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与护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79.78 KB
- 文档页数:1
Bakri球囊预防与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一、Bakri球囊的原理及使用方法Bakri球囊是一种用于压迫子宫壁血管、控制产后出血的医疗器械。
其原理是通过填充球囊内生理盐水或空气,将球囊置入子宫腔后充盈,产生压力,压迫出血的血管,从而达到控制产后出血的目的。
具体使用方法为:在诊断出产后出血的情况后,医护人员将Bakri球囊引导至子宫腔内,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空气,逐渐将球囊充盈,直至达到合适的填充压力。
1. 产前评估:对于可能存在产后出血风险的产妇,如多胎妊娠、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应在产前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可能需要使用Bakri球囊的情况。
2. 术前准备:对于需要采用Bakri球囊预防产后出血的产妇,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等。
3. 术中监测:在使用Bakri球囊的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出血量,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4. 术后观察:在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的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包括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生命体征等,确保手术效果。
2. 术中配合: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确保Bakri球囊能够正确放置并充盈,达到压迫血管的效果。
四、护理中的注意事项2. 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人员需要与产妇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使产妇能够理解并配合治疗。
3.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出血过多、球囊漏气等情况。
4. 在术后观察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Bakri球囊作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重要工具,其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充分配合医生,做好产妇的评估、手术准备、术后观察等工作,确保Bakri球囊的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产妇的健康和生命。
产后出血护理查房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 500 毫升,剖宫产时超过 1000 毫升,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次关于产后出血护理的查房记录。
一、病例介绍产妇_____,年龄_____岁,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时_____分,在我院经阴道顺产一足月男婴,体重_____克。
胎儿娩出后,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约 800 毫升。
二、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产妇体温 365℃,脉搏 11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90/60mmHg。
2、出血情况观察产妇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和性质。
出血为暗红色,不凝固,量较多,伴有血块。
3、子宫收缩情况子宫轮廓不清,质软,按摩子宫后收缩好转,但停止按摩后又出现松弛。
4、产妇的精神状态产妇精神紧张、焦虑,面色苍白。
5、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80g/L,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三、护理问题1、组织灌注量不足与产后大量出血有关。
2、焦虑与担心自身健康和婴儿安危有关。
3、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贫血。
四、护理措施1、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遵医嘱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以纠正休克和贫血。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
3、持续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方法是用一手置于产妇腹部,触摸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均匀而有节律地按摩子宫,直至子宫收缩变硬。
4、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包括出血的颜色、量和性质,准确记录出血量。
如发现出血量增多或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保持会阴部清洁,及时更换会阴垫,预防感染。
6、给予心理支持,安慰产妇,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向产妇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措施和预后,增强其信心。
7、遵医嘱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协助医生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如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等,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产后出血应急预案一、产后出血的定义及应急处理原则: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失血过多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其发生速度快,时间短,能否对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果断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孕产妇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应急预案:(一)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1、预防:加强产前检查,纠正贫血,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并发症。
2、应急预案:(1)按摩子宫: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并积极采取措施如应用宫缩剂、宫腔纱条填塞法、结扎盆腔血管等。
(2)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静脉输液、输血。
(3)若出现休克症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休克。
(二)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1、预防: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炎等影响胎盘功能的疾病。
2、应急预案:(1)若胎盘已剥离排出,应立即按压宫底,将积血块排出。
(2)若胎盘未完全剥离或粘连、植入时应及时徒手剥离胎盘或配合医生进行宫腔清理。
(3)若为胎盘残留,在胎盘未完全剥离之前,切忌按摩宫底,以免胎盘部分剥离而影响宫缩,导致出血增多,甚至发生休克,能徒手剥离者应将胎盘取出;不能取出者,应作B型超声检查,确定胎盘位置,行剖腹探查术。
若残留胎盘小,无活动出血者,可试行刮宫术。
若有活动出血者,应先作宫颈内口探查及子宫刮匙搅刮宫壁,再行刮宫术。
若出现休克症状者,应立即抗休克治疗。
(三)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1、预防: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延长、难产及手术产的助产操作不当而引起的软产道损伤。
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可诊断为软产道损伤。
胎儿娩出数分钟后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可诊断为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2、应急预案:(1)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操作,及时进行缝合修补。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操作;及时缝合修补能减少出血量及术后感染;防止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的发生。
产后出血的整改措施一、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产后出血的严重性和危害,提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增强对医疗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妇在产前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产前检查应包括孕妇的身体状况、胎儿发育情况、胎盘位置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
三、加强孕期管理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同时,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孕期并发症。
四、改善医疗环境医疗机构应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为孕妇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分娩环境。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及时识别并处理出血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一旦发现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六、推广使用止血药物医疗机构应推广使用止血药物,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止血。
同时,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止血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七、增强医护人员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急救能力。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八、完善产后护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完善产后护理制度,为产妇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服务。
在产妇出院前,医护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确保产妇身体状况良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
九、建立紧急处理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事件,医护人员应按照紧急处理流程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概述]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
产后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控制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大量阴道出血和失血性休。
[护理诊断]1、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大量出血有关。
2.疲乏;与产后出血引起贫血,产后体质虚弱有关3.恐惧;与阴道大出血,有死亡逼近的压迫感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 与产后出血造成贫血,使用机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或宫腔操作,如人工剥离胎盘、压迫止血、宫腔填塞等软产道裂伤等有关。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按产褥期护理常规。
2.按常规做好预防产后出血工作,做好产前,产时,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3.注意休息与营养支持。
(二)病情观察与治疗配合1.查明出血原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检交叉、备血。
遵医嘱查血常规、出凝血四项、HIV、HCV、TPPA。
2、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出血,准确记录出血。
每10~15分钟按摩宫底1次,连3次,如宫体质地硬。
阴道出血少,改每半小时观察1次,连续3次。
阴道少量流血后改为2~4小时观察1次,至产后24小时,3.遵医嘱注射宫缩剂,给氧气吸入,必要时腹部置冰袋。
4.持续心电监护,每半小时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至平稳,无出血倾向后每2~4小时记录1次至产后24小时。
5.持续导尿,注意尿色、尿量。
6.注意保暖,做好临床护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
7.出现出血性休克,按出血性休克护理。
8.如在产房的产妇,宫缩良好无继续出血、血压稳定者可迁入产科病区,须和病区护士详细交班。
对于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产妇在分娩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分泌的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在中段分娩时已达到300毫升以上的异常出血现象。
如果无法及时控制,产后出血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还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的原因1.胎盘未完全剥离:在分娩过程中,胎盘没有完全剥离或某些部分残留在子宫内,会引起产后出血。
2.子宫收缩不良:分娩后,子宫的收缩能力会逐渐恢复,但如果子宫收缩不良,就容易引起分娩后出血。
3.子宫疾病:某些子宫疾病,如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等,都会导致分娩后出血。
4.分娩方式:顺产和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风险不同,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风险更高。
5.临产前贫血:如果在分娩期前存在贫血,那么分娩后出血的风险就更大。
护理方法1.及时检查:产妇在分娩后要接受护士和医生的检查,以确保安全度过产后出血的高风险期。
2.加强观察:护士需要密切关注产妇的情况,特别是产妇体内的血量、子宫收缩的情况和血压的变化。
3.快速处理:如果产后出血超过产房处理能力,立即通知手术室或抢救室进行处理。
4.给予相应药物:及时开展药物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
5.给予输血:特别是在严重出血情况下,要及时输血补充体内的失血量。
6.监测氧气:产妇的体内氧合不良容易引起分娩后出血,及时管道流量氧气可以缓解低氧血症症状。
7.进行针灸:部分产妇可以尝试针灸治疗,在加强麻醉、前置高位、保持侧卧位等基础上,可缩短分娩期、减少出血现象。
预防措施1.约束分娩时长:过长或过短的分娩时间均会增加分娩后出血的风险,妇科建议分娩时适当约束时长。
2.均衡膳食:产妇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特别是铁、蛋白质和维生素K等,以增加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减少出血风险。
3.主动产后活动:适当的产后活动可以刺激子宫恢复、促进血流循环,从而减少分娩后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与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
2012-12-12T16:03:3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 作者: 林燕银 蔡珏珠 吴于娜 吕梅英
[导读]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观察及护理。
林燕银
蔡珏珠 吴于娜 吕梅英(广东省湛江市妇幼保健院 524000)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阴
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
87例。结果 产后出血率2.89%,其中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78.16%,胎盘因素占13.79%,软产道损伤占
6.90%
,凝血功能障碍占1.15%。产后出血发生与孕次呈相关性。结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经产妇和产检次数少于三次
的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增加。助产士如能做好预防、早期发现、及时诊治、精心护理,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经产妇 预防观察与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要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就必须弄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与观察能力,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护理。现就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
分娩发生的
8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阴道分娩产妇3013例,发生产后出血87例,发生率2.89%,孕妇年龄18-40岁,平
均年龄
29岁,初产妇2108例,经产妇905例;产检次数<3次者1058例,≥ 3次者1955例。
1.2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1]
1.3
测量方法:产时出血量用容积法(聚血盆在胎儿娩出后,置于产妇臀下接血至产后缝针结束,把血放入量杯测量出血量),加上
称重法
[失血量(ml)=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g)-接血前敷料干重(g)/1.05(血液比重)][1]。产后出血量采用产妇垫纸计算(产妇缝针结
束撤去聚血盆同时穿上带称的一次性产妇纸,根据需要随时称重)。出血量的测量由助产士完成。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时间 <2h者80例,2-24h者7例。
2.2
产后出血原因 87例产后出血病例中,子宫收缩乏力68例,占78.16%,胎盘因素12例,占13.79%,软产道损伤6例,占6.90%,
凝血功能障碍
1例,占1.15%。宫缩乏力68例中具有病理产科因素58例,占85.29%,提示病理产科因素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2.3
产后出血情况 出血量500-800ml者73例,>800ml者11例,发生出血性休克2例,DIC 1例;产检次数<3次者52例,≥3次者35例,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X2=26.19,p<0.05)。初产妇产后出血46例,发生率为2.18%,经产妇41例,发生率为4.53% , 二者之间有显著
性差异(
X2=11.63,p<0.05)。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与文献报道
基本一致
[2],主要由于产前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产程延长,滞产,急产,临产时过度疲劳,各种妊娠并发症、多胎、巨大胎、羊水
过多等造成宫缩乏力。
3.2
产后出血与孕产次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经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初产妇,主要与巨大胎、多胎,与第一次生育间隔时间长、机
体的反应能力和承受力没有生育第一胎时好,或是违反计划生育心理负担重、不重视产检因素等有关。
3.3
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及护理措施
3.3.1
做好产前心理疏导及思想沟通,让孕妇按医生指导时间行产前检查,营养门诊指导孕妇全面营养。面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加
强围产期保健监测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知识宣教。对分娩有恐惧心理及焦虑不安的孕妇给予耐心疏导,消除其恐惧,使其对分娩有一
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分娩的信心,加强系统保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并积极防治,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3.2
实行“一对一”责任助产,全程严密监护:第一产程加强沟通解释工作,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第二产
程加强指导,正确接生,及时止血。对宫缩乏力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当胎儿娩出后即给予缩宫素
20u加入0.9%NS500ml中静脉点滴,
正确按摩子宫,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第三产程正确及时娩出胎盘,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性,若有残留及时清宫。仔细
检查软产道裂伤,按解剖结构逐层快速缝合。在产房观察
2小时,加强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宫底高度、宫缩情况、会阴伤口及阴道流血
量的严密监测,倾听患者主诉,主动帮助进食,及时排空膀胱,准确判断产后出血量。
3.3.3
加强护理观察,提高应急技巧。产后在产房观察2小时,本人统计的产后出血就主要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这与报道相符[3] ,所
以防治产后出血的关健在于产房助产士的细心观察和应急能力。在常规观察前提下,还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少量持续性鲜红的阴道流
血,检查宫颈是否裂伤。②关注患者想大便的主诉,排除阴道血肿。③注意阴道流血无凝块时及时作出可疑
DIC的初步判断,报告医生共同
处理,急查血液时必须多备一支干燥试管(内置
3ml新抽血液)放置产房,作用有两点:第一,在化验结果未报前,通过观察试管血液是否
凝固,可及时处理;第二,如果病情恶化迅速,血管塌陷致抽血困难,这支管将为及时配血争取宝贵时间。④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可
疑倾向,在接生前必须予留置针输液;推行接生前建立静脉通道,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把握早期、快速、足量补液
3个环节,以减少休克
发生及尽快纠正休克。⑤产后出血者如果出现烦躁、打哈欠、出汗、口渴等现象,及早识别为休克早期表现,立即报告医生,同时为产妇
吸氧、保暖、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
30度、双管补液(建立第二条静脉通道前先抽血化验及配血准备)、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尿量;若产妇
表情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
25ml/h、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助产士立即通知医生,备好抢救药品,熟练配合医生全力抢
救,专人护理,必要时通知抢救小组,分工合作并做好记录。
综上所述,认真做好预防观察及护理措施,将有效避免产后出血,及时发现产后出血,迅速救治产后出血,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
生,降低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6.
[2]
梁娟,王艳萍.我国产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6):443.
[3]
周华.产后出血1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