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2.89 MB
- 文档页数:30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上医治眼底病患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干预的效果。
方法本院此次研究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期间,选取50例进行诊治眼底病患者,将其研究对象划分,建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经由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此次研究中的试验组受试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为具体的干预措施,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受试者,具体的干预措施。
结果治疗操作开展后,所得研究数值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干预对象评估结果,比对对照组更高(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措施投入临床眼底病患者医治中,所得干预的评估结果更好,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值得被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雷珠单抗;眼底病;疗效眼底病属于临床上常见、多发的一种眼科疾病,该疾病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发病率逐渐上升,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发生异常,病变部位为眼后节。
患者在疾病的初期并没有较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至中后期,其自身的视力将会出现损伤。
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实施医治,将会提高其失明的风险。
临床上常应用常规药物实施治疗干预,其效果并不明显,雷珠单抗作为新型的一种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等。
本次研究中将50例眼底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25例研究对象,选择在临床治疗开展中,施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干预措施,结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此次研究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期间,选取50例进行诊治眼底病患者,将其研究对象划分,建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经由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对照组:试验对象年龄22岁至75岁,均值(38.31±7.32)岁。
13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试验组:试验对象年龄23岁至76岁,均值(38.37±7.26)岁。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内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眼内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内炎患者30例30眼,观察其玻璃体细菌、真菌培养结果,经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观察其眼部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眼部并发症。
结果:其中29眼(97%)控制了炎症,无视网膜脱离等眼底并发症,保留了眼球。
1眼(3%)术后发展为全眼球炎而行眼球摘除。
19眼(63%)视力比术前提高,7眼(23%)视力无变化,4眼(13%)视力比術前下降。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能够有效治疗眼内炎。
标签:眼内炎;玻璃体切除;万古霉素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内感染,为葡萄膜与视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由于眼内屏障影响药物穿透,眼内结构易受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素所致炎症的损害,各种方法常较难控制感染的发展,严重损害眼球组织及视功能,导致患眼失明。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为严重眼内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一般资料1.1对象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眼内炎30例30眼,其中男25例25眼,女5例5眼,年龄25~83(平均54)岁,其中眼外伤引起眼内炎19眼(63%),白内障术后引起5眼(17%),6眼无诱因下出现眼内炎(20%)。
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7眼,眼内炎合并白内障9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5眼,所有病例就诊时均有眼部高度充血、角膜水肿、前房积脓,B超均示玻璃体呈絮状混浊。
视力急剧下降,其中术前视力无光感者4眼,仅光感者6眼,手动/眼前者9眼,指数/眼前者11眼。
1.2方法诊断标准:有眼球穿通伤、内眼手术和内源性感染病史,临床症状:视力急剧减退、剧痛、畏光、流泪等症状和眼部高度充血、角膜水肿混浊、前房积脓、玻璃体内渗出、灰白色混浊以及眼内呈灰黄色反光等。
B超均示玻璃体呈絮状混浊。
最有价值和最可靠的方法是眼内液的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抽取玻璃体做细菌、真菌培养检查,以确定眼内炎的病原性质并做药敏试验,以便使用最有效的抗生素。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底病的护理体会薛银红(运城市眼科医院,山西运城04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产程时间及疼痛评分研究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相应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见表1。
2.2阴道分娩成功率研究组产妇成功率为88.6%(39/44),高于对照组的70.5%(31/44),差异显著(字2=4.470,P =0.034)。
3讨论分娩是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日渐完善,分娩方式愈发多样化,现今常用分娩方式有自然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两种。
为规避剖宫产对产妇机体结构的损伤,加速产后恢复,免除剖开腹壁及子宫带来的负面影响,临床多推荐阴道分娩。
为减轻分娩疼痛感,医生多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性镇痛两种方法。
分娩镇痛仪因镇痛效果佳、显效快、安全性高、无蓄积作用、使用便捷,产妇可于产程中保持清醒状态,以主动配合完成分娩,改善分娩体验,现已成为实现无痛分娩的关键技术,且因该设备对分娩方式及胎儿呼吸、循环系统无负面影响,备受医患推崇。
护理干预在产检及产前检查的指导下设定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产妇潜能的同时加速产程进展,缓解疼痛程度,降低中转剖宫产率,既保证母婴安全又平衡产妇身心,借助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升满意度。
本文研究组第一、二产程均短于对照组,痛疼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由此可见,应用分娩镇痛仪配合护理干预在阴道分娩中可提高分娩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况华进,姚超,陈琳,等.分娩镇痛导乐仪对阴道分娩影响的量化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439-443.[2]冯莉.导乐分娩镇痛仪在自然分娩第一产程中的镇痛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246-248.(收稿日期:2019-12-21)表12组产妇产程时间和疼痛评分比较(x ±s )组别例数产程时间(h )疼痛评分(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研究组44 6.2±1.40.8±0.2 6.8±1.2 5.9±1.4对照组446.8±1.6 1.2±0.37.4±1.3 6.5±1.7t P1.8720.0327.3590.0002.2500.0141.8070.037【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底病的护理体会。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伴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的湿性AMD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prn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眼科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为伴浆液性PED的湿性AMD患者23例23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prn的治疗,注射后每月定期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最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hPED)、脱离面积(aPED)、脱离容积(vPED),中央视网膜厚度(CFT)。
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spearman’s相关性分析了解最佳矫正视力与最大视网膜脱离高度、脱离面积、脱离容积、中央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联系该组病人的临床随访结果,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法及随访策略对该病预后的影响。
结果随访后发现:23例患者除1例患者未见任何疗效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该组患者ETDRS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46.7±0.58个字母数上升为57.5±0.28个字母数;平均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由治疗前的350.17±35.73um减低至238.87±36.87um;平均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面积由治疗前的5.12±0.69mm2减低至2.74±0.89mm2;平均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容积由治疗前的0.81±0.21mm3减低至0.34±0.1mm3,且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视网膜厚度由治疗前的324.56±16.42um变为286.85±18.39um,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VA的改善与hPED、aPED、vPED、CFT等均无相关性。
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3-02-17T07:25:55.78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0月10期作者:吴佩霖[导读]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观察吴佩霖(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132000)眼底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科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原因多是由于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对患者视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失明。
所以,积极加强眼底病变的防治非常重要[1]。
康柏西普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类多靶点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拮抗剂,该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用药次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为此,本文选取了我院的80例眼底病患者,对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监测对象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8月的80例眼底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44±7.63)岁,病程为(6.14±2.25)个月,原发病类型为:有15例黄斑变性,14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另外11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9.17±7.44)岁,病程为(6.27±2.46)个月,原发病类型为:有13例黄斑变性,1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另外12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80岁;(2)患者均与眼底病的诊断标准[2]相符;(3)患者均对本次治疗知情了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均经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等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确诊;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其它眼部疾病;(2)心脑血管、肝肾损伤等疾病;(3)患者存在视觉功能缺陷;(4)患者合并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研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视力健康。
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使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和视网膜光凝术。
而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将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和视网膜光凝术,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为进一步研究该治疗方案的疗效,本研究对一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观察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一、研究目的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4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
2. 实施治疗:对所选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和视网膜光凝术治疗。
首先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接着进行小梁切除术和视网膜光凝术。
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眼压、视力、眼底血管新生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研究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眼压明显下降,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眼底血管新生情况得到明显缓解。
其中有32例患者眼压恢复正常,眼底血管新生减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 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局部手术创口愈合情况良好。
3. 随访观察:进行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眼压和视力维持在较好状态,未出现复发。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小梁切除术和视网膜光凝术的治疗,发现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减轻眼底血管新生情况,且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经过随访观察,疗效稳定,未出现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