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两抢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70 KB
- 文档页数:2
两抢一盗工作总结两抢一盗工作是指通过武力抢劫和盗窃两种方式进行非法获利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给受害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
在进行两抢一盗工作时,犯罪分子往往会采取极端暴力手段,导致了人身和财产的双重损失。
加强对两抢一盗工作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两抢一盗工作的主要特点是犯罪手段残暴,犯罪对象多样,作案地点随机,手法隐蔽。
犯罪分子往往会潜伏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等待时机进行抢劫和盗窃。
他们通常会选择孤身一人、年老体弱、女性或者财物较多的目标进行作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他们会采取打击、威逼、恐吓等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以达到其目的。
由于犯罪手段残暴,作案手法隐蔽,因此常常造成犯罪分子逃之夭夭的情况,增大了侦查和打击的难度。
为了有效打击两抢一盗工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社会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安全防范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人们对犯罪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和举报可疑情况,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2.加强社区巡逻和治安防范。
建立健全社区巡逻和治安防范机制,加大对社区的巡逻、监控和保护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减少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3.提高警方打击犯罪的能力。
对公安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训练,提高他们的侦查和作案能力,增强他们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犯罪分子的追缉和捕捉力度,尽快将其绳之以法。
4.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
对犯罪分子一旦被抓获,就要依法加大对其的处罚力度,坚决维护社会的法律和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效地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要有效打击两抢一盗工作,就必须从加强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社区巡逻和治安防范、提高警方打击犯罪的能力、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共同维护社会的法律和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两抢一盗工作总结两抢一盗,即抢劫、抢夺、盗窃三类犯罪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以迅速取得财物为手段进行的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更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打击和预防两抢一盗犯罪行为方面,各级公安机关一直致力于加强工作,不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两抢一盗工作进行总结。
一、侦查取得一定成效公安机关通过抓捕嫌疑人、深挖犯罪团伙、追缴被盗抢物品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侦查成效。
在侦查工作中,立案侦查、技术侦查和外围侦查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抓捕嫌犯的效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监控视频、GPS定位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案件侦查的成功率。
特别是对于一些猖獗的两抢一盗犯罪团伙,通过深挖串并,不断拓展线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侦查人员在案件侦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提高了侦查质量和效率。
二、预防工作有所加强公安机关在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加强社会治安巡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区域进行联合巡查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大众的防范意识。
特别是在一些易发案的地区,公安机关通过加强巡逻和巡查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公安机关在预防工作中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筹集经费设备,建设社区防范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预防工作中来。
公安机关还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执法合作在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打击工作中,公安机关还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执法合作。
特别是在跨区域追逃、取证和侦查等方面,公安机关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强化合作机制,提高了抓捕嫌犯、追缴赃物等工作的效率。
公安机关还与社会各界加强了合作,建立了一定的合作机制,形成了社会共治的局面,提高了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打击效果。
对于一些困难复杂的案件,公安机关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通力合作,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两抢一盗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在如今社会,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而其中以两抢一盗行为较为常见。
两抢一盗指的是抢劫和盗窃。
抢劫也称持械抢劫,是指利用暴力手段或者威胁手段强行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而盗窃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两种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成为了当今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抢劫犯罪行为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治安环境的问题。
抢劫犯罪往往潜藏在社会的一些阴暗角落,当社会治安环境松懈时,这些犯罪行为就会迅速蔓延,给人们的安全感造成严重的冲击。
此时,我们需要警方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应对,加大对于抢劫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治安环境的整体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抢劫犯罪行为的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盗窃犯罪行为的高发也暴露了社会治安环境存在的问题。
盗窃犯罪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例如经济条件的不公平、道德观念的淡薄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为盗窃犯罪行为的高发提供了一定的温床。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社会治安力量、加大对于盗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公平正义感,从根本上减少盗窃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加强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两抢一盗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警方和社会各界需要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监管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手段,积极预防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一些繁华商业区、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可以加强监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蔓延。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高发,凸显了社会治安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通过加强社会治安力量、加大对于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预防工作等一系列综合手段,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
“两抢犯罪”是目前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多发性犯罪,有时甚至随时危及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是近年来最关乎群众安全感,对社会影响甚大的突出问题。
要想政治社会治安,必须把严重的犯罪活动打下去,把严重的暴力犯罪打下去,把多发性侵财犯罪打下去,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彰显法治的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保障人们的安居乐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抢”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犯罪主体外来化、低龄化。
第二,犯罪组织团伙化、地域化。
第三,犯罪手段多样化、凶残化。
第四,作案对象、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两抢”案件高发的原因首先,犯罪主体心态不成熟,缺乏理性。
在这些犯罪人员当中,青少年居多。
由于青少年的年龄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脆弱,具体表现为:一是行为具有盲目性。
有些青少年往往凭意志行事,不顾后果,讲哥们义气,而为所欲为,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
参与“两抢”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认识。
三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参与“两抢”犯罪的青少年大多在生活上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挥霍成性,一旦手头无钱,便会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第三,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弱,法律意识不强。
部分群众识别犯罪分子能力差,自我防范意识弱,外出时将贵重物品、钱包等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得犯罪分子屡屡得手。
部分受害人被抢财物后,由于损失不大、抱着破财消灾的心理、嫌麻烦等原因不报案,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两抢”犯罪,使得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同时也刺激了犯罪分子无穷的欲望,频频作案。
第四,“两抢”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在防范和打击“两抢”犯罪方面,对于执法部门而言,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公安干警存在“办大案,易立功”的思想,有部分“两抢”的案件“不破不立”,或者“只立不破”;二是基层公安警力不足、素质低,工作条件差,并且非警务活动多,严重制约着预防和打击“两抢”犯罪职能的发挥;三是巡逻范围狭窄,存在治安死角,巡逻时间短以及巡逻方式简单,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巡查实效等。
两抢一盗工作总结一、抢劫案件1、抢劫的行为特征(1)抢劫犯通常是一伙或数人的组织,作案前有明确的犯罪计划和预演行动。
(2)抢劫犯具有极强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常使用刀、棍、铁锤等凶器,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殴打和侵犯。
(3)犯罪手法较为灵活,可采用抢夺、撬门、冲击等多种方式实施抢劫。
2、抢劫案件的侦破要点(1)及时采集现场物证:包括痕迹、痕迹录像、指纹、枪弹及凶器等。
(2)了解作案手法和行为特点:从被害人口供和现场情况中,了解劫匪人数、行动轨迹、逃跑路线等。
(3)开展社会舆情调查: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调查,收集案发地周边的相关证言和资料,形成案件综合情况。
二、盗窃案件(2)盗窃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擅长运用技术手段入室盗窃或采取“钩打”、“撬锁”等手段盗窃车内财物。
(3)犯罪手法较为隐秘,常利用夜间等时段实施盗窃。
其作案时间、地点、方法多变。
(1)保护现场、留痕保存:在现场留下指纹、痕迹、物证等,采集相关信息。
(2)掌握犯罪嫌疑人信息:通过涉案人员调查、摸排等方式,找到可能的嫌疑人并加以分析。
(3)利用科技手段追踪电子设备:通过车载GPS、手机信号等技术手段,确定车辆的行驶路线和嫌疑人的身份,从而有效追踪盗窃车辆。
三、两抢一盗案件的警情处置1、犯罪发生后,及时报警并保护现场,防止犯罪嫌疑人逃离。
2、民警应及时赶到现场,调查相关情况,了解案件性质和作案人员身份特征。
3、通过采集现场指纹、痕迹、视频等有效物证,辨认作案人员特征,锁定嫌疑人身份。
4、通过对嫌疑人行动轨迹的分析,寻找他们潜藏的地点,开展抓捕行动。
5、在整个追捕过程中,要确保民警和周边人员的安全,合理调配警力,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1、加强防范意识:市民应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警惕,警惕周围可疑人员。
2、完善警务设施:增强视频监控、报警器、紧急电话等安全防范设施的覆盖率,提高治安防控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警示案例等方式加强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乡镇“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调研第一篇:乡镇“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调研对“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特点、原因的分析“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案件,作为多发性侵财型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此类案件受害范围广,群众反映强烈,党委政府极为关注。
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有足够的安全感。
近年来,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呈迅猛增长之势,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大局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要想整治社会治安,必须坚持打击“两抢一盗”的方针不动摇,只有把严重的犯罪活动打下去,把严重的暴力犯罪打下去,把多发性侵财犯罪打下去,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彰显法治的力量,才能维护长治久安,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现就本乡“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遏制此类犯罪提出对策。
一、对两抢一盗的受案情况分析近两年来,“两抢一盗”犯罪率不断上升。
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份,乡发案“两抢一盗”案件11件(均为盗窃),占受案总数的90%,近几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影响社会治安犯罪的主要形态,我们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
二、当前两抢一盗犯罪的特点1、作案手段日益多样化。
盗窃作案常见的主要是翻窗入 1室、撬门、溜门入室、撬扭挂锁为主乘机作案,反映出犯罪手段水平低能。
同时,少数两抢案件作案手段还呈欺诈性,如以借手机为由,而趁机拿走。
2、犯罪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涉案人员年龄呈现出低龄化和高龄化两种趋势。
在“两抢一盗”案件中,被告人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大部分为小学、初中等文化程度,有些甚至就没上过学。
我乡两年以来破获“两抢一盗”案件涉案人中,有小学文化8、无文化的1人,占总人数的90%,犯罪嫌疑人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70%,其中18岁以下有6人,占总人数的60%,60岁以上1人,占总人数的10%。
引言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两抢一盗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为了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秩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行为。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系列打击方案,并对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分析。
背景两抢一盗指的是抢劫、抢夺以及盗窃三种犯罪行为的总称。
这些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打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 加强执法力度执法力度是打击两抢一盗犯罪的首要步骤。
通过加大警力投入和强化执法力度,可以有效阻止和打击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 - 增加巡逻警力,特别是在犯罪高发区域增加警力密度。
- 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巡逻系统,提高犯罪活动的监控率。
- 加强对两抢一盗案件的立案和侦破工作,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
2.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社会宣传和教育是预防两抢一盗犯罪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警惕性,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大对两抢一盗犯罪案例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犯罪的后果和社会危害。
- 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普及公民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巧。
- 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加强警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社会的安全感。
3. 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社区治理和基层建设是打击两抢一盗犯罪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社区管理和基层建设,可以提高社区的社会安全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社区巡逻和治安防控工作,增强社区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立社区犯罪防控志愿者队伍。
- 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 加强合作和交流打击两抢一盗犯罪需要各个层级的合作和交流。
只有各方联手合作,才能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警方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追踪和打击犯罪分子。
- 加强警方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打击犯罪的工作。
两抢一盗工作总结一、引言近年来,社会治安日益复杂,两抢一盗案件屡见不鲜。
作为执法机关,我们有责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总结我部门在两抢一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件情况总览1. 抢劫案件抢劫案件通常以暴力手段攻击公民,抢夺其财物。
其中,持刀抢劫案件最为多见,嫌疑人往往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暴力。
我们在抢劫案件的侦破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如证据不足、嫌疑人逃窜等。
2. 抢夺案件抢夺案件则是以迅速抢夺他人财物为目的,常常发生在人多的场合。
这类案件的特点是作案手法迅捷,往往仅在瞬间就完成了抢夺行动。
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线索,追踪嫌疑人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其绳之以法。
3. 盗窃案件盗窃案件是指嫌疑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盗窃他人财物。
这类案件的特点是作案手法隐蔽、物证难以收集,给侦破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三、经验和教训1. 提高技术手段使用水平在两抢一盗的侦破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提高技术手段的使用水平至关重要。
例如,在抢劫案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监控、DNA鉴定等技术手段快速确定嫌疑人身份,提高侦破效率。
2. 深化协作机制两抢一盗案件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与其他执法机构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等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定位嫌疑人,提高破案成功率。
3. 高效运用媒体宣传有效的宣传对于两抢一盗的防范和打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时发布案件信息,警示群众,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四、工作展望1. 加强执法人员培养和职业发展两抢一盗的工作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知识。
我们应该推动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推进技术手段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应该与科技部门合作,推进技术手段的升级,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破案效率。
3.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我们应该在媒体、社区和校园等场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
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公安机关抓获了一大批“两抢一盗”犯罪分子,破获了许多现行及隐、积案,取得了辉煌战果。
但从中分析不难看出,破案和抓人质量不是太高,特别是涉及“两抢”的案件和嫌疑人,抓破率都很低,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没有实质性降低,不仅影响了专项斗争成效,也制约了群众满意率的提高和参与专项斗争的积极性。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能否有效遏制“两抢”问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创建平安辖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迫切课题。
一、当前“两抢”犯罪具有以下特点:(一)团伙作案突出。
“两抢”案件往往为团伙作案,团伙成员有的抢、有的转移、有的隐藏、有的销赃,团伙内部分工明确。
团伙作案使犯罪分子容易得手,一旦失手,成员间也可互相配合,使作案人从容逃脱。
“两抢”案件具有一定的预谋性,犯罪分子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得手并迅速逃离现场,事先往往会踩点,精心选择事后逃跑的路线,想好应付公安机关侦查、审讯的办法,选择作案用的摩托车大多使用外地牌照、假牌照、盗来的牌照,或者干脆不悬挂车牌。
(二)流窜作案比例较大。
在我们商城县这样的内地县城,作案者多为临近县乡人员,他们牢记“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不在本县乡作案,以免暴露行迹。
到临近地区作案,他们有交通工具,来去方便,摸底熟悉地形容易,也使得临近地区群众成为他们最佳选择对象。
以商城县为例,20xx年上半年,共破获“两抢”案件71起,成年人作案16起,其中周边县区人员作案11起,占68.75%;在大城市多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很多人在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在城市极大的物质诱惑下,一些农民工心态失衡,部分好逸恶劳的人为了早日实现致富梦,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多使用交通工具作案。
近年来,许多犯罪分子采取骑摩托车的方式进行抢劫、抢夺。
犯罪嫌疑人一般为2人驾驶摩托车共同作案,在繁华闹市或偏僻小巷驾驶摩托车尾随侵害对象,乘其不备,抢走其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手机、项链等贵重物品,作案后立即驾车逃离现场。
(四)作案时间、地点区分明显。
“两抢”案件从发案时间看主要集中在中午12时至下午4时、晚上7时至10时之间。
犯罪分子选择这两个时段作案,是为了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
从发案地点来看,犯罪嫌疑人多选择连通路口较多的主干道周边、交叉路口、偏僻街巷以及金融和大型商业网点门口,目的是便于寻觅尾随侵害对象和作案后迅速逃逸。
(五)作案对象目标性较强。
犯罪嫌疑人主要以路边单身行走的身挎坤包、佩戴首饰女性或手拿公文包、身着名牌的单身男性为侵害对象。
从受害人被抢物品来看,多为随身携带的皮包、背包,金银饰品或手机等贵重物品。
选择单身女性为作案对象,是因为其防御、反抗能力弱,且喜欢穿金戴银,并有将钱物放在挎包里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显示,单身女性被抢案件占发案总数的80%左右。
(六)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
“两抢”犯罪分子为攫取钱财,猖狂作案,逐渐发展为全天候、大范围、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直接威胁公众安全。
作案分子为达到快速逃离现场的目的,作案中不顾受害人安危,强行拖倒、推倒被害人致伤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
“两抢”犯罪侵害对象不固定,发案范围大,危害面广,且易发难破,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二、打击“两抢”犯罪存在的难题
(一)快速反应跟不上破案节奏。
从反应模式看,“两抢”犯罪嫌疑人主要是突然偷袭,先发制人,而公安机关往往是被动反应,后发制人。
从案发后的最初反应看,“两抢”犯罪分子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而公安机关接警出击总要有个时间差。
在反应的自由度上,“两抢”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得手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纵横交错的街巷和茫茫人海中逃窜隐身,而公安机关却只能寻迹追踪,往往是无迹可循。
反应时间与成功率成绝对反比。
能否保证出警速度,与提高“两抢”案件现行破案率关系密切。
(二)信息采集滞后,实效性差。
从信息收集的难度看,“两抢”犯罪分子处于暗处,公安
机关处于明处;“两抢”犯罪分子大多流窜作案,公安机关则固守一地。
从信息收集的数量看,“两抢”犯罪分子只需随机收集少量的普通信息,如选择何人下手容易得手、得手后如何凭借地理环境逃脱等;公安机关由于不知道“两抢”犯罪分子躲在何处,选择在何地作案,往往需要大面积撒网,大量收集街面的信息。
从信息收集的质量看,“两抢”犯罪分子绝大多数以普通人面目活动在街面,收集到的信息明确具体,对什么地方容易物色到侵害目标,甚至对民警、协警的体貌特征、工作规律等信息都摸得清清楚楚;公安机关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是案后信息,实时性差,准确性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