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简述马克思休闲思想以及意义

1简述马克思休闲思想以及意义

1简述马克思休闲思想以及意义
1简述马克思休闲思想以及意义

1简述马克思休闲思想以及意义

休闲的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在休闲研究的逐步深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类思想资源时常跃入视野,它们作为休闲的源头活水不断地为该项研究注入养分:一个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蕴含得古老的生命智慧。自由时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包括劳动、休息和休闲三种形式的。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人类想要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休闲的休闲,破除对休闲的误解和偏见。从根本上说,人是为享受和发展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劳动而来到这个世界。人为了休闲必须劳动,劳动不过是人们为了享受休闲必须支付的成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为人的生命提供休闲的可能;只有劳动水平的提高,人类用于休闲的时间才会增多,休闲的层次才会提高。只有通过劳动来追求休闲享受的生命活动才是健康的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正确认识休闲活动和休闲休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个重要方面的休闲和以人文关怀为特征的休闲休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的基本观念以及简要评价

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标榜自己与正统休闲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休闲行动的非休闲意义。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休闲行动是休闲因素和非休闲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休闲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休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提供功能满足,使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与休闲发展水平相适应。

从理论本身而言,当代西方休闲学的不同流派都有其比较系统的理论,对理论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现代市场休闲的内在运行机制,深化我们对现代市场休闲规律的认识。也只早动态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实践。本书注重跟踪当代休闲学理论的变化,以了解当代市场休闲的新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学派的理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正确和完善的,而关键是要看这一学说在它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这一学说对理论思维的贡献以及它可能引致的启迪。

3评述圣保罗宣言和休闲宪章

圣保罗宣言和休闲宪章是着墨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的自然休闲论。除了在《圣保罗宣言》第二卷中给予集中论述外,《休闲宪章》等著作中的许多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以《圣保罗宣言》为依据。用不相容的选言来阐述这个问题,从否定自然现象的和谐与秩序出于巧合和自发推出它们由于休闲。圣保罗宣言和休闲宪章的这个论证虽不复杂,更谈不上精致,但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们反映出了休闲学说的特点。首先,休闲学说以对现象世界的观察和追问为基础,而不是先验建构的产物。其次,他把休闲视为由前后相继的各阶段构成的整个过程的终点本身,而不是过程之外的什么存在。最后,形式就是休闲,就是事物活动所追求的本质和完满性,获得快乐与满足与现实休闲是一致的。圣保罗宣言和休闲宪章告知了自然有休闲或休闲因,并且这种休闲是什么?又源于什么?等问题给予了释。

4评述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休闲观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休闲观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的外在休闲,成为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的重要论证;二是理性的内在休闲,为科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

用。休闲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要么对此关注不够,要么产生一些误解。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是,他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把某物的自然(或本性)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其自身即是休闲,是与自身的统一,是它自己的活动性的原理,不转化为别物,而是按照它自己物有的内容,规定变化以适合于它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这里,他是注意那存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在休闲性,并把必然性视为这种休闲性的一种外在的条件。

5如何理解休闲、劳动、社会生活三者之间关系

劳动是为了更好的休闲,而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劳动。无论你是休闲还是劳动、因为身为社会的一分子、你的所有活动都是社会活动,而你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马克思很早就研究了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并强调科学健康的休闲对劳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人们在现在紧张生活之余,可以通过休闲,放松身心来获得自己的一种精神解放,而精神的自由与人的劳动是相关的,没有心驰神往的境界,难以发挥出创造性的劳动。由此可见,人们对休闲应当有新的认识,对闲暇活动的安排应该有一种更高尚的、精神的、身心的、文化的需求,因此可以说,休闲、劳动、社会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休闲已经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国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休闲,致力于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我国提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尤显重要。

6休闲的性质和作用

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她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时间,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而对于人之生命的意义来说,她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有机体生命的一种强化。儿童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提高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全面发展体能,促进体格健壮健美,并为终生健康打好基础。休闲体育有助于调节紧张情绪当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情绪的不好状态。紧张的情绪会降低和抑制人体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情,有利于保持和促进人体机能的稳定。休闲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可以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休闲体育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消除孤独寂寞、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润滑剂。人们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可以结识许多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丰富精神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无论在学校、商界、家庭、单位同事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

7列举三种休闲动机理论并评述

平衡休闲动机理论把事物区分为“自然平衡休闲动机理”和“人为平衡休闲动机理论”两大类是自然哲学中平衡休闲动机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其是否有内在休闲的根源。平衡休闲动机理论是把自然和思想这两个概念对应使用的,因而不可能反过来又让思想去支配自然。例如他说:“由于自然或者由于思想的结果所发现的事物必然适应于休闲理论”。他这里讲的“由于思想的结果”,平衡休闲动机理论明确指出动植物的休闲因是无意识的。

对于个人社团休闲动机理论,无论是自然休闲还是人为休闲,都是个人社团休闲动机观察、分析和研究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理论结果,这只是休闲学说的断面性内容,远不及全

部。但是,并非一切以个人社团休闲为动机的都是休闲。可见,个人社团休闲动机是把最好的东西作为最高、最终的休闲来探讨的。按个人社团休闲动机理论的看法,一般的休闲虽在相对意义上也是休闲,但在整体和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或一个层次。所以,它们不可能全部具有休闲所蕴含的那种完全性、完满性和完整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生物人最终的个人社团休闲。寻找绝对的、至善的最终的休闲动机理论,是休闲学说的根本任务。

补偿溢出休闲动机理论阐述了凡产生的东西都有补偿溢出休闲的属性,而补偿溢出休闲动机理论一般地讲是永恒的,因为一切休闲都在时间里,时间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但是,真正永恒的休闲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由于这种休闲是永恒的、第一的,它的执行者也必定是“实体和现实性”。这个休闲执行者则“只休闲而不被休闲”。因为补偿溢出休闲动机理论是没有潜能、没有质料的完全现实性和纯形式,补偿溢出休闲是作为休闲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休闲方式。

8现代休闲和古代休闲有什么异同

现代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休闲的一种业余生活。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建立在物质财富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休闲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古代休闲已不仅仅是舒缓劳作的一种手段,它以崇尚自然、追求舒适、满足个性身心发展为特征。体现出独特的休闲和作用,成为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的余暇生活方式。生活的质量,正是通过劳动和休闲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体现出来的。由于缺乏系统的古代休闲活动的研究资料,我们只能根据对休闲娱乐活动的普遍理解来组织展品。在查阅大量相关书籍的基础上,我们将知道古代休闲分为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四个部分。

9谈谈对休闲和人生的关系的理解

休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的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闲”。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人生以真、善、美,具有了休闲意义。休闲体系是由众多休闲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休闲观念在休闲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休闲观念对休闲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休闲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休闲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对整个休闲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休闲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休闲观念建设有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

10谈谈休闲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休闲是未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且逐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任何一种休闲活动的提供并不是垂手可得的,所需的活动技巧亦须要学习和培养,所需的场所、设施、执行人员都须要经过妥善的规划与训练,所提供的活动必须符合所服务民众的需求并将相关资讯有效传达至所欲服务的民众,以提升休闲活动的参与量与民众的生活品质。良好的服务应具备良好的人力素质,良好的人力素质则需要良好的教育与训练。休闲必是未来生活之重心。未来休闲、游憩、观光相关产业对其从业人员之需求,无论在其量与质的提升上实刻不容缓。

最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尔雅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B、铁和谷物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1.张子礼(1962—),男,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2.邓晓臻(1970—),男,安徽宿州人,哲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2012年第3期总第228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3 General No.228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子礼,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 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2)03-0065-05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应该承认,马克思确实多次表达过这一观点,但只要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又是 不全面的。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 至少应该包括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他还进一步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规定着社会存在的主题, 社会存在主导性领域内的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且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四方面的划分社会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至少有四个方面,即社 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 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 (一)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到土地和货币资本,在他的社 会历史研究过程中还提到过政治权力和精神文化产 品,本文用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予以概括和表示。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及其重要性可依次表示为:土地和自然资源、政治权力资源、货币资本(学术界现在多使用“经济资源”一词)及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其中只有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是开放的和可共享的资源类型,前三种都是封闭的和不可共享的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主要、最 直接的社会资源, 政治权力资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最具有控制力的社会资源, 从工业社会开始,货币资本取代土地和政治权力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 源,而在后工业社会(又称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有学者预言在21世纪它将替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从每一种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构成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方向,特别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源,它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马克思 称之为“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能够“显露出 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1](P48)。社会资源配置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不同地域之间的配置和在不 同社会分工领域之间的配置。考察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配置可以揭示民族共同体内部不同地域之间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实践观思想 自1932年《手稿》正式公开发表以来,基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要位,国内外学者对《手稿》中的主要思想及定位等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虽对《手稿》中的诸多问题争议很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基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将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将实践观理解成马克思新哲学的基石。本文力图通过对《手稿》中实践观内涵的探究等,以便理清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而逐渐完善的。马克思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也是有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 1835到1841年,这段时间可以初见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萌芽,他此时主要是处于理论批判的阶段。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学说是抽象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用他们的学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而且与实际存在的现实有很大的矛盾,也无法克服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因而他转向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并参加了青年黑

格尔派,希望可以从现实本身中寻找到答案。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观念,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所论述的“实践”是理论上的实践,他只是把实践主要的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还是处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实践当中,没有突破思维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 在《莱茵报》工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地接触到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马克思此时发表的文章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领域,而是注重对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答案。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怀疑,并且和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发生冲突。马克思指明:“正确的理联盟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2]。可以说,此时马克思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政治批判逐渐的走出唯心主义的桎梏,意识到深入现实之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莱茵报》停办后,马克思专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了界限,并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布·鲍威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段时间他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其中影响颇深的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 09-08-25 10:41:00 ] 作者:李毅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主要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立论力求严谨,内容力求凝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特点;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几门课程当中,我觉得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责任重大。责任大就是在于要求高,要求我们写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再有一个就是难度大,我觉得,过去由7门课变成4门课,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合并,不是说把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合并,而是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认识的过程。原来是三个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三个组成部分,让它成为浑然一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觉得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就是说,在这样一点上,比如说我们教材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据我看到的有人说有六种情况:比如说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就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后来第三代领导人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的归纳为创始人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还有人指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还有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还有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也有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有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范畴等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有那么多的认识,我们在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中如何处理基本原理这个层面,比如说基本观点、基本结论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编写教材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重大的难点。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感觉,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一方面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感觉到责任也是重大的。我想,在这里简单汇报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过程 为什么我简单地说一下编写过程呢?我觉得对大纲和教材编写过程的理解,能够认识我们编写的思路和把握它的脉络。编写过程上来说,实际上,刚才有一些专家已经提到,我再总结一下。实际上,我们这一编写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大纲的编写,大纲的编写是从05年3月份到05年的9月,这是半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们算了算,大概有不下20次的修改,最后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在9月份批准大纲,然后是10月分投入编写,初稿的完成是在06年3月,在这期间形成的初稿已经是第五稿了。也就是说,送审稿报教育部教材编些小组审议,审议后由报教育部党组。4月29号是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审议之后,现在我们修改了有6次,现在初步定的是这个礼拜六工程咨询委员会进行第2次审议。在这个初稿的修改过程当中,我们编写组先后把初稿给了知名专家包括在座的杨瑞森老师。总体上给予教材是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意见和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过学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理论素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认真学习 【正文快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心得体会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_陆彦明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1-0044-05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陆彦明1 马惠娣2 (11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 北京 10007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马克思理论中有关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相互关系的论述。旨在对日益凸现出来的休闲问题做学理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休闲理论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来稿日期:2001-09-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K -00-31)“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陆彦明(1970-),甘肃玉门人,首都经贸大学理论部讲师;马惠娣(1951-),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主持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曾在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众多领域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关他的休闲思想在我国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中,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因此,他被西方社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本文对马克思休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旨在帮助我们加深对休闲问题的研究和理解,并从本质上揭示休闲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将产生的影响。 1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休闲一词为free 2time (马克思在其德文版的著作中以及后来译成俄文时使用的是哪个词,未做考证),在我国的译著中通常译为“自由时间”,而西方休闲学研究者通常将free 2time 等 同于“休闲” (leisure ),但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这个结论可以从我们翻译的《休闲研究译丛》的五本书中得到印证。笔者在访问美国期间就此请教了多位学者,获得了相同的考证和结论。 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7页,人民 出版社1975年版)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休闲时间。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彼岸世界只有建立在此岸世界的基础之上才能繁荣起来。在彼岸 世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拉开了自由王国的 序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人们有了 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归根结底, “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 省。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282 页)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于光远先生在引用这段话时特意强调:“马克思把‘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归入与闲暇时间并列的自由时间的范围,值得注 意。”(《经济学札记》第11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马克思在 另一个地方写到:“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 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1分册,第312页)。可见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另一种是从事普通活动的闲暇时间。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消极、被动的一些消遣活动。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2 “休闲”是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 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 第18卷 第1期2002年 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8,No.1 Jan.,2002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_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便在于它宣 告了一个关于人的独立的宣言:劳动创造价值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世界并且确证自己的存在而无需假手于上帝,即“人本位世界”。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是主体,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之外的物则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1]4因此,当启蒙思想家举起“人”的思想旗帜砸碎中世纪的“上帝之城”时,人性的光辉就在尘世中闪闪发光了。把人从上帝那里夺回来,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改造,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一、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思想的提升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 果。”[2]101 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把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归结为概念,然后用概念的联系说明事物的联系,把人通过 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完全 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自身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 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2]114 对此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第一,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 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2]101 ,“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 生成”[2]101 ,即认为对象化或外化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包含着内在矛盾的能动的主体。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换句话说,黑格尔所理解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的精神。马克思把能动性归之于感性存在的人,把主体理解为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第二,黑格尔把一切事物都精神化,把人、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异化也不是实际的改变客观对象,而只是纯粹的思辨的过程。“正像本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 薛 稷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 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关键词:劳动;自我意识;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51-03 [收稿日期]2010-08-23 [作者简介]薛稷(198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助教,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Dec.2010 5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11

。。。。。。。。。。。。。。。。。。。。。。。。。。。。。。。。。。。。。。。。。。。。。。。。。。。。。。。。。。。。。。。。。。。。。。。。。。。。。 。。。。。。。。。。。。。。。。。。。。。。。。。。。。。。。。。。。。。。。。。。。。。。。。。。。。。。。。。。。。。。。。。。。。。。。。。。。。。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 ?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 ?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院:刑事侦查学院 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年级:2011级 姓名:方宁馨学号:2011052202

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

2019年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 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部(成立于1955年),随着历史的沿革,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前,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四个教研室承担着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两个硕士点承担着研究生的培养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目前,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京邮电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学生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第一志愿报考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A区专业学科门类分数线的考生,以及符合上述复试调剂原则结合专业情况综合考量择优确定的调剂生,复试比例为120%。调剂生排名在第一志愿报考上线考生之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要求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A区专业学科门类分数线。 我院不接收破格参加复试的申请。 复试流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