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考——浅析德国、美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及给中国的启迪
- 格式:pdf
- 大小:245.52 KB
- 文档页数:2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摘要: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全能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银行业务的全能化,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减缓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冲击,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
本文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竞争优势和近年来的主要变革,得出了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代理、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
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
浅析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业不断创新的增强,世界金融业由分业经营模式转为混业化经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行业的正式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
我国金融业应主动去适应混业经营趋势,以提高经营效益,分散金融风险。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的论证方法,分别列举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混业化经营的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对我国金融业未来混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控股公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即各个国家对金融业经营活动给以限极少的限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渗透经营和提供服务。
混业经营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如:通过全面、多样化的开展,可以深入了解客户情况,有利于做好存款、贷款工作;有利于金融各领域之间协同发挥作用,增强资金的流动性;调节银行中各项业务的盈亏,减少风险,有利于增强行业经营稳定性等。
[1]但从中国现状看,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还不成熟。
为此,本文从科学客观的角度,通过与美、德、英国家的对比,详细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简介(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业混业经营,指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错经营,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业务的范围之内。
[2]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自身业务。
例如银行只从事银行业务,证1券公司只从事证券业务等。
(二)混业化经营模式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虽然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都有所不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模式:以德国和瑞士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3]1.全能银行模式全能银行源于德国,现为瑞士、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金融机构实行。
德国和中国金融制度比较及其思考德国和中国金融制度比较及其思考【摘要】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制度。
通过对中国和德国金融制度特点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经营制度进行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关键词】混业经营对比分析一、德国金融制度分析德国的金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三大银行与两大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三大商业银行、储蓄汇划系统和信用合作系统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支配着整个德国的金融业。
(一)经营模式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者“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
第二,从来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
这是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
第三,银行也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
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银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
还有特殊职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等。
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比如大汽车公司主办的汽车银行等。
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即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二,有利于发挥银行规模经济的效应。
第三,有利于分散风险。
(二)金融监管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
自我监管以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约和制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2001.3.20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金融体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美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几经变化的历程,分析说明了混业经营是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高速化发展的一种金融体制。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为规避风险而产生的由多业经营向分业经营发展的过程。
文章通过对混业经营导致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危机的质疑,以及分业经营对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阻碍和实行分业经营的社会总成本高于混业经营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逐步推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混业经营的多种模式中,本文建议采取金融持股公司形式,在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以并购持股方式达到混业经营的目的,既有利于监管,又回避了金融机构之间如企业文化等其他矛盾,对我国金融机制的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混业经营势必会带来较大风险,本文建议实行功能性监管取代现行的分业监管,适应于混业经营体制,也更适应于未来金融业的发展。
另一降低经营风险的手段是适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把政府从银行唯一担保人的地位中解救出来。
最后对我国逐步实行混业经营提出了法律政策建议:适时修订《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发展资本和货币市场,推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关键词:金融金融制度金融政策混业经营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thehistoryandsituationaboutdevdopmentoffinancialsysteminAmerican、Getman、JapanandHongKor】舀espechllytheprocessofAmericandevelopedintomuld-operauonbusinesssystemfromunity-operationbusiness.It'sindicatethatthemuM-operationbusinessissmmbM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inforronfion.Reviewthepast2decadesafterthereformandopemgup,wefoundthatOLU:finandalsystemunderwent鱼processoftIlmingfromtOunity-operationinotd吐tOavoidriseThepaperhasadiffesentopinionaboutml】lfi-operafionbusinessleadedtobankruptcdSisinthe1930's.Thispaperamtysisthatunity-operationbusinessisailobstacleofChinese缸_rlceandtheSO(j:91costofuni上l/-opetationishighesthankscounterpart,hencethenecessityofadoptingmulti-operationinOUtcountry.Thereatemanykindsofmuhi-opetationsystem.InmyopinionthebestsuitableoneforChinaisthefinancialholdingcorporation.Withoutvicdatillgthelaw,banksbuyandholdtheshⅡ-eofothercomicssoastobecomemuld-operatioml.kfacilitatessupervisionandwillnotrunintosuchtroublesaS“enterpmecultme'’.ItwillphyaverysignificantroleintransformingthefinancialsysteminChina.Itwouldbevery出kytOcarryoutmulti-operationwithoutstrictsupervision.Theauthoradvocatesweadoptfunctionalsupervisioninsteadoftheunity-supervision.Thefunctionalsupervisionistailor-madeforthebasicfunctionoffmandalsystem,whichissmmbleforthemulti-operationsystemasweUaSthefuturedevelopmentoffinancialbusiness.TheothermeanstOlowertheriskistoestablishdepositinsurmcesystem.Inthelastpat%RUthOl: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oon,minghwandpolicyforestablishingmulti-operationsysteminChina.Keywords:FinanceFinancialsystemFinancialpolicyMulti-operationII1金融业总体发展趋势:混业经营20世纪下半叶,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二是限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在众多国家被先后废止,世界金融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摘要在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基础上,结合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对我国的启示,探讨了我国金融监管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金融监管变革途径一、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历程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建立了国民银行制度,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全面和持续地介入金融制度领域。
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并规定了联邦储备体系的组织机构和功能,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真正确立。
但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仍是不受管制,实行自由竞争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可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既可办理信贷业务,又能进行证券投资和保险信托业务。
1929-1933年大危机后,国会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之后一直采取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
所谓“双层”是指联邦和州均各设有金融监管机构,所谓“多头”是指联邦设立多种监管机构。
此外,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国家信用合作管理局(NCUA)等机构也都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种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
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每项监管工作,突出监管重点,监管的力度较强。
二是有监管竞争优势。
每个监管机构之间尽管监管对象不同,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压力,在竞争中可以提高监管效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56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1966年的《银行合并法》、1966年的《利率限制法》及其之后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法》、《社会再投资法》等,金融监管在总体上得到了不断强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顺应这一朝流,美国于1980年3月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法》,开始了以放松管制为基础的金融改革。
美国金融混业分业变迁的启示2001年04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1999年11月4日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成为金融分业制度向混业经营制度过渡的标志。
金融学家对这种制度变迁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金融混业制度优于金融分业制度,认为金融分业制度是历史的错误。
但事实上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导致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向金融分业制度的变迁,也是由当时的种种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必然的选择,而不是像西方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偶然的错误选择。
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是,主要利益主体是否认为将从制度变迁中得到实际收益,这决定他们是否赞成这次制度变迁。
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前后实行的混业与分业的制度环境来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消费者是涉及到的主要利益主体。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通过,剥夺了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权力,强迫商业银行放弃投资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好处。
但是商业银行在大危机中大量倒闭,给存款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兼之发现一些银行在证券业务中违规操作,商业银行成为公众歇斯底里的愤怒的对象。
这时格拉斯议员提出解决方案,实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公众无疑会听信这种说法。
商业银行从这种舆论状况看来,知道公众怒气的对象就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估计议会为满足公众的要求可能会有更为严厉的立法出台,所以商业银行接受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尽可能使损失最小化。
因此,尽管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之前相比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放弃投资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好处,但是与另外可能的对商业银行的惩罚性措施相比,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就是一种较优的选择,因为在危机期间,投资银行业务迅速萎缩,使得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不如原来那样有利可图。
所以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反对并不强烈。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影响到的主要消费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客户。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前,商业银行的存款人赞同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以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
美国金融营体制改革与危机处理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中心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金融行业目前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如何规避风险,应对美国金融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完善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高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金融中心的舞台开始从英国转向美国,以美国为首金融中心开始了影响至今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金融形式的变幻,美国对金融业的改革措施对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金融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金融行业从最初“混业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初“分业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有开启了“混业经营”大门,最终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逐步向混业经营迈进步伐。
美国华尔街作为金融行业的大佬,大盘的波动跟股指震荡都牵动着世界投资者的神经,《格莱斯-斯蒂格尔法》实施推动华尔街做出选择证券还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美国政府机构也开始逐渐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督与管理,1933年《格莱斯-斯蒂格尔法》在国会通过的理由:一是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混合经营导致了股市的崩溃;二是商业银行在证券(尤其是在股票和企业债券)上的投资引发了银行体系的崩溃;三是股市和银行体系的崩溃最后导致了经济的大萧条;四是银行在从事证券业务中有不正当的经营做法。
然而到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的通过使美国的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一个混业经营的新时代,2008年伴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贝尔斯登,美林证券的收购,高盛,摩根斯丹利从投资银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是这种转变趋势更加明显。
美国对待金融业政策也在随着华尔街的发展,金融行业不断创新,衍生金融品的出现不断的变化,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时而宽松时而从紧,有成绩也有诟病,不可否而华尔街的发展对世界各国贸易的发展,货币在世界范围流通以及跨国公司的建立,企业筹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体制的不完善,金融技术的不断通创新,各种投机活动,国际热钱的冲击,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丁朋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摘要:美国从2007年4月开始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浩劫,次贷危机从金融市场开始扩散到实体经济,使美国经济萎缩,并进而迅速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危机。
在危机中,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不力使得美国政府的应对受到各个国家以及本国各个方面的批评。
2009年6月,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
到如今,金融改革的思想已经渗透到金融改革以及金融监管的各行各业。
随着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以及反思分业监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统一监管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将逐渐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启示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并且深入探讨美国施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完善我国金融制度监管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监管;中国金融监管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各州根据宪法实施分权管理,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然而其他的宪法中没有列明的权利则属于各州和人民。
在金融监管上,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金融监管的权力,形成了“双轨分业多头制”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业务受到各州和联邦银行的共同监管,证券业务则交由各州和联邦证券监管,州保险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的经营和销售。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的这种“双重多头”监管模式就承受着众多的质疑。
一是监管理念自由化思想过于严重,过分相信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的作用是万能的;二是监管机构过于复杂,监管机构过多,容易导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缺失;三是“多头”监管易造成监管原则不一致使协调难度增加,从而可能错失规避风险的有利时机,同时还容易造成监管信息沟通不畅以致于矛盾的产生。
四是以机构性监管为重点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滞后于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金融创新使得系统性风险有了新的来源。
五是缺少一个对整体系统性的市场综合监管的部门,已难以适应混业经营新的发展形势。
08年金融危机,正是由管制放松过度造成的。
危机过后美国的金融监管界初步达成了共识:提升美国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以及它的国际地位,,只是美国金融监管众多目标中的一项。
作者简介:孙丽瑶(1981-),女,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论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孙丽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 要: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
加入W TO 后,特别是过渡期后,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混业经营的演进过程入手,阐述了国际上三种主要的混业经营模式———德国全能银行模式、英国混合控股模式和美国纯粹控股模式,并结合我国多元化经营的实践,得出我国应借鉴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结论。
同时,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应是一条渐进之路。
关键词:混业经营;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启示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1422021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进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经营的两种模式。
分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混业经营则有助于效率提高和风险分散。
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1933年之前,世界上大多国家都实行混业经营;但在1933年后,这些国家开始出现分化,美国、英国等国开始实行分业制度,德国、瑞士等国则始终实行混业制度。
但是到了1999年,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也大多转向了混业经营。
1929年-1933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许多银行倒闭。
事后,有关国家政府认为,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卷入了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而一旦其在股市崩溃中亏损以至破产,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整个经济。
因此,美、英等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开。
1933年美国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包销和经营债券,仅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
英国金融业的分离不是由法律规定的,而是以行业自律为基础的,但是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支持。
也有德国、瑞士等国政府并没有实施这种分离,而是将混业经营保留了下来,其结果是形成了全能银行模式。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业经营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
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
第三,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
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
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
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
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
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陈柳钦[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溯源发现,无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制度本身都应当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安排。
从美国“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可以看出:混业经营的真正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当然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美国早期混业制度向分业制度的转变1、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金融制度的特点。
20世纪前,美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迟缓,且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
进入20世纪以后,新兴的金融机构如储蓄与贷款协会、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根据《联邦储备法》而建立起来,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开始确立。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
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以维持竞争秩序。
当时,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是相互渗透的。
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
投资银行在承销股票和债权包销业务的同时,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
此时,美国实行的就是一种混业经营制度。
2、20世纪30代美国分业制度的确立。
1929-1933年全面而深刻的大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银行大量破产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濒于证券市场崩溃。
经过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人们对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优点产生了怀疑,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由于银行体系的脆弱带来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对当时萧条的经济形势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公众、金融业及政府都产生了强烈的制度变迁的动机,希望能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来维系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避免银行连锁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就成了这一次制度变迁的最大收益。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自身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决心进行大规模监管体制改革。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新的基础》是最新的改革方案,也是目前正在通过立法程序的改革方案。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且一旦付诸实施,必然对世界金融监管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来看,政府失灵所导致的监管空白和监管放松,以及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不足,是次贷危机形成的监管原因。
为了弥补监管体系的漏洞,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改革方案提议健全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免受金融欺诈、为政府提供应对危机的工具,以及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
这些转变有效地解决了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一些监管问题,并在混业监管、跨国监管协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但是,改革方案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金融业正在不断地向混业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在此之际,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需要适应金融行业的变化,及时进行改革,以实现降低系统性风险、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监管目标。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题目: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姓名:张瑞桐学号:1307714011专业:旅游管理年级:2013级班级:13715任课教师:肖岚20 15 年 12 月内容摘要金融业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在对外经济、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各国之间既有可借鉴的经验又有可引以为戒的地方。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启示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其中主要探讨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优缺点和启示,发展趋势主要探讨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
关键词:中国金融业发展;国际金融业发展;启示教训目录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及启示 (1)(一)混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 (1)1,以德国为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分析 (1)2,对中国的启示 (2)(二)分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 (2)1,以美国日本为例的发展分析 (2)2,对中国的启示 (4)二、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 (4)(一)我国经营方式的发展情况 (5)(二)发展启示 (5)参考文献: (7)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启示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及启示说到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业务,从1999年欧元推出以来,国际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意味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共享资金与服务资源平台的现代化综合金融模式转变,综合经营已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发展模式。
(一)混业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1,以德国为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分析1929年之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都实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德国、美国等国都出现了全能银行,以联邦德国最为典型,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如贷款、存款、证券、支付清算、外汇、代理保险、租赁与咨询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