。
本书英译所主要依据的钱南扬的校点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就是以明代毛晋汲古阁校刻本为底本,与明万历刻本《南柯梦》、覆刻清晖阁本《南柯记》、明崇祯年间独深居本《南柯梦》、清初竹林堂刻本《汤义仍先生南柯梦记》等版本对校,共利用了五种版本。
由此可见,《南柯记》诞生后,不仅剧本不断被重刻、复刻,是文人士大夫们案头的珍品,而且其中的一些折子戏经常在民间和清代宫廷里演出,这证明了《南柯记》历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他的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先将汤显祖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笔者按:此说有误,实际二人系同一年去世),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确实,汤显祖的剧作无论是就其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广度看,还是从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看,都无愧于世界性的声誉。
但是,大概因为汤显祖的剧作篇幅长,曲词较为典雅华丽,被译成西方文字的时间较晚。
而篇幅较短,文字相对质朴的元杂剧,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剧本被译成西文。
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收入了法国传教士马若瑟(Fr.Joseph de Premare,1666一1736)翻译的《赵氏孤儿》法文节译本。
南柯记的主要内容《南柯记》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南柯记》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
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
他权倾一时,终于被逐。
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
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佚、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在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史上,汤显祖和他的代表作品“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柯记》与他稍后完成的《邯郸记》一起被称作“二梦”,是汤显祖在走过了坎坷的仕途,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以后,痛定思痛、冷静反省的产物。
它与其稍早完成的代表作《牡丹亭》同样具有惊世骇俗的力量,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意义上。
《南柯记》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该剧叙淳于棼酒醉于古槐树旁,梦入蚂蚁族所建的大槐安国,成为当朝驸马。
其妻瑶芳公主于父王面前为淳于棼求得官职,因此他由南柯太守又升为右丞相。
只为檀萝国派兵欲抢瑶芳公主,淳于棼统兵解围,救出夫人,但夫人终因惊变病亡,还朝后的淳于棼,从此在京中淫逸腐化,为右相所嫉妒,为皇上所防范,最终以“非俺族类,其心必异”为由遣送回人世。
此剧既叙官场倾轧、君心难测,亦状情痴转空,佛法有缘。
淳于棼作为一位外来客之所以高官任做,主要是凭借夫人的裙带关系。
右相段功是一个嫉妒心浓、阴谋意深的官僚,是他一步步借国王之手钳制淳于棼,最终将这位不可一世的驸马爷轰出本国。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的深深感叹,使人联想到汤显祖本人的从政经历,以及他主动挂冠归去时对于官场的彻悟。
《南柯记》的收束部分尤为感人。
当淳于棼被逐出大槐安国时,梦虽醒,酒尚温。
仔细辨认之后,他明知自己只不过是在蚁穴里结下了情缘、获得过官运,但还是舍不得亡妻,还是要禅师将亡妻及其国人普度升天。
若非老禅师斩断情缘,淳于棼还要到公主身边留连下去。
汤显祖经典剧作讽世特征分析汤显祖的传奇作品《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高峰。
“临川四梦”塑造了多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其情节曲折传奇,以写梦的方式铺叙故事、表达对现实的思考,蕴含了深厚的讽世意识。
本文着重研析“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与讽世特征,以拓思汤氏戏曲的研域。
一、“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
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
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
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
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
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
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
“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
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
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
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
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
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
”(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
《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
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
“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
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
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
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介绍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介绍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汤显祖的代表作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文学家。
戏曲代表作有《牡丹亭》,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诗文《感事》、《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等,小说《续虞初新志》。
《牡丹亭》又名《牡丹亭还魂记》,过程离奇曲折,可谓是旷世奇缘。
杜丽娘为太守之女,梦中与一书生相会。
梦醒,日渐消瘦,一病不起。
柳梦梅是一介书生,进京赶考时恰好投宿在杜丽娘死前所住的花园中。
二人认出对方是梦中的伴侣,杜丽娘让柳梦梅挖坟助自己复生,柳梦梅让杜丽娘帮自己报讯。
后被杜丽娘的老师和父亲发现,棒打鸳鸯。
二人将此事告到皇帝面前,皇帝成人之美。
杜柳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紫钗记》展现了爱情力量的强大,也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人心的丑恶。
元宵夜,李益在赏灯时帮霍小玉寻找紫玉钗,二人一见钟情,许下“钗在人在,钗亡人亡”的诺言。
李益高中,卢太尉欲招李益为婿,被李益拒绝。
卢太尉将李益调去关外,二人惜别。
李益所写家书被卢太尉变成休书。
小玉遭人讨债典当紫玉钗。
李益功成归来得知小玉另找有钱夫婿。
小玉被李益拒绝一病不起。
之后,黄衫客慷慨相助,两人重逢,真相大白。
《南柯记》阐述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梦中的得失荣辱回归现实只是虚无缥缈。
淳于棼武艺高强却因酒失职。
在参加盂兰大会时偶遇蝼蚁仙人,仙人见其风姿绰约,邀其入槐安国。
淳于棼在国内封为额驸,派到南柯治理政事。
被召回朝后,结交权贵,淫乱仙人。
国王听人进谏,令淳回故里。
淳于棼醒来,之前发生的事情皆为梦境。
按梦所述,去到槐树下察看导致蝼蚁遭受灭顶之灾。
淳于棼惊觉四大皆空,立地成佛。
汤显祖的牡丹亭内容汤显祖是明代有名的戏剧家。
他自幼才华横溢,进家塾、写诗、中举人,可惜之后仕途坎坷。
浅析临川四梦发表时间:2018-11-23T11:06:26.73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8期作者:张淑亭[导读] 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
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淑亭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
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
“四梦”是一种原本的真实,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明鲜明的价值。
戏曲的特殊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人生际遇的错综复杂,可以通过不同角色而呈现多元的社会处境,可以借着不同的口吻说出世态人情的各种面貌。
戏曲里有诗词文章;情节构筑的起承转合,人生哲思的深刻思考,因此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汤显祖、戏曲、临川四梦一、戏曲基本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艺术的综合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话剧,同时也不同于西方的歌舞剧。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阐述其戏曲的基本特征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一理论对研究我国戏曲有认识和指导作用。
中国的古典戏剧基本反映了当时种种社会背景,生活情形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其中我们所提炼出的戏曲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及所谓程式都是从中得到的。
二、汤显祖的创作背景: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一生历经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个朝代,当时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他虽出生于四代读书习文之家,21岁中举,却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
其原因是不愿奉承和巴结权贵之人,晚年把精力都投入戏曲创作。
汤显祖对于戏曲的创作有来自三方面的影响,在家中他的父亲是个严正的儒者,而祖父却好老庄、喜谈神仙。
少年时师从泰州学派罗汝芳,罗学接近于禅学的哲学观念以及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立场对汤显祖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很大的作用。
浅析汤显祖“人生如梦”的人生观作者:丁可含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戏曲文本着手,通过多文本比较,分析汤显祖“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首先,将《南柯记》与《邯郸记》作比。
两文本都描绘了主人公梦中的人生起伏,但叙述重点不同。
《南柯记》以爱情发展为主线,《邯郸记》则以建功树名为主线,最终皆以弃世作结,慨叹人生如梦。
从爱情与功名两个角度,对比看主人公内心经历的各个阶段,总结其异同,力图“还原”一个较为立体的汤显祖“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对比之后,又将汤显祖和其“人生如梦”的观点做了剖析。
分析认为,这种观点相对消极,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却是为保气节的无奈之举。
【关键词】汤显祖;《南柯记》;《邯郸记》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19-03汤显祖,一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戏曲家、文学家。
当莎翁蜚声海外,《哈姆雷特》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搬演之时,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戏曲界。
汤显祖的名字绝对是想绕也绕不开的。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部作品——《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为何都偏偏离不开一个“梦”字?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南柯记》与《邯郸梦》,为何会有弃世出世的思想?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体现着这位戏剧大家怎样的思想内核?一、人生如梦通过对比分析《南柯记》与《邯郸记》,可以总结出汤显祖持有“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这样说并非因为“二梦”(《南柯记》《邯郸记》)采用了写梦的叙述方式,或是做梦人在梦中历经了一生的起伏,而是因为二者性质上的相似,即虚妄,才说人生如梦。
那么为何说人生虚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理实见分》中写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如梦幻泡影,人生中存在的或是追求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
而在汤显祖的“二梦”中,虽然道出了功名、利禄、情感的虚幻,却没有系统的出世思想,只是表达了对现世的失望。
论汤显祖《南柯梦》创作心态发表时间:2018-04-16T13:05:20.4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 王倩婷[导读]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皆取材于唐代传奇,从艺术性上评价为《牡丹亭》之最。王思任赞扬道:“若士自谓一生‘四梦’
云南民族大学 王倩婷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皆取材于唐代传奇,从艺术性上评价为《牡丹亭》之最。王思任赞扬道:“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1] 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道:“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2] 可见《牡丹亭》艺术性之高。“临川四梦”中的其它三梦虽未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已可窥见汤显祖不同的创作心态,尤其是后二梦,被认为是汤显祖晚期的作品。其中,《南柯记》作为一部汤显祖人生观不断变化与形成当中的作品,仍突显出其独特之处。汤显祖创作《南柯记》与其在这一时期对生活的感受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探讨汤显祖的创作心态也具有深远意义。一
《南柯记》的创作时间据徐朔方先生在《玉茗堂传奇创作年代考》一文中所考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 ,即在《牡丹亭》创作完成(1598)的后两年,《邯郸记》创作完成(1601)的前一年。[3] 由此可见,几部作品的创作时间间隔不长,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南柯记》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亦或是创作的切入点上反映出的作者心态都与其它三梦有不同之处。
汤显祖在遂昌弃官回家的三、五个月完成了《牡丹亭》的创作。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宣扬合乎人性的真“情”体现出其积极地入世态度。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道:“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矣。”[4]在这一历史阶段,汤显祖虽在仕途上遭遇波折,但作者的创作心态还是积极向上的。创作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南柯梦》不仅在题材上和构思上与《牡丹亭》大异其趣,其反映作者幻想破灭的结局也与《牡丹亭》大团圆的结局不同。在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创作态度却有如此巨大的转变,究其原因,钱南扬先生指出:“汤显祖弃官丧子,造成他消极地内因;而真可(达观)之来,则是外因”[5]。
万历二十八年(1600),汤显祖爱子士蘧赴京应试不幸病逝,对于汤显祖来说是“江天卷地黑风来,报道吾家玉树摧”[6]汤显祖丧子之后写了三十二首悼亡诗《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重得亡蘧讣二十二绝》,由此可见丧子之痛对汤显祖的打击巨大。正是在这一年里心神俱摧的他创作了传奇《南柯记》。
其次,达观与汤显祖之间的交往对汤显祖也有一定的影响。汤显祖隆庆四年(1570)所作的两首诗:其一“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虽为头上物,终是水云心。”其二“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7] 达观见诗后,汤显祖对功名富贵的超然态度引起他的注意,遂有度化之意。二十年后,二人于邹元标家中巧逢,一见如故。汤显祖在南京受记,达观给他取法名寸虚,辞官归家之后,汤显祖与达观的交往日益密切,受达观影响,他的出世思想日益浓厚,梦达观来信中有诗云:“向后指轮笔,自书海若士”[8] ,于是汤显祖便以海若士、一作若士为号。
正是仕途的不顺、爱子逝世,以及与达观的密切交往,影响了汤显祖由之前认为“情”是人生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有了超脱之意,在《南柯记》中处处皆可见汤显祖这种创作心态,如第一出《提世》开篇即写:
【南柯子】[末上] 玉茗新池雨,金柅小阁晴。有情歌酒莫教停,看取无情虫蚁,也关情。国土阴中起,风花眼角成。契玄还有讲残经。为问东风吹梦,几时醒?
虽说看无情虫蚁也关情,但已是此情非彼情,有契玄讲经的度化之意,更有发出东风吹梦几时醒的追问,无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终究要醒,人生到头来也不过是“南柯一梦”。 《南柯记》中的淳于棼,从一出场就是诉说人生百无聊赖,借酒浇愁,如没有三五好友打发时间,真是度日如年。如第二出《侠概》淳于棼出场:
【蝶恋花】秋到空庭槐一树,叶叶秋声,似诉流年去。便有龙泉君莫舞,一生在客飘吴楚。那得胸怀长此住,但酒千杯,便是留人处。有个狂朋来共语,未来先自愁人去。淳于棼因“曾补淮南军裨将,要取河北路功名。偶然使酒,失主帅之心;因而弃官,成落魄之像”至此以后便浑浑噩噩,以酒度日,没有积极进取之心,对于功名是“一官半职懒踌躇,三言两语难生受。闷嘈嘈尊前罢休,恨叨叨君前诉休。” 当他的酒友周弁、田子华二人将归六合,前来告别时,淳于棼更是连喝酒的朋友都没有了。最后只得每日间酒气熏天、昏昏大睡。
【尾声】[生] 恨不和你落拓江湖载酒游,休道个酒中交难到头。你二人去了呵,我待要每日间睡昏昏则是酒。
淳于棼的落魄、失意感慨人生如此,不如死休。“不消阮籍穷途哭,但学刘伶死便埋。”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已经不是《牡丹亭》时期对政治上抱有极大热情、追求功名进取,为了情可以生可以死的汤显祖所创作出来的。可想而知,汤显祖对这一时期的人生感悟已经有极大变化。如第十出《就征》:
我淳于棼,人才本领,不让于人。到今三十前后,名不成,婚不就,家徒四壁,守着这一株槐树,冷冷清清,淹淹闷闷。想人生如此,不如死休。前在孝感寺,听了禅师讲经回来,一发无情无绪。我可甚打起头脑来?止有一醉而已。古人说的好:事大如山醉亦休。罢了,独言独语,撇下了山鹧儿,我尽意街坊游去。但有高酒店铺,颠倒沈醉一番。正是:不消阮籍穷途哭,但学刘伶死便埋。
再从故事题材的传承角度考察,《南柯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为素材而改编的。汤显祖选择《南柯太守传》的原因正是与它同清淡寂净的佛学主题有关,作者找到的题材竟然如此契合自己的创作意图,不必作多大的增删,就和主观需要浑然一体了。正是在他人生有了超脱之意时才选择《南柯太守传》为素材。那么,从汤显祖对《南柯太守传》的改编中,可以看到他是尽可能在原有的框架内加以适当的敷演或增饰,但全剧至少有两处对情节作出比较重大的改造:一处是第三十七出《粲诱》、第三十八出《生恣》对作为左丞相的淳于棼淫乐的描写,但笔调轻松,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展开,虽说不上是调侃和揶揄,却没有达到强有力的讽刺和抨击的程度。另一处是开头到第八出和结尾四出,它们占全剧四分之一,大大超过它们在《南柯太守传》的原来比重。小说仅一处提到契玄:“又七月十六日,吾于孝感寺悟上真子,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南柯记》第十二出《贰馆》录此语为琼英郡主所言。《南柯太守传》结尾说淳于棼“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9] ,而汤显祖《南柯记》中则安排他经契玄禅师点化,大悟成佛。对照唐传奇,《南柯记》最大的增补即在契玄禅师一线:梦前之《禅请》、《情著》,梦中之《念女》,梦后之《转情》、《情尽》,契玄禅师点化淳于棼一线全属汤显祖的虚构。由此可见,汤显祖把表现的重心放在入梦——梦醒——度化这一主线上。
如第四出《禅请》契玄禅师出场道明,大槐安国虫蚁只因是五百年的业债,从开始就表明一切的种种不过是老病因循,一场空虚。 [净扮老禅师上]【集唐】……只为五百年前有一业债,梁天监年中,前身曾为比丘,跟随达摩师祖渡江。此扬州有七佛以来毗宝塔,老僧一夕捧执莲花灯,上于七层塔上,忽然倾泻莲灯,热油注于蚁穴之内。彼时不知,当有守塔小沙弥,颜色不快,问他敢是费他扫塔之劳?那小沙弥说道:不为别的,以前圣僧天眼算过,此穴中流传有八万四千户蝼蚁。但是,燃灯念佛之时,他便出来行走瞻听。小沙弥到彼时分,施散盏饭,与他为戏。今日热油下注,坏了多生。老僧闻言,甚是忏悔,启参达摩老师父。老师父说道:不妨,不妨,他虫业将尽,五百年后,定有灵变,待汝生天。老僧记下此言,三生在耳。屈指到今,恰好五百年来岁,欲往扬州,了此公案,老病因循。
第八出《情著》契玄禅师的首座弟子问禅于契玄、淳于棼问禅,种种机锋禅语,皆是人生是非转头空。 [首座] 如何空即是色?[净] 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晓翠若浮来。[首座]如何色即是空?[净]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首座]如何非色非空?[净] 归去岂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紧接着就是淳于棼问禅: [见介] 小生淳于棼稽首,特来问禅。如何是根本烦恼?[净] 秋槐落尽空宫里,凝碧池边奏管弦。[生] 如何是随缘烦恼?[净] 双翅一开千万里,止因棲隐恋乔柯。[生] 如何破除这烦恼?[净] 惟有梦魂南去日,故乡山水路依稀。[生沉吟][净背介] 老僧以慧眼观看,此人外相虽痴,到可立地成佛。
再比如第四十二出《寻寤》,淳于棼出任南柯太守二十年,后当上大槐安国丞相,然后被逐出大槐国,送他回去的紫衣使者正是当初带他进来的二人,昔年东来之迳却是物是人非,心中惊诧不已,欲语泪先流。
【绣带儿】搀提醒趁着着绿暗红稀出凤城,出了朝门,心中猛然自惊。我左右之人都在那里?前面一辆秃牛车儿,岂是我乘坐的?咳,怎亲随一个都无?又怎生有这陋劣车乘?难明。想起来,我去后可能再到这朝门之下,向宫廷回首无限情。公主妻呵,忍不住宫袍泪迸。看来我今日乘坐的车儿,便只是这等了,待我再迟回几步。呀,便是这座金子楼了。怎军民人等见我都不站起?咳,还乡定出了这一座大城,宛是我,昔年东来之迳。如第四十三出《转情》中道出:“此是梦醒时节,依然如故也。” [生]咳,小生全不知他是蝼蚁,大师怎生不早道破也? [净]我分明叫白鹦哥说来:蚁子转身。你硬认是女子转身。 [生]是小生曾听来。[净]便是你问三声烦恼,我将半偈暗藏春色:头一句,秋槐落尽空宫里,可不是槐安国?第二句,只因棲隐恋乔柯,是你因妻子得这南柯也;第三句,惟有梦魂南去日,故乡山水路依稀,此是梦醒时节,依然如故也。
那从汤显祖创作《南柯记》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人生遭遇,从而选择了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改编成《南柯记》,以及对《南柯太守传》文本的取舍与选择上来看,全剧以淳于棼和契玄禅师为统领,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度脱剧结构,主要戏剧冲突是有情人与情空成佛的矛盾。也就是说,将《南柯太守传》这个“稽神语怪,事涉非经”[10]的离奇故事改造成为“万事无常, 一佛圆满”(第44出)的佛教度脱剧,全然出于汤显祖对这一时期的人生感悟。
由此可见,汤显祖改编《南柯记》时的创作态度:对政治上心灰意冷,想要超脱,一切的斗争到头来不过是虚幻,跳出现实之外感悟人生不过是“南柯一梦”。
注释: [1][4][7] 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2] 沈德符.顾曲杂言[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 徐朔方.玉茗堂传奇创作年代考[A].晚明曲家年谱卷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2][13][14][15] 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汤显祖.南柯梦记[M].钱南扬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汤显祖.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遴信十首[A].汤显祖全集诗文卷十四[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7] 汤显祖.莲池坠簪题壁二首有序[A]//汤显祖全集诗文卷十四[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8] 汤显祖.梦觉篇有序[A].汤显祖全集诗文卷十四[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 [9] 鲁迅.唐宋传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10]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A].汪辟疆校.唐人小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