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14
附件2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地面气象数据处理技术规程2015年5月目录1 疑误数据分类 (1)2 疑误信息来源与疑误数据处理依据 (2)2.1疑误信息来源 (2)2.2数据处理依据 (3)3 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 (3)4 疑误数据处理流程 (4)4.1时清 (4)4.2日清 (4)4.3月清 (4)5 疑误数据处理 (5)5.1国家级站显性错误数据处理规则 (5)5.2区域站显性错误数据处理规则 (5)5.3可疑数据处理规则 (5)5.4缺测数据的处理 (6)6 数据处理任务布局 (7)6.1省级数据处理任务 (7)6.2台站数据处理任务 (7)本规程基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数据处理流程,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对MDOS质量控制系统产生以及收集的疑误数据进行确认,以省级数据处理为核心,对错误数据和缺测数据进行修正处理,对元数据进行审核,以保障气象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可靠。
本规程规定了省级和台站数据处理人员的任务、疑误数据处理原则和方法。
1 疑误数据分类为便于对疑误数据处理,将疑误数据分为显性错误数据、可疑数据和缺测数据3类。
显性错误数据:各类气象要素不在气候学界限值范围内的数据(见表1)。
可疑数据:没有通过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和空间一致性检查等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的数据。
缺测数据:有观测任务,但无有效值的数据。
表1 各要素气候学界限值2 疑误信息来源与疑误数据处理依据疑误信息是指某个气象数据没有通过1个或多个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检查的信息,如“某站气温没有通过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方法的检查,与周围邻近站相比偏低”即为一条疑误信息;疑误数据为具有疑误信息的观测数据或元数据。
2.1 疑误信息来源疑误信息来源主要包括5部分,分别为:(1)MDOS系统的质量控制系统自动生成(2)国家级查询省级(或其他省查询,由国家级下发)(3)省级数据处理人员人工质量控制(4)台站观测人员提交(5)省级其他业务单位人员质疑查询(6)元数据疑误信息上述6部分疑误信息由MDOS系统融合后,统一提供给省级数据处理人员进行处理。
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知识规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管理水平,保证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根据《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从事地面气象测报的各级气象观测站、气象预报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
第三条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应遵循科学、公正、准确、快捷的原则。
第四条应当建立健全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工作纪律,确保测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测报流程第五条测报人员应按照测报程序及要求,准确、及时地对观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编写气象测报。
第六条测报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气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观测数据,确保测报数据的准确性。
第七条测报人员应熟悉测报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相关计算和记录方法,确保测报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八条测报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掌握相关测报软件和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测报产品的生成和发布流程。
第九条测报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保持跟进气象科技的发展。
第十条测报人员应认真履行保密责任,严禁泄露测报数据和相关信息,确保测报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第三章业务管理第十一条测报单位应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要求,确保测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测报单位应加强对测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和审核测报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测报单位应建立健全测报数据的备份和存档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第十四条测报单位应定期组织业务会议,交流业务经验,解决业务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测报单位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业务情况和工作进展,接受指导和监督,做好业务管理工作。
第四章处罚与奖励第十六条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和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测报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批评教育、记过、记大过等。
第十七条对于在地面气象测报及业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表彰、奖金、晋升等。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篇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汇集-2015版目录第一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 ...................................- 1 -第二章不正常记录处理 ................................................... ...............................................- 6 -第三章重要天气报 ................................................... .....................................................- 11 -第四章降雪加密观测 ................................................... .................................................- 18 -第五章气候评价使用的一些天气和气候标准 ................................................... .........- 19 -第六章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 .................- 21 -第七章仪器设备维护保障 ................................................... .........................................- 36 -第八章云 ................................................... ...................................................... ...............- 37 -第九章能见度 ................................................... ...................................................... .......- 38 -第十章天气现象 ................................................... ...................................................... ...- 39 - 第十一章气压 ................................................... ...................................................... ...- 42 - 第十二章风向和风速 ................................................... .................................................- 43 - 第十三章降水 ................................................... ...................................................... ...- 44 - 第十四章雪深和雪压 ................................................... .................................................- 47 - 第十五章蒸发 ................................................... .........................................................- 48 - 第十六章辐射 ................................................... ...................................................... ...- 51 - 第十七章日照 ................................................... ...................................................... ...- 52 - 第十八章地温 ................................................... ...................................................... ...- 54 - 第十九章冻土 ................................................... ...................................................... ...- 54 - 第二十章电线积冰 ................................................... .....................................................- 54 - 第二十一章月报表 ................................................... .....................................................- 56 - 第二十二章年报表 ................................................... .....................................................- 59 - 第二十三章气象电报及资料传输 ................................................... .............................- 61 - 第二十四章酸雨 ................................................... ...................................................... ...- 62 -第一节酸雨业务规定 ......................................................................................................... ...................................- 62 -第二节酸雨需上报的材料 ................................................... ...................................................... ...........................- 64 -第三节甘肃省气象局酸雨电极配发更换规定 ................................................... .................................................- 64 -第四节酸雨样品考核要求 ................................................... ...................................................... ...........................- 65 -第五节甘肃省气象局酸雨观测操作规程 ................................................... ...................................................... ...- 67 -第六节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章制度》 ................................................. ...............................................- 81 -第七节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创优质竞赛活动办法》 ................................................. ............................- 95 - 附件: ................................................. ...................................................... .......................- 104 -一、天气现象编报规定 ................................................... ...................................................... .................................- 104 -二、长Z文件上传数据格式.................................................... ...................................................... ........................- 111 -三、地面日数据文件格式 ................................................... ...................................................... .............................- 122 -四、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 ...................................................- 123 -五、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 ...................................................... .................- 158 -六、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 ................................................... ...................................................... .................- 167 -七、中国气象局酸雨日、月数据文件格式 ......................................................................................................... .- 180 -八、自动站业务规章制度(2012年) ................................................. ...................................................... ..........- 191 -一、岗位职责 ................................................... ...................................................... .........................................- 191 -二、工作制度 ................................................... ...................................................... .........................................- 191 -九、甘肃省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优秀集体及个人评选办法(试行) ................................................. ......- 195 -十、万用表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 ...................................................... .............- 208 -(一)测量导线是否导通方法 ................................................... ...................................................... .............- 208 -(二)测量电阻值的方法 ................................................... ...................................................... .....................- 208 -(三)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 ................................................... ...................................................... ...............- 209 -(四)测量交流电压的方法 ................................................... ...................................................... .................- 209 -(五)计算机串口测试方法 ................................................... ...................................................... .................- 210 - 十一、DZZ6型自动气象站故障排除方法 ................................................... ...................................................... ..- 212 -(一)DZZ6型自动气象站介绍 ................................................... ...................................................... ..........- 212 -(二)自动气象站故障判断 ................................................... ...................................................... .................- 212 -(三)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的排除 ................................................... ...................................................... .....- 213 - 十二、CAWS600系列自动气象站的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 .................................- 221 -(一)CAWS600系列自动气象观测站的介绍 ................................................... .........................................- 221 -(二)CAWS600系列自动站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 .....................................- 221 - 十三、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要求 ................................................... ...................................................... .................- 226 -(一)一般性维护 ................................................... ...................................................... .................................- 226 -(二)注意事项 ................................................... ...................................................... ...................................- 228 - 十四、甘肃省气象局自动气象站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试行) ................................................. ..................- 229 - 十五、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 ...................................................... .- 234 - 十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 31221-2014) ............................................... ................- 238 -2第一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观测项目,台站不得中途停止观测。
高空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高空气象观测及资料处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空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基于《高空资料统计整编方法(1981-2010)》和《高空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制定了高空气象资料的候、旬、月、季和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高空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和定期统计生成。
2.统计项目13.数据源用于候、旬、月、季、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过质量控制后的定时观测数据。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处理。
除特殊说明外,本算法中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4.1 统计层次说明1)规定等压面:以hPa为单位,包括地面,1000,925,850,700,600,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5,10,7,5,3,2,1hPa。
2)规定高度层:距海平面位势高度500、1000、1500、2000、3000、4000、5000、5500、6000、7000、8000、9000、10000、105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22000、224000、26000、28000、30000、32000、34000、36000、38000m。
4.2 时段说明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季:每年3~5月为第1季(北半球春季),6~8月为第2季(北半球夏季),9~11月为第3季(北半球秋季),该年12月~下一年2月为第4季(北半球冬季)。
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日(平年)或366日(闰年)组成。
4.3 统计精度序号要素单位和精度1 气压0.1hPa2 位势高度1位势米3 温度0.1℃4 温度露点差0.1℃5 水汽压0.1 hPa6 比湿 1 g/kg7 相对湿度%8 大气密度 1 kg/m³9 风速 1 m/s10 风向1°11 风的稳定度%注:统计值尾数,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四舍五入。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面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制定了地面气象资料日、候、旬、月、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统计生成。
2.统计项日值据源用于日、候、旬、月、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质量控制后的逐小时观测数据、部分要素的日观测数据,以及日累计日照观测数据和逐分钟降水量数据。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对待。
除特殊说明外,本章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时段说明1)日:日照用真太阳时,以00时为日界;其他项目用世界时,以12时为日界。
2)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4)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5)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统计精度基本统计方法4.3.1日值统计(1)日平均值4.3.24.3.44.3.5完整记录的处理与统计当参与统计的数据源不完整时,除上文特殊说明外,按下文规定处理。
平均值5.1.1 日平均当某日平均值由3次/4次定时值统计时,若某次定时值缺测,则日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2 候(旬、月)平均在统计候(旬、月)平均值时,只要有一个日平均值缺测,则候(旬、月)平均值采用相应3次/4次定时的候(旬、月)平均值进行平均计算,但当其中一个时次的候(旬、月)平均值为缺测时,则候(旬、月)平均值缺测处理。
一候、旬、月中,某定时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相应的定时平均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各定时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3 年平均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附件2地基GNSS/MET水汽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地基GNSS/MET水汽观测及资料处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基GNSS/MET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基于《地基GPS/MET站采集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制定了地基GNSS/MET气象资料的日、旬、月、季和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地基GNSS/MET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和定期统计生成。
2.统计项目表1 规定的统计要素3.数据源用于日、旬、月、季、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基GNSS台站观测经过质量控制并实时解算后的小时结果数据。
规定原始观测资料的完整率(即观测资料中合格的观测历元数除以理论历元数)大于80%时,才进行小时数据统计。
4.统计方法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处理。
除特殊说明外,本算法中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4.1 统计要素说明大气水汽含量(PWV):指单位面积上从地面到大气层顶的垂直空气柱内的水汽总量。
天顶总延迟(ZTD):电磁波从天顶方向通过大气层时由于传播速度变化和传播路线弯曲所引起的时间延迟。
大气水汽含量质量因子(PWV-sigma):通过引用正态分布以及三倍sigma原理来描述大气水汽含量质量情况的数值。
天顶总延迟质量因子(ZTD-sigma):通过引用正态分布以及三倍sigma原理来描述天顶总延迟质量情况的数值。
4.2 时段说明小时:hh:00~hh:59,hh代表00~23中的某小时。
日: 00时~23时。
旬:10日为1旬。
每月第1天至第10天为第一旬,第11天至第20天为第2旬,第21日~月底为第3旬。
月:自然月。
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季:每年3~5月为第1季(北半球春季),6~8月为第2季(北半球夏季),9~11月为第3季(北半球秋季),该年12月~下一年2月为第4季(北半球冬季)。
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日(平年)或366日(闰年)组成。
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内容范文气象信息报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信息的报送管理,确保气象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及气象观测、预报、预警、电视气象部门等相关单位,在收集、加工、传输、发布气象信息环节中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气象信息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气象预报、气象预警、气象服务等内容。
第四条气象信息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第五条省级气象部门根据本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六条本管理制度由省级气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章气象观测数据报送管理第七条气象观测数据是指通过气象观测设备记录和获取的气象要素数值数据。
第八条气象观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频率进行观测,并及时、准确地报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
第九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管理分为实时观测报送和定时报送两种方式。
1. 实时观测报送:指气象观测设备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观测数据。
2. 定时报送:指气象观测设备通过存储器等存储手段将观测数据定时报送给上级管理部门。
第十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方式。
第十一条气象观测数据应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
第十二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按照规定报送周期和报送内容。
第十三条气象观测数据报送应当具备信息安全保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第三章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报送管理第十四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指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计算结果,预测和预警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变化。
第十五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频率进行发布,并及时、准确地报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
第十六条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报送管理分为实时报送和定时报送两种方式。
1. 实时报送: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
2. 定时报送: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存储器等存储手段将信息定时报送给上级管理部门。
地面气象台站数据处理方案与实现
地面气象台站数据处理的方案和实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收集:收集地面气象台站的数据,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信息。
可以通过传感器、天气观测设
备等途径进行数据收集。
2. 数据存储: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可以选择使用数
据库或者数据文件进行存储。
数据库可以使用传统的关系
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也可以选择NoSQL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等。
数据文件可以选择使用
文本文件、CSV文件等格式进行存储。
3.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等。
可以使用数据处理工具,如Python的pandas库进行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的numpy库、scipy库、matplotlib库进行数据分析。
5.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后的数据可视化展示,可以使用图表、图形等方式展示数据。
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Python的matplotlib库、seaborn库、plotly库进行数据可视化。
6. 数据报告:根据分析和可视化结果,生成数据报告。
报告可以包括数据分析的结果和结论,以及图表和图形展示的数据。
可以使用报告生成工具,如Python的Jupyter Notebook进行数据报告的生成。
以上是地面气象台站数据处理方案和实现的一般步骤,具体的方案和实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调整和定制。
地面气象台站数据处理方案与实现地面气象台站数据处理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地面气象台站通常会配备多种气象观测仪器,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观测仪器。
这些观测仪器会不断产生数据,需要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可以使用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感器负责采集观测仪器的数据,数据采集器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存储系统中。
2. 数据存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存储可以使用数据库进行,例如关系数据库或者时序数据库等。
存储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验、数据平滑等。
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去噪等处理;数据校验是指对数据进行合法性的检查,例如检查温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数据平滑是指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去除突变和噪声。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为后续的预测和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例如Python、R、MATLAB等。
5.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数据的信息。
数据可视化可以使用各种绘图库和工具进行,例如matplotlib、ggplot、Tableau等。
实现这个方案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例如Python、R、MATLAB等。
具体实现的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选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设计数据采集的频率和方式,搭建数据传输通道等。
2. 设计数据存储系统,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类型和存储方式,进行数据库的搭建和配置。
3. 编写数据采集程序,根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信息管理,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气象部门、气象服务机构以及使用气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气象信息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确保气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形成全国气象信息管理网络;(三)安全可靠,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破坏;(四)科学合理,提高气象信息质量,促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信息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气象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管理工作,按照上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本规定。
第二章气象信息收集与处理第六条气象信息收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收集各类气象信息,包括观测数据、预报数据、气候分析数据等;(二)准确性,确保收集的气象信息真实可靠;(三)及时性,按照规定时限完成气象信息的收集任务。
第七条气象信息处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气象信息进行处理;(二)规范性,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信息处理;(三)保密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气象信息,应当依法保密。
第八条气象信息收集与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气象观测数据收集与处理;(二)气象预报数据收集与处理;(三)气候分析数据收集与处理;(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与处理;(五)其他气象信息收集与处理。
第三章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第九条气象信息发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发布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不得虚构、篡改;(二)及时性,及时发布气象信息,确保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三)权威性,发布的信息应当具有权威性,不得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四)安全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破坏。
附件2气象辐射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附件)1.引言为适应近年来气象辐射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辐射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基于《气象辐射观测方法(1996版)》(以下简称《方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以下简称《规范》)以及有关技术解答,制定了气象辐射资料日、候、旬、月、季、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方法,适用于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与定期统计生成。
本规定所述内容与《方法》或《规范》一致。
当《方法》与《规范》不一致时,以《方法》为准。
2.数据源实时上传的气象辐射数据或辐射R文件数据。
除净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全天候观测外,其它各辐射均为日出至日落期间观测。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公式见《规范》附录4。
3.统计项目各辐射量历年日﹑候、旬、月﹑季、年值统计项见下表。
注:下文中的极值指最大(小)辐照度。
4.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数据对待。
平均值统计均四舍五入。
4.1 时段说明(1)日:地平时,24:00为日界。
(2)候:5日为1候。
一个月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底。
(4)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为12个月。
(5)季:一年为4季,一季3个月。
其中 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及次年1月、2月为冬季。
(6)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4.2 统计精度4.3 统计算法4.3.1 曝辐量(1)日值:各辐射日曝辐量为该日观测时段内,各小时曝辐量合计值。
其中,水平面直接辐射日曝辐量=总辐射日曝辐量-散射辐射日曝辐量,当总辐射日曝辐量或散射辐射日曝辐量无观测或缺测时,水平面直接辐射日曝辐量相应按无观测或缺测处理。
(2)候值:各辐射候曝辐量为该候各日曝辐量合计值。
(3)旬值:各辐射旬曝辐量为该旬各日曝辐量合计值。
《关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迁移有关事宜的通知》气测函〔2011〕89号附件1、2《关于做好站址变动对比观测资料分析工作的通知》气测函〔2012〕27号《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气预函〔2015〕58号;《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1、根据气测函[2011]89号文附件1: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试行稿)要求,拟迁台站历次站址变动情况说明的数据精度要求为(ACD)A、建站、迁站时间精确到日B、历次站址坐标必须精确到秒(分)C、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D、如曾用站址无精确坐标资料必须重新测量2、提供拟迁台站现址周边气象台站的分布图和表要求,国家基准气候站用( B )标出,国家基本气象站用( A )标出,国家一般气象站用( C )标出;区域气象观测站用( F )标出;拟迁台站的现址用( D )标出,新址用( E )标出。
A、蓝色正方形B、黑色圆形C、粉色三角形D、黄色五角星E、红色五角星F、绿色菱形3、对拟迁台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进行分析,主要针对以下要素的月值和年值:(ACDF)A、气温(平均、最高、最低)B、气压C、平均相对湿度D、平均风速(2分钟)E、平均风向(2分钟)F、降水量4、对于在申请迁址时已经完成( A )对比观测的台站,需在申请迁址时完成对比评估,并随本报告一同上报;对于申请迁址时未完成1年以上(含1年)对比观测的台站,应当在对比观测满( C )内完成对比评估,并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A、1年以上(含1年)B、2年以上(含2年)C、一年后三个月D、一年后四个月5、根据气测函[2011]89号文附件1: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试行稿)要求,对拟迁新址与现址观测资料的对比评估主要针对( ACE )A、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B、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C、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2分钟)的日值、月值和年值D、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2分钟)的月值和年值E、定时观测的2分钟风向。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一、概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部门进行实时气象观测和记录的重要任务,为正确预报天气和提供气象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了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本技术规定。
二、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气象站主要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观测要素的仪器设备,气象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降水传感器等。
三、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分为日常观测和特殊观测两类。
1. 日常观测日常观测主要包括定时观测和报时观测。
定时观测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一般为每小时一次。
报时观测是指当天的观测数据获取完毕后,报告给气象台或气象局。
2. 特殊观测特殊观测指对特定气象现象进行观测,如暴雨时段的观测、重大天气事件的观测等。
特殊观测需要事先制定观测方案,并在观测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正和数据存储等环节。
数据录入应确保准确无误,校正环节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存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以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一般分为手工传输和自动传输两种方式。
手工传输主要指通过传真、电话等渠道将观测数据传输给气象台或气象局,自动传输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五、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是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观测操作的规范执行、数据的实时校验和数据缺失的补充等。
六、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地面气象观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观测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气象观测规程、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等。
七、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督和评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应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包括对观测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观测人员的日常督导和培训指导等;评估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业务效果的评估等。
第1篇一、引言气象资料是反映地球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
这些资料对于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气象资料的管理和使用,保障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气象资料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气象资料的定义与分类1. 气象资料的定义气象资料是指反映地球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各类信息,包括观测数据、预报数据、历史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
气象资料是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
2. 气象资料的分类(1)观测数据:指地面气象观测站、海洋气象观测站、高空观测站等观测到的气象数据。
(2)预报数据:指气象部门根据观测数据、历史数据、数值模拟结果等,对天气状况进行预测的数据。
(3)历史数据:指过去一段时间内气象观测、预报的历史记录。
(4)卫星遥感数据:指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数据。
三、气象资料的法律规定1.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十八条规定:“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资料收集、整理、保管、使用制度,确保气象资料的完整、准确、可靠。
”2. 气象资料的共享与交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条规定:“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资料共享与交换,推动气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象资料的共享:气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气象资料,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气象信息服务。
(2)气象资料的交换:气象部门之间、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应当依法进行气象资料的交换,促进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
3. 气象资料的使用与保护(1)气象资料的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使用气象资料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气象资料的保护:气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气象资料的安全,防止泄露、篡改、损毁。
4. 气象资料的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气象部门应当依法对气象资料进行保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依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处理。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规章制度图里河国度基准气候站一、岗亭职责(一)测报科(组)长职责⒈团结全科(组)人员对峙四项根本原则,开展“两个文明教诲”运动,树立搞好气象测报事情的庆幸感和责任感,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律教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定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测报任务。
⒉公道组织分工和摆设班次,充实变更全组人员的事情热情和积极性。
⒊督促查抄全组人员严格执行范例及各项规章制度。
⒋组织业务学习和根本功训练,不绝提高全组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
⒌卖力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事情。
⒍掩护好视察情况和园地,组织好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⒎卖力台站档案和睦象测报业务技能档案的填写与核实。
⒏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对峙参加测报值班(一般不少于全组值班平均数的三分之二),遇重要任务或庞大天气时要做好组织、指导事情。
(二)视察员职责⒈严格执行技能范例、规定和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取准取全第一性气象资料并按规定提供地面气象情报,做好气象情报办事事情。
⒉听从领导,积极完身分派的各项任务。
⒊体贴团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⒋自觉地增强精神文明建立,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规律的气象视察员。
(三)预审员(兼职)职责⒈熟悉地面气象视察范例和有关技能规定,严格凭据预审步伐认真进行预审原始记录和种种报表,纠正错误,把好质量关。
⒉记录预审做到旬清、月结,全面预审,定时报送报表。
⒊审出的错情和疑难问题,要一一登记,并在质量阐发会上实时阐发原因,总结经验教导,认真解决。
⒋实事求是,认真卖力地看待查询,在收到查询单后五天内查复、订正。
⒌视察簿、种种报表、自记纸、值班日记等定时送交资料档案保管员入库。
(四)资料、档案保管员(兼职)职责⒈定时清理种种原始表簿、自记纸和加工致理的资料、档案。
记录报表要定时装订,详细登记,分类归档。
做到有条不紊,便利查找,并卖力提供办事。
⒉资料保管包管完整无损。
地面气象资料实时统计处理业务规定(试行)
1.引言
为适应近年来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地面基础数据产品服务需求,特制订本规定。
本规定制定了地面气象资料日、候、旬、月、年值统计项目和统计算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基础数据服务产品的实时统计生成。
2.统计项
日值
据源
用于日、候、旬、月、年值统计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台站观测并经质量控制后的逐小时观测数据、部分要素的日观测数据,以及日累计日照观测数据和逐分钟降水量数据。
4.统计方法
在进行统计时,质量控制后仍为错误的数据按缺测对待。
除特殊说明外,本章所指时间均为世界时,平均值统计均为四舍五入。
时段说明
1)日:日照用真太阳时,以00时为日界;其他项目用世界时,以12时为日界。
2)候:5日为1候。
一个月分为6候,第6候为26日-月底。
3)旬:10日为1旬。
一个月分为3旬,第3旬为21日-月
底。
4)月:按公历法各月由28-31日组成,1年分为12个月。
5)年:按公历法1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由365-366日组成。
统计精度
基本统计方法4.3.1日值统计(1)日平均值
4.3.2
4.3.4
4.3.5
完整记录的处理与统计
当参与统计的数据源不完整时,除上文特殊说明外,按下文规定处理。
平均值
5.1.1 日平均
当某日平均值由3次/4次定时值统计时,若某次定时值缺测,则日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2 候(旬、月)平均
在统计候(旬、月)平均值时,只要有一个日平均值缺测,则候(旬、月)平均值采用相应3次/4次定时的候(旬、月)平均值进行平均计算,但当其中一个时次的候(旬、月)平均值为缺测时,则候(旬、月)平均值缺测处理。
一候、旬、月中,某定时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相应的定时平均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各定时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5.1.3 年平均
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平均值按缺测处理。
总量值
5.2.1 降水量
日降水量:所统计时段内降水记录全部缺测时,对应的日降水量缺测,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否则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
候、旬、月降水量:一候、旬、月中,日降水量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日降水量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候、旬、月降水量按缺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
年降水量:一年中,有1个月或以上记录缺测时,该年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5.2.2 蒸发量、日照时数
一候、旬、月中,日总量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相应时段的总量值按以下方法统计:
总量值=(统计时段内实有日总量的合计值÷时段内实有记录天数)×该时段全部天数。
一候、旬、年中,日总量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相应统计时段的总量值按缺测处理。
一年中有1个月或以上记录缺测时,该年总量值按缺测处理。
极值
5.3.1 日极值
一日中各小时值不全是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如果小时值全部为缺测,则日极值按缺测处理,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5.3.2 候(旬、月)极值
一候、旬、年中,极值数据源不全是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若数据源全部为缺测,则候、旬、年极值按缺测处理,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5.3.3 年极值
除特殊说明外,各月极值不全缺测时,则极值从实有记录中挑取,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如果月极值全部为缺测,则年极值缺测,参与统计的记录数为0。
日数
一候、旬、月中各日值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统计,并记录参与统计的记录数;日值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候、旬、月日数按缺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
一年中各月值缺测1个或以上时,不做年统计,年日数按缺
测处理,但需记录实有记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