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红外隐身
- 格式:pdf
- 大小:243.50 KB
- 文档页数:3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应用,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等。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雷达反射信号1.使用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达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反射信号。
2.减小物体的截面积:通过减小物体的截面积,可以减少雷达波在物体表面的反射。
这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率来实现。
3.降低反射率:使用雷达反射率低的材料可以减少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低反射率的涂层或材料来实现。
4.减少边缘散射:减少物体表面的边缘散射可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雷达透明材料、边缘切割或边缘弯曲等方式来实现。
二、混乱热红外辐射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热红外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热红外辐射:通过选择低辐射率的材料、减少热源的温度或遮挡热源等方式可以降低热红外辐射。
2.混淆热红外辐射:通过使用热红外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干扰热红外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热红外辐射,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三、抑制声纳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声纳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声纳反射:通过选择吸声材料、降低结构共振或表面形状等方式可以降低声纳反射。
2.混淆声纳信号:通过使用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隐蔽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声纳信号,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3.减小水动力噪声:通过优化物体的外形设计、使用水动力垫片或调整潜艇的速度等方式可以减小水动力噪声,降低目标被声纳探测的概率。
四、对抗光学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光学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通过选择低反射率的材料、使用光学吸收剂或使用反射率低的涂层等方式可以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
2.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使用光学迷彩等方式可以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降低目标被光学探测的概率。
以上是隐身技术主要原理措施的一些例子。
1、红外探测技术和隐身措施红外线波长位于可见光和电磁波之间,从0.75~1000μm(分为近、中、远和极远红外四个子波段),除了具备在介质中传导和辐射、反射等基本特性外,还可对一些活跃金属如硒产生光电导效应。
在红外光照射下,这类金属的导电性会产生改变,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把红外辐射强弱转化为流过金属导体的电信号大小变化,经放大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作为信号源用于目标分析。
不同类型的物体对近红外线反射特性差别较大,可以据此在转换出的图像上进行区分识别。
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会产生红外辐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对于特定温度范围的物体其辐射的红外波长范围也是一定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感应器进行探测。
此外,大气中红外线传递有3个主要的传递“窗口”——0.75~2.5μm、3~5μm 和8~14μm,分属于近、中、远红外波段,恰好也是各类导弹、发动机的主要热辐射波段,可以透过大气远距离传导。
军事上正是利用了红外线具有的这些特殊效应来实现红外探测,具体实现方式上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上世纪30 年代首部红外变像管装置诞生,制造红外探测装置变为现实。
之后美、德等国二战期间将第一代的主动红外探测装置用在了战场上,通过自带的光源设备主动产生近红外辐射照射目标区域,然后接收目标返回的红外信号,转换为可视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例如德国研制的车载主动红外夜视仪可用于夜间无灯光条件下隐蔽行进,并通过这种手段避开同盟国的监视,秘密地把V-2 导弹运送到前线。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战中,把一种略嫌笨重的主动式红外瞄准具装在了步兵枪械上,取得了夜战中对日军的优势。
由于主动式红外探测器需要携带光源发生装置和电池等,体积和重量较大,而且近红外波段受大气环境中云雾和烟尘干扰较严重,探测距离较短,适用性上受到较大限制,60 年代后其地位逐步被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即热成像仪所取代。
图6、红外成像系统原理结构及成像原理1964 年,美国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热成像仪,经过不断完善,并在70 年代按照通用化、模块化、组件化思路优化生产后开始大规模装备陆、海、空三军。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是基于红外辐射的热能特性和光学原理。
它通过改变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使其对红外摄像机等红外感应装置难以察觉,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红外辐射是物体在热能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它会以红外光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红外摄像机可以通过监测和捕捉红外辐射来找到物体。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目标就是降低、遮蔽或模仿物体的红外辐射,让其在红外光谱中呈现类似背景或其他物体的热能特征,以实现隐身效果。
实现红外隐身迷彩服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红外吸收材料:使用具有较高吸收红外辐射能力的材料,使其吸收和转换红外光波为热能,从而减少或遮蔽物体的红外辐射信号。
2. 红外反射材料:利用具有较低红外辐射特性的材料,使得物体对红外光波进行反射,使红外摄像机无法准确识别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3. 红外干扰源:通过向周围环境中发送大量的红外辐射,使红外感应装置无法准确检测到物体的红外信号。
4. 热隐身技术:通过调节物体的温度和热能分布,使其与周围环境的热能特征
相一致,减少红外摄像机对物体的探测。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红外隐身迷彩服能够减少或干扰物体的红外辐射信号,使其在红外光谱中呈现出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相似的热能特征,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简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军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红外隐身技术利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使物体具备较高的红外辐射抑制能力,从而达到隐蔽目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原理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以下是红外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红外辐射抑制:物体表面的特殊涂层可以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从而降低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特征,减少红外传感器和导引制导系统的探测距离。
•热辐射控制:通过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材料和涂层,可以减少物体表面的热辐射,降低热红外传感器对物体的探测。
控制物体的表面温度和表面热辐射分布是关键的技术要点。
•光学设计:设计物体的形状、纹理和结构,减少红外辐射的反射和散射。
通过光学设计,可以将红外辐射能量尽可能地分散和吸收,提高红外辐射的隐身效果。
3. 应用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红外隐身技术的一些应用场景:•军事领域:红外隐身技术广泛应用于军用飞机、导弹和无人机等载具。
通过减少红外辐射特征,提高作战载具的隐身性能,降低被敌方导弹和监测设备探测的概率,提高战斗力。
•民用领域:红外隐身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一定应用。
例如,红外反射涂层可以应用于建筑物外墙和玻璃窗,减少室内空调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红外隐身技术还有潜在的汽车外观设计和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应用。
4. 挑战与发展红外隐身技术虽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发展需求:•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红外隐身技术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需得到提高,以确保其长期有效性。
•多频段的红外辐射抑制:红外隐身技术需要适应不同频段的红外辐射抑制,以应对不同传感器的探测。
•红外隐身技术与其他隐身技术的综合应用:红外隐身技术与其他传统隐身技术如雷达隐身技术的综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隐身技术科技前沿【摘要】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文章粗略的介绍了隐身技术、隐身材料的分类、原理,以及现在的发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隐身材料,分类,战略,应用,前景。
【引言】在如今的科技领域,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隐身武器也是不断出现。
隐身技术到底是怎样的,在这里就来粗浅研究一下。
【正文】1.隐身技术1.1隐身技术定义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2隐身技术分类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3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雷达波吸收技术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红外控制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及其应用前言热辐射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辐射特性减少或消除目标对于红外探测装置的探测性的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航天、无人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热辐射隐身的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热辐射隐身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物体辐射的特性。
物体发出的热辐射是由物体表面的温度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红外辐射和近红外辐射。
热辐射隐身技术通过减少或改变物体的辐射能力,使其在红外探测装置中的信号变得微弱或不可察觉。
具体来说,热辐射隐身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应用:•散热效果增强:通过改变物体的散热特性,提高物体散热效率,减少热辐射信号的强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散热涂料、传热层等。
•热辐射反射:通过使用特殊材料或表面处理技术,将热辐射反射到其他方向,减少其对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使用热反射膜、表面微结构等实现。
•温度控制:通过控制物体的温度,使其接近周围环境的温度,减少其与周围环境的温差,从而减少热辐射信号的强度。
•辐射特性改变: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材料和结构,改变其辐射特性,使其辐射能力降低或改变。
例如,使用吸波材料、多层结构等。
2. 热辐射隐身的应用2.1 军事领域热辐射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减少目标的热辐射特性,可以使军事装备对敌方红外导引武器的探测性减弱,提高装备的生存能力。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红外导弹和红外搜索系统的发展使得热辐射隐身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要。
2.2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是热辐射隐身技术的典型应用领域之一。
减少飞机和导弹等空中目标的热辐射特性,可以使其难以被敌方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和跟踪,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空间。
热辐射隐身技术在隐形飞机、导弹以及无人机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
2.3 无人机领域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红外探测对于无人机目标的探测性极高。
因此,热辐射隐身技术在无人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热辐射隐身技术,可以使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减少被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性,增加其侦查、监视和攻击的成功率。
红外隐身技术总结红外隐身技术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外研制的新式武器已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本文对常用军用装备的红外隐身技术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分析,并展望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红外隐身采用的技术现状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的。
这可通过改变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目前红外隐身技术主要采用三种途径:1. 1 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众所周知红外辐射强度与平均发射率和温度的四次方的乘积成正比。
因此降低目标表面的辐射系数和表面温度是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手段。
它主要是通过在目标表面涂敷一种低发射系数的材料和覆盖一层绝热材料的方法来实现的,即包括隔热、吸热、散热和降热等技术。
从而减少目标被发现和跟踪的概率。
几何形状的设计对被动探测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红外吸波涂层对降低热发射率具有很大作用。
热发射率包括两部分:热反射率和热发射率。
前者指材料在红外光源照射下反射红外线的强度,后者指一定温度下材料的红外本征辐射强度。
低发射率的材料一般反射率较高;低反射率的材料则发射率较高。
理论上,红外吸波涂层也可用雷达吸波涂层移相对消的原理来降低反射率,但这要求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涂层,工艺上制造比较困难。
在实际中降低温度比降低热发射率容易,同时降低温度的效果也很明显。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①尽量减少目标的散热。
如减少目标中部件的摩擦;目标的部件采用低散热量材料。
②采用热屏蔽的方法来遮挡目标内部发出的热量。
尽可能地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
③采用隔热层和空气对流的方法,降低目标发动机中的排气管的温度。
同时将热量从目标表面传给周围的空气。
1. 2 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主要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
我们知道大气的红外窗口有以下三个波段:1~2. 5μm、3~5μm 和8~14μm。
隐身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材料、结构和设计来降低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雷达、红外线等探测系统中被探测的能力的技术。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小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的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从而提高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现代战争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一些民用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外形、材料和信号反射进行优化,使其尽量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降低被探测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在英国,科学家们发现将舰船覆盖上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可以减小舰船的雷达截面,从而提高其隐蔽性。
自此,隐身技术开始得到军事研究单位的关注,随着雷达技术和其他探测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应用。
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飞机、导弹和潜艇等武器系统上。
以飞机为例,隐身飞机主要通过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来提高其隐蔽性。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隐身飞机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平滑的曲线和尖锐的前缘,可以减小雷达波在表面上的反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使用了辐射吸收材料和雷达反射减少涂层等技术,来吸收、散射或折射来自雷达的信号,使其不易被探测。
为了减小热红外特征,隐身飞机使用了吸热涂层和冷却系统等技术,来降低其在红外探测系统中的热辐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可以采用干扰和电子对抗等技术,干扰敌方的雷达探测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隐蔽性。
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给现代战争带来了重大变革。
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传统的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很难探测和拦截隐身飞机。
此外,隐身技术也拓宽了军事作战的空间和方式,使飞机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敌方目标,执行突袭和打击任务。
隐身技术还使得侦察和监视任务更加困难,提高了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效果。
红外隐身技术的措施一、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1. 采用低红外辐射材料。
这就好比给目标穿上了一件特制的“隐身衣”,有些材料自身的红外辐射就很低,像某些新型的复合材料,用它们来制造军事装备或者设施的外壳,能从源头上减少红外辐射的产生。
2. 对目标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处理。
就像是给那些容易发热的设备吃了“退烧药”,比如发动机,通过冷却系统,像风冷或者液冷的方式,让它的温度降下来,这样它散发出来的红外辐射自然就少了。
3. 控制目标的表面温度。
让目标的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周围环境的温度,就像是让它学会“融入”环境一样。
比如说通过一些温度调节装置,根据环境温度实时调整目标的表面温度。
二、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1. 采用红外伪装涂层。
这就像是给目标画上了一层神奇的“伪装妆”,这种涂层可以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频谱,让探测设备难以识别。
例如,有些涂层可以让目标在红外波段下看起来和周围的植被或者地形相似。
2. 改变目标的外形设计。
把目标的外形设计得更加有利于降低红外辐射,比如说减少尖锐的棱角,让红外辐射更加分散,不至于形成强烈的红外信号源。
这就像是把目标从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刺头”变成了一个低调的“小透明”。
三、采用红外干扰措施1. 释放红外干扰弹。
这就像是在目标周围制造一场“红外烟花秀”,干扰弹释放出强烈的红外辐射,吸引敌方的红外探测设备的注意力,让它们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目标,哪个是干扰源。
2. 利用红外干扰机。
干扰机发出与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相似但又不断变化的红外信号,就像是给敌方的探测设备讲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让它们晕头转向,无法准确探测到目标的真实红外特征。
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已成为提升武器装备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关键手段。
红外隐身涂料作为实现红外隐身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制备与性能研究在国防科技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工艺、性能表征以及应用前景,为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概述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红外隐身涂料的分类,介绍红外隐身涂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阐述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原料选择、配方设计、制备工艺流程以及涂层制备方法等,分析不同制备工艺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红外隐身涂料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红外隐身性能、附着力、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测试与评价。
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探讨红外隐身涂料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红外隐身涂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红外隐身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外隐身涂料的基本理论红外隐身涂料是一种能够降低目标在红外波段被探测和识别的特殊涂层材料。
其基本理论主要基于红外辐射的物理特性、红外探测器的原理以及涂层对红外辐射的影响等方面。
红外辐射是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的温度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其波长范围大致在75~1000微米之间。
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表面发射率以及表面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外隐身涂料通过改变目标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降低其在红外波段的亮度和对比度,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红外探测器的原理是利用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和识别目标。
红外探测器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两大类。
光子探测器通过吸收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光子来产生电信号,而热探测器则是通过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引起探测器内部热敏元件的温度变化来产生电信号。
红外隐身涂料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从而减少被红外探测器探测到的可能性。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隐身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使物体对特定的光波频段具有吸收、散射或者折射的能力,从而使物体在光学上难以被探测到。
2. 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主要通过减小物体对雷达波的反射截面积,即雷达截面积(RCS),来降低雷达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常见的措施包括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减小物体尺寸和形状、使用雷达散射剂等。
3. 热红外隐身技术:热红外隐身技术通过减小物体对热红外辐射的发射和反射,降低热红外传感器侦测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热红外吸波材料、调节物体表面温度、降低热红外反射等。
4. 声纳隐身技术:声纳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小物体对声纳波的反射截面积,从而降低声纳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声纳吸波材料、改善物体表面光滑度、减小声纳回声等。
5. 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减少物体对外部电磁辐射的响应,从而减小电磁辐射传感器的探测和干扰效应。
6. 扰流技术:扰流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物体周围的流场分布,减小其对气动传感器的探测概率。
常用的措施包括使用流场扰动装置、改变物体表面形状和纹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隐身技术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常常需要结合多种原理和措施来实现。
同时,隐身技术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隐身能力受到物体属性、探测设备、探测距离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热红外隐身王先锋 摘要热红外探测器的高度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热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了热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出发综述了实现热红外隐身的两种主要途径,最后简要分析了多波段隐身的兼容性问题。
关键词热红外隐身降温材料涂层多波段隐身前言隐身战斗机F-117A在两次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它的英文名字是stealthy aircraft,又可译成隐形飞机。
据报道,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参战的44架F-117A隐身战斗机先后执行了1600架次空袭任务,本身无一机损失,这一辉煌的战绩完全归功于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的使用。
许多军事目标(包括人),特别是运动目标,如坦克、军舰和导弹装载车等,都拥有大功率的动力源,运动时会产生强烈的热红外辐射。
某些高速运动目标,如飞机、导弹等,在飞行过程中,它们的外壳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也是热红外辐射源。
红外探测器就是利用目标自身产生的红外辐射来完成识别、跟踪、制导和攻击任务的。
热红外隐身伪装技术是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目标的真实热红外辐射特征,或者改变目标的热红外辐射使其与背景的热红外辐射相适应的技术,以使红外探测设备不能或不易发现目标,或者缩短侦视距离来提高军事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1]。
1热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一般来说,任何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物体都会成为红外辐射源,可由特殊仪器接受并检测出来。
由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氧气、水等极性分子,处于极远红外区域的红外线被空气吸收,只有波长处于“大气窗口”,即0.76~1.5μm、3~5μm、8~14μm 区域的红外线才能在大气中无阻碍地传播[1]。
其中3~5μm和8~14μm这部分红外线辐射来自目标和背景本身温度所引起的热辐射,故又称为热红外线辐射[2]。
从红外物理学可知,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3]决定:W=ɛσT4,式中,W是指物体的辐射发射量;ɛ指物体的发射率;σ指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T是物体的绝对温度。
由上式可见,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的温度,还决定于物体的发射率。
这两个因素对辐射度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较高温度情况下,温度将是影响目标辐射度的主要因素;在较低温(与环境温度接近)情况下,发射率将是影响目标辐射度的主要因素。
同时,由于背景的复杂性,单一降低目标的发射率并不能提供有效的热红外隐身,而只有使目标各个部位的发射率不同,让目标热像图形分割,消除目标热像的典型轮廓,才能降低热像仪的识别能力,取得良好的热红外隐身效果[1]。
2热红外隐身的实现途径装备的红外隐身都涉及红外隐身材料问题。
红外隐身材料具有隔断装备的红外辐射能力,同时在大气窗口波段内,具有低的红外发射率和红外镜面反射率。
按照作用原理,红外隐身材料可分为控制发射率和控制温度两类[4]。
2.1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由于目标的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降温材料是降低目标热辐射的很有效的材料。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包括隔热材料、吸热材料和高比辐射率聚合物。
隔热材料用来阻隔装备发出的热量使之难以外传,从而降低装备的红外辐射强度,有微孔结构材料和多层结构材料两类。
隔热材料可由泡沫塑料、粉末、镀金属塑料薄膜等组成。
薄膜塑料能储存人体发出的热量,镀金属塑料薄膜能有效地反射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
隔热材料的表面还可涂各种涂料以达到其他波段的隐身效果。
利用某些无机材料和金属在中、远红外的某些波长范围内有强的吸收能力,通过将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波长吸收范围的化合物或单质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进行异种分子的杂化,生产具有中、远红外隐身能力的杂化材料[5]。
吸热材料利用高焰值、高熔融热、高相变热储热材料的可逆过程,把热辐射源的温度一时间曲线拉平,有利于减少升温引起的红外辐射增强。
而高比辐射率聚合物涂层用在武器系统中较多[3]。
2.2 控制发射率的热红外隐身材料已有的低发射率材料主要有涂敷型和薄膜型两类,但因为薄膜型材料成本较昂贵,制作复杂,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因此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低发射率涂料方面,它由颜料、粘合剂和附加成分组成[6]。
实现热红外隐身涂料的方法是采用低发射率粘合剂,添加各种颜料或填料制成涂料,在涂料底层掺入高反射微粒也能起到一定的发射率调节作用[1]。
2.2.1 颜料[2]颜料是影响涂料隐身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其选用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红外波段有较低的发射率或较高的透射率,其红外吸收峰不能在大气窗口内;(2)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低的吸收率;(3)能与雷达、可见光和近红外等波段的隐身要求兼容。
目前用于红外隐身涂料配方中的颜料主要有3种:金属颜料、着色颜料和半导体颜料。
有较高反射率的金属是热隐身涂料最常用和最重要的颜料种类。
可用的有Al、Zn、Sn、Au、青铜等,实际选用集中于性能优良、价廉易得的Al。
Tschulena研究了金属颜料粒子尺寸对ɛ的影响后认为,粒子的直径应在0.1~100μm范围内。
形状不同,粒子的尺寸范围也不同,鳞片状粒子的直径1~100μm,最佳厚度0.1~10μm;小棒状粒子的直径0.1~10μm,最佳长度1~100μm;球状粒子的平均直径在0.1~100μm[7]。
对于前两者,直径/厚度(或长度)比越大,降低ε的效果越明显[1]。
热隐身涂料选用着色颜料(通常是非金属颜料)是为了满足可见光伪装的要求。
选用着色颜料一般仅要求其不损害涂料的热隐身性能即可。
着色填料有: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无机盐和有机颜料等。
着色颜料粒子大小对隐身性能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其粒子尺寸应小于热红外波长,大于近红外波长,一般在0.5~3.0μm,这样颜料既具有良好的红外透明性,又具有一定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反射。
金属颜料虽然有良好的红外反射性能,但不利于雷达隐身和可见光隐身伪装,而着色颜料一般难以调低涂料的ε值。
这样便出现了半导体颜料。
半导体颜料是一种新型的掺杂颜料。
从理论上说,通过适当选择载流子密度N、载流子迁移率μ和载流子碰撞频率ωt等参数,可以使掺杂半导体在红外波段有较低的发射率,而在微波和毫米波段具有较高的吸收率,从而形成红外--雷达一体化材料。
SnO2和In2O3是半导体材料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品种。
它们主要有以下特点:较低的红外发射率,符合红外隐身的要求;颜色偏淡,有良好的多频段隐身兼容基础;可通过掺杂控制红外反射率,改变发射率;有多种制备方法。
由于以上特点,半导体材料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前景广阔。
2.2.2 粘合剂为了不使自身成为辐射源,选用的粘合剂必须有较低的红外吸收率。
因此,适宜的粘合剂应是对红外辐射高透明或高反射的材料。
低发射率红外涂料粘合剂应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红外波段高透明或低吸收性能;二是要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8]。
可供热隐身涂料选用的聚合物范围较广,如烯烃类:聚乙烯、聚乙烯与乙烯乙酸酯的共聚物、聚乙烯与乙烯醇缩醛的共聚物、聚乙烯与聚四氟乙烯的共聚物、聚乙烯与聚苯乙烯的共聚物;橡胶类:环状橡胶、丁基橡胶、硅橡胶;其他有醇酸树脂、硅醇酸树脂、聚氨酯。
与有机粘合剂相比,无机粘合剂红外性能比较简单,红外吸收率也较低,但物理机械性能和施工性能较差[1]。
3多波段隐身的兼容性[9-10]可见光隐身技术要求目标在0.38~0.76μm波段能够与背景融合,具有与背景相似的反射特性;红外隐身技术主要包括大气的3个红外窗口的隐身,对于1~2.7μm近红外波段要求其反射特性与背景一致,对于3~5μm和8~14μm中远红外波段,则要求其辐射性能与背景一致;雷达隐身技术包含的波段最宽,目前最主要的隐身内容是厘米波与毫米波的隐身,主要是降低目标的反射率,其中毫米波隐身还涉及被动毫米波隐身问题,要求目标的毫米波辐射性能要与背景一致;激光隐身技术主要是针对1.06μm和10.6μm等激光工作波长,要求其具有很低的反射率,美军认为,激光隐身应使0.3~10.6μm波段的反射率小于5%。
10.6μm激光是继1.06μm激光后第二应用广泛的激光波长,它与8~14μm热红外隐身也是矛盾的,报道最多的关于解决该矛盾的方法是光谱挖孔,其次是利用动态热辐射理论解决这个问题。
按经典热辐射理论,在平衡状态下无法找到在同一波段内发射率和反射率都很低的材料,但是大多数隐身目标系统并不能称为平衡辐射状态的系统,如行进中的坦克,其发动机所耗能量的很大一部分将转化为热能,这部分热能除通过强制的对流和热传导排出外,有一部分依赖于表面散热。
为了保证坦克系统的正常工作,一定的表面散热能力将成为不导致升温的关键,这样,坦克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因此,研究动态热辐射理论,建立起非平衡状态下的隐身机理将有助于同一波段内红外与激光复合隐身的研究。
所谓光谱挖孔理论,是指某些晶体材料由于强弱振子介电耦合原因能够在某一波长如10.6μm处具有强吸收性能,从光谱曲线上看,就像在某一波长处挖了一个孔,利用这类材料实现10.6μm激光和8~14μm 波段热红外隐身,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工艺实施上存在着许多困难。
再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激光隐身要求的是平均低反射率以及红外隐身要求的是低、中、高发射率组成红外迷彩的问题,将高发射率的激光隐身涂料作为红外隐身涂料的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设计实现二者的隐身兼容。
结语随着热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探测的精度和距离越来越大,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热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
在传统的降温和降低发射率的理论上研究新的降温隔热材料(如:相变材料)以及新型控温涂层将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热红外隐身的基础上,实现多波段隐身也必将成为以后隐身技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1]. 穆武第, 程海峰, 唐耿平等. 热红外隐身伪装技术和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 材料导报. 2007, (01): 114-117.[2]. 杜永, 邢宏龙, 陈水林. 热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J]. 涂料工业. 2007, (03): 51-55.[3]. 张辉, 张建春. 热红外隐身技术与人体伪装[J]. 上海纺织科技. 2003, (02): 48-50+45.[4]. 付伟. 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2, (01): 88-93.[5]. 王顺奎. 热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与应用简况[J]. 红外与激光技术. 1993, (01): 1-5+22.[6]. 游毓聪, 杜仕国, 施冬梅等. 热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展状况[J]. 河北化工. 2006, (03): 6-8+24.[7]. 李新华, 孟晓雄, 陈雷等. 热红外隐身涂料研究进展[J]. 涂料工业. 1989, (06): 43-46+44.[8]. 杜永, 李梅, 邢宏龙. 热红外隐身涂料粘合剂的制备[J]. 山西化工. 2006, (06): 1-3+7.[9]. 王自荣, 孙晓泉, 余大斌. 多波段隐身兼容中的几个矛盾问题的分析[J]. 现代防御技术. 2004, (06): 65-68.[10]. 田乃林. 红外隐身方法与材料的发展[J]. 化工进展. 2002, (04): 28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