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历史人物介绍PPT模板慈禧简介评价 (17)
- 格式:pptx
- 大小:34.46 MB
- 文档页数:28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852年5月(咸丰二年),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咸丰四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1856年(咸丰六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22岁,晋懿贵妃。
1860年(咸丰十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十一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元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同治四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
1888年(光绪十三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光绪十九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败。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生平履历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咸丰二年(1852年5月)(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四年(1854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咸丰六年(1856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咸丰七年(1857年)(22岁),晋懿贵妃。
咸丰十年(1860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留京与联军议和。
咸丰十一年(1861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
同治元年(1862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同治四年(1865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同治十三年(1874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光绪帝)。
光绪七年三月(1881年) (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从此独尊西太后。
光绪十三年(1888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光绪十九年(1894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其本名为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和策略,稳稳掌握清朝权力长达47年。
这段时间从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她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
在这47年中,她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统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属于满洲正白旗贵族。
她的父亲惠征曾担任过员外郎,属于中下层官员。
慈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出众的才智和勇气,这为她日后在清廷中取得权力奠定了基础。
1852年,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并迅速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
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这一身份为她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善于利用权力斗争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稳稳掌权,与她善于利用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巧妙地利用和分化敌对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1. 辅政大臣的铲除咸丰帝在1861年驾崩后,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以协助年幼的同治皇帝。
慈禧迅速联手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通过“辛酉政变”成功将这八位辅政大臣铲除。
通过这次政变,她不仅迅速掌握了实权,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2. 垂帘听政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一种由太后通过帘幕后面指挥政务的形式。
虽然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慈禧凭借更强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才智逐步掌握了实权。
她通过控制重要官员和关键决策,维持了对朝政的掌控。
三、有效管理后宫与朝廷慈禧太后不仅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在后宫的管理也同样出色。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后宫的稳定,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后宫对朝廷的影响。
1. 后宫的权力平衡慈禧太后深知后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
因此,她注重在后宫内部的权力平衡,通过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手段,确保了后宫的和谐与稳定。
从咸丰十一年(1861)通过辛酉政变走上清朝政治舞台,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慈禧作为大清皇朝的实际统治者,恰逢中国“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
内忧外患不断,风云际会之中,既有辛酉政变、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又有列强的瓜分豆剖、割地赔款,“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的屈辱。
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
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
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
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
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近代史之论慈禧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华民族开始了屈辱的百年历史。
然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讨论近代史,我认为有一个我们总不能忽略的女人,那就是慈禧太后,一个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女人。
然而,慈禧在国人眼里已然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卖国贼的形象,百年来已是根深蒂固,几乎人人都这么看她。
但是我觉得此间必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隐情,我们不能这么绝对地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而应该客观地评价。
1861年,她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实施垂帘听政,开始了她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之后她更是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大权。
人人都说她阴险毒辣,然而,在那个女性备受忽略的时代,一个女人要想在紫禁城甚至要想在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立足,那就必须要清除那些反对她的人,否则就会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
但是,真正令她受世人唾骂的是她的政治生涯。
面对时代的剧变和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她所统治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没落封建王朝,正如李鸿章所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她遭受千古骂名。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她屡屡妥协,一次次的战败和妥协换来无穷无尽的割地和赔款,给当时的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以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当自己所统治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时,当自己所统治的国家无法抵抗外族的侵略的时候,自己又能怎么做呢,所能做的还不是向更强大的敌人妥协投降,以换回暂时的安宁,我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当时的百姓减少战乱之苦。
再者,面对列强的入侵,她并非没有做过任何的抵抗,而是在打仗失败的情况之下无奈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所以我认为给慈禧扣上卖国贼的头衔是不公平的。
就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说,面对列强的屡次蹂躏,面对民众对侵略者的奋力反抗,是她亲口下达了对八个侵略国的宣战书,在《走向共和》电视剧中我看到她当时义愤填膺的面容,说:“向英吉利国宣战,向美利坚国宣战,向法兰西国宣战,向俄罗斯国宣战,向德意志国宣战,向奥地利国宣战,向意大利国宣战,向日本国宣战……”顿时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就改变了好多,我想,其实她也有爱国之心啊!后来中国的战败在历史上看来是必然的,但我认为也不能归咎于她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