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培训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512.51 KB
- 文档页数:24
集团物业服务中心治安保卫法律常识的培训培训目的:打好治安保卫理论基础,从而在工作中扎实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培训重点:治安管理常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现场保护常识。
课时安排:共9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一) 集团物业服务中心治安管理常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根据长期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斗争的实际情况,《条例》按照行为的违法内容,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归纳为以下八大类。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1、妨害公共安全行为;2、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3、侵犯公私财物行为;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5、违反消防管理行为;6、违反交通管理行为;7、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的主要区别是:情节轻重和对社会危害大小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
(二)集团物业服务中心正当防卫及非正当防卫常识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成立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要件:1、必须有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正当防卫;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3、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4、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非正当防卫,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某个条件的“防卫”。
非正当防卫属于不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常见的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假想防卫;防卫挑拨;不适时防卫;局外防卫;抗拒防卫。
(四)集团物业服务中心紧急避险常识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1、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紧急危险的威胁;2、危险必须是正在发生的;3、避险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而实施;4、避险行为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5、紧急避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假想的或推断的;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保安员治安保卫常识培训教案培训目的:打好治安保卫理论基础,从而在工作中扎实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培训重点:治安管理常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现场保护常识。
课时安排:共9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讲课内容:一、治安管理常识(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根据长期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斗争的实际情况《条例》按照行为的违法内容,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归纳为以下八大类。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4.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6.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7.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8.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条例》对卖淫、嫖宿暗*、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行为,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行为,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行为,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行为,作了单独的规定。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情节轻重和对社会危害大小不同。
犯罪情节重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触犯的法律不同。
犯罪触犯《刑法》,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触犯《条例》。
3.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
犯罪应受刑罚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一)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
但是,在保护的同时又造成了不法侵害者一定的损害。
因此,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否则,滥用防卫权,无限扩大对对方的损害,不仅达不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目的,还会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应有的损害,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不法侵害和防卫两个方面的条件。
1.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条件(1)必须有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所谓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行为主观想象和推测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务院令第421号)时间:2021.03.08 创作:欧阳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财安全,维护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应当突出保护单位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单位不得以经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任何借口忽视人身安全。
第三条国务院公安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指导、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督促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并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
第六条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当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要求:(一)有适应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治安防范设施;(二)单位范围内的治安保卫情况有人检查,重要部位得到重点保护,治安隐患及时得到排查;(三)单位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置。
第八条单位制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门卫、值班、巡查制度;(二)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三)现金、票据、印鉴、有价证券等重要物品使用、保管、储存、运输的安全管理制度;(四)单位内部的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五)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六)单位内部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报告制度;(七)治安保卫工作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八)存放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传染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和传染性菌种、毒种以及武器弹药的单位,还应当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九)其他有关的治安保卫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实施及治安保卫人员规范化工作手册》出版社: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开本: 16开精装卷数: 3卷+光盘一张定价:798元优惠价:368元节省:430元我要订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已经2004年9月13日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00四年九月十三日第一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概述第一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概述第二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措施第三章企业事业单位的国家秘密保卫第四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要害保卫第五章企业事业单位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二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管理第一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管理概述第二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危险物品的管理第三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犯罪工作的预防第四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的管理第五章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的综合治理第三篇内部治安紧急状况临场处置第—章内部治安紧急状况及其处置概述第二章自然灾害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三章人为灾害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四章巡逻勤务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五章守护勤务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六章门卫勤务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七章押运勤务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八章人身伤害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九章各种犯罪状况的临场紧急处置第十章犯罪现场的紧急临场处置第十—章其它紧急状况的临场处置第四篇各种犯罪的防范及其措施第一章犯罪防范及其策略第二章治安保卫的观察与识别第三章盗窃犯罪的防范及措施第四章抢劫抢夺犯罪的防范及措施第五章诈骗犯罪的防范及措施。
内部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为了加强组织内部的治安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员工的个人和财产安全,制定并实施内部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制定目的:1.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对内部安全事务的重视程度。
2.提高员工的防范能力: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保障员工的安全:加强组织内部的安全管理,创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培训内容:1.内部安全规章制度:对组织内部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公司的安全设施,如何使用无线遥控报警器等。
2.普通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培训员工如何在火灾、地震、气体中毒等常见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处理和自救。
培训内容包括逃生路线、安全通道、逃生装备等。
3.外来人员管理教育:对如何正确接待、管理访问者、承包商和临时工等外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访问者的安全和内部秘密的保密。
4.人身安全保护教育:培训员工如何警惕周围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如何正确应对人身安全威胁。
5.外出安全防范教育:对员工外出时的安全防范进行详细教育,包括如何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如何谨慎行走、如何保留贵重物品等。
三、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平台或在线学习工具进行培训。
2.实地培训:安排专业的治安防范培训师,到现场进行培训,包括模拟演练、示范和操作环节。
四、考核与评估:1.培训后进行考核: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效果的考核,以查看其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2.预防过程监测:定期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进行监测,以提高员工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3.效果评估:定期对内部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进行评估,对培训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五、制度的落实与改进:1.领导支持: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明确责任,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宣传与推广:将内部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的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提高员工对此制度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度。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一、总则为了维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保障员工和资产的安全,制定本条例。
二、治安巡逻和监控2.1 治安巡逻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的治安巡逻制度,安排专门的治安巡逻人员定时巡逻。
2.2 监控设施1.企业事业单位应安装并维护良好的监控设施,覆盖重点区域和重要部门。
2.监控设施应保证正常运行,存储的监控录像应保存至少30天。
2.3 报警器材企业事业单位应配备可靠的报警器材,并建立配套的报警系统。
三、出入管理3.1 人员出入登记1.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人员出入登记制度,对进出单位的人员进行登记。
2.人员出入登记应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进入或离开时间等基本信息。
3.2 证件核验企业事业单位应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员工和访客的证件进行核验,确保身份真实。
四、安全设施4.1 门禁系统企业事业单位应安装有效的门禁系统,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
4.2 紧急疏散通道1.企业事业单位应设立紧急疏散通道,保证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2.紧急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堵塞或存放杂物。
五、保密管理5.1 保密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应制定保密制度,明确员工在工作中应保守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5.2 信息安全1.企业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重要数据和信息的保密性。
2.禁止非授权人员获取、篡改和泄露公司内部数据和信息。
六、员工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6.1 员工培训企业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2 安全意识教育企业事业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向员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七、违反条例处罚对于违反本条例的员工,企业事业单位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罚款、调离岗位等。
八、附则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生效,企业事业单位应全面落实,确保内部治安工作的有效实施。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条例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
《内保条例培训讲座》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内保条例背景和意义•内保条例重点内容解读•内保条例实施中的难点及解决策略•内保条例与相关法规的衔接问题•内保条例实施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目录01内保条例背景和意义当今社会治安问题凸显,内保条例呼声高涨政府对内保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原有内保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内保条例出台的背景内保条例的意义和作用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强化单位内部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规范内保工作流程,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整体治安水平,减少安全风险内保条例的适用范围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重点单位和重要部位02内保条例重点内容解读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责任人,应当督促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内保条例对各单位的要求单位主体责任单位应当设立或者明确负责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机构,配备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职或者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保卫机构设立单位应当保障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所需经费,并将其列入本单位年度经费预算。
经费保障发现和报告义务员工发现治安隐患和可疑人员、物品等,应当及时向保卫机构或者单位负责人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机关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安全防范义务员工应当遵守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配合执行公务员工应当配合有关机关执行公务,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阻碍执行公务。
内保条例对员工的要求未履行职责单位负责人、保卫机构负责人未履行职责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未制定预案单位未制定或者未定期修订内部治安保卫预案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未落实制度单位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或者未实施治安防范措施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主要内容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11.28•【分类】地方性法规解读正文解读《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主要内容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国家治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保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出台的《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在维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秩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内保条例》颁布实施后,省条例在立法精神、指导思想、任务要求、内容措施等不少方面,存在着与国务院《内保条例》不相一致、不相衔接的情况,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结合我省内保工作实际,制定新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地方性法规。
2014年11月27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目标任务、基本职责、责任主体、人防物防技防、法律责任等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必将为我省单位内保工作和平安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一、关于调整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尤其是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民办非企业,以及金银珠宝店、个体加油站等个体组织存在大量的治安隐患,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袭的目标,亟需纳入内保法规的调整范围。
因此,条例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履行单位治安保卫职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本条例第八条所列治安保卫重要部位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履行单位治安保卫职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二、关于治安保卫重点治安保卫重点包括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和治安保卫重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