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的人》评课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评课稿1. 引言《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纪念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展现了人物特点,弘扬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评课,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2.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和思想•理解和鉴赏《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物性格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英雄和伟人的崇尚和敬仰3. 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篇以纪念伟大作家鲁迅为背景的文章,通过描写鲁迅的名人事迹和他对社会的关注与呼喊,展现了鲁迅独特的品格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鲁迅的生平介绍通过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背景和伟大成就,为之后的文章阅读打下基础。
3.2 文章整体内容鉴赏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3 文章核心段落分析详细解读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包括作者对“有的人”的种种批评和讽刺,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3.4 语言表达和阅读技巧通过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阅读难点,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简要介绍鲁迅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2 合作学习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3 阅读与解读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借助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解读和分析。
《有的人》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一、说课稿1. 课程背景《有的人》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的人》,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人生百态,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讲解分析: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5)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案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4. 教学准备课文《有的人》文本,相关参考资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人生百态,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3)讲解分析: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5)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亮点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进措施在讲解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有的人》,我们了解到了人生的多样性,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希望大家能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有的人》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第一章:说课稿一、说教材1. 诗歌背景:《有的人》是一首由现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诗人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3.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说学情1. 学生特点: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于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
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说教法1. 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自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问题探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向鲁迅先生学习,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五、说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效。
3. 反思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4. 反思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 感受诗人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3.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2. 情境教学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鲁迅《有的人》评课汇编《有的人》评课一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汪雪敏老师上的《有的人》一课。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写于1949年,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汪老师的这节课上得挺好,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图象、视频入手,恰当运用资料,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汪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视频录音应用合理:运用视频录音,为读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蓄势。
4、课内和课外延伸比较到位:出示《自嘲》和《野草题词》,请学生找找诗中有哪几个句子出自鲁迅自己写的诗;出示泰戈尔的《某人》,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
这样的做法非常适合高段学生的学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行的方向。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一样,一堂课的教学也会有些许欠缺:汪老师在引导理解“有的人”一词时,学生说出了很多名字,看似很热闹,其实欠缺对人物的深刻认识。
如果老师能相机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认识,说一说其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相信效果会更好。
《有的人》评课二今天,我们城西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观摩了青年教师许丽霞的《有的人》一课。
该老师的课上的很成功。
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副题入手,恰当运用名言,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许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教师基本功扎实:该教师语言亲切、自然,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有的人》教学反思1《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通过朗读,感受能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
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最后引导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
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教学反思2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通用10篇)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篇1这一单元我们都是学习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的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的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无论怎样,都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一知半解,到学习玩这一单后对鲁迅先生的更多了解,让学生更加佩服鲁迅的为人以及他的高尚的皮质。
我们刚学过的《有的人》,就是缅怀鲁迅先生的诗歌。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和学生查过的一些鲁迅先生的资料。
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诗使你联想到鲁迅先生做过的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给人民当了哪些牛和马。
对比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诗中的每一小节都用了对比的写法,而且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所以,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男女生接读,师生接读: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接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一句接读,第四小节的第一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一句接读,这样反复接读。
这是批判的一方。
同学们读的咬牙切齿。
接下来读,受爱戴的一方,也就是对鲁迅的赞扬。
第二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五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第三小节的第二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第四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同学们读的兴趣盎然。
同学们读出了佩服、赞美之情。
通过这种接读朗读,让学生更感受到了这种鲜明的对比方法的写法的好处。
《有的人》教学反思《有的人》教学反思1《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__内涵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1。
《有的人》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一、说课稿1. 课文背景介绍《有的人》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诗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学会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对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描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2)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案1.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两种不同人生观的对比,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个人思考: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生观的思考。
2.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齐读、分组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解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讨论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写作法: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也有所掌握。
(3)教学方法的运用:朗读法、解析法、讨论法和写作法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2. 教学改进(1)在个人思考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观的问题。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提高讨论的效果。
《有的人》听课记录及评析《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
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
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
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
其中朗读尤其重要。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
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
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
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
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
鲁迅《有的人》评课汇编《有的人》评课一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汪雪敏老师上的《有的人》一课。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写于1949年,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汪老师的这节课上得挺好,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图象、视频入手,恰当运用资料,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汪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视频录音应用合理:运用视频录音,为读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蓄势。
4、课内和课外延伸比较到位:出示《自嘲》和《野草题词》,请学生找找诗中有哪几个句子出自鲁迅自己写的诗;出示泰戈尔的《某人》,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
这样的做法非常适合高段学生的学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行的方向。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一样,一堂课的教学也会有些许欠缺:汪老师在引导理解“有的人”一词时,学生说出了很多名字,看似很热闹,其实欠缺对人物的深刻认识。
如果老师能相机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认识,说一说其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相信效果会更好。
《有的人》评课二今天,我们城西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观摩了青年教师许丽霞的《有的人》一课。
该老师的课上的很成功。
下面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1、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精而准:从副题入手,恰当运用名言,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导课自然新颖。
2、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许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3、教师基本功扎实:该教师语言亲切、自然,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听她的课感觉很轻松。
4、课文录音应用合理。
运用课文录音,为读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既培养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又为有感情的朗读蓄势。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一样,一堂课的教学也会有些许欠缺:在引导理解“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句时,学生说出了很多名字,看似热闹,其实欠缺对人物的深刻认识。
如果老师能相机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物的认识(比如:李素丽),说一说其突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相信效果会更好。
《有的人》评课三首先感谢这位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课堂,也感谢主持评课的各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课堂亮点:一、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实际,精而准老师从副标题入手,请生找出描写鲁迅和恶势力的句子,通过剖析,导出情感。
正好切合了纪念、有感这两个方面。
由纪念引出内容,由有感引出情感。
思路非常清晰。
完成了由内容到情感的过渡,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紧抓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进行教学诗歌教学不像其它文章,教不好就教成了三不像的文章。
这位老师在教学上把握了诗歌的教学的特点,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促讲,以学生自主交流推动课堂教学,。
有效地避免了繁琐的讲解。
本节课在读上,老师有很好的铺垫和层次。
由初读(扫清生字词障碍、质疑)-------再读(自主学习,动笔批注,)------品读(交流汇报、解析诗句、发散思维)------读生活(联系生活)。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范读、引读等)在读中认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学生自主交流教学,情境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探讨欲望。
三、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点燃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这位老师很会引导。
如:在学生找出描写鲁迅的句子,师范读后解析三句诗,特别在解析“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这句时,教师的引导非常成功。
首先第一个学生谈到女佣阿三,师再问学生,谁对这句话还有感触?这样的话语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学生还谈到了老师,每个学生的感悟都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紧接着后面,学生谈到了两本书,就因为老师的引导,学生才有话可说。
课堂才充满活力四、教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生字词教学很到位,如:教学“啊”、“当”,不但教会了学生的读音,还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如:遇到不会读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同时还提醒学生读书是要批注等。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能够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这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得游刃有余。
五、教师的教学风格富有魅力这位老师的语言很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
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讲究美感。
听这位老师的课感觉很舒畅,不像有的老师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一个劲地赶。
这位老师很会表扬她的学生。
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语在她的课堂上飞扬,学生会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在表扬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并不是空洞的表扬。
这位老师表扬学生的语言很富艺术性。
诸如:你很会学习,知道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虽然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但给学生渗透了一种思想。
学习时不能孤立,而是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衔接。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确实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下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一、导课时间过长老师在导课上做了四个铺垫1、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2、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谈3、播放课件4、鲁迅遗言。
耗时8分半钟,导致后面超时。
我感觉回顾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直接播放课件,这样导课可能要精一些。
把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可以穿插在品读中,包括鲁迅的遗言。
二、感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扶持太多,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诸如:导课第二环节,让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哀悼场面,应该放手让学生答,因为前面都是学过的课文。
还有在联系生活谈感想时,师问:有的人仅仅只是鲁迅一个人吗?学生答雷锋,医生,清洁工、黄继光、警察等,老师代替学生答了后面的话,清洁工辛苦地打扫,给人们带来整洁的环境。
像这些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不能代替。
当然,如季羡林学生不太熟悉的人和事,老师可以补充。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毕竟是六年级的学生了。
因为是六年级,所以教师在过渡时,要设计一些富有深度的话语引领学生表达。
老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会变得丰富而有内涵。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老师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导课第二环节,让学生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哀悼场面,学生说了一些词:爱戴、尊敬…..,学生每说一个,老师就重复一个。
在给“纪念”换词时,也是这样,学生说歌颂、赞美。
老师也重复。
在再读课文这一环节,老师出示了阅读提示,我觉得这个阅读提示可以请学生读,反而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老师呢却重复了两次。
没有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
四、小组讨论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
既然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就要落实到位,而且这篇文章也是阅读课文,应该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要给4—5分钟,这位老师只给了2分25秒。
这样的讨论基本上时流于形式。
如果老师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要兼顾全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顾不了全体,只有在其它环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更何况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果学生交流得充分,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的。
那么学生在汇报时,就会表现得更好。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交流后的感悟,进行赏读。
在读中悟,在悟中更好地表达。
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很好的亮点,最容易出彩。
值得商榷的二点:1、老师请生找出描写恶势力的话,引读后,接着让生用读来斥责他们,我感觉真正的斥责应该是5、6、7小节的前面的诗句。
我觉得在这个环节如果设置一个对比读效果更好,会增强课堂的气势,一部分学生歌颂鲁迅先生,一部分学生痛骂恶势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热血。
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爱憎分明的情感,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也许是对比手法运用的不到位,导致后面的情感稍微欠缺些火候。
文章的线索其实很明了,就是表达一个爱与憎,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表达。
文章中有三处对比,一是生死价值的对比,二是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三是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对比。
抓住第一个对比这个主轴,向第二、第三个对比发散,最后再回到第一个对比,情感上的升华就会更明显。
2、我感觉教师不应该随意打断学生读课文。
当学生在读错生字时,应等学生读完后再指出,在读前老师也布置了让全部同学认真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检查同学们是否认真听了。
读完后找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如果学生找不出来,老师再点明。
这样其他学生下次也会认真听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某位同志在做报告时,读错了一个字,难道也要把他的报告打断,来纠正这个字吗?我想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来讲,放在读完后纠正更合情合理一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请大家多多指导,说错的地方请大家海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