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后来周作人在回忆这个时期自己写的文章时也说:“但是白话文自身的生长却还很有限,而且也还没有独立的这种品类,虽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所谓随感录的小文字已经很多。八年三月我在《每周评论》上登过一篇小文,题目《祖先崇拜》……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能说的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1】由此可见,周作人

在这个时期即没有从理论上思考过“美文”问题,创作时也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但散文创作的兴起,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周作人提出“美文”概念之前,已出现一些符合他的“美文”思想要求的散文,但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1921年1月,《小说月报》上又发表了

冰心的散文《笑》,产生了很大影响。各个学校竞相将其选为课文。同年6月8

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这篇文章标志着周作人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散文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开始进入文体自觉时期。紧接着的一批作家的创作,特别是周作人自己的一批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开始走向成熟。

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着美文,

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2】因此,在这里,周作人所说的“美文”就是指外国的Essay。虽然他接着又说“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这只是对比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Essay,也就是什么是他所说的“美文”。因此,周作人最初的“美文”理论,实际上就是对西方“Essay”概念、特点、写法的译介,对其性质特征进行初步的描述。并没有明确界定“美文”的文体性质。但“美文”概念的提出,为新文学初期所要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体系,作出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周作人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五四”时期那种叛逆躁动的时代气

氛下的产物。“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现代文学时,在迫切偏激的心态下往往对中国古典散文的优秀艺术传统缺乏客观、正确的评价,并给予全盘否定。对西方的文学经验也来不及充分消化和吸收,只是一味地接受、评介和传播。因此,周作人写《美文》的目的就是向中国文学界介绍西方的“Essay”文体,并号召大家进行“美文”创作,以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散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作人的散文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并系统起来,成熟起来。1923年,他在《文艺批评杂话》一文中说:“我认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对于某作品的印象与鉴赏……而且写得好时也可以成为一篇美文,别有一种价值……因为讲到底批评原来也是创作之一种。”在这里,他开始认识到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文章也可以写成美文。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还写到:《美文》发表后,“《晨报》第七版不久改成副刊,是中国日报副刊的起首老店……影响于文坛者颇大,因为每日出版,适宜于

发表杂感短文……写文章的人自然多起来了。以后美文的名称虽然未曾通行,事实上这种文章却渐渐发达,很有自成一部门的可能。”显而易见,周作人在这里所说的“杂感短文”,或即指“批评的,学术性的”一类散文,或至少包括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在内。显然,在周作人看来,它们也属于“美文”范畴了。

基于对“美文”的重新认识,周作人当然不再把“美文”仅仅等同于西方的“Essay”了。1926年,周作人在为俞平伯重刊《陶庵梦忆》所作的序中,有一段关于现代散文的新意见,是他由早期号召新文学家“模范”外国的“Essay”转向复古明清“名士派”散文小品的开端:“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程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在理学与古文没有全盛的时候,抒情的散文也已得到相当的长发,不过在学士大夫眼中的情趣几乎一致。思想是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反动则又很有现代气息了。”周作人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他对文学及现代散文本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是以激烈的反传统身份出现的。他们全盘否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道载”文学。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也导致了相当明显的负面效果。而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对自身弊端较早警觉的一位学者。他反对新文化运动者在摧毁旧偶像的同时又树立“新权威”,反对在否定“载道”文学的同时又提倡“遵命”文学。他指出:“遵命文学害处之在己者是做了之后头脑就麻痹了,再不会想自己的意思,写自己的文章。害处之在于人者是压迫异己,使人家的思想文章不得自由表现。无古今新旧,遵命之害一也,科举的文诗为害已久,今岂可使其复兴。”为此,他重新寻找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重点推崇具有批判反抗精神的晚明小品。他在《〈杂拌儿〉跋》中说:“现代的文学——现在是就散文说——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虽然并没有去模仿,或者也还很少有人去读明文,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很有欧

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1926年,他在给俞平伯的一封信中又说:“现在的小文与宋明诸人之作在

文字上固然有点不同,但风致实是一致,或者又加了一点西洋影响,便也有一种新气息而已。”他的这些思想与他在“五四”时期的一些文学主张,在内容、旨趣、精神上大相径庭。周作人为什么重新为现代散文寻找精神源头呢?这也是基于他对文学及散文文体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他说:“文学是不革命,然而原来是反抗的,这在明朝小品文是如此,在现代的新散文亦是如此。”

在周作人眼里,唐宋两朝虽然也有人作过些流露性情的散文,但那

只是游戏之作,未成气候。到了作正经文章,即关乎自己的地位前途的文章时,便

只能写那种规矩整饰,仪态庄严的“载道”文章了。然而到了明代,归有光、李贽,特别是公安三袁,敢于藐视古文“载道”的传统,提出一系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新口号,以抒情的态度随意为文。他们之后,钟惺、谭元春等竞陵派人物继起,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从而把周作人本人极力欣赏、推崇的个人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倍受周作人赞赏。

到了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表面上,周作人似乎是否

定了自己以前的思想,解构了自己以前的理论。其实,这正是他对自己的“美文”理论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结果。其实,周作人此时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散文所受到的西方影响,而且,贯穿于晚明小品中的个性主义精神与他“五四”时期的思想

也是相通的。

到了30年代,周作人在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时,全面系统地谈了自己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在谈到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和其受到的影响时,他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恰当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散文源流上的认识,在经过一个否

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所得到的新的全面的认识。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坚决反对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说:“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了一种坛上的说教。”「7」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928年5月,他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写《跋》时说:“以前的人以为文是以‘载道’的东西。但此外另有一种文章却是可以写了来消遣的;现在则又把它统一了,在写或读可以说本于消遣,但同时就是传了道了,或是闻了道。除了还是想要去以载道的老少同志以外,我想现在的人的文学意见大抵是这样。”这是周作人从思想内容上,对散文的文体特征,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之后,得到的新的认识。

不过,周作人虽然把现代散文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独抒性灵”的散文与西方的“Essay”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但从其创作主体来看,他的散文更接近中国传统散文中的“言志”派。他在理论上也认为现代散文是晚明散文的复兴,晚明散文才是现代散文的正宗。因此他又说:“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8」“我们欢迎欧化是喜得有一种新空气,可以供我们的享用,造成新的活力,并不是注射到血管里去就替代血液之用。”「9」可见,此时周作人心目中的“美文”已不同于自己《美文》中介绍的“美文”。1930年9月,他在《冰雪小品选序》中又重申现代散文“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

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潮头。”「10」由此可见,周作人的“美文”受到我国传统“言志”派散文的影响更大。他的散文不仅是艺术的,个性化的,而且也是民族的。

周作人关于“美文”的思想丰富而复杂。其中主要包括散文与时代的关系,现代散文美学精神以及现代散文语言等内容。但本文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和现代散文的渊源与基本文体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散文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周作人也并没有给现代散文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他的“美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最后归结点都是十分清晰的。我们从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各种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周作人不愧为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大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和最重要的现实主 义流派。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 统照、许地山12人。以《文学旬刊》为机关刊物和《小说月报》(“代 用”的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其文学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 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积极倡导新文学, 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其创作被称为“人生派” 或“为人生”的文学。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 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 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冰心的《超人》等问题小说,以 及王鲁彦、许钦文等的乡土小说。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 炸毁而停止活动。 2.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 吾、田汉等,先后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为主要阵地。 创造社初期主张“自我表现”的文艺本质观、“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价 值观。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其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 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 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浪漫主义特征和主观抒情,同时吸收了 大量现代派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 的《女神》。1925年以五卅为界,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 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 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被当局查封。 3.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明初出现的一个文学倾向相近、艺术趣味 相投,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宗旨的都市流派小说。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 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主张文学的消遣 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通俗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 鹃、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月报》《眉语》等。代表作品有徐枕 亚的《玉梨魂》、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 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 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20 年代初期,《华佗夫人的职业》演出失败后,戏剧界的有识之士提出摆脱 商业化,组建非营业性的独立剧团的设想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 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 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 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 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5.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1919-1922年间发表的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 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后来周作人在回忆这个时期自己写的文章时也说:“但是白话文自身的生长却还很有限,而且也还没有独立的这种品类,虽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所谓随感录的小文字已经很多。八年三月我在《每周评论》上登过一篇小文,题目《祖先崇拜》……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能说的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1】由此可见,周作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五章 20年代散文讲稿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因为它能迅速及时地对各种实事问题、社会问题、思想文化问题,表示反响与抗争,形式短小精悍,自由活泼,因而既便于表述各种见解,又易于表现作者的个性,既能适应变动急剧的形势,又符合文学革命中主导的文艺思潮。于是,应用者越来越多。这就是以后被称为杂文和杂感的文体的由来。以后有很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如《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此外,还有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很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使得杂文在当时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散文任务,使得杂文成为了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对后来的“语丝”派也产生了影响。《新青年》“随感录”中的一些文艺性的短论和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一)冰心的散文 1、“冰心体”含义所谓“冰心体” 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而所谓“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作为新文学的探索者,冰心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对于文体,冰心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冰心把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融化在一起,显得轻柔,委婉而富有情致,适合新文学阅读的审美要求。 2、“冰心体”的特点 (1)内容上宣扬“爱的哲学”和以“婉约的倾诉”为特点的情感表达方式。(2)在文体方面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朱自清的散文 (二)朱自清(1898-1948):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早年主要写作新诗,后来转向散文创作。朱自清的散文及其为人被看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清白的节操的表现。··· 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精到,从而表现出现代散文的语言和文体之美。 风格:常见温柔、敦厚的气质,缜密细致。 (1)长于写景,观察细致,描写精确。 (2)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朱自清散文最打动读者的不是他描写景物的笔法,而是他所抒的真情。读朱自清的散文,处处可以见到他诚挚,美好的胸襟,无论叙事、记人,写景,说理都贯注一个“情”字。同时,朱自清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散文中的“情”,不是强烈的,偏激的,而多是一种沉痛隐忧。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还是说理,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至诚和写实,没有任何虚饰夸张的成分。 (3)“全写口语”的散文语言。 三“语丝”派和周作人的散文 (一)语丝派:“语丝”派是1924年11月成立,以《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浅析周作人的新诗理论】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浅析周作人的新诗理论】 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的第 6卷2号,这是五四前最长的一首诗,胡适称赞它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周作人的新诗并不多,《过去的生命》是周作人的唯一一本新诗集,有诗二十六首,小品一篇,出版于1929年11月。周作人的新诗在五四时期颇有影响,周作人的诗论较之新诗却似乎更有成就。他的新诗与诗论是一致的,二者甚至可以相互印证。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比照。 首先,在诗歌的本质特点上,周作人认为,“诗是人情迸发的 声音”[1],这可以说是周作人对诗的本质最基本的认识。周作人十 分看重感情的真实,他指出,“所谓真实,并不单是非虚伪,还须有迫切的情思才行,否则只是谈话而非诗歌了。”[2]针对封建卫道士 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蕙的风》的攻击,周作人提出,情诗是理所当然存的,认为在静之的诗里有很多佳句,誉之为“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批评胡梦华的大惊小怪为“眼光未免太短”。这一切都是基于“人情”,强调感情的真,可见周作人对诗的本质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他自己的诗集《过去的生命》中,周作人有四首诗是写到男女情感的,分别是《她们》、《高楼》、《饮酒》、《花》,甚至在《花》这首诗中,他加注,“仿某调,学作情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情诗的支持。《花》的确有情诗的味道,“我爱这蔷薇花,/爱她那酽酒似的滋味,

/我便埋头在她中间,/让我就此死吧。”其感情真挚热烈,文字直接大胆,这对于扫除诗坛的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认为必须在批判封建基础上才能确立诗歌正确地位,为此他强调个性的表现和创作的自由,他说:“努力去写出预定的概念,却没有真实地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其结果当然是一个单调。”[3]他的意见是,“最好任各人自由去做他们自己的诗,即使不然,让各人抒发情思,满足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好的事情。”[4]在《过去的生命》中,周作人写了一些很平和冲淡的小诗,如《儿歌》、《慈姑的盆》,了了数行,信手拈来,却透着清隽幽雅,近似于他的散文。1921年周作人在北京西山养病时,曾写过一组《山居杂诗》,其七首,分别写了藤萝、石榴、核桃、苍蝇等,应该说这些短诗全都打上了周作人的烙印,与他在三十年代提倡的小品文一样,都具有鲜明的周作人的特点。“一丛繁茂的藤萝,/绿沉沉的压在弯曲的老树枯株上,/又伸着两三枝粗藤”,这样的诗句抒发情思,满足自己的一时之感,正体现了周作人的诗歌主张。 其次,周作人明确地指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他在《论小诗》一文中说,“做诗的人要做怎样的诗,什么形式,什么内容,什么方法,只能听他自己完全的自由”。[5]他认为,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在《过去的生命》序言中,他指出他的新诗是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散文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这种评价不只是鲁迅的观点,连晚清时期就已成名的小说家曾朴也说过,“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可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成就是有公认的。由于散文小品是属于更加个人化的创作,后来的文学史往往对“五四”时期散文成就的评价不够。若要回顾这一段散文的创建与发展的盛况,最好借用朱自清在30年代所写的一段文字,他指出:“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总之,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身手。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此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周作人 新文学的散文可以说是始于文学革命。在清末戊戌前后也曾有过白话运动,但这乃是教育的而非文学的。我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五讲中这样说过: “在这时候曾有一种白话文字出现,如《白话报》、《白话丛书》等,不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那不是白话文学,而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识些文字,看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因此,我以为,那时候的白话,和现在的白话文有两点不同。 第一,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那时候却是由古文翻白话。有一本《女诫注释》,是那时候的《白话丛书》《光绪辛丑出板》之一,序文的起头是这样: 梅侣做成了《女诫》的注释,请吴芙做序,吴芙就提起笔来写道,从古以来,女人有名气的极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当中的孔夫子,《女诫》是女人最要紧念的书。……又后序云: 华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侣做的曹大家《女诫注释》,叹一口气说道,唉,我如今想起中国的女子,真没有再比他可怜的了。…… 这仍然是古文里的格调,可见那时的白话是作者用古文想出之后又翻作白话写出来的。 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无论对什么人,作什么事,无论是著书或随便的写一张字条儿,一律都用白话。而以前的态度则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话写,只是为一般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写白话的。因为那时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东西都用古文,则一般人对报纸仍看不懂,对政府的命令也仍将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只好用白话。但如写正经的文章或著书时,当然还是作古文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在那时候古文是为老爷用的,而白话是为听差用的。 总之,那时候的白话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只是戊戌变法的余波之一,和后来的白话文可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邓恭三纪录) 话虽如此,那时对于言文问题也有很高明的意见的,如黄遵宪在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著《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二》记日本文字,末云: 泰西论者谓五部洲中以中国文字为最古,学中国文字为最难,亦谓语言文字之不相合也。然中国自虫鱼云鸟屡变其体,而后为隶书为草书,余乌知夫他日者不又变一字体为愈趋于简愈趋于便者乎。自《凡将》《训纂》逮夫《广韵》《集韵》,增益之字积世愈多,则文字出于后人创造者多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见孽生之字为古所未见今所未闻者乎。周秦以下文体屡变,逮夫近世,章疏移檄,告谕批判,明白晓畅,务期达意,其文体绝为古人所无,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乎。嗟乎,欲今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 就是《白话丛书》的编者裘廷梁在代序《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戊戌七月)中也有这样的话:使古之君天下者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没如斯矣。吾不知夫古人之创造文字,将以便天下之人乎,抑以困天下之人乎?人之求通文字,将驱遣之为我用乎,抑将穷志尽气受役于文字,以人为文字之奴隶乎?且夫文字至无奇也,苍颉沮诵造字之人也,其功与造话同,而后人独视文字为至珍贵之物,从而崇尚之者,是未知创造文字之旨也。今夫一大之为天也,山水土之为地也,亦后之人踵事增华从而粉饰之耳,彼其造字之始本无精义,不过有事可指则指之,有形可象则象之,象形指事之俱穷,则亦任意涂抹,强名之曰某字某字,以代结绳之用而已。今好古者不闻其尊绳也,而独尊文字,吾乌知其果何说。或曰,会意谐声非文字精义耶?曰,会意谐声,便记认而已,何精义之有。中文也,西文也,横直不同而为用同。文言也,白话也,繁简不同而为用同。只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 【篇一:周作人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一、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五四”时期,首 先兴起的是由《新青年》之“随感录”所创始的现代杂文。1921 月, 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倡导幽默、雍容、漂亮、缜密的艺术性 散文——“美文”,并身体力行,创制范例,引来许多追随者(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由此而开创了“闲话风”散文创作的气候。二、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 1、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 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却又无“卖智与玄学”之嫌,并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 2、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掺杂着几分忧郁、惆怅的苦味。 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 悲哀” 3、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冲谈平和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三、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1、“浮燥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2、“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 又余韵袅袅。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 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篇二:周作人言志派散文】 【篇三:周作人言志派散文】 一“言志”与“载道” 周作人的“言志”和“载道”的文学观不是静止的, 在他创作的各个不同时期,他的文学观都有所不同。 (一) 1927年前 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论文章之意 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学观点, 即反对梁启超小说为政治“载道”的文学观,但承认文学对时代对民 族的“非实用”的“远功”。周作人认为文学的使命就是振奋国民精神,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 周作人(1898-1973),原名吴笛,字梦笛,号东溪,江苏苏州人。他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语言大师”和“东方福尔摩斯”。他的美文主张以清新、简洁、真挚的笔调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提倡用简洁、真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追求自然、真实与人情味。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思想性、感染力和引导力,要着力于生活的细节,让读者从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他的美文主张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他强调真实。周作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细微之处,运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他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人物和场景,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其次,他强调情感。周作人注重对人情的描绘,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进行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他的作品中经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此外,他强调思想性。周作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情感的表达,还应该有思想深度。他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引起读者的深思。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示。 最后,他强调语言的力量。周作人认为语言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工具,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他倡导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让作品更易读、更易懂。他自己的作品就充分展示了他对语言运用的独特功力,使读者在阅读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一、本文概述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学术论文。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周作人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其对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艺术等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此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深入、观点明确。 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倡导一种“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认为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以审美和人文关怀为核心。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他提倡“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独立于政治、道德等其他社会因素之外,以自身的审美价值为依归。 周作人也非常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他提倡简洁、质朴的文风,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精神,鼓励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坚持文学的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些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翻译、评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1)“美文”和“言志”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

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2)闲谈体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两体: “浮燥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闲谈体散文特点: (1)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 (2)周作人的选材极平凡琐碎,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3)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闲适”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3)“文抄公体”30、40年代 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作家

周作人“美文”概念考释

周作人“美文”概念考释 周作人在1921年6月8日《晨报》发表的短论《美文》,公认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早的散文理论建设名篇。他开篇就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论文”和“美文”,他没作更明晰的定义,后人的解释也有些歧义,这涉及现代散文概念的词源、命名和释义等问题,应继续加以考辨探究。 一 关于“论文”,人们已从本文内容中推断为周作人对“Essay”的译名,却未找出实证史料。Essay是文艺复兴时代法国蒙田、英国培根创立而后风行于欧美的主要散文体裁,它何时传入中国,至今尚无确考。就我所见,王国维早在1907年9月已介绍培根的Essays,称之为“小品论文”,“是书总计五十八篇,极有文章家之真价值,义即随笔是也。然與近世所谓之Essay(论文)迥异其趣。与我国所谓随笔,亦迥不相同。盖我国所谓随笔,乃随笔书之,无所谓秩序者也。是篇则字字精炼,语语圆熟,条理整然不紊,在在可称之为散文之诗。至其辞藻之美,比喻之巧,无一字之冗,极简净之致,犹其次也”。(王国维:《倍根小传》,《教育

世界》1907年9月第18期)王国维用“论文”对译Essay,以“小品论文”指称培根的论文集,又品评其缜密简练的特色,还辨析Essay与我国随笔的不同,思路开阔,开了论文、小品、随笔等译名的先声。周作人留学日本时,在1908年5、6月号《河南》杂志连载长文《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以下简称《论文章》),参考美国韩德、日本太田善男等学者刚出版的《文学概论》,阐述现代的文学观念(Literature,当时他译为“文章”),也谈及培根、艾迪生、斯梯尔、斯威夫特、约翰逊等人的文章,并把培根的Essays译为《论文小集》,界定为“文章之文”,即“文学之文”,与其“哲学之文”《新工具》区别开来,这与王国维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到了1917年文学革命兴起之际,周作人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欧洲文学史,所编讲义《欧洲文学史》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到欧洲各国各类文学的发展简况,所述散文范围甚广,包含历史、演说、格言、寓言、杂文、论文、传记、日记、、游记、小说等众多品种,是与韵文(Verse)、诗歌(Poem)相对的广义散文概念(Prose)。其中,提及法国蒙田“作论文一卷”,“流丽轻妙,别具风致”;英国Essay之作始于培根,斯梯尔、艾迪生始用于报章,“社会万事,俱加评骘,造辞隽妙,令人解颐”,“其所以不朽者,唯在报章论文(Periodical Essays)而已”。《近代欧洲文学史》补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报章颇发达,论文亦大盛,如

周作人美文的概念(一)

- 周作人美文的概念 - 美文的内涵 - 美文是指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 美文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体,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 周作人对美文的理解 - 周作人认为美文应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即作品应真实、善良、美好,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 他强调作品的语言应当优美流畅,思想应当深刻且具有普世意义。 - 周作人对美文创作的追求 - 周作人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追求以简洁清新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力求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学艺术。 - 他主张作家应当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并且要有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敏锐观察和感悟。 - 周作人美文的风格特点 - 语言的优美

- 周作人的美文以其优美流畅的语言著称,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美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他强调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精心的文字安排和选择,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 思想的深刻 - 周作人的美文不仅在于文字的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道德、生命等主题,通过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他倡导作品要具有教化意义,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和思考。 - 生活的观察 - 周作人的美文常常以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描绘为素材,他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对细节的关注,使作品充满生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 他主张作家要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 周作人美文的影响 - 对后人的启示 - 周作人的美文创作在当时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他对当代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 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的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评论家,他的美文主 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这本书是周作人于1923年发 表的,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也是他对于中国 文化、社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追求人的完美。周作人认为,人是有智慧和道德的动物,应该追求 道德的完美,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正直、公正和有爱心,不仅要注重自我完善,也要关心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倡导民主思想。周作人主张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他反对专制 主义和官僚主义,主张人人平等、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他认为,民主社会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保障人民的权益,促 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周作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智慧和道德的重 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他主张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 力和创造力,提倡实践教育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 知识。 4.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周作人主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认为,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会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价值观。 周作人的这些美文主张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追求人的完美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在当今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

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尊重他人的权益,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 前提。 其次,民主思想的倡导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主社会能够实 现人民的权益,保障个体的自由,促进社会的公正与稳定。我们应该注重 民主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更加突出。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和素 质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国家素质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应 该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开放心态地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和社会制度,充分发挥各个文化的优势,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创新。 总之,周作人的美文主张体现了他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思考,他的主 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追求人的完美、倡导民主、强调教育和 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主张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积极践 行的。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个体的成长 与完善。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 首先注明一个问题:标题的概说指的是大概的说一说,是看了名家点评之后的大概总结,以及自己在读过其散文后的一点见解,本人学识浅薄,总不敢以大家之口吻对其进行概说,只能是大概说说而已!此该说不同于文学理论教程的概说。 一、有关周作人 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1967年去世。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有过文学艺术上的辉煌,在现代散文创作的园圃中,其散文独树一帜,留下了一段永恒的烙印。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故乡的老宅和三味书屋有他童年的身影和回忆,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它丰富的人间阅历,给了他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现代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散文流派,时至今日仍可见到其延续的影响。 二、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两大类型。相应的,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每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这两种风格,通过周作人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我从前曾经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浮躁凌厉 浮躁凌厉这种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散文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也恰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许多评论家,往往是以满腔的热情,激愤的言辞,写出慷慨淋漓的话语,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字里行间充满着评判和感慨。 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在讽刺军阀暴政中,利用了“幽默与反讽”的写作方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是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为辛辣的讽刺方法。另外,他在针砭“病态社会”和愚昧国民性的时候,也在含蓄的“绅士”中又不缺尖酸泼辣的一面。总之“浮躁凌厉”可以恰如其分的概括这种风格特点。(二)、冲淡平和 “冲淡平和”这一大特点大多是体现在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之中。有许多的代表作,如《自己的园地》和《故乡的野菜》等许多散文和小品文。他的文笔不是像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一种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方式。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给读者,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再来审视,这一类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了,甚至是以我个人见解是已经达到了中国现当代闲适散文的极致。 一种静心养性,平和冲淡的风格总是给人一种耳目清新,香甜酣畅的气息环绕周身,沁入心脾的感觉。不知该如何言语,只禁不住的拍手称奇。耐人寻味。 三、总结概说

周作人的散文时代

周作人的散文时代 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周作人的散文具有代表性,象征着一个时代。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还是从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文学评论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01年,周作人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馆轮机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省视学。1917年任北大附设国史馆纂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1920年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1930年先后辞去各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公然投敌附逆,任伪华北教员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日伪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的全部内容。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

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他由对革命的深恶痛绝到神往革命,其态度的变化并非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其对革命的认识是幼稚、糊涂和错误的。 (2)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或者说在幻觉世界中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欺弱怕强、麻木健忘。 (3)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广泛而深远:首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一形象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体现了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性格被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其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

20年代散文流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20年代散文流派 篇一: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

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 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